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精准培养”策略研究

2024-06-04 23:25:27王晴晴刘霞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王晴晴?刘霞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的振兴、人才的振兴。这对于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準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基本特征,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调查,再次分析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原则,最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问题及策略,以期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高职院校;精准培养;乡村振兴

引言

乡村振兴不仅要继续发挥好“扶贫尖兵”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农民、新企业家、新技术专家。应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了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为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提高农村本地人口劳动素质,高职院校有必要实现对农村贫困生的“精准培养”。

一、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原则

(一)主体原则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需要坚持主体原则,这表示高职院校在采取各项培养措施时需要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在获得理想培养效果的同时,充分调动贫困生的职业学习主动性,发挥贫困生的自我发展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精准培养”目标。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思想理论来正面启发、引导、说服农村贫困生,做到以“理”服人,推动贫困生主动、自觉提高自身思想认知,使得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贫困,同时意识到个人学习及生长是个人发展的必经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活动来引导贫困生实现自我发展及“精准培养”,例如,勤工俭学、创新创业项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摆脱贫困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二)渗透原则

渗透原则指的是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需要渗透到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文体活动、职业学习、考试考核、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从而就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渗透性、自然性特征。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应用文化育人方式,建设充满正能量、包容性较强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形成对贫困生的有效激励;例如,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使得贫困生能够通过各项活动感知美、了解美,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影响下,贫困生的奋斗精神、积极向上态度都能够得到强化。高职院校可以应用形象感染方式,鼓励贫困生加入社团并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舞蹈、音乐、话剧、影视、文学、表演等,这些活动都能够形成有效的感染力。

(三)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指的是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贫困生的学习及成长的动机,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现阶段学习和发展效果,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态度。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愿景激励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以此来帮助贫困生消除意识不够坚定、信念较为迷茫等问题,确保贫困生能够具备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奋斗动力,避免贫困生由于暂时的挫折而感到沮丧。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典型示范激励方式,美好愿景固然重要,但是任何愿景都需要付诸实践行动才能够实现,通过树立、宣传贫困生先进典型,能够引导其他贫困生学习和效仿,通过典型和榜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激发其他贫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性。

二、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问题

(一) “精准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已经就贫困群体经济资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金帮扶体系,各地也就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质帮扶体系,但是在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明确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产业、地域、经济、人文、政治等,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准确判断人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也就难以形成清晰的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目标。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示需要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需求,不断调整现有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目标。第三,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需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及农业发展输送匹配人才,但是不同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不同,需要高职院校进行针对性分析。

(二)“精准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贫困地区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理解误区,不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教育价值,不支持学生就读高职院校,这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增加了农村贫困生的教育教学难度及复杂程度,使得“精准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例如,部分贫困生为了领取培训补贴而听课,部分地方政府为结业贫困生提供了对口城市工作机会,但是一些贫困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辞职回家,使得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难以进行后续帮扶跟踪。第二,受到贫困生自身素质、年龄阶段等因素的影响,每位贫困生经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之后,能够掌握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是不同的。第三,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培训周期、课程内容等因素,也会影响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质量。

(三)“精准培养”教育资源匮乏

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具体表现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规范教材、缺乏信息资源、缺少实习基地、产业链资源断裂等,在缺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上,职业教育及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一应活动便会受到阻碍。此外,相比较非贫困学生,农村贫困生升学的机会、与外界信息接触的机会、改变生活的机会较少,同时缺少相应的改变资源,这些都提高了贫困生脱离贫困的生活的难度,也为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策略

(一)构建明确“精准培养”目标

1. 树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落实,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和调整,从传统的单一农牧业扩展为涵盖生产、销售等各项产业发展环节的产业链结构,这表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重新定义农村贫困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同时具备经营、销售、管理等能力的综合技术型人才。具体来讲,在职业学习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如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确保贫困生具备一定职业启蒙认知及实践经验,引导贫困生明确自己的升学意愿、就业意愿。在升学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如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奖、勤、助、免、补、贷”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继续完成学业。

2. 树立职业规划培养目标

相比较其他农村贫困群体而言,贫困生能够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已经可以证实他们具有努力进取的良好品质,表示他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的,当然社会发展对于他们的要求也会提高。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对农村贫困生的职业启蒙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农村贫困生职业规划培养目标。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如下职业规划培养目标:引导贫困生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和目标,帮助贫困生针对职业生涯形成初步的规划,结合贫困生特长及兴趣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技术技能水平,培养贫困生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引导贫困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具体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精准培养”的农村贫困生,有的返乡创业、有的出国工作、有的在城市工作,无论哪种工作及哪一种发展方向,都需要保持坚定的理想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3.树立职业分析培养目标

农村贫困生往往是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群体,其就业需求往往高于非贫困学生,为了帮助贫困生实现精准就业,高职院校在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过程中可以树立职业分析培养目标,使得学生明确自身的专业特长及就业优势,从而科学选择就业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树立如下职业分析培养目标:确保贫困生能够掌握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使得贫困生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方向。

(二)形成“精准培养”质量保障

1.构建产学深度融合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在职业教育服务中的落实离不开产业及企业的支持,这表示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过程需要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从而构建产学深度融合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分散风险、分担费用、扩展资源、人才考核、贫困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使得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发展业务、产品营销全过程活动中,形成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参考合作企业对于综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直接的参与主体,能够帮助高职院校设立更加符合市场及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创新创业能力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养的农村贫困生职业能力,这表明高职院校可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建设科研基地、构建科研平台等方式确保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工作的科学程度及合理程度,同时引导贫困生在实践及科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培养熟悉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的“本土专家”,不但能够获得显著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能够提高贫困生带领当地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心及决心。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系,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联系到一起,从而构建具备当地特色的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模式[1]。

3.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

贫困地区的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往往不够合理,经济环境通常不够成熟,这些使得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处于初期阶段,这表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落实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可见高职院校需要实现对“精准培养”资源的合理应用。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密切关注并灵活运用国家人才激励政策,积极配合国家和教育部门顶层体系建设,通过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联合应用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完善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案,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经费应用制度,确保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资金和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应用[2]。

(三) 建设“精准培养”资源体系

1.建立“精准培养”网络平台

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体系突破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这表示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建立“精准培养”网络平台的方式,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应用,使得“精准培养”工作不再受到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上的限制。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相关企业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以此来实现对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合理应用“精准培养”大数据。高职院校可以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使得农村贫困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受远程教育,不但能够获得更多学习时间和机会,还有机会实现与行业专家的“零距离”沟通交流[3]。

2. 建设农村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农村实践教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适应农村区域经济的重要表现,这需要高职院校真正立足于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落实需求,以农村贫困生为主体构建农村集体组织。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合作企业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生态种植养殖基地等,以此来推动农村产业模式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得贫困生在实践教育中形成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清晰认知,同时形成所需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基于当地风俗习惯及特殊资源,联合合作企业建设旅游开发基地、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等,使得贫困生能够掌握特色化能力。

3.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随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展开,职业教育扶贫协作组织开始出现,将原本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了协同模式,不但凝聚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力量,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定的国际交流机会,高职院校可以以此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致力于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机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从而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工作中,确保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的先进性和国际性。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企业“走出去”战略,建立国际性职业教育联盟,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问题,同时实现对国际资源的合理应用。

结语

农村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占比较高,并且很多农村学生都面临着经济困难的局面,高职院校身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需要承担起资助农村贫困生的社会责任,实现对农村贫困生的“精准培养”。同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高职院校在农村贫困生“精准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分析农村贫困生基本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在此基础上遵循主体原则、渗透原则、激励原则等原則,采取构建明确“精准培养”目标、形成“精准培养”质量保障、建设“精准培养”资源体系等策略,以此来充分发挥自身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SJB07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健龙.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71-73.

[2]张锦.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育人模式[J].就业与保障,2020(12):96-97.

[3]钱莉娇.新时期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0(15):191-192.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