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之器:“磬”的美学意义

2024-06-01 02:47周昕昕
美与时代·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礼乐乐器音乐

周昕昕

摘  要:“磬”作为上古时期重要的乐器之一,本身所带来的音乐性及器物背后的纹饰形状都具备丰富的礼乐文化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有关于“磬”的美学意义。一是利用“磬”的音乐性功能看它背后蕴含的儒家的中和之美;二是根据考古学论争和先秦文献整理探究发现“磬”和“殳”部首一类字与儒家祭祀礼乐制度的联系,最后利用“磬”本身器物的纹饰和形状得出“磬”具有丰富的政治性、仪式性特征。它既是一种礼乐象征的器物符号,又是君子修身立世的代表。

关键词:磬;礼乐文化;中和之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商代甲骨文与中国早期身体审美观研究”(2021CZX020);郑州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22ZZUJG109)研究成果。

总地来说,关于“磬”的研究大多通过音乐考古學角度去分析它的音乐性能,虽然也有相关作者认为它是重要的礼乐器物,但并没有利用多学科角度展开叙述。例如王子初所撰写的《石磬》系列文章详细分析了石磬的考古历史、音调音准等问题[1]。石蕾在《中国早期石磬述论》利用磬的类型及分布地区来分析它的政治礼仪功能,但并没有利用文字学角度展开描述,最终还是回到音乐考古学上[2]。李小虎的《〈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研究释例》一文通过汉字字形分析和纹饰来考证“磬”乐器的宗教礼乐器物的功能意义,但并没有发散展开,作者未看到有许多的汉字和“磬”都具有关联性[3]。张传伦所著的《中国磬史》一书从极高视角把“磬”和儒教、道教、佛教都联系起来,使“磬”具备了一种极高的社会地位,这让我们注意到“磬”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含义[4]12。

“磬”作为一种音乐打击乐器,除了具备音乐功能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政治性、仪式性功能,它具有乐器和礼器的双重性质。因此本文将在有关“磬”的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磬”的甲骨文字形、“磬”的形状纹饰,明白“磬”不止是一种音乐之器,还是儒家所追求的谦虚的君子之德,礼乐身份的象征之物,是沟通人与神、人与礼、人与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一、“磬”的音乐性功能

“磬”最开始是一种打击乐器,音乐性是它的第一特征。“磬”可以分为石磬、编磬等类型;石磬大多在原始时代出土,由石制成,多为长方形,一般由“鼓、股、角、倨句”几部分组成,是一种悬挂起来演奏的打击乐器,原始时期“磬”表面粗糙、厚薄不均匀,但击打后可以发出清脆悠扬的响声,后世经过打磨发展后逐渐通体光滑,样式精美。也有多个“磬”组合在一起的编磬形态,集美观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磬”的声音悠扬、绵长、具有很强的颗粒感,穿透力很强,带有一定的谐波和共鸣,在乐队中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儒家强调的“中和”之美就在“磬”的音乐性中悄悄展开。

(一)“磬”之音乐实现人神互通。这点主要集中在夏商时期,主要表现在神明祭祀之上。《礼记·檀弓上》记载:“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5]103也就是说,钟磬被当时的人称之为神明之器。尽管这个观点是被孔子所驳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钟磬”已经成为一种代表性乐器。《周礼·春官宗伯》曾说:“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6]831这里的“八音”就是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不同材质制作的八类乐器。我们所说的“磬”就是属于“石”类材质的乐器。可见当时人们希望通过“八音”的和谐实现神人的联系,这还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政治安稳、人民安生的美好愿望。

(二)“磬”之音乐起到沟通人与礼的重要作用。从政治化角度看,“磬”是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表现之物,也是礼崩乐坏时代的代表性乐器。首先,“磬”承担起了伦理教化的乐器功能。《礼记·礼运》有言:“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5]670钟磬作为盛大的乐器中的一种,用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它突出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在《仪礼·乡饮酒礼》中则详细记载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正常秩序的美好情境,这也是孔子一直希望能够恢复的礼乐制度。《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接着说:“乐作,大夫不入。献工与笙,取爵于上篚;既献,奠于下篚。其笙,则献诸西阶上。磬,阶间缩霤,北面鼓之。”[7]670可见,礼乐制度下对于人的座位、所选乐曲、曲风、乐师、乐器的摆放位置等都有严格的礼乐规范要求。

(三)“磬”之音乐能够实现人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荀子·乐论》之中就记载音乐能中人心、尽人伦、和社会。在人与人相处上,音乐能实现人的和顺相亲。“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8]303在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看,音乐能使“民和而不流,民齐而不乱。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在个人修养品德方面,音乐可以养成君子之德。“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在《荀子·乐论》中,荀子把“磬”这种乐器当做“水”,他说:“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8]310水本身就能善利万物、包容一切,这正是“磬”这一乐器作为中和万物的表现。

荀子之所以重视乐教,就在于他认识到乐教有助于达成社会的中和节度。但随着西周王朝礼乐制度的逐渐瓦解,“磬”乐器已经不能再承担“中和”功能了。一般来说,每个等级使用什么乐器,什么数量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例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磬”作为礼乐器,也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在上文《考工记》就指出身份阶级不同悬挂的“磬”的数量不同:天子用“宫悬”,诸侯用“轩悬”,卿大夫用“判悬”,士使用“特悬”。但周王朝逐渐衰落,下层僭越使用乐器已经十分常见。《礼记·郊特牲》中记载:“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1]782孔子在卫国击打磬的时候也发出了“末世之难”的感慨。《论语·宪问第十四》: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9]182可见“磬”乐器还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的来临。

猜你喜欢
礼乐乐器音乐
学乐器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乐器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音乐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音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