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蒋逐羿?牛国伟
摘要:本研究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有效路径。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访谈,找出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现代媒介仪式与传统媒介仪式融入社区的有效路径教育,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信息化;中华传统文化;社区教育;路径探索;媒介仪式
引言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发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社区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研究的关键。
一、背景现状
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指出,开放大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文化认同源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对共同文化记忆的重新发掘是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社区教育需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区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以仪式为媒介,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媒介仪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这也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媒介仪式要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变化,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开放性、可拓展的信息技術系统平台,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历来是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支撑,一直强调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正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展开的。
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现状,课题组对20个社区(村)教育专干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10份,向社区教育试点社区油南红光小区居民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08份,向社区教育试点社区干部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2份。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和表2。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试点社区居民“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社区教育专干问卷中普遍反映: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内容方面缺乏指导,并且实施路径比较单一,以宣传为主,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少且缺乏延续性;试点社区工作者的问卷中传统文化受制约因素,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重视,但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在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方面缺乏专业指导,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吸引居民,居民未通过社区教育达成共同体文化高度认同。
(二)传播途径和方法不详
社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受制约的因素:“传播途径和方法不详”占受制约因素的25%。“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中居民“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与“受工作生活环境影响”分别占比39.81%,36.11%,反映出社区居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与被动受影响基本等同。据此,课题组又向社区干部进一步了解了试点社区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目前社区主要运用微信群、社区展板和电子大屏;活动类自2023年开始开展过剪纸、书法、3次健康、法治讲座。“所在社区传统文化活动频率”一题根据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数据呈现明显差异,反映出社区工作者虽然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却并未高效传播。在媒介仪式的传播途径和方法的运用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
(三)缺乏长期稳定的专业师资力量
社区传统文化课程取决于教师专业或专长,课程内容与形式不丰富。社区工作者的调查问卷中: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所遇困难:“缺乏教育资源”“活动难于组织”以及“师资匮乏”均占50%,虽然居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很高,但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传统文化氛围,这也正是原因。
(四)缺乏财务支持
社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受制约因素中,社区工作者认为“激励制约动力不足”占66.67%。社区教育聘请教师、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需一定的财务支持。缺乏财务支持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教育的投入机制不明确。教育部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中要求“区(县、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并落实到位”。根据问询,实际市、区财政预算中并未设置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每个社区虽有拨付一定额度的社区费用,作为“为民服务费”,社区未明确归属社区教育的固定经费。社区教育在经费使用上缺少保障,也就产生了激励制约动力不足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也因此受制约。
三、路径探析
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深层则是复兴传统文化。“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达成这一目标需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同推进。统筹城市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视为统一性,多样性则指社区品牌的多样性与媒介仪式形式的多样性。
(一)统筹教育内容
“从社会控制理论 ( Social Control Theory) 的角度来看, 传统是由社会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权力( Power) 汇集而成, 而对于社会中的成员产生一种约束的影响。当这些权力的组成出现变化时, 传统就会随之改变[4]。”传统文化在信息化时代以现代媒介仪式的形式得以保存时,是传统与现代新文化理念的融合,其内容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进行筛选统筹。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50%居民认为家庭之外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统筹部署需以营造社区传统文化氛围为基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共同指向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形成品牌的社区,定期向社区输送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资源,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课程,丰富传统文化社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注重传统媒介仪式文化教育活动成果的留存与传播,最终指向城市传统文化活动各大平台,双向促进。让社区教育活动有目标、有成就、有归属,形成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各社区独具特色的社区品牌。在品牌建设上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社区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居民自身发展需要、并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终极目标。
(二)传统媒介仪式与现代媒介仪式双线并行
开放大学已完成全面提升国民学历水平的历史使命,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国民对自身的发展以及美好精神文化皆提出更高需求。开放大学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时要同时走现代媒介仪式与传统媒介仪式相结合的路径,达到在现实与虚拟的时空场域共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记忆的目的。
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是传统节日仪式,而仪式本身就是传播媒介,对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媒介仪式要求仪式参与者物理空间的在场,具群体性;而现代媒介仪式,仪式的参与者是虚拟空间在场,它扩大了媒介仪式的空间范围,更多是个人化的体验。现代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崇高、神秘的传统宗教仪式色彩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政治仪式、意识形态仪式等。“现代社会中最广泛的世俗仪式就是各种传媒(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尤以电视传媒与网络媒介最为典型。”
居民问卷中更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活动:“趣味性活动”远高于“故事推送”“社团活动”和“讲座”;居民对传统节日高达77.78%的关注;62.04%的居民认为应“遵照传统习俗过节”。以上几个数据印证了现代媒介仪式虽然占据了传播广泛、大众化等的优势,但是它对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效用远不能与传统仪式媒介相比。因此社区教育运用媒介仪式时需注意:传统文化应在传承中创新,不仅要融入现代信息化的进程拓展路径,还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始形态。居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这一数据指向:教育内容应注重知识性、实用性。重点开发居民兴趣、关注度高的领域如:“传统节日”“传统中医”“民风民俗”形成社区教育品牌。但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仪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不能流于活动的简单汇合,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集中突出一个精神主题。“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培养专兼职教师团队
开放大学可协同多方组建专业师资。校内组建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并成立传统文化教研室,每学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开发专题课程,促进产学研深度发展。校外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吸收对传统文化有专长的成员,培养聘请兼职教师队伍,保障社区教育师资稳定。
克拉玛依开放大学充分运用好援疆教育资源,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设立沪克市民大学堂,借助上海开放大学网络学习资源,以及线下上海援克专家优势资源;与福州文儒书院合作成立克拉玛依开放大学文儒书院,聘请孔子七十三世孙孔海钦教授担任书院院长,书院集学术研學、教育培训为一体;吸纳本地民间组织聘请传统文化领军人物及特长人员。
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通过传统媒介仪式与现代媒介仪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路径,对于凝心聚力建设各民族人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坚持社区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
本文系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开放大学校级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路径与实践探究》(项目编号:2023XJKDKTY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蓝冬玉.高职院校健康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2):1928-1929.
[2]何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通识教育路向研究[J].汉字文化,2023(24):55-57.
[3]张庆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思考[J].汉字文化,2023(22):74-76.
[4]张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标准化路径[J].中国标准化,2023(22):203-205.
[5]高晓波.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64-66.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开放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