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种英文版本比较探析

2024-06-04 17:12:32宋仕振
关键词:比较分析

摘要: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种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译文修改类型与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针对黄友义提出时政翻译所需要的“三种意识”,即语言意识、政治意识、国际意识对译文修改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度反思。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修改是出于目标语读者之间差异等因素的考虑,而多数修改旨在纠正原译本理解偏差、表达不合理等问题,以提高文本整体翻译质量。与此同时,最新译本中,时政翻译的“三种意识”更为凸显。但要想进一步提升这“三种意识”,应大力培养译者的查证能力,保证政治概念翻译的准确性;采取分众化翻译策略,强化传播的针对性;优化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比较分析;“三种意识”;时政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1006308

收稿日期:2023-05-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治话语英译对外传播与接受研究(SK2020ZD61)

作者简介:宋仕振(1979-),男,山东莒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时政话语翻译研究、译出行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目前为止共发行了两种英文版本。首个英译本由中央编译局于2021年翻译并出版发行。2022年,由外文局翻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了中央编译局英译的《讲话》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修改,如语词改进、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政治概念矫正、注释增加等,也即《讲话》的最新英文版本。目前,学界只有王洋、王文祺[1]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关涉《讲话》英译方面内容。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3个维度对《讲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兼顾好这3个维度。王洋、王文祺以中央编译局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但未将最新的《讲话》英文版本融入进去。本文以《讲话》的两种英译版本为研究对象,对译文修改类型与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对修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借助黄友义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下时政翻译的“三种意识”[2]1-2进行理论反思,探讨外文局修改背后的各种因由,为当下时政翻译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一、修改类型与数量统计

外文局翻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译本在收录《讲话》英文原译本时,對其进行了多处修改,涉及语词改进、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政治概念矫正、注释增加等多种类型的改动。本文通过仔细比对两种英译版本,得到修改类型与数量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以发现,译文修改数量多达93处。需要说明的是,译文重复修改之处较多。其中,“面向”(由toward改为towards)重复6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由united and led Chinese people改为united Chinese people and led them)重复6次;“全国各族人民”(由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round the country改为all Chinese people)重复2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由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 future改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重复2次;“霸凌”(由bully改为abuse)重复2次;“党的建设”(由Party building改为strengthening the Party)重复2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once-in-a-century changes改为unprecedented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the world)重复2次,冠词“the”(将The more than 95 million Party members will not allow it,the more than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will not allow it中的“the”删掉)删除2次。去除重复修改,实际修改78处。从数量统计来看,语词修改多达45处,占比最大,为58%;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15处,占比19%;注释增加8处,占比10%;政治概念纠正4处,占比5%。还有几处不便归类的则划为其他类型,包括大小写、冠词更换、语词增删等修改,占比8%。

那么经外文局修改后的译文效果如何?本文将结合《讲话》英译本典型修改案例进行对比剖析。

二、典型修改案例分析

基于译文修改统计结果,从语词改进、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政治概念矫正、注释增加等方面进行译文对比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语词的改进

从数量来看,语词改进占比最大。译文语词修改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译文是否精确、搭配是否恰当、效果是否理想、措辞是否通俗等。

语词翻译是否精确,关系到理念的传达是否到位。在个别关键语词的处理上,《讲话》的原译仍然存在不准确之处。如:

例1: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3]12

中央编译局:We need to acquir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arising from the change to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new issues and challenges stemming from a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4]17-18

外文局:We need to acquir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mands that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Chinese society impose upon us,and the new issues and problems stemming from a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5]14

中央编译局将“主要矛盾”译为“principal contradiction”,这也是以往时政翻译中较为普遍的译法。但在修改版中,“主要矛盾”改为了“challenge”。《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的外籍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指出:“作为名词,contradiction实际上并不常用。可能最常出现在‘contradiction in terms这个表达式中。‘contradiction in terms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论,指表达式中的两个词或思想好像自相矛盾。”[6]79根据弗格森的看法,“contradiction”一词在英文中主要指的是相互矛盾的“说法”或“见解”。而原文中的“矛盾”其实指的是一种“社会问题”,而非逻辑上的谬论,故外文局采用了“challenge”一词,有时也用“problem”等类似的表达方式。

语词修改还涉及到搭配不当等问题。有些语词翻译表面看来没有问题,但是在英语语系中并不恰当或另有所指。如:

例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3-4

中央编译局:The Chinese nation is a great nation.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China has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4]2

外文局:The Chinese nation is a great nation.With more than 5,000 years of history,China has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5]3

國内译者一般习惯将“有着……(之久)的历史”这种结构译为“has a history of...”或者是“with a history of...”,中央编译局选择把“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译为“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但在英语世界,“a history of”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表示一种长期倾向,后面不加时间单位。“如果说某人或者某事has a history of doing sth,意思是说他们有做某事的长期倾向,通常具有负面含义。”[6]185鉴于此,外文局将其改为“with more than 5,000 years of history”,纠正了原译搭配不当的问题。

通过阅读、比对《讲话》的原译本和最新译本,可以发现,原译本中部分用词并不存在语法或语义表达问题,但在英语语系中这些用词有着更为常见、地道的表达,有助于异语读者理解与接受,表达效果更佳。如:

例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3]8

中央编译局:The people are the true heroes,for it is they who  create history.[4]9

外文局:The people are the true heroes,for it is  they who  write history.[5]8

中央编译局将“创造历史”译为“create history”,而外文局则将译文改为“write history”,表面看来中央编译局的译文与原文非常对应,似乎更加妥帖,但从使用频率与地道性考虑,实则不然。加拿大汉学家罗德仁(Russel Terrence)曾就此问题提出了见解:“create history”这个词在英语中并不常见。“write history”既有“创造历史”,也有“记录历史”的含义笔者曾就《讲话》中“创造历史”应译为“create history”还是“write history”这一问题,咨询过加拿大汉学家罗德仁,他表示“the expression ‘create history is not very common in English.‘write history has the meaning of ‘create history as well as recording it”。。根据罗的看法,“write history”在英语中不仅常见,而且语义上较“create history”更加完整和准确。为了进一步证实罗德仁的看法,笔者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中输入“create history”得到15条信息,而输入“write history”则有79条之多。从频率上来看,“write history”这一表达更为常见,也进一步印证了罗德仁的看法。从语义上来讲,“write history”更契合“人民创造历史”的内涵。

此外,语词修改还与目标语读者不同有关。《讲话》的主题内容与发表场合决定了其英译对象主要为政界要人、媒体人士等专业群体。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阅读对象更侧重于普通读者,因此更倾向使用通俗易读的语词,较少使用高雅、生僻的语词。如:

例4: 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3]11

中英编译局:We will not,however,accept sanctimonious preaching from those who feel they have the right to lecture us.[4]15

外文局:We will not,however,accept condescending sermons from those who feel they have the right to lecture us.[5]12

中央编译局把“颐指气使的”译为“sanctimonious”(该词主要是指人的“伪善、道貌岸然”,隐含“高人一等”之意),外文局将其替换为“condescending”(该词有“居高临下的、有优越感的”等语义)。两词都能表示“颐指气使的”,但后者更为常见,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期待。COCA语料库显示,“sanctimonious”出现频率为609次,而“condescending”则高达2 457次。另外,根据COCA语料库的“Chart”功能,可以发现,在口语表达中前者出现频率为56次,而后者高达176次。类似的情况还有把“human advancement”[4]14改为“human progress”[5]12,把“tenacity” [4]17改为“hard work”[5]14等等。

(二)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

从修改比例来看,句式调整与句意重写占比居次。这种修改主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更好地表现原文的侧重点,二是使译文更为简洁。如:

例5:……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伟大革命。[3]9-10

中央编译局:Based on China's realities,we have developed  keen insights into the trends of the day,seized the initiative in history,and made painstaking explorations.We have thus been able to keep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and to guide the Chinese people in advancing our great social revolution.[4]12-13

外文局: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China′s realities and the general trends in the world,and through a process of painstaking experiments,we have succeeded 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in guiding the Chinese people as we advance our great social revolution.[5]11

原文体现了中文流水句的基本特征,包含多个谓语动词,如“洞察”“把握”“进行”等。中央编译局按照原文结构进行翻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动词形式,如“developed”“seized”“made”的使用。而外文局只保留了一处谓语动词结构“have succeeded in”,其他谓语则处理为动名词形式(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或介词短语形式(through a process of),或分句形式(as we advance)。修改后的译文更能凸显原文表达的侧重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中央编译局的版本由于动词的叠加则不免有分散主题之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的“历史主动”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引领历史潮流、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精心谋划历史宏图、勇敢开创未来的精神品质”[7]5,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中央编译局将其译为“the initiative in history”(历史上的主动)并不确切。

例6:……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3]13

中央编译局:...to ensure that it always remain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even as profound changes sweep the global landscape,and to stand firm as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meeting various risks and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4]19

外文局:...to ensure that it always remain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even as profound changes confront us at home and sweep the global landscape,and to stand fir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5]15

對比划线部分不难看出,中央编译局基本是按照原文结构进行翻译的,完整地保留了“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与“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两部分内容。这两句实际上都隐含了“世界巨变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含义,全部译出势必会造成部分语义重复。对此,外文局在保持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进行整合,改译为“even as profound changes confront us at home and sweep the global landscape”(大意是“即使在国内和国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划线部分从原来的31个单词,压缩至23个。修改后的译文不但语义完整,而且简洁有力。

可以看到,中央编译局在整个英译过程中,易受原文结构的影响,其译文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原文表达的侧重点,且存在语义重复、句式冗长的情况。而外文局译本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较好处理。

(三)政治概念的矫正

《讲话》包含很多政治概念,如“党的建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主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央编译局对这些政治概念的翻译,有的能较好地体现原文内涵,有的则与原文存在偏差或者表意不明,甚至在语义色彩上有贬义之嫌。以“党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党派人士”的英译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例7: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13

中央编译局:We must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great new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4]18

外文局:We must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great new proj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Party.[5]15

“‘黨的建设以前一直译为Party building,这一译法来源于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表述,在英美的英语语料库中比较少见。”[8]75-76在《讲话》首译本中,“党的建设”同样被译为“Party building”,延续了旧的译法。但是英文中的“Party building”并不能体现原语所指。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稿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看来,西方普通读者对“Party building”的第一反应是“你在推介一个能带孩子去开生日派对的场地”[9]。而在《讲话》中,“党的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身性质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完善活动,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10]4-5。外文局结合“党的建设”涵盖的思想内容,并根据弗格森的意见,将此处译文改为“strengthening the Party”,指“壮大党的事业”,不仅体现了党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鲜明品格,也为目标读者精准传达了原文内涵。

例8: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11

中央编译局:We must continue working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4]16

外文局:We must continue working to build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5]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翻译,曾先后出现多种版本,如“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a global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等。中央编译局将其译为“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而外文局将其处理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实际上,如何翻译“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定稿专家是有过激烈争论的。之所以采用“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是因为“human community”在语义上有重复之嫌,“community”本身就是指由人构成的“社会”。用“global community”取代“human community”,不仅避免了语义上的叠加,也更符合原文主旨。而且采用“global”一词还可以与其他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相区分,如“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

例9: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3]8

中央编译局:On behalf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I would like to pay my highest respects to the workers,farmers,and intellectuals across the country; to other political parties,public figures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4]9

外文局:On behalf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I would like to offer my highest respects to workers,farmers,and intellectuals across the country; to other political parties,prominent individuals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5]8

在中国,“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但对社会具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杰出人士,其主体为知识分子。编译局将其译为“public figures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public figures”相当于汉语中的“公众人物”。但是在英语世界,“‘public figures涵盖范围太广,也可以指有争议的公众人物甚至臭名昭著的人”[8]62。鉴于此,外文局将其改译为“prominent individuals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prominent”在英文中有“著名的、杰出的”之意,偏于褒义而且常用,它的使用有效避开了“public figures”所隐含的负面含义。

政治概念的翻译涉及政治理念、政治立场的传达,是时政翻译的灵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央编译局在翻译政治概念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译文沿袭了传统的译法,难以为当代普通英语读者接受;另一方面译文语义色彩失当,致使某些政治概念的翻译偏离原文内涵。对此,外文局在原有译文基础上作出了实质性修改。

(四)注释的增加

中央编译局提供的译文没有注释,而外文局在翻译《讲话》时添加了多处注释。根据统计、归纳,增加的注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尾注,如“九二共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共有6处;二是文内注,共有2处。添加注解是出于对普通读者的考虑,为帮助他们理解原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如:

例10: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3]2

中央编译局:As noble-minded patriots sought to pull the nation together,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the Yihetuan Movement,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rose one after the other,and a variety of plans were devised to ensure national survival,but all of these ended in failure.[4]2

外文局:As noble-minded patriots sought to pull the nation together,a series of uprisings occurred—the Taiping Rebellion(1851—1864),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the Boxer Uprising (1899—1900),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and a variety of plans were devised to ensure national survival,but all of these ended in failure.[5]4

對比发现,外文局英译本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起止时间进行了文内注解,以便读者对这些运动发生的时间跨度有一个大体的概念。此外,该译本还分别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英译进行了尾注:“also known as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和“also known as Yihetuan Movement”,这种翻译方式更易为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综上可知,外文局之所以对中央编译局译本作出修改,部分原因是出于目标语读者有差异的考虑,或是为了纠正原译理解错误、表达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和表达效果。至于中央编译局《讲话》英译本存在问题的根源,以及外文局对其进行修改的因由,可从黄友义提出的时政翻译意识中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三、反思:新时代背景下时政翻译的“三种意识”

黄友义结合自己多年的时政翻译经验,尤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时政翻译人员应具备的“三种意识”,即“语言意识(对中英文语言的把握能力)、政治意识(政策水平)和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特别是要了解受众的思维习惯)”[2]1-2。这“三种意识”,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政翻译人员提出的系统性要求,也可以就《讲话》英译本存在的问题与修改因由进行理论上的反思。

(一)语言意识

时政翻译所需的语言意识,指的是译者“要具备高水平的中外文能力,这样才能抓住中文表述背后的深层含义,抓住实质,再找到适合的外文表述”[2]2。简言之,语言意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文的理解,二是对译入语的掌握。实质上,语言意识体现的是译者对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敏锐意识,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精神内涵,摆脱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的束缚,找到合适且合理的英文表达方式。对于译出语译者来说,理解原文似乎并不是问题,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汉语言本身的意会性、模糊性和板块性,以及中国政治话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注定译者对原文的解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前所述,中央编译局翻译的《讲话》,在某些方面仍难以摆脱原文表面结构与字面意义的影响,导致某些语词、短语的翻译不确切,如将“矛盾”译为“contradiction”,或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如将“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译为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这种影响也导致某些句式的翻译未能体现原文表达的重点,如前文提到的动词叠加问题。另外,部分译文的处理并非存在语法或语义问题,只是在英文中有更为地道的表达方式,如“创造历史”的英译,“create history”与“write history”就表意而言似乎均可,但后者在英语世界更为常见。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体现了译者对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差异性的掌握程度。即是说,《讲话》原译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造成的。翻译家庄绎传曾说:“要做好翻译,最主要的条件是对两种语言的实际掌握,而这是永无止境的。”[11]340诚哉斯言!这里再以“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的英译修改为例。这句话最初译为“As history has kept moving forward,the spirit of the Party has been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4]8,后来改译为“As time moves steadily forward,the spirit of the Party has been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5]8。从出现频率看,“time moves forward”这种搭配在英语世界较“history moves forward”更为常见。从时态角度看,将完成时改为一般现在时,更能体现历史永不停息的常态性。若是将后半句同样改为一般现在时,即“the spirit of the Party is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无疑更能体现“代代相传”所隐含的绵延不断的精神内涵。

(二)政治意识

时政翻译所需要的政治意识,是指译者“需要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有深刻、全面的理解”[10]2。换言之,就是译者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深入领会政治文献里面涉及的基本国策、政治制度、历史沿革,熟知核心概念的内涵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保证这些政治概念翻译的忠实性和准确性,其次要注意语义色彩褒贬等问题。

时政翻译的敏感性决定了忠实准确是政治概念翻译的首要原则。中央编译局在翻译某些政治概念时,延续了过去传统的译法,致使译文与原文内涵存在一定的出入,如将前文提到的“党的建设”译为“Party building”。而外文局的译本摒弃了过时的译法,将其改为“strengthening the Party”,准确传达了原文的真实含义。另外,语义色彩也是政治概念翻译考虑的要素,如中央编译局将“无党派人士”译为“public figures”,该表达本身含有负面意义,容易引发负面联想。政治概念的翻译关系到国家发展理念的传达、国际话语的构建,因此政治类文本的首译本务必要保证译文的忠实性、准确性,以免曲解、误传,以防西方媒体进行负面炒作。实际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初译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在中外专家研讨环节中,经过双方的反复讨论,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前面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先后出现了5种译文,最终才定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此外,《讲话》中涉及到的一些政治概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的英译里面已经有了较为贴切的译文。但是从分析来看,中央编译局并没有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里面的英译,因此出现了一些本该可以避免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政治概念的翻译必须完全一致。不同语境、不同对象,同一术语需要有不同的译法,以便更贴切、更准确地表达领导人的想法。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翻译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once-in-a-century changes”等)。但是,如果其他翻译机构有了较为理想的译文,则应该积极借鉴、参考。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领导人综合研判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提出新的理念、新的倡议。这些理念、主张没有现成的译文可资借鉴。因此对它们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历史主动”这一概念,中央编译局片面地将其译为时间概念“the initiative in history”,而后外文局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译本中对此问题进行了纠正。对于新理念新主张,译者需要不断学习,查证其确切来源与内涵。如定稿者之一的徐亚男提到,在翻译“义利观”时参考了王毅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相关文章[12]。为了确保政治概念翻译的准确性,黄友义曾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建议:“中国重大理念的提出,在正式表达之前,最好请懂外语的人参与,看看这样表述合适不合适”[13]。时政翻译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译者如果不事先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则很难保证在较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译文。因此,提前让译者介入重大概念的理解,甚至参与文稿起草阶段的讨论,可以避免后期繁琐的、被动的查证过程,确保译文更为精准。

(三)国际意识

时政翻译所需的国际意识,主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译文是给外国受众看的。他们的思维习惯特点是什么,对中国的认识如何,对中国时政的态度如何?”[2]2国际意识侧重于传播对象,即译者要具备国际视野,知道为谁而译。质言之,国际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应根据受众的不同,采取分众化翻译策略。翻译时,掌握潜在读者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外传播才有针对性。

《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其文本性质和发表场合决定了其英译对象主要为国家政要、媒体人士等专业群体,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则以普通英语读者为传播对象。“以前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读者,现在是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读者。”[14]34因此在语言表述上,后者更加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定稿人之一的徐明强曾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对象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4个基本特征,即“用词量在2 000以下;不喜欢大词,喜欢简单的小词;不喜欢外语词、冷僻词;不一定熟悉中国文化”[15]。鉴于目标受众群体变化这一事实,他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要“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词;尽量用读者熟悉的词,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少用不常见的词;少用自创的词;少用中国文化背景太深的词”[15]。因此,修改后的《讲话》英文版在选词方面多使用通俗易懂的小词。此外,为了给西方普通读者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修改版的《讲话》英译本对历史上发起的各种运动进行了时间标注,同时对某些政治概念进行了尾注。这些策略都体现了外文局在英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翻译理念,反映出译者的国际意识。

概括来讲,语言意识侧重于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意识,是时政翻译的基本要求;政治意识着重于译者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敏感度,是时政翻译的本质要求;国际意识聚焦于传播对象,是时政翻译的目的要求。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黄友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从事时政翻译人员提出的系统性要求,对时政翻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文章就《讲话》的两种英译版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了修改的各种因由,最后借助黄友义提出的时政翻译意识进行了理论性反思。分析发现,中央编译局《讲话》英译本虽然属于官方译文,水准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瑕疵和疏忽。这些问题存在于各个层面,如语言层面、政治层面等。修改后的译文提高了原译的精确性、地道性,同时出于不同目的语读者的考虑,也注重表达的通俗性。这些修改不仅体现了译者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反映了时政翻译的严谨性和敏感性。 修改译本符合或者已经达到黄友义针对新时代国内译者提出的时政翻译要求。但意识提升在未来的时政翻译中仍有较大空间,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译者的查证能力,尤其是在核心概念的理解方面。译者必须多方查证,透彻理解核心概念的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精准翻译,融通中外。二是采取分众化翻译策略。译者应根据受众文化层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言表述,做到针对性传播。三是优化中外合作翻譯模式。组织者应强化中外专家的合作方式,进一步完善合作流程,尤其是中外专家研讨会环节,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外译者各自的优势。

“三种意识”虽然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仍然需要具体化、系统化,使之成为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方译者在译出实践中应承担起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译出能力,加强译出实践的理论探索,从而将国际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汪洋,王文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赏析: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英文单行本为例[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3).成都: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23:49-51.

[2]黄友义.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到“新时代”: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定稿体会点滴[J].翻译界,2018(1):1-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XI JINPING.Speech at a Ceremony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Press,2021.

[5]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Volume IV)[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2.

[6]大卫·弗格森.我可能学的是假英语Ⅱ:英语、中式英语和偏误英语[M].姜旭,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

[7]张士海,安瑞龙.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东岳论丛,2022(10): 5-15.

[8]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编写组.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第一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3.

[9]陈婧涵.大卫·弗格森:如何向西方准确传递中国政治话语?[EB/OL].(2022-02-17)[2022-08-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99850183 0554838&wfr=spider&for=pc.

[10]王京清,谢伏瞻,蔡昉.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11]庄绎传.译海一粟:汉英翻译九百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2]徐亚男.忠实源语 融通中外——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7(A6).

[13]中国网.黄友义: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EB/OL].(2017-08-08)[2022-12-12].http://www.china.com.cn/fangtan/2017-08/08/content_41425761.htm.

[14]蒋骁华,任东升.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看国家翻译实践之策略变化:兼与《毛泽东选集》英译比较[J].翻译界,2019(1):18-36.

[15]何珊.徐明强: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让读者看懂[EB/OL].(2016-09-21)[2022-10-12].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atl/2016-09/21/content_39343757.htm.

[編辑:洪梦绮]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比较及发展策略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其他综合收益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0:39:32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2:21
对国内外企业的科技中介的思考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及完善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1:06:10
关于pps抽样技术在全国各地社会工作人员考试合格人数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1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