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生物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将从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提升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实效性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学科。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中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合作学习任务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一、明确目标,制订合作计划
明确目标和制订合作计划是提高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制订合作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明确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前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意义,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然后,教师需要制订合作计划。制订合作计划是指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时,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合作计划。合作计划应该包括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时间、任务分配、预期结果和评价方式等。这样可以帮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1]。
在制订合作计划时,教师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
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第三,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
例如,以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可根据下面的步骤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1)步骤一——明确目标
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通过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功能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的利用和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理解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等。
(2)步骤二——制订合作计划
确定合作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分组;在全班合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座位或学号进行分组。
安排合作内容:根据学习目标,可以安排五项合作内容。第一,搜集资料。学生可以分工合作,通过互联网搜索或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功能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第二,整理资料。学生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做成报告或PPT,然后进行展示和讲解。第三,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探究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等。第四,课堂讨论。在展示和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理解。第五,制作概念图。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将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些绘制概念图的素材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
确定合作时间:根据合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安排课内或课外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
提供指导: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评价与反馈:在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二、合理分组,优化合作结构
合理分组和优化合作结构是提高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通过合理分组,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优化合作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理分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和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分组。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动物的主要类群”时,教师可以将对动物形态和特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善于观察和记录的学生分为另一组,以此类推。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2]。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小组任务,以达到更好的合作学习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对动物的分类和进化很感兴趣,教师便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搜集不同类群动物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整理成报告或PPT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在优化合作结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优化。在开展“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课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进行如下优化。
教师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和掌握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然后,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共享和交流关于动物类群的信息。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以确保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应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这可以提高合作的效率,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例如,在“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小组讨论中,不同学生可以分别担任记录员、主要发言人、协助发言人等角色。此外,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报告,概述他们关于动物类群的理解和学习成果,然后给予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教师可以适时优化合作结构,如更改分组方式、调整合作学习目标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任务驱动,强化合作实践
在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任务驱动和强化合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一,教师要设定明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任务可以包括探究某一生物现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制作某一生物模型等,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合作实践。第二,强化合作实践有利于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这样的任务驱动和强化合作实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的效果[3]。
以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个探究光合作用中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实验任务。这个任务需要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探究光合作用中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过程和机制。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过程和机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互相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合作实践中的交流和互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价,激发合作动力
科学评价是激发合作动力的关键。在生物学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第一,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应该综合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也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反馈、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贡献情况和进步情况,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第三,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反馈评价结果时,教师应该注重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还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4]。
以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呼吸作用”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正确操作实验设备,并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这一方面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第二,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方面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第三,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需要观察學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一方面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激发其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
五、教师引导,提升合作效果
教师引导在提升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第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5]。在生物学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二,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生物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能力。第三,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做法,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实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设计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同时建立科
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提升初中生物学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李雅瑾.增强初中生物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举隅[J].中学教学参考,2022(21):61-63.
徐益苗.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148-149.
唐芳芳.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8(2):126.
伏志康.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21(14):93-94.
谢剑刚.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8):134-136.
作者简介:罗超(1979.3-),男,重庆人,任教于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