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追根溯源、变废为宝、点石成金、有无相生,是美术课程开发的几项重要策略。在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素材等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课程资源、素材等的育人价值。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等的指向性、结构性、整合性和创造性地开发,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美術课程资源开发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美术眼睛、大脑去发掘、去实践。美术课程的创造性开发,不仅彰显着学生的美术学科的科学素养,更体现着美术学科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资源;脸谱课程;课程开发;浓墨重彩
课程资源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载体。美术教学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序”,二是“选材”。这里的“材”,就是指美术课程资源、素材。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相关的、现成的美术课程资源、素材,而且可以对美术课程资源、素材等进行加工、重组,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素材等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课程资源、素材等的育人价值。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等的开发,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美术创造性活动中。本文以脸谱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试探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诸种路径、策略。
一、追根溯源,让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指向性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首先要探寻课程资源的本源。课程资源的本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课程资源的原材料,二是课程资源的应用地。原材料决定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能性空间,而应用地则决定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性空间。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追根溯源,扩大学生美术课程资源的原材料的来源(即所谓的“开源”),聚焦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应用(即所谓的“聚焦”)。换言之,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广纳课程资源、素材,让课程资源、素材具有丰富性,另一方面要让这些课程资源、素材等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服务。
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彩墨脸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1],去采撷美术课程资源、素材。作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脸谱,组建“脸谱资源库”。如此,学生在创作脸谱的过程中,可以从资源库中直接取出进行艺术加工。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内引,而且可以邀请外援。如教师可以借鉴学校美术社团、民间京剧艺术团等地方的脸谱,让学生直接使用,让学生拿来使用,让学生加工使用。并可以邀请乡贤对脸谱进行现场讲解、示范,从而增进学生对脸谱的认知。通过艺术大师、工匠等的讲解,能拉近学生与脸谱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脸谱产生亲近感、亲和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浓浓的脸谱文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求教师对脸谱的来源进行追溯,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脸谱的本真、本然、本质等内涵进行追问、探索。脸谱不是随意表现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象征性意义。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脸谱的本真性内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脸谱创作交流。在聆听乡贤的讲解中,学生能认识到,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可以选用怎样的脸谱。如“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表现关羽、岳飞等人就适合使用红脸;如“白脸”表示奸诈之人,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通常就用白脸表示;“黑脸”表示勇武或者铁面无私,如表现包拯、张飞等人。通过这样的一种脸谱的象征性,让学生的脸谱创作更加理性、更加地自觉。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了解脸谱的本源性、本真性意义。追根溯源,能让学生的美术课程开发具有指向性。
“小学科,大资源”。[2]追根溯源,就是要把握学生美术学习的指向性。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的边界,实现跨学科教学、跨界教学。将相关学科、学生生活中的资源、素材等引入学生美术学习之中。资源的发掘,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脉络。同时,在对美术课程资源、素材进行深度发掘的过程中,教师能相机渗透、融入、拓展美术课程资源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等。如在上述脸谱的认知、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的京剧艺术,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脸谱文化、精神。
二、变废为宝,让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具有结构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课程资源往往具有一种自然性、原生性。作为教师,要将这些“非教育形态”的课程资源“教育化”“生命化”。只有通过“教育化”“生命化”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彰显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凸显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变废为宝,就是要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看似闲散的、凌乱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还原,从而变废为宝,让美术课程资源具有结构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非结构化或劣构化的资源良构化、结构化。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更适合学生的美术学习。换言之,变废为宝就是要对美术课程资源去蔽还原、去伪存真[3],就是要让美术课程资源更适合、更适用于学生的美术学习。
变废为宝,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加工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具有教育品质、生命品质。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夸张的脸”教学中,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规定为橡皮泥,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泥塑的创作。为了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创作空间,拓展、延伸学生美术创作的可能性,笔者在教学中扩大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资源,鼓励学生将家中的土豆、海边的鹅卵石、大豆等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创作。实验证明,将土豆、鹅卵石等引入美术教学之中,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很多学生就着土豆的原始形状、鹅卵石的原始形态进行联想、想象,从而就物拓源、因物开渠,创造了一件件生动的脸。这些脸谱是夸张的、搞笑的、凸显智慧的等。当学生创作了夸张的脸谱之后,笔者将之进行分类,形成了“搞笑型脸谱”“智慧型脸谱”“奸诈型脸谱”等。如此,这些学生加工出来的“脸”就具有“谱”的范式性意义。还有的学生将橡皮泥捏的脸作为“印”,批量印出了很多的脸谱;有的学生用手机、照相机等将创作的变形的脸拍摄下来,然后临摹,也创作了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脸谱等。这些夸张的脸谱,往往凸显、突出了人物的某些方面的性格特征。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物赋形,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相关的教育意图、目的等,从而让课程资源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性意义和价值。
变废为宝,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中,要因材施变、顺水推舟,充分发挥、应用课程资源的原有属性、特质等。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原有材料的优势进行弘扬、放大、凸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原有材料的劣势、缺点等进行改进、完善,从而让材料更适应、更适合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废为宝,还可以让低结构性的材料变成结构性的素材,让劣构性的素材变成良构性的素材,让学生在材料加工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的本质力量,感受、体验到了自我的生命实践智慧。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变废为宝的时空,赋予学生变废为宝的权利,给学生打造变废为宝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变废为宝。当学生能够变废为宝时,就会对进一步地美术创作跃跃欲试,学生就会享受到变废为宝的课程开发快乐。
三、点石成金,让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整合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对相关课程资源、素材中的要素等进行整合。整合不是简单地“加一加”,不是简单的拼盘、拼接、拼接、拼凑,而是在一定美术思路统筹、指引下,对课程资源中的相关要素等进行无缝对接、链接、联结。实践证明,课程整合具有一种点石成金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兴趣,调动学生的课程资源整合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善于并乐于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实践证明,课程资源整合能发挥课程资源“1+1>2”的增值效能。[4]
课程资源的整合,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意图、目的、 目标等。只有这样,课程整合才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整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无须“舍近求远”,不能“为整合而整合”,而应从学生美术学习实际出发;教师也不能“本末倒置”,让美术课程资源“种了别人自留地,荒废了自己责任田”,而应当始终坚守“学科立场”“学科视角”。与此同时,美术课程资源也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当相机进行、择优进行,应当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当然,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也不能“故步自封”,用很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自我的手脚、思维、想象,而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整合。如在教学“夸张的脸”这一课时,笔者侧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民族、表达形式的作品,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为学生的课程资源整合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资源拼搭”,笔者让学生借助于信息科技中的绘图软件和数位板,对“脸”进行“推拉变形”,将一些“平凡的脸”进行脸部感官的重组等。这样的一种借助于信息科技的操作,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资源组合尝试之中。学生充分发挥绘图软件和数位板的育人功能,彰显它们的组合、整合优势,让学生创造了一幅幅动态的、美感的脸庞。或者引导学生对“脸”进行点缀加工、涂抹加工,从而让“脸谱”变形,从“这一类脸谱”演变成“那一类脸谱”。在演变的过程中,脸谱的内涵、意义等都悄然发生了变化。相比较于传统的京剧脸谱,学生自主加工的脸谱更奇特、更具有意味性,更具有童趣性,它是对传统京剧脸谱的一种超越、一种拓展。同样,这一种借助于信息科技解决美术课程資源重组的教学,是一种跨学科教学、跨界教学。
点石成金就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原先非常平凡、普通的课程资源通过深度加工、重组等,让其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点石成金,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夸张的造型、精美的装饰、绚丽的色彩等,都能给学生一种审美的艺术享受,能赋予学生美术课程资源整合的热情,增进学生的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信心。作为教师,要在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立美实践和创美表现。
四、有无相生,让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创造性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创造、创新。“从无到有”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能赋予课程新的属性、新的意义。[5]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是学生美术学习力、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标识。作为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通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强化学生的图像识别力,增进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等。
笔者在美术教学中曾经开发了“京剧脸谱”这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潜能,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半成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创新,让学生创造谱式,从而盘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人物的脸谱进行构思、创造。如对于关羽,学生认为应该用“整脸”;对于张飞,学生创造了十字门脸;对于孙悟空,学生创造出象形脸;对于程咬金,学生创造出碎花脸;对于钟馗,学生创造出元宝脸等。不同的脸谱,彰显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脸谱进行图案、色彩等的加工,让同一个脸谱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同样是表现西楚霸王项羽的脸谱,自封为西楚霸王时的脸谱和兵败垓下时别姬时候的脸谱是不同的,前一种给人的感觉应当是意气风发,后一种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缠意绵绵,等等。在创造脸谱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传统的脸谱进行加工,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脸谱的桎梏。在“半成品”在演变成“成品”的过程中,学生会展开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创新。在引导学生课程创造性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条件,给学生打造平台。实践证明,学生的美术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是学生的生命自由、自觉的一种活动。在美术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的“小创客”。
学生的美术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让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滥竽充数”[6],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美术思想、文化与精神。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让我们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美术眼睛、大脑去发掘、去实践。美术课程的创造性开发,不仅彰显着学生的美术学科的科学素养,更体现着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人文情怀。
追根溯源、变废为宝、点石成金、有无相生,是美术课程开发的几个重要策略、方式和方法。作为教师,要根据美术学科本体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引导学生进行指向性、结构性、整合性、创造性的加工、完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为学生美术学习做准备,其本身就是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升学生自我的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徐莹晖,徐志晖.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 龚敏婷.美术核心素养时期——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7(10).
[4]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