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逻辑机理与增效路径

2024-06-03 03:28谢加书王宇星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

谢加书 王宇星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4.02.04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数字政协应运而生。数字政协作为传统政协的数字孪生体,具有普惠性、孪生性、智慧性等比较优势,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管用性,推动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以立体性与全时性深化人民民主的时空“全覆盖”,以交互性与可视性实现人民民主的“全方位”呈现,以集成性与联动性确保人民民主的“全链条”贯通。然而,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政协作为新生事物还不完善,在其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纵深发展的显性赋能过程中,可能伴随着隐性的消能风险。因此,要筑牢政协的数字底座,构建长效供给机制,提升民众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增效赋能。

关键词:数字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

作者简介:谢加书(1973—),男,湖北武汉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研究;王宇星(1995—),女,河南洛阳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KS144);广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GZYB46)

中图分类号:D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4)02002208收稿日期:20230605

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政治系统的运作形态,随着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数智化变革,政治系统的要素、结构、流程等发生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协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引擎。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民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诸多学者从传统政协出发,阐释了政协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分为“依存式促进”和“互动式促进”两大基本观点。前者认为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平台、重要载体,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健全的民主体系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后者认为由于完整的民主制度程序和民主参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涵盖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人类民主新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人民政协成为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驾护航的重要机构 。伴随着数字化成为学术热点,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数字政协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提出“递推式促进”观点,认为数字政协是“政协履职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把数字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特点与政协协商民主广泛性、互动性、全程性特色结合起来”;也有学者提出“中介式促进”观点,认为数字政协“为公民参与基层治理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有助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统一”。概言之,学术界关于数字政协价值效用的学理性研究还较为鲜见。廓清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逻辑机理以及增效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数字政协作为传统政协的数字孪生体,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形式虽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但核心部分已初具雏形。整体上看,数字政协是一个多系统、多功能有机统一的数字实体,以政协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和“全体委员-常务委员-主席”三层会议机构为基底,基于交互式门户为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系统分支,各子系统独立运转且互嵌互联,巩固和延伸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提高了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的水平。数字政协至少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政协委员“一体化”指尖履职的子系统。通过贯通内外部、上下级资源,方便政协委员开展提案办理、会议协商、调查研究等工作,提高协商民主的实效性。二是群众“一站式”政治参与的子系统。通过打造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降低民主生活成本,充分激发人们参与民主生活的活力。三是政协组织“一览式”管理的后台系统。不仅能够实时、全面、直观地掌握政協委员和界别群众的动态,协同推进发扬民主与凝心聚力,还能够增进政协协商与其他渠道协商的融合互动,推动人民政协嵌入社会治理以逐步实现善治。数字政协通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同环节进行差异化赋能来优化民主要素、整合民主资源,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纵深发展,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载体,旨在筑牢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民主和团结。数字政协作为传统政协的数字孪生体是人民政协在数字时代的新呈现,具有普惠性、孪生性、智慧性等比较优势,更契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内在逻辑。

(一)具有达成全民民主的普惠性优势

全民民主集中体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民主生活主体的要求,旨在实现“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要求人民政协在合法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汇集界别群众的民声民情民意,以较高的民心聚合度提高民主质量,催生出更多符合人民心声的政治产品。人民政协是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旨在提高协商民主的广泛性。从代表主体来看,人民政协顺应了社会阶层的发展态势,调整了代表人数和吸纳比例,缓解了界别设置交叠与整体包容性不足的矛盾;从协商领域来看,人民政协从政治范畴的“协商建国”逐步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生产生活的政策领域蔓延,渐次生成全面多层的民主覆盖格局。数字政协是数字技术孕育的政协协商新载体,它以“普惠性”优势开拓界别群众利益表达、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新方式和新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民主生活的需要,激发了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政协协商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存在样态。具体体现在:其一,数字政协助力协商主体平等地参与协商,平等是民主最核心的价值诉求。数字政协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入网即能接入。互联网对任何用户端的合法接入均不设限,在技术层面为人们无差别地接入数字政协提供可能,极大地维护了协商主体之间政治交往的平等性。其二,数字政协降低了组织运作的“社会成本”,提高了协商民主的运作效率。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参与民主运作的每个程序,数字政协以多系统分立并行的方式为界别群众分层次、分时段地参与协商民主过程提供可能,不仅增加不同协商主体参与协商的频次,还让民众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注意力。其三,数字政协缩短了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之间的“政治身份距离”。数字政协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即时灵活的专门平台,加强了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关系,让共识能“沉下去”、民情能“浮上来”,推动“真代表”向“无缝化”转变。

(二)具有推进全面民主的孪生性优势

全面民主集中反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民主实践活动的要求,致力于“最真实的社会主义民主”,它强调民主的实践性,要求开展真正的民主实践活动,即在扩大参与群体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基础上凸显参与过程的充分性。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且专门的协商机构,主要功能在于搭建平台,为民众不间断、真实地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提供稳固的场景。在这一现实场景中,界别群众除了享有选举的权利,还可以持续地参与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数字政协运用仿真、建模等数字技术将传统政协映射到网络虚拟空间,以“孪生性”优势连接物理与数字空间,通过实时接收传统政协的发展动态,延长传统政协的政治运作过程,实现线上与线下优势互补,驱动并拓展民主实践,从而保障界别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具体而言,从政协协商主体来看,数字政协顺应委员的数字化生存趋势,赋予其“数字身份”。数字政协要求用户端实名注册,表明在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中,由“现实的人”形成的信息综合体改变了协商主体的形态,使委员具备“现实”与“虚拟”双重身份。数字政协的行为主体利用数字平台,不仅能简化程序、优化流程,辅助传统协商民主实践,还能不断捕捉和编码现实世界的信息,持续为数字协商创造可行条件。从政协协商途径来看,数字政协丰富了协商民主的渠道。这表现为传统政协在互联网空间的数字化映射,贯穿于四级组织体系和三层会议机构进行的3D数字仿真运用。数字政协将传统政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复刻延伸至数字空间,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可以自主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从政协协商界限来看,数字政协加快了协商民主与生活领域融合的步伐,不仅为界别群众反映真实生活提供了自由表达、理性沟通的场所,还为界别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协商民主提供了平台,拉近了民主与生活的距离,消融了政治与生活的界限,在凸显“民生无小事”的同时,提升了人们对民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具有促成全程民主的智慧性优势

全程民主集中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协商民主结果的要求,强调了协商民主成果对党和国家发展进步、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用价值。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运行机构,始终致力于推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以协商的方式调解利益冲突、汇聚社情民意,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协商成果被党委和政府采纳、落实是人民政协践行协商民主的价值归宿,协商成果的质量决定着被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数字政协以“智慧性”优势拓展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激发民主活力,提升了联系和团结人民群众的能力,提高协商成果的质量,为治国理政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础。从倾听民声维度来看,切实掌握界别群众的“急愁难盼”诉求是有效协商的起点。数字政协为界别群众搭建了线上发声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分析热点词频、观点聚类、印象表达并生成数字画像,及时掌握民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需要,为政协精准识别民生痛点,减少服务供给错位提供可能。从塑造共识维度来看,“讨论与协商能够推动理智的判断,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数字政协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不仅为人们创设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数字化协商场景,使不同声音、利益、主张得以充分释放;还在倡导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尊重少数人的合理诉求,以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来减少利益分歧。在充分讨论中寻求利益平衡的最优解,用理性思考战胜情绪宣泄,构建多元共识。从成果转化维度来看,协商共识只有转化为公共政策并且加以贯彻执行,才能真正惠及民生。数字政协内置协商共识的“报送-受理-办理-落实”等多环节一站式的实时跟踪反馈机制,能够高效精确地传送不同层次、类别的协商共识,缩短了协商共识转化为提案所需的时间,打通了协商民主与民主决策、有效决策与有力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机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补弱与固强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以立体性与全时性扩大民主覆盖,以交互性与可视性增补民主方位,以集成性与联动性优化民主链条,推動数字技术优势与传统政协的结构、流程、体系等共融互促,实现数字政协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景式赋能。

(一)以立体性与全时性深化民主运行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覆盖的民主,不仅要求扩大有序参与民主的主体范围,更强调主体全天候、持续地参与政治生活,数字政协以立体性与全时性不断深化民主时空覆盖,汇聚政治参与个体,积极建构民主生活力量。

数字政协具有立体性,既继承传统政协的组织结构,又凸显数字平台的结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从建立组织结构来看,数字政协在互联网空间复制了传统政协的组织结构,沿用功能界别的构成方式,建立了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网络组织体系。具体体现在“星形拓扑结构”与“中心-周围”辐射状结构的耦合,囊括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多层结构技术”承接“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串联各级政协委员,以“操作权限设定”为不同身份的目标群体提供不同子系统的访问接口,确保政协委员代表的全面性以及界别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从优化组织结构来看,数字政协不仅具有简便灵活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有助于政协队伍结构随着社会阶层变化而自主调节,增强组织的适应性,还具有用户端“点对点”网状链接模式,有助于界别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强化组织黏合力。从扩大组织有效覆盖来看,数字政协打破了传统政协逐层传递信息的模式,以去中心化网络形态推动信息权利主体的下沉,让每个用户端都能在该平台生产、传递、加工、再加工信息,加速信息流通与互动。这促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社会成员成为信息权利的主体,极大地拓展了民主政治生活的覆盖边界。

数字政协具有全时性,人们凭借移动手持终端,能够享有即时性与持续性兼具的政治生活。从政协委员履职来看,“政协委员履职子系统”改变了人工收集报送提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一键式自动传送,政协委员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通过数字移动终端撰写、查阅、完善、提交、督办提案。同时,政协委员还可以长期跟踪提案议题,化解政协委员兼职断续性与其所研究问题长期性之间的冲突,加强协商议题的连贯性、深入性、细致性。从界别群众政治参与来看,“界别群众政治参与子系统”的“全天候”运作模式能够让人们不受时间、地点等现实条件的限制,自由地参与协商民主议程,甚至时间不同步、空间不重叠、阶层不同的陌生人亦可在该平台开展“同步”或“非同步”在场式政治交往活动。从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互动来看,数字政协以强大的数字通信技术实现“组织实时在线”“沟通保持连线”和“协同永不掉线”,有助于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时刻保持紧密联系,在吸纳更多人参与协商民主的同时,打破了界别群众政治参与的时空局限。

(二)以交互性与可视性拓展民主执行空间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方位的民主,不仅要求民主议题多样深透,更要求民主过程真实有效,推动民主形式向深层民主逐步进化。数字政协以交互性与可视性方式催化民主过程,尤其优化协商民主议程。

数字政协具有交互性,既能加强协商民主各主体的联系与沟通,增补协商密度,又能推动信息多节点传播、议题多领域互动,增加协商厚度。同时,促进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在协商过程中相向而行,增强民主回应性。从增补协商密度来看,数字政协实现了协商主体的多级交叉连接。数字政协系统依据传统政协的线下“界别-层级”分组情况,为用户设置了线上原始分组,定制了专属通讯录,用户可以自主更新通讯录,亦可组建临时或正式的线上讨论群组,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方式形成跨层级、跨界别的关系网络,塑造出一个脱离了地理边界、物理条件和地方规定性等限制的空间,为高频次地进行协商提供可能。从增加协商厚度来看,数字政协为协商主体搭建了交互式讨论的云平台,营造了一个话语民主的数字空间。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数字政协打造的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中生产、解读、再生产信息,由于每个参与协商的主体都有其个性化的通讯录,更加倍增“话题长尾效应”,即协商议题通过穿梭不同圈子实现了跨领域的爆炸式扩散与融合,丰富了议题的分支。从增强民主回应性来看,数字政协设定了专门的讨论区域,基于“政协组织系统后台”内嵌的数据服务模块,可以自动地在该区域对数据信息进行查重筛选、分类整合、舆情对比等操作,并且实时将变动的数据上传到“政协委员履职子系统”。政协委员在此基础上捕捉、分析、研判社情民意相关信息,推动生活问题向协商议题转化,切实将民众关切的问题纳入协商议程,扩大协商民主的回应范畴。

数字政协具有可视性,能够实现政协协商全要素和全流程的“可控可感可溯源”,优化协商程序,提高协商效率,释放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从协商参与主体来看,数字政协实现了协商主客体的信息化。就协商主体而言,数字政协通过建立电子档案,以动态数据链的形式,显示政协委员履职和界别群众政治参与的频次、时长、方式、类别等情况,加强对政协协商主体的日常管理,提高政协委员履职和界别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解决政协委员履职不力、界别群众政治参与不足等问题。就协商客体而言,数字政协内置“智慧提案”模块,不仅简化了传统纸质提案的流转程序,节省人力、物力等民主资源,还借助电子提案便于统计、查询、调阅、评价等优势,促进提案处理过程清晰可控,有助于改善提案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提高提案质量。从政协协商环体来看,数字政协创设了利益博弈的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不但打造了数字化信息共享空间,以“信息服务”迭代“信息公开”,而且破解了协商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沉浸式讨论营造了自由平等的数字空间,赋予协商主体同等的利益表达机会,以充分讨论来克服人的主观偏见,提高判断和决策的周全缜密度,降低政治风险。从协商成果转化来看,数字政协满足了跟踪协商成果的需要,协商成果能否得到反馈、采纳和落实直接决定协商民主的效能。数字政协设置的线上协商成果办理模块,推动了传统协商成果转化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协商成果转化程序的预设化、可视化,使报送、办理、反馈等环环相扣,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流转时间和处理方法,提高了协商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三)以集成性与联动性夯实民主发展链条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的民主,不仅要求民主程序完整,还要求民主流程贯通。数字政协具有集成民主的功能,联动民主的机制等优势,完善了协商民主链条,不断推进低效能民主向高质量民主的进阶。

数字政协具有集成性,集合了原本在功能、形式上相互分立的民主行动议程,既整合政协协商的民主功能,又促进竞争性表达与协商性议事的兼容互补,提升政协协商的治理效能。从整合民主功能来看,数字政协设置“社情民意信息”模块,通过支持多源数据信息类型,采用多种提取和分析数据信息的方法,建立综合性数据信息处理模型等,提升政协委员分析社情民意信息的能力,使其精准把脉界别群众的需求;同时,借助“社情民意信息”模块串联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加速数据信息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流通、共享,做好社情民意信息的“直通车”,让承载社情民意的数据信息“跑”起来,从而便于政协委员开展提案等履职工作,主动回应界别群众的民意诉求,有力辅助党委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从融合民主的形式来看,数字政协实现了竞争性表达与协商性议事的有机统一。具体来看,数字政协一方面聚合图文、视讯、影音等多样意见表达方式,通过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了界别群众意见表达的活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发声质量;另一方面,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在场式、缺场式等多种政治交往方式,增加了界别群众沟通交流的机会,以此弥合竞争性带来的利益对立,消弭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冲突,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数字政协具有联动性,既可以发挥“血管”的作用,助力政协协商将碎片化认知转变为结构化共识,又可以彰显“枢纽”的价值,加强同其他组织机制的联系,有助于摆脱组织悬浮、功能错位等困境。从政协组织内部来看,数字政协可推进政协的贯通式运转。其一,就政协工作模式而言,数字政协立足传统政协的组织结构,搭建线上组织系统,为各级政协之间的工作指导、业务协同、项目合作等提供新途径,强化不同层级政协组织的联系与互动,串联不同层级政协组织的资源力量,汇聚协商议政的合力。其二,就共识塑造机制而言,数字政协有助于发扬民主和增进共识。政治“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数字政协不仅能让界别群众自由抒发心声,化解利益冲突,还能开展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商,将包罗万象的民意创造性地转化为弹性的结构化共识,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心聚力。从政协组织外部来看,数字政协可延伸政协联动的触角。其一,数字政协是政协协商与其他渠道协商双向互嵌的介质。数字政协能够以“数字切口”的形式实现与其他渠道协商的有效衔接,同时按照其他渠道协商的程序要求,探索灵活、适配的嵌入形式,比如视频会议、邮箱投稿、电话连线,在扩大协商广泛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实现优势互补。其二,数字政协是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有效衔接的载体。数字政协既为政协知情明政搭建新平台,深化政協组织同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协商议题、党政出题与政协选题的有机统一;又为群众提供新方式,通过网上信箱、留言板块等引导界别群众有序发声,聚合民众智慧,及时上传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此实现政协协商与党政工作的同频共振。

三、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增效路径

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数字政协有助于界别群众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但部分人因“数字鸿沟”的存在被边缘化,面临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对此,必须从发生基础、外部推力、内生活力等方面深化数字政协赋能的可及性、持续性和实效性。

(一)增进可及性:筑牢赖以生存的数字底座

数字政协依网而生、借网发力,由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构成的数字底座决定着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实现度。为了增进数字政协赋能的可及性,必须夯实数字底座,渐次实现数字政协的“有没有”与“好不好”。

首先,解决“有没有”数字政协的问题。数字政协是一种非竞争性资源,具有非排他性,但受数字经济等现实条件的影响,数字政协在各区域、各层级建设差异较大,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上存在分化,不利于人们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要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政协的物质载体,关乎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必须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政府要善于通过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强化监管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弥补市场不足,继续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效益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载力,同时释放数字经济的普惠红利,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提供数字基础设施的物质支撑,从而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可负担性,为延伸数字政协的触角铺路架桥。同时,要稳步推进数字政协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既要以数字化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当下与长远目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绘制一张好的建设蓝图,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数字政协建设;又要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在数字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可以借力发力,即借助现有可靠的数字平台推动人民政协数字化转型;还要加强帮扶,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政协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协助尚未实现转型的政协组织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次,解决数字政协“好不好”的问题。“让数据飞起来”是数字政协有效运转的体现,也是技术优势叠加协商民主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数字政协的关注度、活跃度、传播度等越高,越能创造出更多关联性强、结构化的数据信息,释放赋能潜力。目前,部分数字政协建设过程出现数据信息的整合不力、流通不畅、共享不足等问题。具体而言,要升级硬件设备、扩充数据仓库。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不断为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数字政协的底层技术发展注入新动能;又要增强数字政协的适用性,在全面把脉民众需求时序变化轨迹的基础上,对数字政协进行靶向性改造,提高其适应性、易用性;还要提质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通过增添功能、集成应用,增进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的真实性与互动性,进一步消除隔离感。同时要加强共建共享、提升数据质量。一方面,格式兼容、标准一致是数据信息流通、共享的前提。要建立健全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从源头上消除数据异构、解决数据“打架”、克服数据烟囱、破解数据壁垒。另一方面,平台集成、系统共建是数据信息流通、共享的关键。要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整合分散的数字政协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数字政协大数据体系,实现相关数据信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有序流动、高效共享、高质赋能 。

(二)延展持续性:构建长效供给机制

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通过扩大民主覆盖、改进民主方式、提高民主质量等持续变革与发展民主生活的过程。为此,必须构建配套的长效供给机制以延展赋能的持续性。

首先,加强持续赋能的制度支撑。制度意味着秩序和权威,具有稳定和长期的规范性和导向性,有助于引导数字政协在合理的政治与技术限度内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强化制度供给。数字政协在推动协商民主智能化的同时,存在信息不安全、滥用信息权力等风险。对此,要坚持发展与规制并重的原则,在继承和发展人民政协现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建成适应数字政协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数字政协与传统政协深度融合。具体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依法开发、使用、推广以及优化升级,防范或遏制侵占、漠视人民合法权利的一切失范行为。要制定普适通用的标准体系,推动数字政协建设和运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形成覆盖全国、统一接入、统筹运用的数字政协大平台。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执行才能将制度的“含金量”转化为数字政协持续赋能的推动力。坚持因地因事制宜原则,细化具体制度体系,织密制度网,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分域分块设立特色鲜明的数字政协运行规则。同时,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塑造执行合力。既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确保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执行;还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设立动态化的权力与责任清单,明确权责、捋顺关系,避免推诿扯皮,提高制度执行的效率,充分释放制度红利。

其次,夯实持续赋能的技术基礎。数字政协要想充分发挥赋能效用,就必须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数字技术对政治和民生的双向激活。一是增强平台聚合力。从形式依赖于内容来看,不同形式能够带来不同的信息内容。要以数字技术推动票选、留言、提案等方式的交叠使用,促使各种思想观点充分交流,利益诉求充分表达,智慧力量充分交融,以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凝聚共识,为充分协商、资政建言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从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来看,形式愈发切中民众的喜好愈能激发其兴趣。要借助线上问卷、视频调研等数字化手段把握界别群众的思想行为偏好,坚持大众化与分众化相结合,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整理和发布信息,以便契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的个性化需要,增强民主议题的关注度。二是提高用户黏合度。从提升互动频率来看,应该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理性有序的协商氛围,以网络会议、线上留言等方式为民众沟通交流提供多样化场景,尊重并吸纳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声音,增强人们政治参与的获得感。从增加使用时长来看,数字政协既要加强内容建设,提供专业的民主政治服务,与界别群众建立深度联系,满足其政治参与需求;又要延长功能链条,推动自身与智慧党建、数字政府等其他数字实体的有效衔接,互置访问入口、相互借力,延长人们政治参与的时间。

(三)增强实效性: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人是政治实践活动的主体,数字政协立足传统政协实体打造数字化协商民主场景,推动政协协商的定制化、个性化,以期改变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民众运用数字政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变量,因此,必须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以增强数字政协的实效性。

首先,坚持德法共融、标本兼治地提升数字素养。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两面性,数字政协在新增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渠道、开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途径等赋能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以数据制造虚假民意,以流量分化压制意见等消能风险。民众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运用数字政协是其发挥赋能或消能作用的关键,要想规避数字政协的消能风险,就必须提升数字素养。一是以德法共融建立数字素养规范体系。道德和法律分别是数字素养规范的“高线”和“底线”,前者强调自律,具有防范性和劝导性,后者强调他律,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要聚焦实用做加法,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原则融入行业规范、平台规则等相关规章中,减少数字素养规范的模糊性;又要将相关法律法规转化为适应数字政协运作的程序性规则,缩小数字素养规范“知”与“行”的距离。关注相关制度规章与上位法、社会公序良俗之间的嵌合与补位,做好立改废释,以便形成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数字素养规范体系。同时要坚持思想引导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数字素养。不断创造符合数字素养规范的精神文化产品,既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又加强法治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底线意识,使其自觉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隐私等权利,保障数字空间的公平正义。同时将数字素养规范融入数字政协的建设中,让民众潜移默化地提升数字素养。具体通过工作条例等将其转变为技术人员自觉的行为准则,引导民众树立向上向善的科技伦理观,具体在设计、开发、改进算法、算力等数字技术的过程中,自觉平衡经济、社会与政治效益。

其次,坚持供需均衡、分层分类地提高数字技能。民众具备与数字政协相匹配的数字技能,是数字政协发挥赋能效用的根本前提。面对不同群体多样化、多方面的民主生活需要,必须坚持灵活原则,精准精细地提高目标人群的数字技能,使其实现政治能力与数字能力的几何式增长。就政协委员而言,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理念,提高运用数字政协履职尽责的能力。对此,必须坚持培养和吸纳相结合,既要推动培训方式的靶向化、信息化,有针对性地提高政协委员的操作熟练度,提升自身收集、整合与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以便深度挖掘数据信息的潜在规律,前瞻性研判社情民意,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需求,同时采取多元化人才引进战略,通过提升待遇、挂职锻炼、灵活兼职等方式选拔紧缺型人才,广揽一般性人才,吸收突出优势人才,延伸人才智力,不断为数字政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就界别群众而言,应该提高运用数字政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为此,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既要扩大数字化相关知识科普的广度、密度和精度,使民众养成数字化思维和终身学习理念,克服片面的数字认知、正确认识数字政协,理性有序地参与智慧民主生活;还要丰富培训形式,既推出线上视频课程,又开设线下主题讲座。开展集中式讲授,倡导“一对一”帮扶,使民众熟练地使用数字政协工具,积极主动地参与智慧民主生活。

四、结语与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协作为数字技术叠加民主政治生活的数字实体,以数字技术巩固、拓展人民政协的民主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毋庸置疑,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度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与技能参差不齐,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可能伴随着消能风险。数字政协让每个人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就可进行利益表达,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但数字鸿沟等问题会带来新的不平等。数字政协巩固民主的包容性,为城乡融合发展搭建新的渠道,但市场驱动和数字本领支撑不力会诱发新的群体分化现象。由此可见,数字政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项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必然会经历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继承传统政协的民主基因,也要借力数字化优势跳脱传统政协发展的内在困境,从而有条不紊地推动人民政协的数字化转型;二要处理好发展与规制的关系,在技术合法与民主有序的限度内发展数字政协,除了不断创新数字技术以提高民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还要警惕隐私泄露、主体性消解、泛民主化等风险;三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坚持优势互补、融合互构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责任编校陈浩天]

张贤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定位、体系建构与基本进路》,《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1期。

周淑真:《人民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制度载体:历史逻辑、方位体现与职能机制考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李效武:《论人民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价值定位与重要作用》,《学习论坛》,2022年第4期。

陈晓莉:《政协协商民主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效能与提升路径》,《中州学刊》,2023年第11期。

董树彬,丁卓越:《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拓展与升华》,《理论探讨》,2022年第3期。

黄莉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数字政协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中国政协》,2022年第22期。

朱凤霞:《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人民政協职能拓展:基于四川“有事来协商”平台的分析》,《中州学刊》,2023年第6期。

邬家峰:《数字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民主化:基于江苏淮安“码上议”协商平台的实践考察》,《新疆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

艾昆鹏:《政治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及实践优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27页。

袁峰等:《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结构变迁与演化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18页。

周巍:《解读网络话语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91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1页。

猜你喜欢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
接诉即办立法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赋能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