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4-06-04 11:02:14曹艺珂裴静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思政高职

曹艺珂?裴静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探索建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能对改进教学、优化人才培养等贡献价值。遵循“德性由习惯造就,信仰在环境中生成”的规律,明确本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扩充课程学习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培养职业知识、技能、道德协同发展的人;以“有大先生志向和新时代人才格局”为主线构建“一体五面”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思考蒙台梭利教学特点,开发与教学内容共生的思政元素集合;创设“四体三融一主导”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主张依据目标与情境灵活选用恰切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重在营造富含思政意蕴的课程实施环境。希望借此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落地,为教育强国助力。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

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恰是要发挥课程育德作用,超越学科知识或技术专门化的价值,生发社会精神,养成学生的社会兴趣,并在实践中生效,形成与人的全部具体特性和表现相等的道德性格。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德性如同技艺,是先运用而后才获得,是通过做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而通过对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文献梳理,我们发现:一种是宏观上的研究,主要进行内涵诠释、与思政课关系梳理、教学现状反思等方面分析,偏向将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二是从微观视角,主要进行具体课程开发,侧重挖掘思政元素。以上研究,既未阐明课程思政对课程社会文化意义的开拓,也没有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思政意蘊进行考察。无法实现课程思政切实有效地培育社会精神和养成德性的目的。社会期望教育培养出拥有高尚大德的人,而树立善的信仰和抱负过程既非物品的直接转让,也非知识的径直授受,需要依靠环境作用,如杜威所说:“引导学生制定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经由环境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引起某些反应,逐渐产生某种行动的倾向。”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建设,致力于让学生在练习蒙台梭利教具操作技能的同时感受具备德性的前提在于践行的原理,并通过深入挖掘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为学生提供习得德性的机会。

一、锚定《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为目标定位。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指引下,对接职业教育阶段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拟定助力学生完成身份变化的目标[1]。

(一)目标设定依据

因为,“自然人”会依赖物质需求满足所带来的快感体验,较多地关注个体自身生活好坏,个人利益能否最大化等诉求。若不加引导,人易被欲望奴役,难以走向为国家奉献的高度。学生在开始本课程学习之初,受自然本能驱动对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蒙台梭利教具特别好奇,但限于将其作为刺激感官享乐的“玩具”来看待,比较重视该课程的考核机制,会精心盘算自己如何表现能取得较高的分数;集中关注本课程对未来求职就业的实际效用,尚处于“自然人”求生存的状态。若不通过课程思政有意识地干预,在成为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和熟练操作蒙台梭利教具的“职业人”过程中,会面临学习教具育人潜力的兴趣不足,经受不住教具严谨操作带来的枯燥与失败考验,或者单纯追逐分数,靠记忆实现一时的动作娴熟,学习内容随课程结束而遗忘,难以支撑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2]。

(二)目标价值旨归

所以,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揭示更深、更多样的联系,扩充本课程学习的社会意义,即超越“自然人”利己的狭隘,转向“职业人”利他的宽容。如若只考虑操作者的舒适和便捷性,学生可能会反感规范的教具操作所带来的动作约束。而课程思政会展现设计严格的操作步骤、简明的语言是与幼儿的理解水平相适应的关系,提示作为“职业人”应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行动,包容工作对象与自身的差异,用值得追求的职业标准提醒自己克服技能获得或工作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经课程思政来延伸本课程学习的文化意义,破除职业劳动和文化修养间的壁垒,即告别“自然人”盲目、被动地承受与机械地应对环境,迈向“职业人”对经验思考的热衷,去思索技能操作的精神内涵,能扎根文化的土壤去改造经验以获得对教具的创造性操作,为未来在职业中的创新性发展奠基[3]。

二、构建“一体五面”的思政内容体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按照德性培育要义,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本课程思政教学确立以“练技能、习观念、立大先生志,开眼界、求大同、做新时代人”为主线,围绕每一模块课程内容的特点建立思政主题,系统进行爱国心教育、劳动品质培养、职业道德教化、工匠精神培育、心理素质锤炼五方面内容的体系建构,见图1。旨在造就心怀“大先生”志向,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肯吃苦奋斗的新时代人。通过重载“为人”的爱国和心理教育两方面思政内容达成当“内心强大”人和“技能报国”建设者的目标;经过重在“处事”的劳动、职业和工匠教育三方面思政内容,塑造从具备基本的劳动素养、形成坚定的职业操守到拥有工匠情怀,一步一个脚印朝“做新时代人”目标行进的“攀登者”,同时以蒙氏教具操作与教学能力“求学”为支柱。建立在蒙氏专业课程载体上的五方面思政内容让学生经“为人”的品格淬炼和“处事”的品行历练形成能辨别善恶优劣的高尚品味,支撑起自觉追求做本课程主线内容所描述人的“雄心壮志”。

三、开发内生于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集合

本课程将学科思路转换为工作逻辑,在实践取向下重构内容。基于此,对每项课程任务的特性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意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对照,找到契合的思政元素,形成集合,见图2,以模块三的思政集合为例呈现,进而提炼出思政主题,再对应到五方面的思政内容中。各个思政元素内生于课程内容体现在其精准概括了蒙氏教学内容体现的思政价值,如在“求大同”的思政案例中,教师演示教具的环节、蒙台梭利的教师观等是教学内容,展现了学生与蒙台梭利虽处不同的时代与国度,但在对教师基本素养要求上有很大的共通性。五大思政主题与五方面思政内容的对应关系是“富中国心,饱中国情”和“赓续文脉,鉴往开来”主题对应爱国心教育,两大主题是程度上的递进关系,前者所激发的爱国情感是动力,后者所指向的传承行动是落实;“劳动教育,服务意识”对应劳动品质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职业思维,规范从教”“传道情怀,授业底蕴”三大主题按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设置,对应职业道德教化和工匠精神培育,而“心理素质锤炼”内容则作为“暗线”,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穿插在五大思政主题中,如“树信心”——“想创新”——“能创新”——“敢创新”——“当自强”。

四、创设“四体三融一主导”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等先进职教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上构建了“四环三点一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在自由学习专业内容时自行感受思政内容的特点,创立“思政体感”步骤;根据“课始模拟教学”中学生换位到学前教师或幼儿的角度进入情境呈现学习内容时,理解思政要素的特征,创设“思政体验”步骤;依据“课终双人对抗”环节学生比赛操作教具的规范性、熟练度时,以“选手”或“观众”身份体会思政要义的特质,设立“思政体认”步骤;按照“课后视频录制”环节,学生回顾操作要领时反思思政意蕴的特性,设置“思政体悟”步骤。结合“学思相融、情理相融、术道相融”的规律,让学生且行且知,实现其整合生命成长的“主导”,见图3。

五、依据目标与情境灵活选用恰切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本课程思政的方法库中存有理智说服法、榜样示范法、情境陶冶法、机制育德法、活动实践法等多种办法,教师可根据学生思政认知、思政情感、思政意志、思政行動、思政信念等心理结构的发展状态,着眼于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思政等目标的实现,评估教学情境,做出调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判断。如榜样示范法既可以树立正面典型激励学生,也可以呈现错误操作让学生从反例中汲取教训;“情境陶冶法”重在营造轻松有序、愉悦自然的课堂气氛,如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教师或同学不会对其进行指责、埋怨,而是鼓励其尝试更正;“活动实践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践行思政理念,如学生小组合作共商小测验题目,是实践倾听、共赢的好时机,有助于学生感受集体力量,增强对集体的价值认同[4]。

六、建设富含思政意蕴的课程实施环境

“如盐在水,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想境界,强调挖掘显性思政资源并有机融入的同时,昭示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发挥隐性思政育人作用。《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思政建设着力从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两方面提升环境的“思政含量”。虽然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主要侧重“方法”层面的含义,实践成效如何受教师素养、学生素质、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其本身也潜在拥有育人的思政倾向。本课程运用的任务驱动法含有“科学高效”的思政价值;小组合作法蕴含“团结互助”的精神价值;模拟教学法包括“换位思考与共情”的价值取向;双人对抗法包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评价方式上,构建的“三主体两结合”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即学生、同伴(组内+全班)、教师为三主体,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并通过评析打分活动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在用操作规范评价的同时养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创设“五主体一会商”课程实施评价体系,定期听取学生(40%)、同行(30%)、专家(15%)、企业(10%)、教师(5%)从教学态度、教育机智、迁移能力等维度的反馈。将“从生手到熟手”和“心理素质提升”作为增值评价的指标,由内到外关注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这都传递着多元、综合、重内涵提升的价值导向。

结语

《蒙台梭利教学法》体系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让显性的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基因式”贯彻,令隐性的思政元素完成“全息式”融入。生命个体在“自然人”走向“职业人”的“跋涉”路程中,获得本课程的“滋养”,汲取思政“能量”,经历从“大学生”到习得一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师范生”,再到自立自强、心怀家国的“教师”职业角色转换,助其未来适应教育行业发展,拥有驾驭不断变化的情况的能力,成为具备“大先生”志向的良匠之师,护育祖国“幼苗”成长,为幼教事业“添砖加瓦”。

本文系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课堂革命探索与实践——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例》(项目编号:2021JG0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银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7):102-104+107.

[2]温云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1):103.

[3]陈龙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89-91.

[4]张汶军,杨雁茹,蔡亮.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守正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82-85.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0:25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8:09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