□江狄龙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仍过于注重知识考查,导致命题时出现内容碎片化、思维浅表化、功能片面化的现象,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基于对当前命题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素养立意的命题原则的积极响应,我们尝试探索“任务式”命题,希望推动小学语文评价改革,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凸显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然而,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无法直接观测。为此,在学业质量监测中,尝试以情境为载体,依托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的语料,为学生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结果与过程表现作为推测其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命题形式被称为“任务式”命题,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式”命题的逻辑结构
“任务式”命题的基本逻辑高度契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命题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是《课程标准》理念在命题实践中的有效体现。
依据“任务式”命题的逻辑,命题时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典型表现的测试任务。为此,要注意把握“任务式”命题的基本特征。
语言运用情境是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必须基于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情境的真实体现在情境所表现的内容是真实的,是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复现或对符合生活逻辑的场景的模拟,还体现在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是真实的,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进行“任务式”命题时,情境和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的。命题时要将情境嵌入测试任务,进行整体设计。要避免情境仅起到充当测试背景的作用,要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完成测试任务予以支持和促进。
“任务式”命题强调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视角设计测试任务。命题时应增强任务的吸引力,使原本单调的测试任务变得有趣且值得挑战,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如,六年级指向“梳理与探究”的测试任务“我为食堂献佳策”中,命题者呈现了一张食堂里的“俭”字主题海报,请学生也为食堂设计一张汉字主题海报并阐明设计理由。这一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使其获得了成就感。
测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态。“任务式”命题强调设计题目时,要通过题干表述、导图呈现、范例引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答题支架,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学习支持。其中,答题支架能够给予学生隐性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体现了语文学习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对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方式、形成友好评价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任务式”命题中,测试任务的内容指向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并且具有结构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任务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内在逻辑,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贯性和进阶性。举例如下。
【例题1】选自四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在阅读过程中,有同学产生了一个问题:伊卡企鹅生活在什么时期?请你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从“阅读链接”中获取信息。伊卡企鹅生活于▲年前。
第二步(填序号):①古新世 ②始新世
联系上下文发现:
▲大约处于5300 万年前至3400 万年前。
▲大约处于6500 万年前至5300 万年前。
第三步:结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判断,伊卡企鹅生活在▲时期。
例题1 呈现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三个子任务分别对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进行了监测。任务之间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思维过程。
“任务式”命题突破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调动语文素养完成测试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开展命题实践。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任务式”命题强调情境嵌入典型任务,使情境与测试任务紧密关联。
1.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设计日常生活情境
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的对象、目的和方式。命题时,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的任务情境,促进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举例如下。
【例题2】选自六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课间,小伙伴们在聊名著中的人物,谈到了交朋友的话题。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请你也选择一个书中人物聊一聊,写下自己的想法。
例题2以情境对话的形式,还原了学生普通的校园日常生活场景,在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了一种强关联,给学生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看似在谈论“交朋友”的话题,实则考查学生对书中人物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学生在沉浸式的对话中展现“有依据地表达”的能力。
2.还原校园文化生活,设计文学体验情境
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体验丰富的情感,旨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在设计文学体验情境时,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场景,为学生创造机会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举例如下。
【例题3】选自六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学校组织了“中国航天日”科普活动。成成参观了“航天人的‘中国式浪漫’”展览,并开展了探究。
(1)根据材料完成下表。
?
(2)结合材料,根据你对“中国式浪漫”的理解,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月球基地”取一个名字。
例题3 中的测试任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航天器命名”和“神话元素”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对“中国式浪漫”形成更深入的理解。题目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认。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给“未来月球基地”命名时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有创意的表达。
3.抓住社会真实场景,设计跨学科学习情境
跨学科学习情境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命题时,要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引导学生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举例如下。
【例题4】选自六年级上学期测试卷
阅读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用文中的关键词完成下面的图式。
(2)假设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现在,这辆自动驾驶汽车感应到前方20 米处有障碍物。按照当前的速度,反应距离为5 米,刹车距离为10 米。请判断自动驾驶汽车会不会撞上障碍物,并说明理由。
(3)交警经常提醒司机“不要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依据。
例题4 中的测试任务指向生活中“司机刹车”的场景,虽然学生没有驾驶经验,但一般来说都有乘车经验,在学校、家庭中也接受过一定的交通安全教育。题目中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简单的数学、科学知识,将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统整起来完成测试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测试任务可以侧重四类语文实践活动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设计综合性任务。命题时可以选取与情境相关的典型材料,设置有内在关联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试任务,让学生在复杂、开放的情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1.设计“理解—运用”型测试任务
“理解—运用”型测试任务充分展开测试过程,还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先理解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而使用这些关键信息解决真实的问题。仍以例题4 为例,第(1)题的图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反应距离”“刹车距离”的基本概念。对于第(2)题,学生需要调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常识,通过加一加、比一比的方式确定“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大小关系,以此来判断汽车会不会撞上障碍物。基于前两题的学习成果,对于第(3)题,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开车玩手机会导致反应距离加大,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这三个连贯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锻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分析—评价”型测试任务
“分析—评价”型测试任务注重引导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联结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出合理、有依据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举例如下。
【例题5】选自六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有人认为“饿者”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很有骨气;有人认为“饿者”没有必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围绕这个话题,成成开展了探究。
(1)下面是成成整理的笔记。请完成表格。
成语嗟来之食人物行为不吃嗟来之食结局① ▲胯下之辱释义/故事原指可怜他人饥饿,呼其来食。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韩信忍受从屠夫胯下钻过去的耻辱。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② ▲功成名就
(2)看了成成的笔记,结合自己的思考,你怎么看待“饿者”的选择?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是“评价”的基础。例题5 中的测试任务围绕“要不要吃嗟来之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质疑等方式,对正反两种观点展开剖析,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设计“梳理—探究”型测试任务
“梳理—探究”型测试任务注重还原学生探究的过程,从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到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呈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举例如下。
【例题6】选自六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围绕“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成成开展了综合性学习。
(成成的探究过程略)
★以下任务二选一。
□任务一:如果你认为“春节不应该燃放烟花爆竹”,请代表学校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至少2点),为打造“最美柯城”贡献一份力量。
□任务二:如果你认为“春节应该燃放烟花爆竹”,请给区长信箱留言,提出你的建议。
例题6中的测试任务引导学生分步开展探究。第一步,搜集资料。题目模拟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情境,呈现了官方媒体、自媒体等不同来源的信息,考查学生检索关键词、判断资料可靠性的能力。第二步,梳理资料。题目呈现了家人、政府工作人员、高校专家的访谈内容,帮助学生梳理不同群体的态度和立场。第三步,得出结论。基于前两步探究,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自主选择任务完成。
命题时应将教师的学习指导转化为多形态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测试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语文素养。
1.设计规范的任务题干
命题时应规范表达:主观题题干要简洁明确,便于学生捕捉问题的核心信息;客观题题干要注意事实性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为了确保命题科学准确,例题3完整呈现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中继卫星的名称,没有采用缩写,因为题干也是扩大阅读视野、开展科普教育的一种载体。又如,例题6 中有两个可选的任务,题干表述清晰,呈现了交际的目的、对象以及方式等,使学生完整、快速地获取任务要求。
2.绘制多样的图表支架
流程图、心情线、鱼骨图等可视化的图表支架隐含与文本相关的概括性信息。学生可借助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图表,获取完成任务的线索,增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举例如下。
【例题7】选自六年级下学期测试卷
阅读第①至第⑤自然段,完成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本题通过完成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快速地理解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严峻性,为后续的人物评价奠定事实和情感的基础。
3.创设友好的学习伙伴
学习伙伴一般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有助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任务情境。学习伙伴的语言还隐含任务信息,为学生作答提供范式。如例题2 中小林和小丽的对话是很好的答题范例,提示学生作答时要把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和交友选择结合起来。而例题5、例题6 则在题干中提示学生要跟随学习伙伴的探究进程开展综合性学习。
健全、科学的评分标准能为教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解释提供依据,进而发挥改进教学的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如表1)。
表1 评分标准样例
表1 是例题5 中第(2)题的评分标准。整个评分标准以评价目标为依据,严格参照学业质量描述,从三个水平层级对学生在该测试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分类,从而实现科学、精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这一认知能力进行检测。
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一直是个难题,还有诸多问题需在命题实践中继续探索。如何在“任务式”命题中提升测试情境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如何设计便于分项等级评价的试卷结构,如何健全指向能力分层的评价标准,都还需要命题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真正走向素养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