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利
[摘 要] 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当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基于静态型质量、动态型质量、生态型质量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原则和方法,通过分层化构建、模块化构建以及指标的整合与权重分布,剖析“三维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而探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策略,为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三维评价”;教育评价;静态型质量评价;动态型质量评价;生态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15-08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3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教育、科技与人才作为系统性支撑来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教育评价体系关乎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从静态型质量、动态型质量和生态型质量相互融合的“三维评价”角度深入分析教育评价改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和有效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学者更好地把握教育评价的内在规律,促进教育评价体系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发展,以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三维评价”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一)“三维评价”理念的内涵
“三维评价”是将传统的单一指标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角度、全面性、动态性的评价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三维评价”包括静态型质量评价、动态型质量评价和生态型质量评价3个方面。静态型质量评价侧重于评价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设施条件等固定要素,以确保教育的基础建设和教学条件的充足与完善。动态型质量评价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管理成效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生态型质量评价则是一种立足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教育评价方法。从表1可见,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评价系统,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三维评价体系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静态型质量评价:衡量学生在特定时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静态型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育评价体系中最为传统且普遍的评价方法。静态型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它以学生在某一时点的学术表现为主要衡量指标,通常以考试、测试等形式进行评价。静态型评价主要采用标准化考试和测试的形式,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核目标来量化学生的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尽管静态型评价在稳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展现出其固有优势,但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全面捕捉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多维素质。
在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早期发展中,已经涉及这种基于输出的评价方法。经典的标准化考试,如美国的SAT和ACT等,均是基于静态型评价的思路,通过设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量化评估。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而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的”[1]。在国内的研究背景中,尤其是在我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高考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考试模式,其实也是静态型评价的一种表现。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阶段累积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旨在筛选出最优秀的学生群体。此种评价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成果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从而形成了这种“快照式”的评价方式。然而,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个体差异。建设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和深层学习,使得教育界开始反思单纯依赖静态型评价的局限性。因此,尽管静态型评价仍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与其他评价模式的结合,特别是在应对当前教育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背景下,已经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趋势。
2. 動态型质量评价:从时变维度对学生成长的深度评估。动态型质量评价重视学生在教育旅程中经历的演变与转化,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进程和其在知识、技能、情意层面上的发展进行深度解析。这种评价方法超越了静态评价范畴,转而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变化模式,从而能够捕捉到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潜在能力与成长动向。有学者提出,“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必须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而进行评价”[2],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也认为,“教育者需要一个较广义的评价定义,而不只是局限于确定目标是否达到”[3]。动态型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的连续性评估与反馈,这不仅使教育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势进行实时监控,进而调整并优化教学策略,而且还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中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兴趣及潜在需求。这种连续性的对学生的全面观察与评估,有助于为学生打造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进一步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动态型质量评价是近些年来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与静态型质量评价不同,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生在成长中的变化过程。如日本推行的“到达度评价”,其鼓励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监测和评价,以便及时为教师提供反馈,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能力主义和竞争性考试文化形成对比,后者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和分流学生[4]。在美国、欧洲等地,动态评价的实践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以学生的项目作品、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对象,注重学生在真实教育环境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此外,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从泰勒的教育目的论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维果茨基提出的“潜在发展区”概念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即学生在适当引导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与其独立工作时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好的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好的教学是一个为学生建立并逐渐推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5]动态型评价恰恰能捕捉到这一变化过程,从中体现学生的潜在成长。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曾进行过一项作业反馈形式对学生学习成效影响的研究。他通过实验比较了“評语”“等级”“评语+等级”3种不同的反馈形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仅接受评语反馈的小组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而在仅接受等级反馈以及同时接受评语和等级反馈的小组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变化[6]。由此可见,这种更关注将学生作为学习者整体发展和成长轨迹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意层面上进行深度学习和成长。评价反馈的具体性和建设性特点使其成为教师支持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潜能和指导学生成长动向的有效手段。所以,动态型教育评价倾向于一个更加人性化、响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实践。
3. 生态型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生态型质量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生态平衡。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主张,个体的发展并非仅受到其直接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系列交织的生态系统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这一观点促使我们认识到,评价不应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育环境,而应考虑多个生态环境的交互和叠加效应。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哲学,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提供了哲学背景。生态哲学主张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应用在教育领域则意味着教育的各个要素(如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环境等)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评价需要深入挖掘这些交互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识别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潜在机会。
生态型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范式,强调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旨在为教育的全面、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这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的审视与多维评价。强调从宏观的生态系统视角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的审视,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与和谐发展。这意味着,评价的焦点不仅局限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广泛地涵盖了德育、体育、艺术、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转变,及其与教育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正如《方案》中提出的“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7]。二是可持续性的质量保障。生态型质量教育评价的核心不仅仅是对教育结果的评估,更在于其对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树立‘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终身属性。”[8]这涉及如何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如何在维持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促进教育的持续创新和进步。评价的结果应能反映出教育体系在资源配置、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三是实践导向与质量提升。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更为其指明了今后教育活动的方向,以实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二)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教育评价特点
第一,全面性与系统性。“三维评价”涵盖了教育评价的现状、过程和生态,即从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生态等多个角度来全面审视教育改革。这种全面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评价改革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为今后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客观性与动态性。“三维评价”一方面通过量化指标对教育改革进行评估,降低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有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通过反映学生的短期学术表现、中长期的学习进步以及教育系统的长期发展,为教育者提供实时和长期的动态反馈。第三,操作性与持续性。“三维评价”为各个层次和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使评价过程更为简单和易操作,降低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该体系同时关注教育的可持续性,强调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有助于实现教育的长远规划。第四,指导性与整合性。“三维评价”不仅可以发现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教育改革的优化提供有力参考。根据评价结果,决策者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教育改革的短板和改进方向,为制定更有效的改革措施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以帮助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各个教育主体在改革过程中的需求和困境,从而为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三维评价”体系的维度各有侧重,但它们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从静态型到动态型再到生态型,这3种评价方式可以看作是从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静态型为动态型提供了基础,而动态型为生态型提供了过渡。静态型评价倾向于评估教育的当前成果,所以它更偏向于结果导向和短期评估,通常不会深入到系统性的分析。动态型评价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所以更偏向于过程导向,同时考虑中长期的评估,但仍然是在单一维度上的分析。生态型评价关注教育系统的整体,因此更偏向于系统性分析和长期评估,同时也重视过程导向。基于此,可以构建教育评价三维立体hall模型(如图1所示),这种“三维评价”体系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全面、科学和系统的评价方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动态性需求。
二、基于“三维评价”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一)“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坚持把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遵循。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道德实践而不是一种技术事业[9]。美国学者古贝和林肯提出:“我们没有把评估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过程,因为我们确信这样做会完全忽略评估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等基本特征。”[1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评价改革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引导作用,提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强调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在全社会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培养观、选拔任用人才观”。这既揭示了评价在教育方向、过程和结果方面的价值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在人才培养和全社会价值重塑方面的关键地位。
当前,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思考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背景,这必然导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对教育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一项具有方向性的系统改革,既需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策略,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导向。教育评价改革在人才培养和全社会价值重塑方面具有关键地位。通过改革评价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公平、实用,以及更具有针对性,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
(二)“三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目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好的评价促进教育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好的评价则会误导、阻碍教育和个人的发展”[11]。教育评价既是评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关注评价的目标导向性,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二者的结合可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并落实“五育并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次,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量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能够准确反映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状况。在教育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具有科学的依据,并对每个指标的计算、含义和来源进行明确的规定,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稳定性也需要符合科学统计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仅是各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应该在遵循一定的学理逻辑的基础上,使各项指标要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以科学的测量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再次,坚持通用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能够适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场景。指标体系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度复杂化,以降低操作难度和实施成本,便于教育评价指标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指标应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动能选取,每一个评价维度最好选取一到两个可度量、数据可得、可信程度高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这样的评价指标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一定程度的可比较性,便于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坚持自主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评价体系应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主体作用,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社会各方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中,可以收集多样化的评价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教育事业涉及的内容和情况繁杂多变。高质量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教育发展形态的抽象测度,为了实现全面、科学的评估,我们可以通过分层化和模块化来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1. 分层化构建。依据不同的教育阶段,为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静态、动态和生态评价指标,关注各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静态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师资配备、环境设施等;动态评价指标可以关注幼儿参与度、活动丰富程度等;生态评价指标可以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再如,在基础教育阶段,静态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课程资源、教育经费投入等;动态评价指标可以关注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生态评价指标可以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等。通过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设定相应指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
2. 模块化构建。静态指标模块重在关注教育资源投入的数量、结构和效益,如师资力量、教育经费、设施设备等。静态指标模块为评价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了解教育体系的基本状况。动态指标模块重在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管理模式和育人方式。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反映了教育体系的运行状态和内在机制,体现了教育质量的生成途径。生态指标模块主要反映教育生态系统的状况。如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建设与传承,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生态指标模块还包括关注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学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遵循程度和创新探索,还有家校合作的程度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
3. 指标整合与权重分配。通过对分层化和模块化原则的运用,我们可以将各个层次和模块的指标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全面覆盖教育的各个方面,为教育评价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层次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与协调性。例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学生、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同时,为各个指标设定合理的权重,以便在综合评价时能够更好地反映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权重的设定应当基于对教育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确保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当然,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权重的设定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的教育评价需求。
三、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教育评价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教育评价改革影响因素,由环境因素、制度因素、主体因素和机会因素等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评价改革变迁动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评价过程中产生影响,使评价结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制度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度体系、制度结构与制度冲突等因素,如学校教育制度、教师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制度结构对教育评价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权力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目标等冲突,如果这些冲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从而影响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三是机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制度机会,通常是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变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制度机会还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机遇。四是主体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与学校等行为主体。这些主体的态度、行为和能力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实施会产生重要影响,如评价者的主观判断、认知偏差、情感因素,以及评价者的专业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资源投入等,都会影响三维评价的效果。
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关系结构,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教育评价改革影响因素,以故事线的方式呈现出来:“三维评价”改革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理解为在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持续压力和行为主体的支持、推动下,教育评价的内在属性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进而促成教育评价改革变迁的机会产生。其中外部环境是影响“三维评价”改革变迁的重要环境因素,对教育评价的延续和变迁产生结构性压力。制度体系、制度结构与制度冲突反映出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因素。政府、社会组织、学校、教师、学生是“三维评价”改革变迁的主体因素,也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力量。制度机会是教育评价改革变迁的关键条件,也是影响“三维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变迁的机会因素。这些因素在教育评价改革运行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共同绘制和造就了基于“三维评价”体系的教育评价改革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四、“三维评价”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
(一)构建与完善全面的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以德育为核心的静态评价体系。静态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学术成绩等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静态评价的认识和能力,培训教师在传统教学评价基础上掌握静态评价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要确立明确的评价目标,而且要制定一套具体、合理的评价创新指标,完善相应的科学的成绩统计和分析机制,将学生的静态评价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以揭示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静态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性和透明性,避免因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情况,加强评价流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公平公正。教育部门通过加强对学校静态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评价体系得到有效落实,学校要切实履行评价工作责任,将静态评价纳入到学校管理和教师考核范畴,形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二是完善以学生成长轨迹为核心的动态评价体系。设定明确的动态评价目标,制定一套具体且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等多方面的表现,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观察、课堂表现、项目任务、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通过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估过程等全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改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动态评价需要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根据长期跟踪的评价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和潜力。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动态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动态评价的认识和能力;培训教师要掌握动态评价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反馈,以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挖掘潜力、提高自信和兴趣,确保评价体系得到有效落实;学校也要切实履行评价工作责任,将动态评价纳入到学校管理和教师考核范畴,形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三是完善以教育完整性为核心的生态评价体系。《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突出教育教學实绩,严格学业标准。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强调关注教育全过程、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果。例如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等,这些维度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个性化教育和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二)优化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第一,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Schwandt和Halpern(1988)指出一个好的评价需要有技术质量的保证和调整偏差的能力[12]。《方案》中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教育评价的智能化可以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而且可以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和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二,加强教育评价的过程性改革。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展示出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为过程性评价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如通过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学习笔记、课堂讨论等,以获取丰富的评价信息。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同伴互评,学会对他人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评估专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常态资源,推动评估工作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13]第三,平衡关键指标与灵活指标间的关系。首先是精炼关键指标,提高其敏感性和覆盖范围。从众多的评价指标中,筛选出简洁、敏感且具有广泛覆盖力的关键指标,以便在教育评价中凸显核心要素,提高效率。其次是制定分级制度,设立不同层次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省、市、县区、乡镇和学校层面。各层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当的指标,从而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教育现代化特色。再次是权重分配,例如,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可以增加科技创新相关指标的权重;对于人文教育背景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增加人文教育相关指标的权重。最后是完善选项制度,允许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必测项目”和“自选项目”。这样,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优化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和自主权。
(三)加强评价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方案》提出要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这对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极为重要。为确保教育评价的公正和规范,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确评价程序、要求和责任。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评价法律体系尚显不足,缺乏明确规定和充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虽涉及教育评价,但规定不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评价制度均有规定,但都对教育评价、评估、督导的法律地位、性质以及关系尚未作出明确阐述。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对于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选拔性评价在法律规定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以保证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合规性。这就需要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教育评价各环节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分配。此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评价的性质、主体、内容、类型、结果使用等关键问题,也需要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确保选拔性评价过程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加强教育评价过程监督,有助于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成立教育评价监督机构或赋予现有机构相关职责,以便对评价过程进行独立、客观和专业的监督。确保评价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向社会公开,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以提高评价的透明度。此外,要减少不必要的评价环节,适当降低评价频次,减轻广大教师的评价负担。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以维护评价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评价过程的监督中,包括家长、学生、教师、媒体等,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对无资质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教育评价行为,坚决予以取缔,保障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设立专门的教育评价伦理委员会,加强评价者队伍建设,负责对评价行为进行伦理审查,确保评价活动符合伦理规范。
(四)推进教育评价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一,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方法和经验,我们可以吸收和融合这些先进理念,丰富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对于完善我国的教育评价理念具有借鉴意义。第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如PISA、TIMSS等,可为我国教育评价提供一些国际经验和参照,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第三,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教育评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可以为教育评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鼓励教育评价领域的学术交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进行学术讲座,同时支持我国专家参加国际性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成果,分享国内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与案例,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教育评价领域的声誉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伴随着《方案》的落地与实施,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已步入全方位、深层次的新阶段。在这一变革过程中,需要深刻理解改革的紧要性与使命感,认清教育评价改革所面临的长期挑战与现实困难,并针对不同層次和种类的教育评价的不同现实需求,进一步将教育评价融入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将教育评价作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将教育评价与教育规划、政策、管理衔接,进一步确保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发展战略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
[2]〔日〕桥本重治.教育评价的意义与特点[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
[3]〔美〕斯塔弗尔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
[4][6]〔日〕田中耕治.教育评价[M].高峡,田辉,项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5;141.
[5]〔苏联〕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人民日报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 2020-10-14(01).
[8]袁雯,刘雅婷,马颂歌.教育即终身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23(06):138-146.
[9]〔荷〕格特·比斯塔.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伦理、政治和民主的维度[M].张立平,韩亚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4-35.
[10]〔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M].秦霖,蒋燕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1.
[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M].窦卫霖,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序言1.
[12]Schwandt T A, Halpern E S.Linking Auditing and Metaevaluation[M].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1988:83.
[13]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工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13.
(责任编辑:孙冰玉)
Research on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ZHANG Dongli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key task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static quality, dynamic quality, and ecological qual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s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dherence. By constructing a layered and modular structure, as well as integra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we deeply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pos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tictype quality evaluation; dynamictype quality evaluation; ecologicaltype quali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