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4-06-04 23:25:27胡瑞霞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胡瑞霞

摘要:目前高职文化育人理论指导欠缺,核心理念内涵不清晰,职业精神培养偏弱;文化育人内涵单一、运行机制不畅、体系不完善、学校育人特色不鲜明、评价无标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偏颇,对此,通过明确校园文化育人内涵、构建文化育人实践体系、探索形成了高职院校“红色匠心”文化育人模式,试图解决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育人体系

引言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建设制造强国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需,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针对装备制造类高职文化育人类型特色不鲜明、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按照“理念引领、标准贯通、系统设计、品牌推广”的思路,着力传承首任校长提出的“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的办学初心和与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同生共长的工业基因,创建了“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1]。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育人的作用认识不深刻

首先作为高职院校,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耗时较长,而育人效果却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其视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其次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校园景观建设和绿化工程,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最后高职院校将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活动简单地等同起来,注重举办活动,这种倾向导致了文化育人功能的表面化,忽视了其在精神层面、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文化育人特色不鲜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对区域文化、产业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往往陷入盲目模仿、缺乏创新的困境,导致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此外,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上也存在深入思考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导致育人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也限制了文化育人的效果,难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2]。

(三)文化育人途径不明晰

目前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普遍遭遇多重挑战。其组织架构尚未成熟,缺乏顶层领导;制度体系存在缺陷,使得文化育人的执行主体模糊不清,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运行机制不畅,没有形成育人合力;评价体系尚未清晰构建;保障体系亦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文化育人实际效果欠佳,亟需高职院校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二、构建“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

(一)明确“五工”文化育人视阈

深植于学校在装备制造行业的丰富实践,我们紧盯工厂与工程,围绕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园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对学生的育人目标定位在工业、工厂、工程、工人和工匠领域,确保文化育人工作能够深度融入工业领域装备制造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培育具备精湛技艺与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红色匠心”文化育人内涵

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装备制造行业特点,传承学院办学初心,设计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在内涵设计上,基于整体论的视角,融合剖析需求点、核心点,萃取“国、地、企、校”文化元素。陕西作为重工业基地,所孕育的匠心、匠技、匠魂、匠品等精神特质,展现了精益求精等精神。学校秉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大学精神,与这些工业精神特质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理想信念的铸魂作用,以道德品质立身,通过文化素养固本,精艺强技筑基,创新创业健骨以及劳动实践乐业,构成“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这六大层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動文化育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育人实效的显著提升。

(三)形成“学做润”一体化文化育人模式

基于学校70年装备制造工业背景,遵循“红色匠心”文化育人理论、标准、方案,形成以课堂主渠道“学”为认知引导、以活动主阵地“做”为行为塑造、以氛围主旋律“润”为情感濡染的一体化文化育人模式,系统集成构建起以“五工”视阈为“外环”,文化育人标准为“内环”,文化育人方案为“上横”,“三链融通”为“竖轴”,“学做润”一体化模式为“下横”的“工”字特色“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并写意物化为“校徽”图案,打造品牌,示范推广。充分体现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教育教学全环节,融入学习生活全层面,实现品德、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突破了文化育人整体性和有效性的现实难点。

(四)完善“红色匠心”文化育人运行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文化育人的五大体系:决策指挥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资源整合体系、监督控制体系以及质量生成体系。在这一框架下,我们构建了“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并将之巧妙地组合成“工”字模型,这一模型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学院的“校徽”,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独特特色和创新实践。

三、实践“红色匠心”文化育人

(一)进一步强化“红色匠心”文化育人内涵

经过深入思考与精心构建,陕西工院形成了六个层面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学校致力于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以期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理想信念铸魂。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育人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被置于核心地位。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教育与实践互融。同时,学校不仅通过制度约束来保障教育的实施,更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熏陶学生的心灵。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塑造他们坚定的精神世界。

道德品质立身。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兴业的教育理念中,良好的道德品质被视为学生成才和文化育人的基石。学校坚持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将学生的成长作为核心关注点。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落实“一院一品”文化育人计划,这些措施旨在培育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修身养性的品质。通过这些举措,学校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素养固本。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的育人文化基因沉淀在红色革命文化、一方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之中,校内校外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另外,建立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系统)、行为规范系统(BI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融入了校训、教风、学风、学院精神等核心价值,还涵盖了师德师风、行为制度等多个方面。通过广泛应用这些系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文化洗礼。

精艺强技筑基。学校依托职教集团与大量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战略联盟。通过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了如“汽车4S一体化实训基地”等一系列合作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前沿的职业环境。此外,学校还创建了“十大优秀毕业生”等三大育人品牌以及订单品牌,旨在致力于校企共同培养学生。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健骨。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创新教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兴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同时,学校还积极组建科技创新类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培育创客项目、搭建创业平台,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实践乐业。学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了劳动素质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尊重。同时,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勤于劳动、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通过这种结合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学校致力于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文化育人运行体系

决策指挥体系。为了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校园文化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校园文化工作,同时还建立文化育人决策指挥体系。以此确保文化育人的准确性和实施力量的集中性。避免了工作目标的偏离和力量的分散,确保了各项育人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也确保了全校在文化育人工作上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制度保障体系。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文化育人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效性,学校建立了策划、执行、考核等相关制度,覆盖活动全过程,形成了一个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不仅确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行为规范。

资源整合体系。学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各方优势,实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宣传、思政、教学、学工等部门紧密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学校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部门间的深度合作与信息共享,确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提升育人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监督控制体系。学校构建监督控制体系旨在将文化建设的“软任务”转化为可衡量的“硬指标”,为文化育人工作的评价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激励和促进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实施。这些评价不仅确保了文化育人工作有明确的实施标准,还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监督控制体系,确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

质量生成体系。学校注重建立清晰的文化育人目标链和标准链,以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方向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这一质量改进体系强调自我诊断与持续改进的核心机制,形成了一个闭环的质量保證体系。在每个步骤中,学校都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文化育人的质量,也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红色匠心 ”文化育人主要成效

(一)明确了文化育人的内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合格的大国工匠为目标,紧密结合红色革命精神、工匠精神和学院大学精神,通过理想信心、道德品质等六个方面来挖掘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使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而且通过这些举措,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文化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化了文化育人的路径

在陕西工院的文化育人实践中,学校精心构建了五条核心路径,并将它们深度融入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六个层面的文化育人工作中。既保证了文化育人的完整性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文化育人实施方案的融会贯通。通过课程、教材等具体载体,学校落实了文化育人的各项要求。这种“育”与“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推动了文化育人实施路径的进一步优化和深入发展。

(三)彰显了文化育人的特色

学校紧扣市场发展要求,构建了“三联合、三平台、六走进”的校企联合文化育人新机制,校企行协同推进育人工作。为了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还搭建了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有效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六进”育人架构,这一架构使企业元素全面融入校园育人环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新机制的实施,陕西工院进一步凸显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特色,为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陕西工院将不断深化对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研究,持续创新并丰富其实践路径。我们将全面推进文化育人工作,致力于培养一批批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实施精准育人策略,我们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3年度中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Z23C03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文化育人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钱吉奎.高职院校文化:“双高”建设的灵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90-93.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33:12
技术文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