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佳 黄国辅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整体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面临着身体素质欠佳、慢性病逐年呈现年轻化态势、亚文化迅速传播三大现实瓶颈消弥了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身体素质受到了严峻挑战。为此,新时代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要从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追根溯源,究其根本。最后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层面提出破解策略,从而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身体素质;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24)02-0107-06
0 引言
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建立了什么样的意识,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批准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大学生是时代新人培养的重点对象,更需要在其身体素质上花力气、做文章、下功夫。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学界主要着眼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陶宝乐[1]等就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影响做了分析,阳家鹏[2]等对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展开论述,也有李晓鹏[3]等对体育锻炼与不良习性、智能化设备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同时也有于嘉[4]等研究高校体育课的价值、现状及路径选择。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研究較少,主要提出从高校出发优化体育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体育设施等方面进行培养。显然,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中学术界目光主要集中在借助高校发力,这有助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但缺乏对智能时代给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形成的阻力分析,加之缺少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研究。因此,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人机交互”背景下带来的挑战,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助推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这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和殷切希望。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升,身体素质有所增强,但影响其身体健康的因素仍有很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欠佳,加之在慢性病逐年呈现年轻化态势的背景下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亚文化迅速传播,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显得尤为关键。
1.1 体质差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
青年应是国家之栋梁、未来的希望,常被寄语“青年强则国强”。但当代青年大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整体体质越来越差,带来了多方面不良的影响。体质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5]。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如今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多数大学生所拥有的物质元素更为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带来了美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多余营养摄取问题,由于体内多余营养未能得到有效消化,加之缺乏必要的运动,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颈椎病、糖尿病等较为严重的疾病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体质差,抵抗力弱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头疼、头晕、乏力等症状,不仅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身体健康,而且对学习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表明,体质差者更易在流感时期患上流感,是严重易染人群之一。这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种资本,增强体质是当代大学生重中之重的任务,虽然体质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无疑是影响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是保持良好体质的基础。当前应抓住人们对体质重要性认识加深的新契机,让“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成为社会共识。
1.2 慢性病呈现年轻化态势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受到严峻挑战
慢性病通常指病理变化缓慢或不能在短时间内治好的病症,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慢性病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6]。随着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变大,一些以往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癌症……这些曾经的“老年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据《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17%的中国人因慢性病过早死亡,慢性病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大危机。慢性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慢性病不仅与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工作学习压力等密切相关,还与个人的锻炼频率、运动方式息息相关。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两个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其在健康成长中为党、为国、为人民贡献青春力量,必须把培育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作为新时代重中之重的任务。
1.3 信息时代亚文化迅速传播消弥了大学生的思想
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它借助智能媒介不断生长和传播,丧文化、佛系文化、饭圈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7]。当代大学生是伴随大数据成长起来的一代,既是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它的消费者和接受者。亚文化的传播使得大学生深陷在手机、电脑以及游戏机等电子设备的牢笼中无法挣脱,部分学生沉醉于短视频的“美好”虚拟世界里,没日没夜的刷短视频,冥冥之中忘却了走出户外感受现实世界中的星辰大海。更有甚者在游戏机前忘乎所以、寸步不离,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宅男”。亚文化的迅速传播不仅与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反抗和冲突,对主流文化在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权威性和思想引领功能都造成一定的削弱与稀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3]423-428,但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极少走出户外,使其得到的体育锻炼严重不足,对大学生体质造成了严重威胁。帮助亚文化群体努力破圈,让其接受更多主流文化的熏陶,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2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危与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体质弱者更容易患病和死于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首先需要对现阶段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面临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并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源头出发,追溯其根本。
2.1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止跌回升,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在下降。根据教育部2016- 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合格率中,大学生不合格率高达30.0%。然而,當前一些高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过程中,更侧重低强度的体育锻炼方式,例如3000米、5000米、障碍赛、撑竿跳高等高体能的体育竞赛取消,举办的运动会更倾向于定点投篮、四人五足、你划我猜等趣味性项目,然而增加趣味性而降低锻炼强度的体育竞赛从根本上看不符合体育锻炼的标准,也无法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这类活动往往被戏称为“趣味运动会”。另一方面,军训作为国防教育中的一部分,时间上也从以往的一个月缩短至半个月,训练强度有所降低,训练项目单一,而在高温下学生往往会出现中暑、晕倒等现象。加之当前的高校田径场早晨锻炼人数寥寥无几等种种现象都无不在印证着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令人堪忧。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根本在于其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部分同学参加体育锻炼是迫于学校和集体的压力被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或是为了学分达到毕业要求不得不参加,亦或是为了赢得一定的物质奖励而自发的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锻炼给我们带来健康、快乐的目的,不利于个人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重视,从而使得中高强度的运动往往被忽视,这使得学生的锻炼强度不达标,锻炼情况不理想。
2.2 大学生对于全民健身的认识缺失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流通速度极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但就目前来看,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对于全民健身的了解不足,有的人仅停留在听说过全民健身的层面,而没有深入了解其内容;还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全民健身,对其内容更是一概不知。而在高校运动会中也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运动会往往只有新生参与到其中,高年级学生和教职工的参与度低,没有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全民健身的初衷,使得高校运动会变相为“新生运动会”,以往运动会场上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激情澎湃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这种“传统”届届延传,让高校学生对于全民健身的体验感下降,也会导致其在认识上出现缺失的现象。
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认识的缺失根本在于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繁杂,自身不懂得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有用的知识,本应在信息化时代更能了解信息、获取信息、收集信息,但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追剧以及看小说上,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室内的多媒体娱乐,对一些相关的健身知识从不过问,更是几乎停止了户外锻炼。这无疑使其对国家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了解不足、认识不深。而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层面上的宣传力度不够,教职工在体育锻炼方面没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对国家体育方面的相关政策重视度有待提高,还没有让学生真正把全民健身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去加以重视,使得大学生对全民健身了解的渠道减少。
2.3 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和意志力薄弱加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
态度是个体对于某种事物、个人或者现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里倾向。当代大学生凭借着自己还年轻的资本,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忘乎所以,更是对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不屑一顾。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调查中发现,仅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在病症没有降临时,对个人身体健康不予重视,不节制地消耗着“身体素质”这一资本,更对体育锻炼驱之避之,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虽有的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信心满满的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但大部分大学生因其自身意志薄弱往往只能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不加以实践,意志力薄弱成为制约其体育锻炼展开的主观因素,致使其无法长期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而客观因素主要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锻炼。
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不足,只关注到对健康更有威胁力的方面,例如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方面对身体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于健康而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不够爱惜,导致其心理上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而意志力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个人自制力差,做事不够专注,易于被纷繁复杂的外界诱惑,加之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浓,从而导致总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而专业的指导老师的缺失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例如高校不重视体育课、国家体育人才的缺失,而如今高校的体育课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是流于形式的开展教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不理想,身体素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3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8]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保障健康的价值功能再次凸显。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共促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大学生自身也应深刻理解“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含义,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磨炼意志,从中赢得幸福。
3.1 培育体育锻炼意见领袖,强化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认知
第一,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意见领袖的概念来源于传播学理论,它是指在二级传播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其获取信息、增长见识、进行自我思想塑造的能力不可小觑。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要结合学生和环境的变化特点,可以通过培养体育锻炼意见领袖,不断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有关部门和平台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一些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明星、网络达人、运动员等流量扶持,同时给予体育锻炼意见领袖官方认证(图1)。一方面,它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增进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有效地培养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增加体育锻炼频率;另一方面,体育锻炼意见领袖在短视频平台上每周进行带练和“体育锻炼作业批改”,不仅可以使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加强自律性,从而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千百万人一堂“体育课”,得到专业老师指导的同时,增强了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氛围感,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第二,强化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网络信息密切相连。意见领袖有塑造网络话语语境、引导大学生培养体育锻炼意识的功能。培育体育锻炼意见领袖,使其在互联网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意见引导力。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广播、报纸等,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抖音、微博等,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传播枢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强大的影响力,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带头人,加强对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有效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使其在健康中成长、成才。
3.2 家校合力,共促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行动力
其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在家“动起来”。家庭教育为一个人的一生做了最初的也是永久的积淀,一切教育都以其为基础展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在思想上,父母要不断更新观念。不能只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业,追分逼分,而过分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父母更应该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在生活中,父母不能过分放纵孩子。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学习,包揽其生活中的大小事,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会使孩子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还会使其得不到有效的运动。在行动上,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做孩子的榜样。在家中可以同其一起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而且自己也得到有效的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锻炼气氛,使孩子在健康中幸福成长。
其二,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让学生在学校中“活起来”。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学校一开始就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利于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给学习提供有力的身体保障。然而,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人、强化了分,育人方针在相当程度上异化为育分,这与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老师为了考而教,忙着造分,对学生身体健康弃置不顾,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健康的身體是发展的基础,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单单局限于体育老师,各学科老师都应该成为学生健康的责任人。各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有趣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例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播放国家层面的体育政策宣传片,加强“全民健身”知识及政策的普及,改变学生的认知,让枯燥无味的政治历史“跳动”起来。这种让课堂“活起来”的方法,能够更好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然而单纯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足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做学生运动的榜样,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实现家校合力,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在社会“火起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上,两者应形成合力,统筹部分充分发挥整体的最大优势。首先,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助力家长精心栽培孩子的能力,使其从传统的放任自流式教育中转换。传统的放任自流式教育就是父母让孩子靠自己的天赋和运气发展。在此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没有规划和干预。精心栽培式教育是指父母从娃娃之初就有预见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孩子未来能成功成才,特别是在学校里的优秀表现。首先,精心栽培教育能力的养成可以使父母更充分的了解孩子某些方面的天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其次,父母从娃娃起就为孩子教育进行投资,有意识地进行栽培,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向而行,在理念、方法等方面减少与学校教育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作为家长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能只古板的、盲目的让孩子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其身体素质的培养。最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打破传统的家校分离模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3.3 个人自觉加强体育锻炼,从中赢得幸福感
首先,要有专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更要做到不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和干扰,拿出大学生应有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对于自身的健康要加以上心。通过线上和线下双向联动渠道进行体育锻炼方法及知识学习,如通过抖音、微博等途径向知名健身达人学习,学习其锻炼技巧及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这时就需要有一颗专注的心,利用互联网学习专心致志能使我们不受外界干扰,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体育锻炼知识,为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其次,要有耐心。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体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沉得下心,不厌烦、不急躁。要多参与学校举办的体育竞赛活动,走出教室小课堂,迈入室外大课堂,感受体育竞技带来的乐趣,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平时也要有耐心的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与家人一同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饭后陪父母在户外“走一走”或是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如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等。同时清晰的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唯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更进一步地实践,才能有耐性坚持长期锻炼。
最后,要有恒心。“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慢性病逐年呈现年轻化态势的背景下,只有行动是逆转这一切的唯一方案。个人的身体健康仅靠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具有恒心,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提升个人科学健身能力,坚定加强锻炼的决心,训练自己的专注能力,增强个人的意志力,提高自我执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表,强迫自己在固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计划,日复一日的坚持,使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体育锻炼是有效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必须牢牢把握其重要涵义,使“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9]的价值理念入脑入心。总之,将体育健康的具体内容以及锻炼重要性熟记于心,不断更新个人的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竞”自己,“敬”未来,“去”运动,“趣”开怀,让健康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陶宝乐,江悦研. 体育锻炼对高心理应激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2023(5):80-100.
[2]阳家鹏,向春玉. 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路径研究: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2-143.
[3]李晓鹏,陈婉仪.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心理困扰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7):423-428.
[4]于嘉,王美鑫.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时代意蕴、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11):44-64.
[5]郝凌飞. 环境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6-197.
[6]胡佩诚,宋燕华. 心里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7]马中红,陈霖. 无法忽视的一种力量: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9]胡鞍钢,方旭东.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 体育科学,2016(3):3-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LIANG JianJia, HUANG Guofu
(School Of Marxism,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ed out that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aware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hysical quality and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not good, coupled with chronic diseases showing a trend of younger people year by year, and the rapid spread of subculture has eliminated the three realistic bottleneck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which has been severely challenged. Therefore, to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and investigate the root cause.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individual, so as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physical fitness; new era
(責任编辑:田媛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