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 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中提出:“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重证据地表达”是指学生在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理性表达时,需注重表达的真实性、证据的有力性和材料的有效性。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如果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他们理性思维的意识,就能为他们今后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奠定基础。本文将聚焦低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从“为何培养”与“如何培养”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低年级学生在介绍自己的观点时,常常以碎片化的语言来表达,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较为全面的依据。《画杨桃》是一篇典型的思辨性阅读文本,在教学中,针对“‘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的原因进行讨论时,有些同学认为文中的同学嘲笑“我”是错误举动,而忽视了同学嘲笑“我”主要是因为“我”和大家的位置不同的原因。这样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没有从“我”和同学们等方面多维度地还原事实,证据不够全面。
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要通过多维度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由于不能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导致证据与证据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说服力降低。《画杨桃》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的“我”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让大家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有不少同学虽然积极参与表达,表达时滔滔不绝,说了不少证据,但缺乏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内在的逻辑性,无法真正发挥证据的作用。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思辨性阅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学生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是运用证据进行表达的关键。学习《画杨桃》一文后,教师通常会问学生:“学习本文之后有什么收获?”一般会出现这些答案:“坐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杨桃就不一样”“坐到文中主人公的位置上就能看到五角星”……这样的收获只是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结论,学生不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提炼概括,错失了思维进阶的良机。
2022 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指出:“将文本阅读与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本阅读有难度的实情,在学习《画杨桃》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任务平台——“我是辩护小律师”这一新颖的、有意思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中,进而培养低年级学生有理有据表达的证据意识。
1.“读”出证据,为“我”辩护。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学生的思维训练始于读文。出示课文:
有一次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学生化身为“辩护小律师”,完成活动一:为“我”辩护。他们走进文本,反复朗读,寻找证据。这个部分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初读文本,找显性证据。学生自由朗读,与语言文字相遇,提取出显性证据:“我”的位置——“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我”的观察——“我”看到的杨桃像五角星。
第二步,再读文本,寻隐性证据。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深入思考,发现隐性证据:“我”的画画态度——“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我”并非马虎了事,而是实事求是。
第三步,借助支架,运用证据。要有条有理地“为‘我’辩护”,还需要吸收并消化文本语言。笔者提供支架:“因为_______,所以‘我’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没有错!”这样的“辩词”支架助力学生运用证据,顺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辩护任务。
2.“推断”出证据,为“同学”辩护。
2022 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指出:“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为“我”辩护后,教者引导学生走进活动二:为“同学”辩护。同时出示课文: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这个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质疑。同一个杨桃,“我”非常认真地画,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
环节二:探究。同学们可能在哪些位置观察杨桃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环节三:分享。运用自己找寻的证据为同学们辩护。
以上三个环节,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运用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方式推测同学们可能在教室的中间,或者不靠边等位置观察杨桃,因此他们看到的杨桃就是本来的样子,根本不是五角星,所以同学们才会嘲笑“我”。学贵有疑,学生带着问题,自发地从文本语言中提取“证据”,尝试推断同学们的观察位置,运用证据为同学们辩护,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思考,有利于进行准确的判断,也有利于思辨性思维的形成。
3.“实地”取证据,为“我”辩护。
面对“我”和“同学”的证据,到底谁对谁错?老师作为一个“大法官”,引导大家为“我”实地取证。
(1)老师“实地”取证。出示课文: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取证动作:看画→坐到“我”的座位→审视杨桃→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取证心理:看画(想什么)→坐到“我”的座位(看到什么)→审视杨桃(发现什么)→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学生在读中体会老师的动作和心理,然后再迁移运用,将这一场面演一演。
(2)同学“实地”取证。出示课文: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取证动作:坐到“我”的座位上。
取证心理:你从几个同学回答的三个“……”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几个同学”心理的变化。
“取证”是“小律师”必须要学习的本领。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实践”三步走学习方式,从老师、同学们实地取证的语言文字中读出取证动作,思考并补白“取证”的心理,用“模仿取证”这样的实践表演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的取证画面,最终梳理出了“‘我’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确实没有错”这样的观点,为学生能负责任、重证据地表达提供了有效路径。
至此,学生一次次取证的过程都经历分析、比较,在阅读文本、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知识的同时又训练了思维。
从法律意义来说,“证据链”即在证据与被证事实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相互间依次传递相关联系的若干证据的组合。《画杨桃》一课,对于“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自己没有画错,“我”坐在教室第一排靠边的位置,看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样子并且老老实实地画,有证据;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他们可能坐在教室中间或者没有靠边的位置,看到的杨桃就是本来的样子,也有证据。在双方都有证据的前提下,同学们和“我”都不能直接证明自己是对的,此时,我们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另一个证据助力证明,即“‘实地’取证,老师为‘我’辩护”。同学们亲身验证,发现坐在“我”的位置观察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我”画出的杨桃也确实是五角星。这样,“为我证明”“老师实地取证”“同学们亲身验证”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如图1)
图1 “我是辩护小律师”思辨性阅读证据链
1.寻找证据为“我”和同学们辩护。
学生借助“我是辩护小律师”这样的身份,通过“有目的地读”进行“有目的地推断”,获取了“我”和同学们的证据,如何将获取的证据进行准确地表达,培养证据意识呢?教者引导学生走进“校园小法庭”,选择自己要辩护的角色,借助语言文字,梳理整合成有力证据,将文本阅读与自主探究结合,为“我”和同学们辩护,完成一次思维进阶。
2.整合证据建立证据链,完成最终辩护。
“我”和同学都有证据,到底谁对谁错,这些证据已经不能完成辩护,此时教者需要帮助学生继续走进课文,建立证据链,面对“我”画的杨桃,老师没有像同学那样嘲笑,而是实地取证并让同学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取证,证据意识就在同学们的语言和动作中,谁对谁错,无需辩护。
从“我”、同学们和老师角度寻找证据,为“我”证明,建立证据链,既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辨性文本的证据意识,证据链一旦形成,学生不仅仅感受到文字多样性表达,更学会了思辨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2022 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中指出:“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由模糊到渐渐清晰的过程,教者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由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画杨桃》一文,如果只停留在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会不一样,那课文还是个与学生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只有将课文与学生的内心相连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者引入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
今天我们要进行班干选举活动,你们觉得小明能不能成为班长呢?请小明先拉票,然后大家为小明投票,并说明理由。
小明:我爱读书,认真完成作业,同学请我帮忙我很乐意,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希望大家投我一票。
同学赞同理由:
小明学习优秀,是我们大家的榜样。
小明不仅成绩优秀,还喜欢帮助别人。
小明跑步很厉害,是我们年级的冠军,为班级争光。
同学不赞同理由:
小明虽然成绩好,但是他迟到过。
小明有时候不讲究个人卫生,头发长了没有及时理。
老师: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二年级的孩子,他乐于助人,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已经很优秀了。他是迟到过,那天因为他身体不舒服。
这样的设计,源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班干投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此时,小明、同学、老师都从不同角度说清了自己的理由。正如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中指出:“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领悟别人没有领悟的道理,说出自己的想法,尝试使用证据证明自己的理由,学会重证据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