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研究

2024-06-04 15:22赵婧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

赵婧

摘  要:文章以探索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路径为研究目标,采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研究表明,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保障。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德育为先、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学科的特性、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等,以跨学科教学理念为引领,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体系,真正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和英语学科中的渗透,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育人功能

一、跨学科教学理念概述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理念倡导的育人方式与教学活动形式,重在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育人功能的协同发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关键能力与品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学科课程原则上至少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义务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已经成为各学科课程组织与呈现的基本形式之一,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议题、课题进行广泛研究,以某一学科课程为中心,综合运用其他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通过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跨学科学习来逐步形成跨学科综合能力。跨学科教学理念与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相适应,是对传统分科教学理念的颠覆,注重真实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致力于挖掘学科之间的隐性关联,采用结构化的组织方式将各学科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为整体。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跨学科教学立足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认知、思维、情感等基本特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属性出发,精心选择体现跨学科综合的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性、生活化情境,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跨学科综合能力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德育为先

增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思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行动,教师唯有立场正确、思想水平高、理想信念坚定、方向明晰,主动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转化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内驱动力,才能够教出好课程、培养出新时代的好少年。因此,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以德育为先,提炼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规则、法律规定、学校与班级行为守则等,挖掘其他学科课程的德育要素,汇聚结合为有机整体,作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基本价值要素与理论遵循。

在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勤奋学习、主动思考、自觉反思、完善自我,并在日常学习中尊重他人、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同时教师要通过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引导学生以普遍联系观、辩证观看待与分析社会现象,以新时代思想武装头脑,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凝练民族自豪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道德素质、文化品格等能力素养。

(二)以生为本

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确保课程主题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因此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另一基本原则是以生为本。

首先,教师需要将学生视作时刻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特个性、有着不同学习动因与学习效果的个体,坚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重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学习过程与自身品质进行能动性改造。尤其是在课程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关爱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潜能,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改善学习态度,促进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阶段性特征、个体性差异、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思维能力等,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以生活为纽带,从中提炼、生成跨学科主题,开展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打造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道德引领、文化浸润、思维培养中获得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要突出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实践性特点,积极开展自主性、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连续、深刻的体验,将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道德判断标准、法治意识等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实现策略

(一)在语文学科中的协同育人策略

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材内精挑细选的文本体现了作者对世界、人生与社会的独到见解,凝练着人类文明的优质成果,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学生阅读文本、深挖文本意义的过程,便是接受文本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作者与文本人物高尚道德,并接受文本审美取向的过程。此外,学生将眼中所见、内心所想转变为充满力量以及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汉语语言,也能实现对语言文化的传承。从该层面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学科有着一致的情感价值目标,以跨学科教学理念为引领,将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美育、价值观教育等要素加以整合,让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可以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想高度、政治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并且主动以文本作者、作者所歌颂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坚毅的品格以及舍己为国的家国情怀、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例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最宝贵”与语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结合为有机整体,挖掘《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生命教育元素,重点体现白求恩为救治伤员不顾自身安危、连续工作69小时的舍己为人精神;白求恩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生命尊严的维护以及对他人生命的重视。学生细致研读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赞颂,把握文本的内涵与思想感情,在文本阅读中倾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促成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新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取得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在数学学科中的协同育人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具有实践性与实用性特点的学科。从表面上来看,数学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似乎缺乏契合点,但实际上,数学学科的认知思维培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评判事物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的内在规律,以数学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启发自己。不仅如此,数学规律、数学原理等是历代数学家们通过实践、试验等逐步总结出的科学性经验,也是在对客觀事物进行提炼后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凝练着历代数学家的心血,体现了数学家们精益求精、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和开拓进取等宝贵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道德与法治与数学学科的契合点。在发挥道德与法治与数学学科协同育人功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以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历史资料等浸润学生,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激励学生以数学家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将所习得的道德素养、文化感受、历史意义探索等,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例如,教师将“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与数学史相融合,展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如北宋时期先后进行的七次大规模恒星实测、南宋绍兴六年伟大的测绘成果——“禹迹图”等,以数学史料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伟大的数学成就,体现出数学研究与运用对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及其与社会科技发展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普遍联系观。

再如,教师将“买东西的学问”与数学学科“百分数”的课程内容结合,请学生分析商场的促销方案,经过计算、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优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将理性消费思想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需消费,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好道德品质。

(三)在英语学科中的协同育人策略

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实现需要依靠各学科课程教师的协同行动。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与英语学科课程间的契合点,在积极交流、主动沟通中探索出跨学科融合的新渠道,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同时学校需要打破学科独立的备课模式,以年级为基本单位,以跨学科整合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为目标,由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系统性地梳理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素材以及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具有实践意义并且开放、有趣的主题活动。小学英语学科是学生认识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通道,英语背后隐藏的文化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与英语学科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学生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英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在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合理地运用英语语言知识。

例如,教师将“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与英语教材内介绍英语国家景色、文化的语篇整合,一方面使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建立了英语知识体系、感知英语国家的语言及地理文化,加深了学生对语篇内容、情感及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到英语语言使用的场景、文化风俗;另一方面则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与文化自觉性,学生可以用英语向国外朋友介绍我国的自然风光、文化习俗,进而转变为我国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方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的实现需要各学科教师以统一的思想为引领,坚持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各学科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在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对其他学科的思想引领作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观塑造、思想水平提高、道德品质养成、法治意识激发等教育意图渗透至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在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凝聚育人合力,逐步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匡贱葵.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 教师,2022(34):60-62.

[2]齐淑贞.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2(34):57-59.

[3]于静.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2(05):24-25.

[4]邓生锋.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天津教育,2021(26):101-102.

[5]吴炜琦. 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优化[J]. 试题与研究,2020(18):5-6.

(责任编辑:石子静)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