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益梅
1.学习本课“艇”“翘”等生字;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船艄”“纵横交错”“操纵自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关注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感受比喻的精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初步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感受小艇与人的关系。
活动一:明确学习主题,畅想旅行之趣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单元我们要跟着课本去开启一段奇妙的环球之旅,你最想去哪里看风景呢?(生自由交流)
2.揭题:同学们,环球旅行开始了。我们先走进第一站,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往水城威尼斯。
3.教师呈现威尼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知晓威尼斯的位置在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强调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相机补全课题并教写“艇”字。
4.明确任务,进入主题。旅行结束后,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小讲解员,把你眼中最美的风景介绍给你的家人、朋友。
【设计意图:本单元创设“跟着课本去旅行”“争当讲解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最美的风景介绍给他人。】
活动二:走进威尼斯,明确评价标准
1.“走进威尼斯,争当讲解员”活动即将开始,如果让你来当小小讲解员,你会介绍威尼斯的哪些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2.学生默读浏览课文,思考汇报“金牌讲解员”的讲解内容。
预设1:我认为要重点介绍小艇的外形特点。
预设2:我认为要重点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高超。
预设3:我认为要重点介绍威尼斯人们分别在白天、半夜的活动情况。
……
3.讨论:如何才能成为“金牌讲解员”呢?
通过交流,学生达成共识,要成为“金牌讲解员”的要求是:
(1)内容讲解清楚、丰富,条理清晰。
(2)内容的讲解突出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3)根据听众需求及反应及时调整内容。
教师补充:评价“金牌讲解员”,除了评价其讲解内容,还要关注小小讲解员的讲解风采。(请学生说说讲解员的其他注意点)
预设1:我认为“金牌讲解员”应口齿清晰、仪态大方。
预设2:讲解员应语气亲和、语速恰当、面带微笑。
4.师生根据讨论梳理出讲解员的评价标准(见表1),激励学生要争当“金牌讲解员”。
表1 “金牌讲解员”评价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走进威尼斯,争当讲解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围绕小艇写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在师生讨论交流中明晰了“金牌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及评价标准,以终为始,使学习过程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
活动一:借助图文知晓小艇的作用
1.我们先来学习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指名学生读第1 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小艇成了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
2.理解重点词“纵横交错”。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教师相机呈现图片,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纵横交错”。
3.结合纵横交错的河道,再交流:为什么小艇成了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理解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在威尼斯,小艇相当于普通城市大街上的汽车。
活动二:多种方法介绍小艇的特点
1.小导游们,小艇的外形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 自然段,找一找小艇外形的特点。
2.学生反馈: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行动灵活。
(1)理解“二三十英尺长”究竟是多长。
(2)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一英尺合0.3048 米,二三十英尺长大约就是6~9 米。
3.讨论: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要介绍清楚哪些内容呢?
师生交流,明确介绍小艇外形特点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小艇外形特点评价表
4.指名口头介绍小艇的外形,围绕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5.讨论交流:除了口头介绍,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能让听众更清晰地了解威尼斯小艇的外形?
预设:可以画一画小艇,结合图片介绍。
6.小组合作绘制小艇,指名结合图片介绍,并根据评价标准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用画一画、借助关键词语等方法介绍小艇的特点,能让听众听得更明白、更清楚。
7.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感受比喻的精妙。
(1)朗读第2 自然段,自主交流三处比喻手法的妙处。
预设1:小艇的样子真独特,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外形特点,坐在里面一定特别有趣。
预设2:小艇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就如天上的新月一般。作者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便于它穿梭在威尼斯这座水城。
预设3:作者把小艇行动轻快灵活,比作田沟里的水蛇,形象地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2)小结:马克·吐温使用的比喻手法,不仅将小艇写得生动形象,还有优美的意境,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圈画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语,提炼概括出小艇具有“长”“窄”“深”“翘”的奇特之处。通过绘制小艇示意图,更直观形象地感知小艇的外形。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将小艇外形的独特牢记于心。围绕评价标准,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小艇,在课堂中落实“以评促教”的教学理念。】
活动一:入境体验坐游艇
1.学生自由读第3 自然段,想象自己正坐在船舱里游览威尼斯。采访学生:坐进船舱,你有怎样的感受?(船舱里软软的,很舒服。)
2.播放视频,情境体验。师以导游视角,根据视频创设情境创意读文。学生再次体验乘坐小艇的感受。
游客们,坐稳啦,咱们出发了!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我们随着河水轻轻晃动,真舒服啊!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刚刚穿过的就是戴尔学院桥,看前面就是著名的威尼斯叹息桥了,威尼斯真不愧是桥城啊!河道两岸耸立着许多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我们右手边的就是佩萨罗宫,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安康圣母教堂了。嘿!这段路的人可真多啊,跟来往的船只打个招呼吧!(请学生打打招呼)在威尼斯乘坐小艇,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
3.采访学生:这位游客,这趟乘艇游览威尼斯之旅,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坐上小艇,穿梭在石桥之间,和来往的异国朋友互相问好,真是充满情趣。
预设2:和小伙伴们一起乘坐小艇,舒舒服服地欣赏这座水上城市的景色,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配乐朗读,角色互换。学生以导游的视角再读课文第3 自然段,入情入境介绍乘坐小艇的感受,其他学生相机评价。
活动二:我给船夫打打分
1.默读第4 自然段,思考:你觉得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
2.全班交流,梳理出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可以从以下三点感受到。
(1)船多时:速度极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2)拥挤时:左拐右拐、挤过去。
(3)极窄时:平稳穿过、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3.播放小艇穿梭的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次朗读。
以游客身份夸夸船夫的驾驶技术,学生结合评价标准(表1)互评。
4.学生填写乘客体验表,并阐述打星理由。
预设1:“稳定性”我没打满分,我觉得左拐右拐的,我有点儿头晕……
预设2:三项我都打了满分,因为船夫遇到极窄的地方都能平稳穿过……
总结:是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船夫带领着我们乘坐小艇,让我们体验了极速行驶的趣味,领略了威尼斯水城应接不暇的独特风光。
5.指导学生交流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原因。(生交流)
教师总结: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没有汽车的城市,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久天长地驾驶小艇,练就了这身好本领。
6.指导感情朗读第4 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视频呈现,引导学生具身体验课文内容,充分进入课文情境,品味乘船情趣。“乘客体验表”再一次强化了乘船体验,以体验表为依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体验,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再次直观地从“行船速度快”“挤过拥挤的地方”“平稳穿过极窄的地方”三个方面体会船夫技艺高超,感受威尼斯的动态美。】
活动三:我来介绍魅力水城
1.请学生围绕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再来介绍魅力水城。
2.指名2~3 名学生介绍,围绕表1 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讲解员介绍,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身语言,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再一次借助评价表,让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针对性、指向性,实现有效教学。】
1.作为游客,坐着小艇出游倍感情趣。那么,当地人利用小艇做什么呢?人们的生活中究竟与小艇有哪些息息相关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第5、6 自然段。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反馈交流。
预设1:第5 自然段告诉我们,人们白天都要借助小艇出行去工作、去活动。
预设2:第6 自然段告诉我们,人们看完戏乘坐小艇回家歇息,结束一天的生活。人们活动小艇就在工作,人们歇息小艇就静下来了。
总结:我们从文本内容上感受到:人动,小艇也动,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小艇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3.讨论:第5 和第6 两个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预设1:白天的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富有生气。这是动态描写。
预设2:夜晚的威尼斯因小艇的停歇而变得宁静沉寂。这是静态描写。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动态描写体现了威尼斯白天的热闹,用静态描写表现出古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之美。通过将威尼斯白天和夜晚的画面进行对比,进一步让人们感受“人动则艇动,人静则艇静”的情趣。
4.多种形式朗读,以读体会动态、静态美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对比阅读、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动态美和静态美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们的生活和小艇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人动则艇动,人静则艇静”的情趣,再次体会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1.开展“走进威尼斯,争当金牌讲解员”争霸赛活动。
(1)学生根据两个评价表,自主准备。
(2)小组内交流介绍,互相评价。
(3)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师生评价。
(4)评出课堂内的“金牌讲解员”,点赞鼓励。
2.迁移运用。回家以后,请再次借助评价表,以小小讲解员的身份向父母介绍威尼斯,请父母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中讲解、课后延伸实践,实现了学习活动的延续性与多样态,突显了语文生活化、实践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