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明 常聚才 李兵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我国的行业特色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高水平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对地方特色高水平高校如何高质量发展优势学科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实施引育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构建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机制等策略,优化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依托优势学科促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1009305
收稿日期:2022-03-11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思考与探索(2021jyxm0355)
作者简介:赵光明(1976-),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采矿工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每5年一个周期[1]。
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2月公布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入围高校147所,在第一轮入选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7所。从所发布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打破了身份固化,入围高校不再区分“三六九等”。同时,3部门还发布了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对部分入选第一轮但当前建设不达标的学科给予了警示、撤销(调整为其他学科)处理,说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3]提出的动态调整得到了严格执行。而山西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地方大学的成功入选,更是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应根据自身特色强化学科建设,重点打造主干优势学科,积极建设多个一流优势学科,进而带动整体学科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学校进入同类高校前列。
第一轮“双一流”名单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之后,为促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很多省份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支持性政策。如,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出台的《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指出,2020—2024年省级财政要在现有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统筹3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2015—2017年,省财政设立安排省级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50亿元,支持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2021年,山东省投入24亿,推出了“双高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60余个高水平学科,冲击第二轮“双一流”。其他很多省份也纷纷出台类似政策,支持高校和学科建设。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近些年获取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学校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面临着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各省市地方高校普遍投入加大,高校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从2022年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公布名单来看,虽然有不少地方高校或地方高校学科入围,但总体来看,数量还是偏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匹配。优势学科引领辐射作用不足、学校内各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学科壁垒现象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面临迫切转型发展需求[4]。
一、优势学科内涵及其发展意义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一般是指在地方高校中整体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等相对较高且地域特色鲜明、区域特征突出的高校,是地方高校的先行者、排头兵和领头羊,兼具“地方性”“特色性”和“高水平性”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当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下,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困境,与部属高校、中央高校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成为制约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总体方案》打破了高校之间的身份壁垒,充分激发了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活力,为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及其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提高核心竞争力、冲击“双一流”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5]33。
(一)优势学科内涵
双一流大学建设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应充分利用和把握“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突破改革瓶颈,谋划长远规划。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优势学科更是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因而优势学科建设对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意义重大[6]。那么,何谓优势学科呢?
关于优势学科的内涵,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宋晓清等认为,优势学科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研究基础、实力水平、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学科,且能够支撑学校发展,对其他学科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学科[7]。刘国瑜认为,优势学科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其他高校同类学科处于优势地位并得到社会公认和好评的学科,并结合学科组织的要素,从学科队伍、物质技术基础、运行机制、社会贡献等方面对优势学科的内涵作了进一步分析[8]67-68。马明中认为,优势学科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及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是高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术财富[9]。宋微认为,优势学科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基础厚、实力强的学科,代表着学科成长的成熟阶段,表明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均呈现相对优势[5]34。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优势学科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在学科前沿研究以及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与文化传承能力均具有比较优势,潜力巨大并对其他学科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支撑学校发展的學科。
(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推进优势学科建设的意义
优势学科是高校办学之本、教学之基,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优势学科的数量与质量某种程度上说是地方高校影响力、发展潜力甚至综合实力的最显著体现。可以这么说,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和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学科,是建不成高水平大学的。所以,全方位积极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对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来说,全方位积极推进优势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打造创新型优势学科团队、提高科研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0],也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卓越吸人才,人才促卓越”滚雪球效应、赢得社会支持、带动其他学科发展[8]68-69。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自诞生起就天然地被赋予了行业属性,这就决定了其比其他任何高校都更需要特色发展。实现特色发展必须服务行业发展需求、聚焦行业发展方向[11]、深入分析行业发展时代特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学科发展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发展新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这就要求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积极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流学科群,催生学科增长点,形成更大范围的特色,在一流人才和科学研究方面更好服务行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是说,全方位积极推进优势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坚持特色立校,不能千篇一律。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成功的经验便是坚持特色发展。因此,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应立足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发展战略,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以一个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强势发展,以点带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更快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迈进。总之,全方位积极推进优势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形成特色发展,更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二、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内创建最早的安全学科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通风与安全方向硕士研究生,1983年招收首批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本科生,1986年获得首批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立,2011年获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入选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入选安徽省唯一特别支持高峰学科,2020年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年)》I类高峰学科。安全工程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B,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了新的提档升级,是省属高校中唯一的12%学科。
2019年,安徽理工大学提出了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提出利用10—15年时间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根据建设目标,确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20年,力争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明显进位;第二步: 2025年左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学科评估进入A类;第三步:2035年左右,建成安全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经过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第二步已经提前实现。
2017年以来,学校为推进安全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总结起来,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发挥领军人才作用,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
1.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实施引育并举人才政策,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在安徽省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以“旨在提高、有序引进、立足培养、最优使用”为方针,加大重点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引培,由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作为领军人才,引领、带动大团队建设,培优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依托深厚行业背景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人才培养、使用、成长进入良性循环。
2.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观念创新、途径创新、政策创新,把高峰学科、一流专业、国家级平台建设与重点项目申报研发、重点人才引进培养紧密结合,建立一个发展体系,常抓不懈,并取得较好成效。近年来,围绕该学科,安徽理工大学已经引培国家级领军人才12人,获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中国科协托举人才2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等近30项;建成深井煤矿煤岩动力灾害防控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多场耦合致灾机理与监控预警“115”产业创新团队等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
(二)发挥学科优势方向,拓展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学科方向有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煤矿通风技術等。根据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及优势学科发展需要,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利用现有学科,积极拓展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形成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瓦斯治理与动力灾害防控、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爆破安全与防控技术5个学科方向;自主设置了信息安全工程、职业安全健康、消防技术及工程3个二级博士学位点,其中职业安全健康、爆破安全与防控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该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获批国家工程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各1个,科研经费年均5 000万元以上,在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
学科要发展,创新是前提,不断创新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科高水平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学科交叉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持的学科体系[12-13]。
为构建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安徽理工大学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积极统筹社会资源,形成“科研开发+研发成果+成果孵化转化”创新模式,在固有科研模式基础上大力实施协同发展,不仅与省级政府、企业、研究院等协同共建实验室、专业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研究中心等,联合申报大课题,研发产出大成果,也积极与地方政府如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晋城市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以来,学科新增教学科研平台用房面积近3万平方米,获批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4个,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截止目前,已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平台9个。
(四)以优势学科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作为优势学科与安徽省高峰学科,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较好地发挥了学科发展引领作用,并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全方位推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主要做法包括:通过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三个创新”建立跨学科产学研科研团队;依托学科资源优势,创新产学研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信息化平台“四个平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校企、校地、校院合作“三种模式”,形成联合研发、共享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三种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共同研发、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构,整体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近几年,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支撑下,安徽理工大学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战绩”: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纳入学校办学体系、高等研究院(合肥)入驻合肥庐阳区、淮南市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领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中心建设,承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先后成立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南京智慧物联研究院、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晋城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实体研究院6个。通过设立“研究院”等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学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初步形成优势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办学新格局。
三、结束语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指明了建设方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龙头作用,打造优势学科群,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发展;要以“双一流”建设为起点,加快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众多一流学科作为支撑。优势学科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为学校吸引人才、聚集优势资源。对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来说,应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鲜明、基础雄厚、实力强劲的优势学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优势特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5005001.htm.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4]赵继.以优势学科集群牵动一流建设的思考[J].大学与学科,2020,1(1):16-18.
[5]宋微.地方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20,43(3):33-38.
[6]胡茂,刘知贵.依托行业背景,建设基于特色化发展的省属高校优势学科群: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56-59.
[7]宋晓清,吴业春.我国高校优势学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111-115.
[8]刘国瑜.高校优势学科:内涵、意义与建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67-70.
[9]马明中.关于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60-64.
[10]王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意义及举措:以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13-15.
[11]邓秀新.围绕一流学科目标定位引领行业高校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09-22(3).
[12]高雪梅,于旭蓉,胡玉才.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29-34.
[13]杜运伟,刘康平.“双一流”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7-15.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