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03 06:03张朝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张朝军

【摘要】项目式学习可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文章运用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提出教师需要结合情境导入项目,提供项目相关资源,与学生讨论项目探究计划,推动学生互相帮助,引领学生交流项目成果,最后组织学生基于项目探究成果解决具体问题,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以项目为核心,主动通过收集信息、参与讨论、深度思考、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学习,最终得出项目成果并能够运用项目成果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结合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积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项目主题或项目相关资源的过程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基于项目展开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在归纳项目成果、运用项目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从而自然达成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在确定项目主题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分为导入、准备、探究、总结和迁移等阶段,下文将做系统介绍.

一、导入:结合情境引入项目,激活学生探索热情

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前,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收集并整合信息,克服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情境引入项目.创设情境期间,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编写案例,也可以组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班级活动或校园活动,还可以布置一些有助于学生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实践任务,并注意在分享案例、组织活动或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产生扩充知识储备、提升个人素养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恰当的媒介创设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发现关键问题,并激活学生的求知意愿,由此,教师引入项目,有利于保证学生了解项目探究的价值,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相关内容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其时间观念,并使其能够结合时间相关换算关系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入“时间的奥秘”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单元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展示一些与项目相关的生活片段,以此创设教学情境,生活片段内容参考如下:

片段一:新学期开始,教师将作息时间表粘贴在办公桌旁,并根据办公室的钟表展开各项活动,如在钟表各个指针指在特定位置后,教师提出:“八点三十五了,还有5分钟就到了第一节课的时间,应该去三年一班上课了.”于是拿上教学工具,离开办公室……

片段二:体育课上,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在1分钟内跳绳,看看谁跳得多!”并在学生开展跳绳一段时间后提出:“57秒,58秒,59秒,时间到!”

片段三:心理健康课上,教师提出:“同学们可以用30秒钟的时间做什么呢?”

由此,在教师的推动下,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与时间相关的情境中,而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这些视频都与什么话题相关?”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可以快速提出“时间”这一关键词.此后,教师需要追问:“视频中的哪些内容与时间相关?”并重新展示视频中的部分细节,以此让学生说出“八点三十五”“5分钟”“1分钟”“30秒”等内容.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关键性问题:“几点、几分钟、几秒钟分别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时间?如何规划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都会发现自己认知储备的不足,而教师则能够顺利引入本次项目主题“时间的奥秘”,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

二、准备:提供项目资源,科学设计项目流程

在准备环节,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共同从如下角度展开准备工作:第一,教師应根据项目特点,提供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度探究的资源,如学生探究期间需要运用的实物、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清单、基础知识复习清单等.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项目主题、教师导入项目期间创设的情境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等明确主要探究任务,从而辅助学生初步设计项目流程.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结合“观察物体(二)”展开学习期间,需要让学生形成按照要求搭建几何体和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并描述由正方体搭建的几何体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看一看、摆一摆”项目,并组织如下项目准备活动:

1.提供项目相关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和项目特点,教师应提供如下项目相关资源:①多个小正方体.②由小正方体组合成的几何体和各个几何体对应的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③任务清单.清单中的任务可分为“根据几何体画出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根据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摆放几何体”“根据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选择几何体照片”和“根据几何体照片选择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四类.

2.科学设计项目流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任务清单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小正方体、图片等设计项目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先请学生分析任务清单内容,观察教师分享的物品,以此了解各类项目相关资源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练习等初步规划项目流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如学生提出“先借助教师分享的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展开观察活动,找出各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观点后,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使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记录学生所说的内容,最终与学生共同讨论出项目流程,确保学生可以根据项目流程展开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

三、探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提高项目探究效率

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互相帮助,提升项目探究效率.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划分项目小组,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同一小组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提出小组合作要求和提示,让自律意识薄弱的学生在组员的监督和鼓励下更好地投入项目探究中,让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在组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克服探究期间遇到的困难,让观察能力较弱或思维敏捷性不强的学生在组员的辅助下快速分析探究资源,参与探究活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师的推动下,学生之间便可以做到取长补短,高效配合.

例如,教师结合“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期间,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植树问题”这一项目展开参与探究活动.具体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教材中的三道例题展开学习,挖掘各个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分析“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只在一端栽树”三种情况下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读题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律意识等素养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由此出发,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探究.这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可以顺利理解各个例题的内涵,读题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辅助组员分析例题,辅助组员了解不同情况下解决植树问题的要点,细致分析题目要求,通过画线段图等方法分析例题题干,并在例题提示的推动下分析各个情境中“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此后,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推理并概括与植树问题相关的解题策略.同样,在探究期间,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从而优化小组讨论氛围,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

四、总结:师生交流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学习深度

完成探究后,教师可以设计总结环节,辅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其学习深度.总结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共同交流项目成果,以此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关注更多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先给学生提供表达平台,鼓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分享探究期间获取的知识和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探究期间发现的细节信息及存在的困惑等,最后由教师系统解答学生未解决的问题,并辅助学生系统归纳学生探究期间获取的知识.这样的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深度把握项目相关的知识点,并推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结合“运算律”一课组织教学活动期间,可以在完成“加法运算律”教学后,引导学生参与“乘法运算律探究”项目.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探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归纳小组探究成果,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材通过文字或字母呈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未能有效理解乘法分配律本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学生无法通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系统解答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提炼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即“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通过文字说明本题的两个解题思路,即:

(1)先求每个小组的人数,再计算25个小组的总人数,即(4+2)×25=150(人).

(2)求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总人数和25个小组抬水、浇树的总人数之和,即4×25+2×25=150(人).

由此,结合两题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列出等式“(4+2)×25=4×25+2×25”,让学生在记忆乘法交换律的同时,把握交换律的本质,在解答学生困惑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探究深度.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系统整合学生的项目成果,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准备.

五、迁移:基于项目成果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学生学以致用

完成基础知识探究和梳理任务后,教师需要注意组织知识迁移活动,让学生在迁移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期间,教师也要注意精心设计并组织知识迁移活动.在迁移环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项目成果补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用结合的意识,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中或教师编写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问题难度,让学生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归纳与项目相关的具体问题,明确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主要思路,提升迁移环节的教学影响.同时,若学生出现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项目成果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所学项目与补充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以“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拆解圆柱”项目归纳圆柱的表面积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解决与“求圆柱表面积”相关的应用题.首先,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如“根据图片求圆柱的表面积”“求制作特定规格圆柱形有盖罐子所用的材料面积”等,让学生灵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这一项目探究成果解决问题,加深对“圆柱的侧面积=2πrh,其中一个底面的面积=πr2”这一关键知识点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更加复杂的与圆柱表面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求圆柱形罐头侧面所贴的商标纸的面积、求制作厨师帽所需的材料,并做到得数保留整十数等问题,使学生形成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解题要点的意识,能够结合情境灵活根据圆柱侧面积公式、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展开计算,并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學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法进入题目情境的问题,难以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与题目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侧面贴有贴纸的圆柱形罐头、厨师帽等,让学生基于项目探究经验拆解教师提供的实物或模型,借此深度理解题目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迁移环节解决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分类,归纳解决各个问题的策略.如教师可以将“求圆柱形罐头侧面所贴商标纸的面积”“求压路机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等问题归纳为“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问题”,并提炼出公式,即“S=2πrh”.由此,在教师的深度指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巩固项目成果,并形成灵活应用项目成果的意识,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科学推动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具体来说,教师要在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项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个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情境引入项目,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准备环节,教师应注意科学提供项目资源,并引导学生设计项目流程,以此让学生能够深度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环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项目探究氛围,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成果,解答学生项目探究期间产生的困惑,辅助学生系统梳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在迁移环节,教师需要结合项目补充问题,推动学生灵活运用项目成果,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项目化学习的影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红伟.项目式学习的内涵意蕴及设计逻辑: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32):1-4.

[2]夏乐然,王丹,丁雪艳.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以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11):6-8.

[3]吴雅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3(31):147-149.

[4]丁崇丽,雷克信,田星.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31):31-33.

[5]乔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0):64-65.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