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段文倩
摘要:为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力,文章选取与安徽省毗邻的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区生产总值,三产业的增加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批发与零售额等相对较全面的经济竞争力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经济竞争力较弱,并针对安徽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综合分析
一、引言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发展,各国政府都更加注重如何提高自身对国际资源的吸引力及区域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指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把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措施前所要考核的重要因素。由于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下游,居全国华东腹地,是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过渡地带,安徽又是中国的大省之一,安徽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竞争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定义:吴玉鸣等(2004)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各个地区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与增长不断提高的能力;夏智伦(2006)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王纤纤认为(2013)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相对性综合能力,表现为该区域在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把区域经济竞争力界定为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和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是经济指标的综合体现。
徐绮阳(2013)运用因子分析对安徽17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趋势和幅度的主要因素,为安徽省提升经济实力和区域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价值。周涛涛(2012)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量等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7个市分成四类,对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良好发展提出了对策。叶丽丽(2007)采用主成分分析将安徽省的78个县分为五大类,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不降低经济效率的条件下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把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大都对省内市域、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较少与周围的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浙江、江苏、湖南、河北作为安徽省比较分析的对象。一方面,这些省份与安徽省毗邻,处于相似的环境和邻近的地理位置,便于比较分析;另一方面,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河北省在某些方面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借鉴性较强。本文依据相关的经济竞争力指标及指标值,运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为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三、安徽省经济竞争力的比较情况
本文以2014年国家及这五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进行整理得表1。
由表1可知:安徽省与其毗邻的四个省份相比,在第二产业增加值,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这二个指标上取值较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批发和零售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餐饮和住宿增加值,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这些指标值相对较低。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安徽省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在一些经济竞争力指标上较低,经济竞争力较弱。地区生产总值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处于最低的水平,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及居民受教育水平这些指标是相互影响的;第三产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也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比较、综合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安徽省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即服务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扩大就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安徽省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或者较低的规模,说明了安徽省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足。这些经济竞争力指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就业率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安徽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低,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折射出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基础设施越完善越能拉动经济的增长,安徽省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小,说明了安徽省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说明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情况,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利互惠,调剂稀缺与过剩,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安徽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处于五省中的中间水平,说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不足,对外贸易经济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第五,工业增加值能够说明该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安徽省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低,说明了工业不够发达。
第六,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科技事业的发展能力、加快科技的传播与科技人才的流动、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说明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安徽省的教育普及度较低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给国家提供多专多能的人才,创造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因此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重要。
五、对策及建议
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要继续保持;第一产业、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市场发展处于中间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而在其他经济指标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毗邻省份具有优势的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本省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安徽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浙江省以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为中心,在旅游收益、投资规划、人才培养和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在旅游产品上发挥本地区旅游特色,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安徽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如合肥、黄山、池州等市有着许多5A级4A级风景区,应充分利用本身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建设,实现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的发展模式。
第二,对于城镇人口就业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低的情况,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采取相关的政策,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再者发挥本省的特色,利用本地剩余劳动力和丰富自然资源引进企业;其次,拓宽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量的增长带动了产量的增加,提供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此外,安徽省社会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较低,应向江苏学习加大零售业资产投资,提高增长力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素质等策略提升本省零售业竞争力。
第三,安徽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应借鉴江苏省优化调整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三次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力度,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等发展策略。
第四,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水平与浙江省、江苏省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应学习浙江外贸转型应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发展传统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挖掘新的竞争优势;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努力提高外贸竞争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不断增长有效机制的形成。
第五,安徽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学习江苏省的工业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应依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着力于制定规划、开拓国际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以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产业。
第六,安徽省各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折射出人才的短缺,与教育普及度及受教育程度较低也相对应。首先应该学习毗邻省份吸收机制,提供人才支撑。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薪资水平及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毕业生与发达地区人才,以培养具有优势的经济竞争力。其次应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通过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培养并积累了人才。再者政府应扩大县乡教育规模和增加义务教育投资,保障乡村居民受到基础教育。
最后,安徽省应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与沟通,学习借鉴外省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本省可与周边省份互相免费开放旅游景点,可以刺激消费,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将本省和邻省的原材料或其他资源进行捆绑销售给有需要的第三方,销售时再给予折扣,这种方式给第三方提供了更加便利及优惠的价格,从而提高了对外销售的竞争力;定期去周边省市实地考察一些发展好的企业、工厂等,借鉴其具有优势的经营模式、策略等。
参考文献:
[1]万蓉蓉.江苏省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01).
[3]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
[4]王纤纤.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5]周涛涛.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6]徐绮阳.安徽省区域间经济竞争力评价[D].兰州商学院,2013.
[7]叶丽丽.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