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剖析了现有英语教学团队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教学比赛助推高职院校英语团队建设的理念。本文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教学比赛助推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落脚点,最终归纳并形成明确团队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双师素质、强化课程育人能力、完善评估反馈机制等路径。
关键词:教学比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强调了教学团队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同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立德树人方面,也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倡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团队该如何构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与专业的功能不同,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技能,辅助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为了适应新时代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职业技术人才,大学英语亟待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的教师发展部分,专门对团队建设作出要求“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年龄、性别、职称与学历结构,从整体上增强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
刘颖(2023)认为可以比赛当成团队建设的“试金石”,检验团队建设成效、发现团队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1]。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下,为了寻求更为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路径,本文探索通过团队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的方式助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一、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共享资源,提升效果
公共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为目标,在课内外的教学中贯穿专业相关内容,提升岗位应用能力,辅助专业课教学。职业院校专业众多,需要教授不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共享教学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丰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材等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研究者们认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助于深化“三教改革”能够辅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
2.优势互补,提高素养
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实践经验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论研究精深,科教融汇,运用科研反哺教学,有的教师善于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手段。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等交流与分享活动,拥有不同优势的教师可以获得启发,获取学习途径与进步方向,从而促进个人不断的提高。
(二)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1.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协作建构的。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中,教师之间可以通過分享经验,协同工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等方式,共同促进,共同提升。
2.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基于合作与互动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实现资源共享。
这些理论依据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强调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反思与创新,以及共享资源和经验的重要性。团队建设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存在问题
(一)信息化水平不高
部分教师信息化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针对学生情况系统性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数字化意识,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平台为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学习模式的定制提供了共享环境,手机端的单词、翻译、对话、写作软件提供了趣味性的平台,但是如何合理地、有效地、交互地运用不同平台与软件的功能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内活动的创设,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青年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资深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但是排斥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应用,所以应该发挥团队的作用,互相帮带,提高整体的数字化素养。
(二)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关照,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公共英语教学的对象多样,来自高考统招生源、3+2生源,认知能力与学习基础不尽相同,而且他们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特性,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此外,模块化、情景化、任务化等新型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融入教学设计、如何融入教学实践,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融入不够
《课程标准(2021 年版)》提出了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有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自主学习完善五个方面,而且学习内容主题须围绕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以及职业与环境三个方面,但由于使用教材大部分滞后于课程标准且修订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很多的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规定的体系、目标不完全一致,为教师构建和素养知识体系带来困难。所以具体的授课中,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不够,尤其是“职场涉外沟通”,导致英语课程与专业岗位为要求无法有机融合。
(四)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
受到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英语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较多,尤其中级、初级职称较多,拥有较强学术能力的高级职称较少,导致团队工作重点不够明确、团队教学成果不够突出,团队运行和发展缺少长期规划,导致团队产生成果价值不大,效益不高。
三、教学能力比赛与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技能比赛是检验教师现有阶段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比赛,教师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夯实基本功,接轨先进教学理念,以赛促教。将大赛学习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推介能力,有助于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教学比赛与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尝试和实验新教学理念的机会。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了合作和支持的平台,可以共同探索教学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分享实践经验。团队参赛,教师间通过强化交流、探索经验、暴露短板、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共同探讨教学策略和技巧,进而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升。而且,教学比赛过程中,团队建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开发。
四、教学能力比赛助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课赛融合,确定团队发展目标
各类主流英语教学比赛的目标,主导的教学理念,是主导教师个人、团队教学方式、方法的方向。英语教学比赛都有评分标准,如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外研社的“教学之星”比赛、外教社“外教杯”比赛、高教社微课比赛。依据比赛考察的英语教学中的不同侧重点,评分标准中对相应评分细则进行了描述,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信息化手段以及课程思政融入,以及教师教学教态等要点。经过精心打磨、设计的比赛片段既是日常课堂的浓缩,也是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使命和愿景就是基于课标,综合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对标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将《课程标准》提及的四项课程核心目标寓于三维教学目标中,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岗位能力。
团队的建设机制上来说,应是达成集体共同工作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职称晋升、满足感获得。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应该服从集体目标。团队也应考虑到个体的情况,将成员目标纳入团队建设目标中。团队发展的目标与成员个人的目标总体上是一致的。目标一致,会让团队更加和谐,更具有凝聚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正如王燕蕙等学者提出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顺应教育改革、拓宽专业领域、掌握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转型发展动力[3]。本研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真正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实现因材施教,构建“基于互联网+依托移动端”的教学模式,依托职教云平台创建了《大学英语》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利用微软小英,英语趣配音等信息化手段调动学习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下,根据英语教学特点与高职学生情况,采用模块化、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基于创新教学模式,团队通过内部协调分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而且通过团队例会、交流分享等形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论证教学的模式有效性的同时在修正模式。
(三)增强双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
刘芳等学者提出建设高质量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激励机制以及拓展外部合作等路径,[4]来应对新时代对高职英语教师的要求,张莹等进一步强调了学校、企业联合共建“双导师”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任务[5]。为了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团队应当引入跨专业人员,如相关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指导课程的建设。除了校内人员的吸收与筛选,还注重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横向技术服务,提升双师素质。团队教师可以探索“英语+专业”的技术服务模式,如相关专业的英语翻译业务、涉外导游、涉外文秘等英语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积极与相关企业、行业组织或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开展双向互动,深化教学实践和专业研究。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四)强化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
团队探索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探求英语学习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把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中。培养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构建体现“专业+思政”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创设具有针对性地贯穿式工作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讲述跟专业相关的故事。
(五)完善评估反馈,加强反思提升
团队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团队成员的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成员可以通过课堂观摩、教学评估问卷、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为团队成员提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五、教学能力比赛助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职教二十条”对教师、教法和教材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何静等探索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建设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团队[6],笔者所在团队借助依托教师元素,通过教法和教材改革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构建出“以赛促教”的团队模式,进一步在实践中修正完善。
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目前有18个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团队人才层次多样,高级职称占50%,包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学中坚力量,其他为中初级职称人员。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超过45岁的教师27%,中青年教师占比超过30%。随着时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团队教师进行传帮带,在践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将对英语教学的传承。近年来,团队以赛促教,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全国一等奖、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高职组)全国复赛一等奖等,硕果累累,凝练出“一基两翼”教学模式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依托比赛成果,团队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融合建构主义和应用学习等多种学习理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高职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主持建设多门省级和校级数字化在线课程,在学校和地区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起到了引领带动的作用。
结语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教学比赛助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最终归纳出明确团队发展目标、创新团队教学模式、增强团队双师素质、强化团队课程育人能力、完善团队评估反馈机制等路径,以期通过教学团队的有效建设,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英语课程的育人能力。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一基两翼”育人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NZJGH202314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颖.“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创新团队构建模式初探[J].海外英语.2022(1):75-76.
[2]冯红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J].黎明職业大学学报.2023(3):78-83.
[3]王燕蕙.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策略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25(10):46-50.
[4]刘芳.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路径[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8(05:15-17.
[5]张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双导师”教学团队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23, (10):81-83.
[6]何静.论“三教”改革背景下建设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团队[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10):18-20.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