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逻辑构成、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2024-06-03 03:28刘传春张敏

刘传春 张敏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4.02.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合作的和平方式走出崛起于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由以人类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为动力、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为进程、强劲联动均衡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所构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大国地位建构的合作发展观。随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为国内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也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道路选择,更为遭受严重冲击的全球发展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合作发展理念;和平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刘传春(1968-),女,湖北宜昌人,政治学理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对外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张敏(1994-),女,湖北安陆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对外合作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ZZ004);华中科技大学文科重大及交叉项目(2022WKZDJC008)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4)02000708收稿日期:20231222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世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中国走出一条“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明确提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既强调“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又强调“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还强调“坚持合作发展,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由此,合作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构成。随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面对世界各国围绕全球发展存在的合作争议,顺应“要解决当前的全球发展问题,必须将发展置于各国议事日程与国际合作的优先位置”的时代需求,有必要系统总结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合作发展理念的逻辑构成,深入探讨其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一、合作发展理念的逻辑构成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围绕“为什么能以合作谋发展、以什么样的合作形式谋发展、以合作谋求什么样的发展”三大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内涵丰富的合作发展理念体系。

(一)人类命运与共的利益融合是合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21世纪初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向全球延伸和拓展,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各国及人民的利益深度融合,“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与共的利益融合作为合作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从个人、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力推世界各国“心系合作,多做共赢的加法和乘法,把一股股发展努力汇聚起来” 。

个人利益的交叉融合已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国际合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正推动人类进入一个作为自然的物理空间、以机器为代表的信息空间和人构建的社会空间三者高效协作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关键是通过有效提取并利用人的特征和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和服务,“人”成为万物智能互联的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移动电子设备能够将地球几十亿人直接相联,不仅使不同国家的人民交往更加便利,而且提供了学习、工作的国际途径,“人”作为劳动主体的跨国互联性前所未有地增强。在这一进程中,超越国家、民族的个人利益不断交叉融合,“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际合作作为核心,促进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利益的共生共长已使国际合作成为唯一正确选择。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和发展鸿沟加剧,各国都通过制定或调整发展战略,谋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已使世界各国之间形成动态平衡链的情势下,每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借助他国提供的机遇,更需要以他国发展为条件,国家利益中的共性因素不断增长,国际合作不仅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选择,而且“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

全球利益的共荣共损已使国际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既包括战乱、冲突等传统政治、安全威胁,也包括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传染性疾病的全球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如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席卷全球,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危害,而且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并与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全球性危机。全球性问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表明,“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二)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谋求发展为合作发展的逻辑进程

自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首次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设“一带一路”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合作的创新模式。中国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融入国际合作之中,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谋求发展,这作为合作发展理念的逻辑进程,回答了应以什么样的合作形式谋求发展。

共商的合作是集思广益,好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在共商平台方面,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代表,中国着力于领头建立能够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机制;在共商主体方面,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北京峰会为代表,强化发展中国家在多方共同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在共商程序方面,设立包括国家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高官会议、工作组会议、非政府的各类社会论坛等在内的多层机制,建立“自上而下”政府引导与“自下而上”社会参与相统一的共商架构;在共商主题方面,充分运用举办主场会议的契机,在议程设置中制定共同发展议题,如从2013年的“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主题,至2023年的“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主题,共同发展始终是贯穿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的主线;在共商内容方面,推动各成员国发展规划的有效对接并制定共同行动规划,如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系列合作文件。

共建的合作是优势互补,挖掘发展潜力。随着中国与湄公河国家“3+5+X”、“金砖+”等的提出及实施,中国以“X+”式的共建推进国际合作。“X+”主要从合作领域与合作空间两方面展开。合作领域的“X+”,是基于经济结构优势互补,在传统产品合作基础上,或通过产品原材料的勘探与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延伸产品的合作链条;或通过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空间信息走廊、清洁低碳能源技术、新能源设备本地化生产等领域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合作空间的“X+”模式,是基于政策协调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或将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中国的产业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机结合一起,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或就具体领域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进行联合投融资,如截至2022年8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认可的119个主权融资项目,有78个项目是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联合融资;或通过扩员、增加观察员、召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吸收新的对话伙伴等方式,推进多方合作,如“金砖+”的合作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实现联合自强的典范”。

共享的合作是坚持正确义利观,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各国及人民。一是在以义为先中加大援助。以习近平在联合国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提出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2015-2020年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等举措,中国在以义为先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二是在弘义融利中提供大市场。通过主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2027年承诺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等举措,中国以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需潜力以及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需求,在弘义融利中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三是在义利共赢中分享发展经验。通过搭建国际发展知识经验交流平台、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举办减贫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等举措,中国大力推进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促进互学互鉴的义利共赢。

(三)实现强劲、联动、均衡的共同发展为合作发展的目标构成

以国际合作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中国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实现强劲、联动、均衡的共同发展。

一是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强劲发展。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低迷以及新冠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出发,中国坚持创新驱动,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竞争力。同时,力促世界各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合作,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合力,实现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动能的强劲发展。

二是在互联互通中实现联动发展。面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顾倾向的加重,从“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出发,中国坚持互联互通,主张世界各国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推进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建设,构建从周边国家至亚太国家再至全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联动发展。

三是在普惠包容中实现均衡发展。面对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出发,中国坚持普惠包容,通过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世界各国的合作规划、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发出的缓债倡议、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支持力度等举措,力促国际社会在协调合作中解决发展中国家最紧迫问题,并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为导向,推动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选择更具有包容性的发展模式,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向而行的均衡发展。

二、合作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大国地位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建构中国特色合作发展观,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选择。

(一)立足社会主义大国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对合作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的两大变化,一是在世界性的生产与消费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另一是民族国家作为相伴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形式,由欧洲推及全世界。相互依赖孕育的共同利益与民族国家形式相结合,作为民族国家间相互协力的国际合作得以发生、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冲破了古老国家的樊篱,促使民族国家形成后,又在民族国家的襁褓中积蓄起融合世界的力量”。在国际合作发生、发展进程中,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新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促使民族国家形式发生质变的同时,采取了协作生产的新方式,这将极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将在国际化的协作生产中确立“和平为国际原则”。正是以和平为国际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而且在对外开放中提出,“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显然,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義出发,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新时代,伴随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社会主义大国地位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深化马克思主义对合作发展的认识。

第一,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在经济全球化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主张建立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开放是世界各国应打开大门搞建设,包容是超越差异和分歧的携手合作,普惠是使发展成果造福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平衡是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共赢是共同做大全球市场的蛋糕。这是中国以社会主义大国身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利益融合更加紧密”。

第二,确定国际合作的共赢走向。在因人类命运与共而处处都有合作机遇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大力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包括将“合作”上升到与“和平、发展、共赢”并列的时代潮流、领头创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新的国际合作机制,主动搭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国际合作导向,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原则以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合作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等等,这是中国以社会主义大国身份重新定位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路径和目标,坚持“始终做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

第三,指明全球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国际社会依旧担忧中国是否能够承担大国责任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将“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的共同发展融入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在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共同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合作项目中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或便车,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以社会主义大国身份指明全球发展的前进方向,践行“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

(二)立足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位重塑国际合作与全球发展的关系

国际秩序形成于资产阶级在殖民扩张中“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延续至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平等世界。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里,参与国际合作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的经济霸权,也面临着“企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将我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政治霸权,世界贫富差距因此扩大,全球不均衡发展更加凸显。但是,21世纪初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于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特征。顺应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地位,坚持以平等的合作推动全球均衡发展,重塑国际合作与全球发展的关系。

一是以相互尊重的平等合作为全球均衡发展奠定认同基础。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崛起中走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国家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尊重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权利,不输出发展模式、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同时,通过保持高层交往和其他各层级往来,就发展道路、治国理政、外交政策等议题进行常态化沟通,相互了解彼此发展的历史、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加深理解,减少相互猜疑,增加彼此认同。

二是以民主协商的平等合作为全球均衡发展创造南南合力。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近、发展目标相同,中国通过领头建立一系列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合作机制,增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议程设置能力,并就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充分吸取各方的诉求和建议,制定优势互补的合作规划,以互通互补融入彼此发展轨道,形成共生共长的南南之合力。

三是以共同决策的平等合作为全球均衡发展汇聚集体之力。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崛起中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中国坚持“一个体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一个秩序”(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一套规则”(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进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改革,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汇聚集体之力,共同制定全球发展的规则、规划与方案,为全球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立足东方大国地位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而超越西方合作发展观

从2017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至2021年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有着被殖民历史的东方大国地位,以利益、责任和价值为核心要素,着力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蕴含着“具有内在的等级秩序和强烈的干预和改造情结”的合作发展观,推动合作发展理论由“西方化”向“非西方化”的转变。

第一,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而超越西方人权观。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通过明确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最有发言权、人民利益首先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国家利益是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利益,谋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合作发展,超越西方大国对人的政治权利片面强调,摒弃其试图“用一把(在发达国家打造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贫穷国家的)千万把锁”的殖民式改造行径,建立人民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建立互帮互助的责任共同体而超越西方等级观。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通过督促西方大国承担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大国责任、力推获得国际助力的发展中国家在反哺于世界中承担着崛起大国的责任、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守望相助中承擔着相互扶持的责任,谋求互帮互助的合作发展,超越西方大国在殖民扩张中形成的“中心—边缘”等级秩序,摒弃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而纳入西方大国发展轨道的干预行径,以互帮互助共同承担发展责任。

第三,建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共同体而超越西方零和游戏。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空间,支持世界经济真正公平发展”,通过以平等协商的共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利、以优势互补的共建发挥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以义利共赢的共享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及建立能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且均衡发展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谋求公平正义的合作发展,超越西方大国殖民掠夺的零和游戏,摒弃其以合作中的相对收益巩固优势地位的霸权行径,共同培育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价值,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营造更加公正的国际发展环境。

三、合作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理念指导行动。随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已成为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

(一)为国内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这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在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促进发展视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面对西方大国“脱钩”“断链”引发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深化与世界的利益融合关系,在“谋势”中为国内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固双边利益融合关系。针对西方大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产品、技术、投资乃至人员流动的遏制,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为基石,通过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0),与柬埔寨自贸协定(2022),与尼加拉瓜、厄瓜多尔自贸协定(2023),升级中国与新西兰自贸协定(2022)等举措,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9-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中国进出口总额仍由2019年的45778.9亿美元提升为2021年的60501.7亿美元。中国与世界各国进出口总额的持续增长,稳固了双边利益融合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双边发展国际环境。

二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夯实区域多边利益融合关系。基于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一个以‘发展为核心指针的全球经济合作新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成就的基础上,通过与阿拉伯国家推进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的“八大共同行动”,与中亚国家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带,与中东欧国家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等,中国努力把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为“增长之路”,夯实区域多边利益融合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有利的区域发展环境。

三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巩固全球多边利益融合关系。由于新冠疫情“使得主权国家更加重视本国的经济安全,力图将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控制在自己手中”,国际合作受到干扰。通过倡导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发起金砖国家加强供应链合作倡议、贸易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倡议,制定金砖国家海关合作与行政互助协定、粮食安全合作战略,以国际合作机制为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等等,中国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平稳运行,巩固全球多边利益融合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健康的全球发展环境。

(二)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道路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继续以和平的合作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但是,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坚持狭隘的“本国利益优先”而使国际合作动能减弱,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现代化道路选择。

一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开启以信息技术赋能合作为重心的快速现代化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抓住新工业革命创造的新机遇,将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制造业、金融开放、数字经济和绿色开放发展等领域均有了新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式发展。以此为契机,通过发起《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2020)和《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2022),以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在建设智慧城市项目为代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社会化转型,以承诺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数字经济项目、建设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支持建设中非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为内容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数字技術援助,等等。中国着力于在信息技术赋能合作中引领发展中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坚决维护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以此为前提,根据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不断优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路径,中国既坚持以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继续推进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又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对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简单模仿、复制,推动发展中国家“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的比较、选择与创新,脚踏实地走出一条把国家发展进步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现代化道路。

(三)为正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全球发展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根本,这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着力点。在因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而使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面对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2021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为应对正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全球发展进程而提出的“以合作谋发展”新方案。

第一,全球发展倡议进一步明确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全球发展。一是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2020年新冠疫情、2022年的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上升,习近平指出,“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一是明确全球发展倡议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后,习近平在国际舞台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第二,全球发展倡议进一步明确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核心合作领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贫困,根据联合国發布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较上年增加约1.2亿人,极端贫困率较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至9.5%,为过去22年来首次上升。相伴贫困的则是饥饿,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至少55个国家的1.55亿人处于“危机以上”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态。除贫困、饥饿之外,公共卫生体系薄弱、信息技术鸿沟扩大、环境治理能力弱、工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债务危机等皆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最紧迫需求,全球发展倡议力促国际社会“围绕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全球发展倡议进一步明确中国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合作举措。通过主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2022),在减贫领域与二十国集团成员制定《债务偿还暂停倡议》(2020),在粮食安全领域发起《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2022)、推动金砖国家峰会通过《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战略》(2022)、上海合作组织通过《关于维护国际粮食安全的声明》(2021)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通过《2030年粮食安全路线图实施计划》(2021),在生态领域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昆明大会(2021)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武汉大会(2022),在数字经济领域与金砖国家制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等,中国提出并实施一系列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合作举措,在全球发展事业中发挥身体力行的“带头羊”作用。

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合作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认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发展观。伴随时代需求的变化,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深化合作发展理念的研究:一是必须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当今世界,将中国促进合作发展的外交努力上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层面进行系统总结,与时俱进地回答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方向性。二是在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由西方化向全球化转向的大趋势下,需要视“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反思西方合作发展观的价值与走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一步挖掘合作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三是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需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角色观、大局观分析中国推进合作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和提出新方案中探讨合作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明确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自我定位。

[责任编校张家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