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映泉
【摘要】“读思达”教学模式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将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契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及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价值,结合人教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旨在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课堂教学;新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作为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教师要“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的要求,旨在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在主动思考中质疑问难,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方法展开学习.面对这一全新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从认知加工的视角,按照知识输入、加工、输出等环节,将学习能力划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并将其整合到一起,使学生经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学习.
一、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模式概述
“读思达”教学模式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在人类认知活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上,逐渐发展成为阅读—思考—表达.其中,阅读环节对应人类认知活动的输入,思考环节对应人类认知活动的加工,表达环节则对应人类活动的输出.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该教学模式逐渐得以完善,并形成以阅读输入为基础,以问题思考为核心,以表达输出为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引领学生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输入、内化、输出,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读思达”教学中,“读”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引导,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使得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入和吸收.“思”属于中间环节,主要通过文本内容的加工和建构活动,最终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这一阶段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思考环节,最终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达”是学习的终点,主要利用多元化的途径,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最终将其表达出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这一过程属于数学知识的输出,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不同的形式将知识外化出来.
二、“读思达”教学模式的价值
纵观“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内涵,三者环环相扣、循环递进,前一个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共同形成了学习模式的闭环,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凸显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均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其中,阅读是开端,思考是过程,表达是最终归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因此,在“读思达”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引领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有效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第二,有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数学思维、综合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读思达”教学模式下,将整个学习活动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过程.同时,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初步、深度和延伸阅读,完成了知识的输出,并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思考、质疑和探究等环节,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之后,又通过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学生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促进了知识的输出.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真正达成了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
第三,有助于高效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读思达”教学活动中,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经历了某一个数学知识点的输入、内化和输出,使得学生在深度探究活动中,完成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三、“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全方位阅读,初步建构知识
读是“读思达”教学的首要环节.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下,阅读主要是指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还原和建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学生读懂、读透数学信息,并非简单浏览,而是通过自主阅读、深度阅读、延伸性阅读等,看懂、领会教材中的数学信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鉴于数学语言和符号的特点,以及当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价值,帮助學生掌握阅读方法,摆脱不想读、不会读的困境.
第一,学案引导,初步阅读.在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并且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缺乏阅读能力培养,致使其在阅读的时候,常常面临着无法把握重难点等问题.鉴于此,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阅读,教师应对新课标进行深层次解读,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科学设计阅读导学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开展阅读学习.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由于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角、角在数学中的运用.同时,就当前小学生来说,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但对于角的认知并不深刻.鉴于此,教师可将本节课教学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能够以实际生活中熟悉的活动作为载体,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初步感知角的知识,并掌握画直角的方法;学会使用三角板对直角进行判断.接着,教师可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阅读导学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提前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在针对性的阅读中对“角”这一概念形成初步认知.
第二,回归现行教材,开展深层次阅读.读并非随心所欲地阅读,而是有目的、有目标地阅读.鉴于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阅读时,应聚焦阅读教学目标,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教师要聚焦本节课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角”的叙述,并做出标记.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提出问题:“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开口越大,角是否就越大?角的边越长,角是否就越大?”如此,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对角的概念形成了深刻的认知.另外,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领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尝试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来.若不能,则应将问题思考中面临的困难记录下来.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高效完成了知识的输入.
第三,开阔视野,延伸阅读范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时,还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在延伸性阅读中,打开视野,获得综合性发展.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又为学生补充了有关“角的认识”相关资料,包括练习册内容、综合性题目等,引导学生对其阅读,让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思考,促进知识内化
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下,思考基于阅读学习之后,是阅读学习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表达的助推器.在具体的教学中,思考位于阅读之后,主要是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重新进行加工、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思考中,对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形成了深刻的认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鉴于数学语言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价值,使学生在问题驱动、质疑中,内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第一,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是对信息的加工建构,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则是思考的起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工具.鉴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在“读思达”课堂中,教师应聚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层次化、生成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进而促进阅读所获知识的内化.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旋转”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就结合教学内容,聚焦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错误认知,为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从钟摆的运动形式上来说,是否属于旋转运动?这一运动主要包含哪些特征?(2)观察老师呈现的钟面,思考其指针是如何进行旋转的?并且指针在旋转时,有什么异同之处?如此,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人,在数学问题的引领下,通过积极、主动思考,内化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最终总结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预设的数学问题驱动下,经历了数学思考与探究等学习过程,并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对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深层次加工,进而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化.
第二,大胆质疑,发挥思维的引领价值.在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质疑,最终在质疑过程中,深度思考与探究,最终实现阅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就在黑板上为学生设计了一道题目:22.4÷4=?并鼓励学生结合阅读学习,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学生在具体运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如下所示).
接着,教师将这两种运算方式写在了黑板上,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观察这两个竖式运算,你发现了什么?”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此,有的学生认为第一种运算方式正确,因为余数为2.4,比除数小,是无法继续往下除的;还有的学生则认为第二中运算方式是正确的,认为第一种运算方式只适合在整数除法中使用,但是在小数中却是不合适的.在这一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正确的判断,进而促进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三)完善表达,促进知识输出
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下,“达”属于第三个环节,是对数学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属于知识的输出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达”属于一种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还可以是应用表达,强调学生在多元化的表达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结合教学需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并由此指导学生在思维碰撞、达成共识中,利用多种形式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就聚焦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在这一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将已有知识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迁移,以及合作交流等表达过程,最终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输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解答问题,进行书面表达.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下,书面表达也是较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之后,聚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实现知识的输出.例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在学生经历阅读、思考两个学习过程之后,教师就聚焦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几道练习题目:判断下列三种说法是否正确:(1)如果a×3=b×5,則a∶b=3∶5;(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一定能组成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针对性的练习题目,依托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输出,真正提升了学习质量.
结 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模式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知识,在思考中内化知识,在表达中应用和输出知识,最终实现了深度学习.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应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灌输式”教学组织形式,基于“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内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飞燕.阅读·思考·表述·提升:浅谈“读思达”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运用策略[J].新教师,2023(9):47-48.
[2]李碧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25):64-66.
[3]郑妹贞.“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23(13):67-70.
[4]陈孝恩.“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8):87-89.
[5]智立成.为“达”而“读”为“达”而“思”: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法浅析[J].学苑教育,2023(16):4-6.
[6]唐月梅.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理念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5):86-88.
[7]吴金贵.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探讨[J].天津教育,2021(27):76-77.
[8]余秋萍.以学促教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0(2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