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4-06-04 20:55刘勇坤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导师制应用研究

刘勇坤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为人才培养创新、学生潜能激发、个性发展结构等方面提供了实践依据。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聚焦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指导。文章深入分析了导师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证成长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整合协同育人体系、多元考评体系,探索新教育理念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导师制;协同育人;应用研究

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高中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键期,能否在该阶段形成高尚可贵的人格品质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中普遍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基础开展学生管理指导工作,“一对多”形式难以保障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适应新一轮教育教学及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能够以更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形式关注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重构人生态度与学习理念,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构指导新思维,建立育人新理念

高中生成长导师制的全面推进必须建立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之上。文章主要从“关注成绩向关注全面转变”“着眼眼前向立足长远转变”“面向全体向面向个体转变”三方面进行论述,遵循人文主义理论与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差异化、分层化管理创新。

(一)从关注成绩向关注全面转变

长期以来,囿于学段的特殊性和高考压力,高中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成长导师应及时转变思想,从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指导干预,加强对学生生命、心态和思想的关注;不完全以高考为指导中心,展开个别化和亲情化的有效交互;深入学生实际,重构指导框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特长;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关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需求,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处事态度,若导师以笼统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干预,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在面对学习困难和高考压力时,不同个性的学生所表现出的狀态与情绪各有差异,导师必须充分关注差异背后的产生原因,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譬如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较难解决的困难时,部分学生产生退缩、回避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和生活态度,此时导师可根据学生个性需求,与学科教师展开双师并育,帮助学生梳理学习中的问题,找出学习难点并逐个击破,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因学业不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自信。

(二)从着眼眼前向立足长远转变

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发展。高考不是简单的知识水平测试,而是对学生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和精神意志的检验。成长导师育人应按照“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原则来唤醒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譬如入学、入队等仪式是学生生活、学习、思想面临重大转变时的重要活动,是重要的教育契机,小问题的点出可能会起到关键的教育作用。教师可借着细节问题进行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仪式活动实现价值渗透,塑造“社会人”?仪式教育如何塑造氛围?如何承载教育内涵?如何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现实的细节问题出发,引发链条式的反思,接地气,有高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可聘请军政素质过硬的退役军官,组建半军事化管理大队,立足习惯养成、德育建设、文化建设等模块,多维度打造全环境育人体系,统筹推进全员、全程、全域育人,形成“处处是育人之地、天天是育人之时、个个是可育之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圈。引导学生成长为具备社会责任担当、爱国敬业思想、自信自律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从面向全体向面向个体转变

教师应从定制化课程着手,通过导师制的方式推进实施,为全体学生量身定制研究型课堂和研究型校本课程,如学科竞赛、小语种课程、高考美术、音乐、舞蹈、传媒、生涯规划课程、心理课程等。同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六个指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统化、师本课程特色化以及创客课程现代化。

譬如学校可开发不少于50种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升学规划,开展小班教学,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同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基础分数、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个性潜质等因素,实施分层育人规划,回归因材施教本质。此外,成长导师兼任“心灵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三重角色,可通过建立心灵驿站、心理讲座等活动,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和成长困惑;对寄宿制学生的生活与安全负责,呵护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与文化课、特长课教师协同并育,为学生制订升学培养规划,全程跟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成长导师要全面推进“六导”工作,即思想引导、学业教导、心理疏导、生活训导、职业指导、家校互导,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关注成长新生态,聚焦全员活教育

成长导师制的推行要求导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还要明确指导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主要从“树立人生理想”“科学规划人生”“启发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辩证看待生活与学习问题,领悟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归属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信”。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已逐渐成熟,只有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和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因此,教学要创设情境,强化逻辑思辨,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在树立理想的道路上拾阶而上。

譬如教师可围绕“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小学讲规则意识,初中讲法律观念,高中讲宪法内容,大学讲法治精神,突出各学段重点,螺旋上升,使课堂教学更加聚焦、更有针对性。教师还可将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共青团青年马克思工程相结合、与校园读书节中原著选读活动相结合、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等。

(二)科学规划人生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高中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必须”。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新高考的政策变化,在新高考背景下进行高考选科和生涯规划,围绕“新高考政策的解读”“如何做好高中生生涯规划”“选科指导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展开对学生人生规划的研究与探讨。

譬如在育人实践中,教师可聚焦“时空性”“差异性”“互动性”的特性,让学生想象自己进入一个未来的场景。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会了“反思过去”“反思未来”,明白了当下高中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对未来保持期待和希望,这对他们做好当下的学业规划有较强的指引作用。学生要树立生涯意识,通过自我认知和外部评估来执行生涯决策,进而实现生涯管理。

(三)启发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现阶段高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找一个“平衡点”,兼顾知识的获取、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越来越关注跨学科、关注真实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就是师资团队。教师要会指导会研究,开发课程,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验设计等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因此要以创建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师资队伍为第一要求,实现“造血功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开发课程。所谓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做研究之前学会研究。课程分为三个板块,“走近科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学家、企业家,感受他们的魅力,通过学习和参观考察实验室、企业,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欲望。“走进科学”: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查文献、学会制订方案、学会撰写论文。“走进科研”: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课题,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然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最后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設可保障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师生交互、课程时间、空间打造、实验室管理等,让创新教育能够有效落地。

三、建立健全一体化,发挥考评动态性

育人目标要从成人视角向学生视角进行政策实施和教育转换。教育目标是实践的方向,是建设一体化德育体系的“魂”,在实施层面紧紧把握、依靠育人的关键要素和力量——教师和家长,以进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协同共振的一体化、广域化时代,基于和合教育理念画最大育人“同心圆”,实现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双高”对接,协同育人

“双高”一方面指的是“双高”目标,即以多样特色为抓手,发展高公平、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另一方面指的是路径上的“双高”对接,即以高中与高校对接为突破,让学生在“双高”对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教育制度上,普通高中、高校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学生发展上,普通高中、高校都是其不可分割的人生通道。导师要坚持协同创新,推进高中有效衔接初小、对接高校、融接职教、连接社会,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提高普通高中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打造结构灵活、类型多样、功能完备的高质量普通高中发展体系。

(二)家校合作,共促和谐

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家长的配合、接纳程度,而作为两端沟通的一极——导师(学校)显然无法包办全部的工作内容,且当前社会各界也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义务与责任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家长会为阵地,面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导师制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和主要工作内容,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制订导师家庭教育干预工作规划,明确赋予导师在家庭教育干预工作中的责任与权限,拟定导师家庭教育干预工作条例,设置相关细则,从制度层面为导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譬如当导师认为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并且在实际上已对学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时,可以要求家长采取一定的措施,接受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须对此作出回应,说明自己的想法、改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由家长自管组织对学生做出约束,从而保障导师工作权利,提高家校工作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过程育人

要建立科学多元、新型的发展性导师考评体系,除了对导师进行个别化的单独评价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团进行团体评价,重点考核班级内导师之间的配合,进而关注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以“建立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譬如学校可定期地组织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以及导师座谈会,关注导师在各个阶段的工作进程,更客观地评价导师工作。此外,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按照层级区分度,确保评价的全面、科学、严谨、有针对性,以评促建。同时,应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线上互动,获得更多的交互数据,使考评更科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师制是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的一种全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传统班主任管理的有效补充。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激发学习动力,疏导学生心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姚晓岚. 高中成长导师“突围”之路[J]. 中国德育,2020(07):66-68.

[2]王晓芳. 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困境及超越[J]. 教学与管理,2018(22):19-22.

[3]张文渊. 全员育人 陪伴成长:“适合教育”理念下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 现代教学,2023(06):10-13.

[4]孟换房.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1):41-43.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导师制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