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论

2024-06-03 03:28万长松徐志源柴亚杰
关键词: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万长松 徐志源 柴亚杰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4.02.01

摘要: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而不是资本驱动的生产力;从价值上,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生成上,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加快形成新质生產力,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万长松(1969—),男,黑龙江呼玛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62)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4)02000106收稿日期:20240128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新兴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需要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依托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本质论

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以“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尽管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去了后一句话,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与以往用意识、宗教或随便什么东西来区别人和动物的做法彻底决裂,曾经被从前的哲学家们鄙视的生产实践第一次登上哲学殿堂的宝座。与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生产数量的含义截然不同,生产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和展现,实质上是与人的生产实践相生相伴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历史活动也从‘自在形式走向‘自为形式。”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但是研究生产关系离不开生产力。在列宁看来,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观点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熊映梧教授认为,忽视生产力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致命弱点(甚至有过批判“唯生产力论”的错误),主张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研究放在首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提出“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只能实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方针”和“重视教育、尊重脑力劳动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等远见卓识。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崭新命题,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动能、新治理、新增量

逻辑地看,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而自觉的劳动,正是人的创造性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在改造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人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物;在把“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对象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每一个世代的社会生产力。历史地看,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正是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变迁,生动地印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提供根本动力、构造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可以从新动能、新治理、新增量三个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1.新质生产力是提供“新动能”的生产力

近代以降,生产力每一次巨大的跃迁,都是以当时最具开创性的、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进而推动一系列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的。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纺织机和蒸汽机技术成为主导产业技术,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中叶,电力和内燃机技术成为主导产业技术,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950年至2010年,电子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崛起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010年以来,智能制造技术异军突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4.0)方兴未艾,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智能时代。“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历史,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以展现和确认的历史。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便是“新动能”的具象化。新质生产力“新动能”和传统生产力动能(资本动能、资源动能)的融合创新,将会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动能(智慧动能、绿色动能),正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这与新质生产力的“质变”相呼应,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新质特征。

2.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治理”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源于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方面的应用,而且源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企业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新治理”必须有新的理念,新的理念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的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发挥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加快思想上、观念上的更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反思和超越,更是对未来治理方向的探索和预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特征,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创新理论,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新治理体系和新治理能力基本形成,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了突破智能制造领域存在的国外企业技术封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就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新科技与新治理的良性互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新质生产力是创造“新增量”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经济增长中,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带来新的增量。这种新增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节约增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可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拉动了我国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二是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新增量。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要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导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三是我国抵御重大風险能力的新增量。在国际保护主义抬头、智能制造技术垄断肆虐的背景下,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宗旨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增强我国自身实力,逐渐补齐短板,使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

(二)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和联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由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主旋律的交响曲。无论是传统生产力,还是新质生产力,它们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智能时代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就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生产力是相对于新质生产力来说的,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首先,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的动力机制不同。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依次进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如今正处于工业革命4.0带来的智能时代。在每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传统生产力,都可以称为新生产力,但依托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智能时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力的代表者也从“资”本家变为“知”本家。工业革命4.0不仅使制造业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且使人类社会步入“智能时代”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质生产力又不完全等于“新”生产力。只要发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就一定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新质生产力。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总是不断进化的,永远不会停滞不前。而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领域内,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每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能带来生产力的更新,为社会的前进产生量的积累,其中不乏新兴产业尚未稳定时产生的不成熟的生产力,在随后产业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部分“新”生产力的淘汰。而我们探讨的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前途的优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支柱产业的潜能,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不稳定的“过客”。社会的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事物出现,对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起支配作用的无疑是新质生产力。

再次,我们又不能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彻底割裂开来。新质生产力不是“替代”了传统生产力,也不是“覆盖”了传统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具有相对稳定性;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生产工艺,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需求不断升级和生产方式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以传统生产力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传统生产力,两种生产力存在着互补关系,它们的相互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二、新质生产力价值论

人类生产活动不仅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积极展现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面对自然界诸多不利的生存条件,人的活动借助科学技术会生成一种对抗自然界的内在力量。“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被马克思简单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而被看作克服异化劳动的历史过程。所以,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统一。生产力既是客观的物质力量,也是主观精神力量的结果;既是物质变精神,也是精神变物质的结果。“生产力具有价值诉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化的社会的自然。

(一)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不是资本驱动的高速度发展,而是创新驱动的高水平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重申,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不能开辟新赛道、提供新动能、构建新治理、创造新增量,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不能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自立自强。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那么“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结果,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行稳致远,只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把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不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华为公司大力投入芯片研发,逐渐突破芯片技术封锁,并在卫星通信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是最好的例证。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不断向前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追求的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集中提出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西方的现代化是“串联式发展”,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时间顺序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跟跑”,在智能时代实现了“并跑”甚至个别领域的“领跑”,在几十年内赶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这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既支撑中国立于世界之林,又为其他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概念,必然也区别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这为我们探索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新质生产力以其“新”(新动能、新治理、新增量)和“质”(高质量、高效率、高效能)为关键特征,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拉动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增量式的技术创新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群。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型的技术革新,而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助力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催生出一系列现代产业并向传统产业部门全方位渗透、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使得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崛起。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构建起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产业新体系。最后,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和高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同时,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提供了新的优势和机遇。

三、新质生产力生成论

“生产力是生成的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产业的进化而不断外化成物质世界的过程,又是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变成异化了的现实的暂时性存在。归根结底,“人的本质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然而,只有把生产力的各个实体性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组织起来,才能转化为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现实力量。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科技是直接的生产力,而是说科技是生成直接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生产力还是进化的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在改变传统产业环境的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同时也是经过新的产业环境“自然选择”后生存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一)通过发展战略性新興产业和未来产业催生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创造和满足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个时期内成长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过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在的传统产业,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传统产业,这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但本质上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有潜力发展为支柱产业,支撑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一方面,当新兴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创新产品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市场潜力,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近年来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未来产业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认为未来产业是从战略产业孕育出来的并有可能发展成为战略产业的新兴产业。例如,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的颠覆性技术领域有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进化的过程。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目前,我国前沿产业技术已进入“无人区”,部分领域已经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发展阶段,国家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内源性技术支撑”。首先,要加大投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人才资源库,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这不仅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其次,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畅通学校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缩短创新成果和市场之间的时差,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将每次科技创新成果经过实验室的检验,再实际地应用到生产中去,从而带来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必然会带来质的突破,新质生产力便应运而生。最后,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培养未来的支柱产业。这需要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通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新质生产力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集聚力量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一直面临着“卡脖子”技术难题,这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大而不强”的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坚持国家需求导向,支持跨学科研究、融合创新。其次,企业是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我们需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由各行各业龙头企业牵头、由高校和研发机构担纲主力、包括科技中介机构在内的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最后,我们还需要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挥它的优越性。

(三)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且需要在包罗万象的产业集群中进行考验。要想成功地发展成熟的新质生产力,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个产业的独立发展,而是需要众多产业共同竞争、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靠单一产业“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中共同推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蓄势待发,及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逐步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产业集群构成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接受考验,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甚至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最新成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为新质生产力是由具有颠覆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推动的,所以更具发展内涵、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代表着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行动路线。

[责任编校张家鹿]

猜你喜欢
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崇左市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广西产业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