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川 田煜昊
摘要: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现象级代表作,《流浪地球2》在以未来时空为故事背景的宏大叙事模式下沿袭了传统科幻电影的叙事特点,通过视效技术赋能体验、浓缩叙事延展内容、情感内核构建共识等方式植根传统美学文化,并嵌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语境表达。文章从技术、叙事、情感等层面入手,深度分析《流浪地球2》的创作思路与话语策略,以期为中国本土科幻电影的创新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流浪地球2》;科幻电影;技术;叙事;情感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1007106
收稿日期:2023-09-28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0D56);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21jyxm1266);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jyxm1274);合肥学院人才科研基金项目(20RC70)
作者简介:王书川(1989-),女,安徽潜山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传播。
电影《流浪地球2》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由郭帆执导,刘慈欣监制,吴京、刘德华、李雪健、沙溢等主演,于2023年1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相关平台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该片目前收获近40.3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累计票房排行榜第10位。主创团队秉持工匠精神和精品思维,使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以硬实力将中国科幻电影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境界。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中国当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不仅借鉴了好莱坞式类型片模式,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幻想为叙事土壤,运用视效技术赋能电影美学打造沉浸式视觉体验,还对前作《流浪地球》进行了内容解释,在延续前作叙事节奏与故事线索的同时,深度嵌入了本土价值观与精神内核:叙事中蕴含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切合中国特色的语境表达,一跃成为国产科幻电影生产创作的创新典范。
一、技术搭桥:沉浸式视觉体驗赋能科学幻想
孟军教授在谈及太空科幻时,曾指出:“技术视景在太空叙事题材中是非常重要的硬核条件”[1]。在视效制作和呈现方面,《流浪地球2》较前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突破,是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一次跨越式升级,除了运用多角度移动镜头进行画面表达外,还借助了高成本特效进行精细制作,以提升整体观感体验,构建极具科幻色彩的未来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所呈现的包括太空电梯在内的科学幻想,其背后是有相关原理支撑的,即影片在打造视觉盛宴的同时并未落入早期某些科幻电影曾为人诟病的虚无、空洞渊薮之中。
(一)打造沉浸视觉体验
《流浪地球2》是国内首个使用全球顶端高新技术Titan(泰坦)进行拍摄的科幻电影,该片摄影指导刘寅曾表示:“作为全球金字塔最顶端的高新技术在影视行业的运用,我们还略显稚嫩,希望尽快积累经验”出自《流浪地球2》摄影指导刘寅在知乎平台上对于“首个使用泰坦拍摄的国产片,使用泰坦这一全球最顶端的高新技术,对国产电影发展有何意义?”这一问题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people/shao-nian-chi-ai-michael-liu.)。Titan拍摄是一种特殊的电影拍摄技术,通过大型机械臂和摄像机进行空中拍摄,常用于大型科幻电影的宏观镜头表达,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与视觉体验,片中“数字生命世界”等复杂复合的长镜头大多借助此技术完成。Titan技术赋能下的科幻画面制作更加精细,高速高角度的镜头运动使影片的视觉表达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也是继《独行月球》后第二部在东方影都进行虚拟拍摄的影片。虚拟拍摄即演员通过穿戴动作捕捉服进行预演,以实现画面及人物的最佳表现效果。东方影都5号棚目前已具备动作捕捉系统、虚拟拍摄系统等7大版块综合服务能力,前沿的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能够有效赋能故事表达与画面呈现,如通过富含工业美学的画面语言、绝妙的电影配乐以及实景搭建下的光影构造共同营造沉浸式视觉体验。以前文提到的太空电梯为例,相关画面由前期拍摄与后期特效两个步骤来完成。前期的实景搭建及光影结构的反复变幻使得画面表达更具质感,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二)实现未来科学幻想
对未来科幻世界的大胆构想与巧妙呈现,是科幻电影内容的底层架构。电影开篇便出现行星发动机、智能门框监控机器人以及无人机战斗群等未来科技产品,并通过极具冲突性的叙事方式将这些高端科技产品融入到影片的故事线当中。通过营造强烈的画面冲击感与科技感,未来科幻世界在影片中得以具象化、逼真化呈现。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中出现的未来科技可以在目前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中找到对应的原型。
太空电梯的概念最早源自1895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设想:在地面上建造一座超高铁塔,建至地球同步轨道之高度,然后在铁塔内架设电梯,人们便可搭载电梯进入外太空建造“流浪地球”的太空电梯,总共分几步?[EB/OL].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576488.html.。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出版的《天堂之泉》(Fountains of Paradise)中也曾描写过太空电梯的构想:人们可乘电梯去太空观光并运送货物。2012年,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工程师迈克尔·莱恩创办的电梯港集团公司宣称,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建太空电梯更容易,公司将用现有技术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太空电梯,并表示这一想法能在8年内成为现实。但建造直达外太空的电梯,目前面临的最大阻碍是电梯绳索材料[2]。人类若能在碳纤维、碳纳米管基础上实现更先进科技材料的突破,太空电梯未来或将成为可能。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也为电影中“MOSS”机器人、电子宠物等科学幻想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可能。如2022年12月,OpenAI公司推出最新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通过建立大型语言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训练,实现人机交互对话,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可见,影片在对一系列未来科技予以大胆展望时,十分注重对其合理性进行科学预设与研究,并未陷入科幻电影屡见的空中楼阁陷阱之中。
二、内容框架:浓缩式叙事模式承载内容延展
作为系列科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浪地球2》约3个小时的影片时长意味着内容体量十分庞大,涉及刘培强、图恒宇及周喆直等多位核心叙事人物,主要通过多条线索交织串联,共同打造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系统。就人物塑造而言,影片以个体为线索展开叙事,编织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末日环境下相关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在故事情节中得到突出呈现。此外,影片中韩朵朵这一人物形象受到着重刻画,反映了电影叙事对女性角色刻板印象的消解,女性角色“去边缘化”成为趋势。影片在浓缩式叙事结构下着力打造人物群像,通过暗含复杂性、冲突性的个体形象展现了深层价值观念与情感选择之间的矛盾。
(一)多线索同步叙事逻辑
作为市场化的商业类型片,宏大的叙事体量要求叙事节奏紧凑、叙事内容精简。相较于前作所运用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逻辑、简单的三幕剧模式,本片采用的三条明线同步叙事架构对内容节奏及容量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影片在创作时聚焦人物情感,强化作品情感内核表现力,通过多条主线叙事与个人主体叙事并行加快叙事节奏,提升情感传播效果。“地球-月球”线性逻辑下自然存在的物理空间与“行星发动机”“剩余城市”等未来人为技术文明产物并存的空间结构的搭建,成功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与空间氛围感。以情感为纽带的心理空间叙事与物理空间结构相互交融,宏观微观叙事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思想内涵。
1.平行故事线多道并行叙事。影片着重开发了以刘培强、图恒宇、周喆直为核心的3条平行故事线,在此基础上引入包括韩朵朵、马兆、张鹏在内的相关人物,展现亲情、爱情、友情等个人微观情感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宏观情感图景,按时间顺序对3条故事线进行串联以实现交叉叙事效果。影片在注重与前作的叙事内容以及所呈现的世界观进行呼应的同时,更加强调几位主人公作为宏大叙事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情感困扰与选择。
多条平行线同步叙事,意味着故事体量控制以及叙事逻辑串联的难度都大幅提升。影片放弃前作叙事模式后,基于战争片逻辑引入了第三种叙事手法:编年史。编年史强调以时间、事件为主要线索,一般适用于较长时间跨度叙事及宏观内容表达。影片描绘出世界末日环境下以“移山计划”“数字生命计划”为代表的生存分歧,展现出不同势力相互角逐与抗争的故事背景。该叙事模式脱胎于类型片中常见的战争片逻辑,然而宏观势力的角逐易遮蔽微观视角下个人情感的表达。基于此,影片主创团队选择编年史叙事手法,将微观的个人情感抉择融入宏观叙事背景之中。一方面,此叙事手法提升了故事的可拓展性,使该片与前作内容咬合,确保了与宏观世界观的搭建,并在此基础上摆脱原有框架,完成《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体系的构筑,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充足空间。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和组织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决策选择填补了宏大叙事表达内容的空缺,宏微观结合形成了由点到面的立体化叙事逻辑。虽然编年史叙事在以往科幻片中并不多见,但是其引入能将庞大信息进行精简浓缩并按时间顺序逻辑加以排列,对科幻电影叙事层面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2.宏大背景下个人主体叙事。编年史式叙事手法为人物群像的塑造提供较大空间和自由,此片即从数条平行故事线中的核心人物出发来铺陈整体叙事,并以人物关系为纽带展开特定情势下的情感表达。影片内容取舍的核心在于情感,编年史叙事将个人情感融入宏大背景,多线交织的叙事层次以及复杂矛盾的人物心理刻画可以有效增强影片的叙事能力与情感张力。
从时间线索出发,本片中的刘培强并未完全成为前作中那般纯粹的人类英雄,而是被刻写为末日危机下同其他人及地球命运与共的普通人。相较于前作,《流浪地球2》中,刘培强需要面对更多爱情与亲情方面的考验与决择,这种叙事方式使角色更加贴近真实可感的普通人物形象。而图恒宇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复杂、矛盾。一方面,他代表着为“流浪地球”任务牺牲奉献的人类科学家形象,在影片中他为重启全球互联网系统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失去女儿的父亲,他又面临着情感上的重大创伤,为了实现个人私欲,成为了“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相对于前两位主要人物的复杂刻画,周喆直的形象则较为纯粹,他代表着世界末日场景下人类领导层的形象。影片对其在国与国之间展开博弈的行为及其坚定的信念担当进行了重点描绘,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到叙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立意更加丰满、主旨得以升华,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民族认同。
影片對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是极其复杂而细腻的。与部分同类型作品相比,该片核心人物传达出了非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观。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担当重任的刘培强在面对家人离世时流露出的无奈,为寻求家人生存机会被片中另一条隐藏线索“550W”以绝对理性视角审问时所表现的愤怒,以及将自己的物资送给陌生女孩时展现出的温情,都使得人物的真实感得到强化。某种意义上,刘培强与图恒宇是相似的,作为个体,他们都具有一定英雄主义色彩,努力为人类未来谋求可能;而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则又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困境及个人主义色彩。影片中的镜头表达亦富含深意,这两位核心人物在全片仅有一个共同镜头,寓意他们具有相似性却又相去甚远。影片通过种种情节的有意勾勒塑造具有丰富层次的复杂人物,从而精准把控角色间的情感内核,有助于打破电影叙事空洞的桎梏。
(二)多角度拓展内容外延
作为立足于未来时间线的灾难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主要内容扎根于当下现实环境中一些不断显现的突出问题。出于叙事整体逻辑,影片所拓展的内容外延较为宏观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解决已然存在的问题并应对潜在风险,该片在抛出问题的同时试图提供解题思路。
1.地球生态保护议题。事实上,该片叙事内容的发生背景在前作中已有交代:太阳急剧老化,地球生存环境愈发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电影主体内容正是基于这一重要背景而展开,在其底层叙事框架设定中便蕴含了明显的地球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地球成为本部影片叙事的核心场景与核心话题。另外,从影片呈现内容看,末日情境下的人类选择可归于两种:“数字生命计划”与“移山计划”,其中令人争议的焦点除人类自身存在形式外还包括地球的命运去向问题。“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这句意义深刻的台词是影片中地球遭遇月球冲撞的危机时刻周喆直说的,他坚信地球一定会被拯救下来,暗含着人类对地球作为生存家园的价值传递与情感召唤。
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发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强烈呼吁。此后,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密切合作,为地球生态保护贡献力量。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其中保护地球相关倡议为各国开展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实际上,地球保护这一议题折射出的深层内涵,是对“家”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地球本身面临危机时,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就变得极端恶劣,这是影片故事得以成立的基础逻辑。该片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通过这一底层逻辑传递环境保护的潜在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努力为保卫地球美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大国风范。
2.人工智能发展议题。除了地球生态保护,《流浪地球2》还通过对“550”系列人工智能产品进行科学幻想与技术呈现将人工智能问题显性化。人工智能技术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人类进行深层赋智,另一方面又带来了道德伦理、价值观冲突以及技术歧视等新困境[3]。正如《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内容所呈现的那样,人工智能在高速发展并拥有自主意识后往往会成为人类的对立面。这是因为绝对理性的人工智能算法,与拥有复杂情感系统的人类之间存在固有的价值冲突。人工智能之于人类而言究竟是毁灭还是救赎,常常引发关于“乌托邦”与“敌托邦”、理智与情感等多重维度的讨论,这也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迷思[4]。所以当人工智能产生自主意识后,可能会作出因脱离情感而违背道德伦理的某些决策或行为,这在刘培强直面“MOSS” 机器人时的表现等相关剧情中有所呈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迭与发展,这一矛盾必将愈发明显。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扩大信息来源、优化传播效果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具备自主且持续的超强学习能力,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与人类社会进行全面深度融合。然而,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的人工智能“伪人性化”趋势正在显现。2022年底,OpenAI公司推出最新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通过大型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为人工智能赋智。ChatGPT平台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及对话表达能力,使人工智能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意味着这项技术的未知性、风险性、不可控性问题日益凸显。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由于数据来源的片面化、情感化,人工智能的内置技术及内容表达暗含隐性偏见、价值观冲突等陷阱[5]。影片以高度危急的末日环境及高度先进的人工智能为背景,重点阐释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种种矛盾。而数字生命作为该片开创的新课题,更蕴含着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社会既有伦理秩序带来冲击的指涉意义。三、情感内核:数字化道德伦理构建价值共识
《流浪地球2》的核心落点在于人物情感的诠释与表达,借助复杂情感线索与人际关系进行多维度情感的巧妙勾连。从微观上看,该片对于群像人物之间亲情、爱情、友情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个体情感张力的塑造来激发观众情感共鸣。从宏观上看,影片又着重谱写了世界末日环境下人类空前团结、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从含蓄的中国式个体情感表达到人类命运与共的责任担当叙写,影片在充分展现家国情怀的同时,对于人类未来去向的思考亦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度哲思,诠释了科幻片中的“流浪美学”[6]。
(一)家文化视域下共同体构建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都是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末日环境这一叙事背景为影片家国情怀的书写提供重要空间。一方面,刘培强、图恒宇等主角折射出的个体情感是充沛且复杂的,对于亲情他们有着相似的态度与感受。片中所呈现的亲人弥留、个人执念等故事情节皆深深扎根于传统小家情怀。另一方面,在地球这一珍贵家园面临存亡之际,影片主角所表现的奉献精神亦引人深思。图恒宇和图丫丫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存在形式完成了高难度的既定任务,此情节内嵌丰富的价值传达,其中就包括人类对地球的坚守及乡愁之情。从个体小家到地球大家,多层次“家”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守家”情怀。
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传播格局深度变革。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进一步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核。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达,影片更多集中在周喆直這一人物身上。作为世界末日情境下的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在片中始终发挥着决策和引导的重要作用,面对各国普遍质疑“流浪地球”计划时始终坚持中国立场,既体现了中国人对家乡和土地的深厚情感,也更好地诠释了危难时刻的大国担当精神。其中,“危难当前,唯有责任”“人类啊,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彼此毁灭之上”等台词,更是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命题的必要性表达与批判性思考。在联合政府演讲时,面对全球信任危机,周喆直从第一根自愈的人类股骨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人类正面临自我愈合新境遇的重要见解,娓娓道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不卑不亢、坚定从容的形象流露出对人类先辈精神的赓续传承。该片在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叙事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极大地提升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融合
灾难题材科幻电影常运用塑造英雄的模式来搭建影片故事框架,其深层逻辑主要来源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流浪地球2》则在侧重个人情感传达的同时,更加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嵌入,以核心人物为主线,通过拓展关系网络展现人物群像,巧妙融合个人英雄色彩与集体主义精神。而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模式与经济背景,集中表现为集体中的自我归属及“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7]。因此,此片对集体主义的阐释趋向于群体英雄的塑造,即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于群体人物面临危难时刻的使命担当与英雄情结:在塑造刘培强、图恒宇等人物角色时,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利益诉求与人性的弱点,以及相互存有意见分歧但最终都向着人类生存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一面,集体担当使得两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具有行动的一致性。实际上,影片中其他主要人物也具有某种精神风貌和气质的同构性,如在对引爆月球核武器情节进行描摹时,既着力叙写了个体层面的人性光辉与英雄主义,同时也展现了集体无畏艰险、勇担大任之精神。
影片中的世界末日叙事场景,更是使集体主义内涵在“死亡”与“传承”的相互关系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延伸。面对“死亡”时,张鹏与刘培强的“传承”体现在生存和信念层面,而图恒宇的“传承”则更多表现为数字生命转向下的情感层面。也就是说,影片是通过挖掘不同层面人类传承的创新意涵,共同建构起了未来语境下集体主义思想的新表达。
(三)人工智能伦理可预知困境
如前所述,作为当下乃至未来科技领域中的重要命题,搭载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时代发展将不断普及与更新,意味着影片中拥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未来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发展在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可能也会对人类社会既有的道德伦理、科技伦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作为贯穿《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叙事线索之一,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缺乏情感,始终保持着绝对理性,片中更是多次展现了人机对抗的场景。这必将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技术风险。鉴于此,人类与机器相互学习和影响才是人机共生发展的最优选择。而如何相互学习和影响,无疑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相关领域予以重视并展开积极探索。
从影片内容上看,围绕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流浪地球2》采取了开放性的表达与呈现方式,留给观众更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完美地将科幻浪漫照进现实。一方面,作为“MOSS”自主意识中的最大变量,图恒宇可以将人类情感框架带入“MOSS”系统中,并引发这一系统自主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从影片结尾处“MOSS”机器人与刘培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彼时的人工智能产品正试图理解人类情感。而且某些故事情节的有意设置,也暗示着人类与人工智能在未来形成共生场域存在较大可能性。另一方面,数字生命违背了传统人文伦理,正如片中人物马兆所言“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在运用智能技术的同时应时刻保持谨慎与警醒态度,用自身的理性和感性来规范和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并以人工智能为镜鉴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实现人机和谐发展、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8]。
四、结束语
电影《流浪地球2》较之前作,实现了视效制作、内容叙事及情感内核等全方位的提质增效。从视效制作层面看,全球顶端技术的赋能促成影片对于未来科幻世界的想象,沉浸式、全景式视效体验结合传统技术思维打造出了独特的视听盛宴。从内容叙事层面看,多主线交叉融合叙事以时间为线索展开铺陈多维拓展影片内涵,又以人物群像描摹填补时间跨度空白,并据此建构了充足的情感表达空间。从情感内核层面看,有别于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塑造,该片重要角色的形塑极具现实主义色彩,在家国抉择、情感矛盾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的叙事艺术。影片通过末日来临的故事背景,引发观众对于家国情怀、英雄主义、人机共生等多重话语之深思,傳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询唤,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认同,并开放性地刻画了蕴含具身互构、心智叠加等深度耦合特征的人机共生独特景观。当前,伴随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与计算机等机器的关系已成为构思未来社会的重要议题,期待郭帆导演团队继续深耕细作,不断形塑具有深厚价值、鲜明特色的“流浪美学”。
另外,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态势,我们必须凝聚中国精神力量,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积极主动阐释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9]。因此,未来国产科幻片要继续树立精品思维,积极吸收《流浪地球2》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故事内涵,大胆展开科幻想象,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深远影响的高质量科幻影视作品,创新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薛精华,邹贞.中国故事、中国想象与技术美学表达:“中国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学术研讨综述[J].当代电影,2022(7):173-176.
[2]靳惠怡.《流浪地球》中的“超级材料”:从科幻到现实 没TA不行[J].中国建材,2023(2):102-103.
[3]汪青,李明.从疏离到弥合: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当代传播,2022(4):68-71,83.
[4]段鹏,张磊,宋凯,等.智能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5.
[5]罗昕.聊天机器人的网络传播生态风险及其治理:以ChatGPT为例[J].青年记者,2023(7):91-94.
[6]刘寅.探讨现代科技和传统美学在电影制作中的碰撞与融合:以《流浪地球2》为例[J].现代电影技术,2023(4):4-12.
[7]徐文秀.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及其现实意义[J].世纪桥,2018(7):57-58.
[8]陈昌凤,张梦.由数据决定?AIGC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J].新闻与写作,2023(4):15-23.
[9]王书川,周书颖.主旋律影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策略:以现象级热播剧《觉醒年代》为中心[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57.
[编辑:洪梦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