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革命·理想

2024-06-01 02:53刘欣璇
美与时代·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

摘  要:户县农民画是新中国初期“新美术”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在与民俗艺术、精英艺术的对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态,历时半个多世纪,在经历了大跃进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之后,成为能够深切反应农村社会、生活以及女性形象及其地位转变的视觉表征。户县农民画中的劳动妇女形象所表现出的积极自强的特征也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历程,户县农民画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不同于旧时代女性的独立思想,她们从男性的附庸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解放,并主动投身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文章以户县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及意义进行研究,探究女性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户县农民画;女性形象;新中国美术

从现有资料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农民文化的普及使农民逐渐拥有文艺创作主体的身份,在国家的号召下,美术不再是精英阶层掌握的高雅艺术,而走向农村,诞生了农民画这一独特的画种。农民画家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扎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当属户县农民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动荡不安的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也逐渐步入常规化的进程,中国社会也开始逐步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由此带来的便是蕴藉在中华民族复兴、独立步伐进程中,妇女解放厚积薄发的精神力量的展现。

在新时期的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方面,女性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简单的图像本身,更是时代语境下关于女性生活、观念的图像表征。女性不再是旧时代男性的附庸,女性在新中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她们也是劳动、建设、斗争的主题,对农民画中女性形象的探索,也是对女性社会的地位与力量变迁的调查。

一、户县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成因

(一)党的文艺理论政策

毛澤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强调了文艺“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在1958年的文艺创作方面,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了“凡协会会员(欢迎非会美术家参加)都订出年创作跃进计划,并保证其实现;注意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反对粗制滥造”等五项倡议[2]。艺术形式要贴近大众,艺术创作更要以人民社会生活为基点,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也要注重唯物主义的原理,结合我国文艺的客观实际,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表现“新的人物”。

由此,出于对贴近人民生活的要求,专业艺术家涌入农村,直接推动了户县农民画的产生。此时,新中国在文艺方面倾向于批判守旧思想、对人民的世界观进行改造以及对于阶级立场的转变要潜移默化地渗入人民的生活之中。因此,如何创作出贴近群众的作品是此时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这也就使得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多赋予女性形象新时代女性模范的特征,表现重点在于女性从旧社会中解放的属性。女性曾被封建制度禁锢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极大的解放,并开始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于是新中国女性形象作为新中国美术中“新的人物”,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题材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也正是基于户县农民画是在政治干预下诞生的前提,户县农民画最初主要以其写实性的图像对农民进行政治宣传,是对政治口号的图解,以期起到对农民知识盲点进行填补的作用。1977年后,户县农民画开始回归民俗,并准备从基层的传统工艺美术中筛选出新的形式作为户县农民画的拓展与创新方向。

(二)中国女性的觉醒

事实上,在抗战期间女性就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在1937年,毛主席就指出“妇女在抗战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需通过妇女。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全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这是没有问题的。”[2]到了40年代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则指出妇女是建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3]1949年到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下,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诞生为当代中国女性的地位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与法律前提,将女性从千百年的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为女性的人格独立、获得与男性同等权利和地位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女性由此享有了婚姻自主权,“男女平等”思想开始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新时代的号召下,女性也可以成为艺术的创作主体,女性农民画家李凤兰曾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美展评画会,将户县农民画带进北京[4]。她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农民画题材中的女性。户县农民画中女性形象脱离了男性对女性柔美特质的观看视角,而更多地强调女性具有的政治属性。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对于农民来说是生活的重中之重。自1949年新中国获得解放之后,在反霸、减租、减息的政策之下,全县进行了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击溃。同时户县整组了农民队伍,组建了农村政权组织,积极生产。户县志记载,1958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指导下,户县在原有高级社的基础上建立起八个人民公社,后在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形成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在这种制度下,农民们开始组织起来,积极地生产粮食,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于生产农业的热情在户县农民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农民画方面,1972年在冯朝民的作品《育出千朵银花》(如图1)中描绘一群年轻女孩簇拥着一位育苗经验丰富的妇女,年轻女孩仿佛在学习育苗经验,在锦簇的花田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这将劳动妇女的静谧与朝气之美宣之于纸,这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的劳动可以改造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思想完美契合。事实上,这也说明了此时科学种田的思想逐渐深入到了农民心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社会主义对于劳动妇女智慧的肯定。

在焦彩云所作的《莲花白丰收》(如图2)中,公社蔬菜种植的丰收场景通过地中整齐排列的莲花白、女孩肩上沉甸甸的挑担和满载的拖拉机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图像判断,画中的妇女驾驶的拖车形制与我国第一台农用履带拖拉机极为相似。在以“自力更生”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新中国,自主研发生产国产拖拉机成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大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户县的农业生产已经引进推广了新的改良农具和新型农机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女性自主的职业选择,女性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农村妇女走出家庭的桎梏,开始参加农业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由此可见,封建思想下女性只能从事较轻活计如女红纺织等现象也已经被打破,女性已经和男性一样开始从事高强度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劳动力的缘故,此时女性已经不再被家庭束缚,开始走向社会。

(二)农村建设

1964年,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鼓励农民积极地进行农村建设。户县也积极响应指示,开展了各种农业建设,在“土”“水”“肥”三项农田基本建设中都有所成就。户县文化馆先后四次组织农民画作者描绘成绩突出的庞光公社化中大队,希望可以对广大农民起到表率作用。

在此背景下,《终南山下大寨花》(如图3)于1971年4月应运而生。这是由户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负责集体创作出的一副连环画。农民画家们为化中村的地理环境创作了大量的写生稿,同时搜集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形象进行速写,在此基础上对草图进行修改创作,于1973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第25张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铁姑娘运输队”的坚毅品格。整幅图以肩挑石土的女性为主体,在建设乡村人手短缺之际,姑娘们自发挑起重担,甚至大多数为了挑担方便剪取长辫,弯曲的扁担映衬着“铁姑娘”脸上的微笑,表现出女性的积极坚毅的心性。寥寥几笔描绘出“铁姑娘”們捋起的衣袖和裤脚下微微隆起的肌肉和突出的血管,则将当时劳动女性的健康蓬勃与力量感尽数展现。与此幅连环画主题表达相似的还有同年刘知贵创作的《铁姑娘》(如图4),画面以一位肩挑土石的短发女性为主体,营造出一种凛然之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此时的女性主体已经开始释放出个体意识,反思自身的群众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建设中。这种男性化的构建实际也是延安精神的演变。延安精神所要求的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女性理想化的形象塑造上尽数体现。这将非理性的视觉符号理想化,将女性的审美范式进行了“神化”,形成意识形态询唤下的情感共鸣,从而成为国家教化民众的载体。

由此可见,对于女性形象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1949年后女性地位随着劳动力的需求而提升,同时农村女性劳动贡献也逐渐成为了新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女性参与农村建设的形象宣传,一方面鼓励了更多群众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中来,另一方面也是农民画作者对于构建新农村的信心展现。

(三)农民生活

劳动女性在农民画中的塑造,除了大量反映农业生产劳动和农村建设的作品之外,还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这种妇女图像的表达,往往包含了对女性的理性化、典型化塑造,由此诞生了女性模范的形象且多和表现社会进步的图景相关联。到了80年代,伴随着美学思想的解放,户县农民画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更为多样,并广泛借鉴其他艺术类型,出现了农民画与剪纸等民间工艺的融合,在此时期创造出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具有符号化特征,其表达的审美价值也不再是对劳动女性的颂扬,而是透过形式表达出艺术语言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感。

1.女性模范

农民画作家对于模范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倾向于用艳丽的色彩和饱满的笔触描绘出女性激情昂扬的理想状态。1982年,户县被评为咸阳地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并参与全国的工作宣传会议介绍经验。同年,李克民创作了《生产当英雄》(如图5)和《计划生育好为民》(如图6)这两幅农民画,它们都采用了中心构图,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突出模范的先锋形象与鼓舞人心的力量。两幅画的主题皆为一对男女和一个孩童的组合,周围饰以花团锦簇的边框,营造出一种光辉的氛围。这类女性模范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表彰褒奖激发出大众的荣誉感,塑造新时代优秀人物的榜样标杆,引导群众自发学习。

2.女性学习

在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中,女性开始自觉地要求自身地位、文化水平、人格与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提高与完善,并为此而奋斗,这在社会实践中则表现为一种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因此,在户县农民画的创作中,像《女模范》中的女性学习形象并非罕见,杨茂生1965年创作的《全家学毛选》(如图7)中,不识字的老年女性和尚未开始识字幼童在听毛选内容,一旁的青年女性正在认真阅读,少年女性则在写字批注,整幅画面对于人物关系以及彼此形象的塑造都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情趣。实际上,在农民教育的普及方面,1965年以前户县已经成立了扫盲视导室,根据政府的意见,特别了组织贫下中农、基干民兵、复员军人参加学习。根据《户县志》统计,至1964年全县共有274个大队办了民校,学员共20,269人[5]。画面中女童的形象代表了新中国的新生力量,以及新中国对于未来的憧憬。可以看出,旧社会重男轻女思想下,女童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善,“男女平等”深入人心,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也得到了保障。

3.民间风俗

自80年代后,户县农民画创作的政治色彩也随之淡化,农民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的元素。此时,画面的素描关系减弱,更注重意向的表达和创作者情感的流露,不再注重人物形似,转而更关注农村生活的现实和理想化,因此画面更灵动而富有意趣。民间艺术的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将户县农民画的生命气息表现得更加多元化,其中以剪纸艺术为最。新时期户县组织了许多剪纸技术高超的老年妇女创作农民画,作为创作主体,妇女们更倾向于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生活,并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赋予画面新的社会内容。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有周晓明的《巧媳妇》,仝延奎的《做布虎》,曹全堂的《关中大娘》等。这些画作均通过女性的参与表达出浓厚的乡土情感,以户县民间艺术的精华展现出农民画灵动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引起群众共鸣。

4.斗争中的女性形象

农民画中的斗争形象体现新中国建设时期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所谓的斗争,一方面是与传统旧势力斗争、一方面是与封建的落后观念斗争,同时也包含了在艰苦的历史语境下,为生存、为富足而斗争,体现了毛主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思想。彼时的中国人处于逆境当中,所有斗争都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斗争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延续了劳动女性的形象构建,同时女性特征也被进一步弱化,通过这类形象的刻画,鼓励广大青年女性参与到革命斗争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例如宋厚成分别于1972、1973年创作的《招之即来》(如图8)和《铜墙铁壁》(如图9),透过人物的排列,将主要人物放置于画面的中心,营造了舞台化的效果。《招之即来》中,身着蓝衣的女子是画面的焦点,蓝色的衣服寓意着其工人代表的身份。人物的面部塑造减少了笑容的表现,转而以坚毅的神情代替。干练的短发强调了劳动女性的特征,褪去女性柔美的特质,表达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的能力与精神品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女性“男性化”的情境生产,形象塑造上多具备男性化的气质,女性的个性化也大大地被削弱了。在《铜墙铁壁》中,女性的身体构成了铜墙铁壁的内环,而外环由男性构成,透过画面说明了女性是社会主义斗争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画面中心手持枪械的人物身上,暗示着画面斗争的主题,中心人物充满激情的姿态,则象征了人民群众对于斗争的普遍热情。

这些女性群体形象所表现出的昂扬坚定的精神,体现的是创作者想要表达全民参与斗争的决心,其中女性也不再是旧时代旧社会男性的附庸,而是拥有了独立力量的新女性。女性斗争形象的作品,具有70年代斗争宣传活动的印记,户县农民画显示了当时的斗争活动主要有宣传者赴乡村引导农村女性的集体性参与、女性个体意识觉醒而自发参与斗争等。

三、结语

不同的时代背景促使了不同的女性形象的诞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户县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朴素健康的劳动妇女,而非柔弱娇美的纤弱女性,这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女性的需求体现。此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化的婉约柔美的女性形象被打破,转而赋予女性朴素、勤劳的特质。这种转变说明女性健康饱满的形象已经成为了新中国女性的象征,女性是被平等化的,符合“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艺术理念,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起到鼓舞人民的作用。民间艺术进一步参与户县农民画创作后,农民画创作的自由度更大,更多的通过女性在民俗中的参与表达美好生活的希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49.

[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研究所.天地年册(1952)19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南京:第一联合印刷厂,1952:甲2.

[4]段景礼,编.户县农民画春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166-169.

[5]户县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地方志丛书·户县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87:463.

作者简介:刘欣璇,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艺与非遗方向。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
契诃夫创作成熟期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我的安东妮亚》男女主人公形象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土豆》和《水碾》中女性形象研究
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女性悲剧的思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