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到美术: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2024-06-01 11:58程熠张为民
美与时代·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

程熠 张为民

摘  要:二十世纪前期制度化的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轫于“癸卯学制”下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后经时代变迁、政权更迭、思想发展逐渐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师范学校美术课程体系。本文基于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相关的史料文本,对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作了详实的分期梳理,力图完整理清其美术课程从“图画”走向“美术”的演进动态与课程样态,进而生成由“萌芽期”到“完善期”这一美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历史脉络,以期为当下师范院校美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历史经验的启示与补益。

关键词:美术课程;图画课程;中等师范教育;二十世纪前期

1900年是师范学堂图画课程发展的重要起点。1900年之前,属于图学范畴下还未制度化的图画课程被设于军工技术学堂,作为训练制图技术的基础必修课程,也被设于各类新式学堂,作为辅助其他學科的工具课程。1900年之后,学制系统的建立为图画课程的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师范学堂的图画课程也因此成为近现代美术课程的滥觞。依据课程史料而作的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分期,将完整地呈现美术课程从“图画”到“美术”的演进动态。

一、萌芽期:

图画课程的制度化(1900-1912)

在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萌芽期,师范教育图画课程的制度化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制度化进程不仅为美术课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先决条件,还为中等师范图画课程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中等师范图画课程的制度化体现在课程文本的制定上,萌芽期中等师范图画课程文本归属于师范学堂章程的整体文本之中,例如《钦定学堂章程》中的《钦定中学堂章程》,以及《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这些文本是体现萌芽期图画课程制度化的重要文本,文本中的图画课程是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师范学校)的基础学科,包含有分科教法和课时规定等。

在初级师范学堂相关的章程文本中,图画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通常为“自然画”“几何画”“用器画”“模型画”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初级师范学堂图画课程萌芽期的特点,也是对洋务学堂图画课程设置的“西学为用”延续,凸显了清末时期实业建设的社会主题。《钦定学堂章程》及《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改革成果,也是教育法制化的学堂章程规定,具有上层建筑的法律性指令,图画也在这种法制化规定中成为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的必修科目。从这一意义上讲,萌芽期初级师范学堂的创办必须遵照《钦定学堂章程》或者《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来进行,其中包括课程的设置,因而各地师范学堂的图画课程设置已有制度化的规定。从另一角度来看,图画课程的萌芽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生成系统的图画课程标准或者纲要,同时也没有以图画涵养美感的自觉,以及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图画师资的课程目标。萌芽期的初级师范学堂图画课程是一种混合制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实利主义课程设置,主要关注于社会实业建设。但从时代背景以及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发展的整体路向来看,萌芽期的图画课程业已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二、开创期:

图画课程涵养美感的提出(1912-1922)

民国创立之前,萌芽期的师范学堂图画课程内容主要为自然画、几何画、用器画等,其主要目标在于“西学为用”的图画之实用,以备他日填充实业建设之人才急需。1914年12月民国教育部颁发了《咨各省师范及小学注重国文手工图画音乐》一文,要求各小学校开设图画等课程,且“均列为必修科目”[1]476,以此涵养小学生美感。其文中指出“查各种教科,关系美育者,惟图画音乐文学三者最为紧要”[1]475,对图画课程有重要的认知,此教育部发文推动了图画课程成为美感教育制度化、课程化的主要手段。基于初等教育的美感教育课程化,作为输出小学图画教育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其图画课程的设置从上层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也相应地、适配地、预先地对涵养美感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融通。在1912年12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教养学生之要旨”中,指出“故宜使学生富于美感,勇于德行”[2]676-677,这是从师范学校培养目标层面对师范生的教育旨归。具体到课程目标上,师范学校图画课程则指出师范生要“练习意匠,涵养美感”[2]680。因此,我们可从师范学校图画课程的课程目标看出这一时期的开创性,即图画课程本身具有的美感教育特征在民国建立初期被提出、被制度化、被课程化、被普及。

三、发展期:

图画课程纲要的建立(1922-1927)

在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期,建立图画课程纲要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图画课程纲要也是中等师范学校图画课程具有自身独立性、系统性课程标准的初步文本。1923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在第九届会议上决定“组织新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从1923年11月开始编订,“历时一年又十月”[3],于1925年8月完竣刊布了《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生成了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发展期的图画课程纲要,分别是具有系统化特征的《六年师范学校图画课程纲要》和《相当年期师范学校图画课程纲要》。

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从开创期到发展期最为明显的特征则是发展期图画课程纲要的建立。图画课程纲要的建立为中等师范教育下的图画课程建构了系统的科学的课程框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三个层面对中等师范图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内容向导。并且不同于“壬子癸丑学制”下的混合制课程模式将图画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程,此“新学制”下的中等师范学校均将图画课程提升为专科,以培养专门的小学图画师资,其在图画课程目标之中均有明确指归。不同的中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图画教育培养的图画师资人才也具有不同的方向,因此不同中等师范学校的图画课程纲要制定也不尽相同,这也验证了图画课程发展期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中等师范图画课程纲要的建立虽说具有初步性,但也在图画课程制度文本层面发展成为独立的、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课程标准,同时也在纲要内容上承续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师范图画课程的优质内容,比如美感教育。由此,中等师范图画课程发展的这一时期因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故将其称之为“发展期”。

四、过渡期:小学教师

应用美术课程的暂用(1927-1932)

1930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高级中学师范科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暂行标准》,为了适应小学图画课程的改革,将新学制时期的“图画”课程名称改为“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这是“图画”向“美术”过渡的课程暂行设置。而后在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师范学校之教学科目之一为“美术”,在此将图画正式改名为“美术”,包括其时的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以及幼稚师范科均使用“美术”一词替代图画,即使在后来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也未有改动,一直沿用“美术”之课程名称。由此可见,中等师范学校图画课程向美术课程的名称修改与小学的图画课程发展及图画课程自身的丰富均有关联,因此“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是处在图画向美术过渡阶段的暂行之用。

作为暂行之用的“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被收录于1930年11月所颁布的《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此标准是在1925年所颁布的《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的基础上而制定的。《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共设有必修科目26门,并分别制定了课程标准,关于图画课程的是《高级中学师范科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暂行标准》。在《高级中学师范科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暂行标准》之中,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分为六个板块,分别是“目标”“作业要项”“时间及学分支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及“毕业最低限度”,包含了美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要素。每一课程要素均通过具体的内容呈现了过渡期美术课程的样态,同时其课程取向不同于萌芽期、开创期或者发展期的一种或两种价值取向,而是开始具备多元的取向,如专业性、师范性、人文性、学术性等等,以此构成健全涵义的美术课程价值取向,这也是过渡期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等师范图画课程发展到1930年的《高级中学师范科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暂行标准》之时,开始向初步意义上的“美术”课程概念转变,形成“小学教师应用美术”暂行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图”与“画”两个维度,开始容纳与含括具有多元语义内容的美术形式,从而逐步向完整意义上的美术课程拓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程体系。过渡期的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是从图画到美术的桥梁,是图画内涵向美术扩充的平台,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之用。其课程以《高级中学师范科小学教师应用美术课程暂行标准》为重要表现文本,虽施行时间较短(1930-1934),但也见证了中等师范图画课程向美术课程递进式和承续式的拓展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二十世纪前期的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过程是正向演进的良性发展,在平稳过渡之后,将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程体系。

五、完善期:美术课程

标准的不断丰富(1932-1949)

二十世纪前期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的编订经历了三個时期,分别是“暂行课程标准时期、正式课程标准时期与修订课程标准时期”[4],与此相对应的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三部重要课程文本:1930年11月的《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1934年9月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及1944年6月修正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这相应地体现着师范学校下美术课程标准在这一时期的逐步完善。

在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方面,1934年公布的《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分为“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四大板块,每一板块下都设有相应的内容,具备一定的丰富程度。“目标”板块则为课程目标,对师范生的审美素养、人格修养、美术技能、教学能力均作了目标指向;“时间支配”板块规定师范生“第一二学年每周二小时,每日假定自修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5],这是对课程学时的规定;“教材大纲”板块指的是课程内容,将其分为两个学年进行组织和分配,第一学年多为美术的基础技能养成,第二学年知识技能的内容则更为深入,其兼顾了健全师资所需的“专业与素质”内容;“实施方法概要”板块为课程实施,其分为“作业要项”和“教法要点”两个大点,教法要点对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进行了阐述。

1942年修正公布的《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依旧以“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四大板块作为标准框架,但相比1934年的课程标准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方面更为细化、丰富与完善。特别的是,1942年还公布了《师范学校美术(选科)课程标准》,这是为有志于美术教育的师范生而编订的课程标准,是其他专业学生在修业第二学年可供选修的科目。其框架也以上述四大板块为主,但在课程要素方面内容较为概括与精炼,主要目的是:“使对于美术具有特殊兴趣之学生,从爱美的本性而渐臻于艺术品之赏识与创制。”[6]对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的必修之用与选科之用体现了美术课程发展趋于完善的特征。

另外,在乡村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方面,1935年3月颁行的《乡村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也以“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纲要”组织课程要素,与《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不同的是,乡村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更注重“农村”这个主题。如课程目标中指涉的“农民艺术”“田园风物”“人物劳动姿态”及“指导农村儿童生活美化”等词汇皆体现出与师范学校不一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再者,“教材大纲”和“实施方法概要”也注重围绕田园风物、农民、风景气候、农村生活及农村儿童来组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这是师范学校美术课程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以课程适配于不同培养方向美术师资的重要例证。

在简易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方面,教育部于1942年12月修正公布了《简易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以作为速成小学美术师资的课程参照标准。既然是速成,其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则相对来说较为概括与精炼。但是,其美术课程的内容也兼具培养美术健全师资的“专业与素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方面被不断完善与丰富,形成了以师范学校美术课程为主,兼有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以及幼稚师范科美术课程标准的国家层面美术课程制度。基于这些课程史料文本实证,可知这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完善发展的重要时期,亦是美术课程正向演进,趋于完备的时期。

六、结语

回顾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一时期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与时代相关、与社会相关、与教育上层建筑相关,也与课程制定者以及课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相关,因此每一时期均凸显出美术课程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特质。萌芽期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的实利主义起点,开创期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的美感教育关注,发展期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的课程纲要初立,过渡期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的平稳过渡空间,完善期则是中等师范美术课程发展的课程健全。当然,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的发展不可能如此简单地被归纳完成,故而笔者将继续以教育学课程论为理论视域,遵循美术课程史料的文本逻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解析向度对二十世纪前期中等师范美术课程的发展作更为深入的考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咨各省师范及小学注重國文手工图画音乐[M]//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M]//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新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起草之经过[M]//庄俞,蒋维乔.中国近现代教育资料汇编·第二册.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92.

[4]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编订经过[M]//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南京:正中书局,1946:1-2.

[5]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美术课程标准[M]//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

[6]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美术(选科)课程标准[M]//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南京:正中书局,1946:209.

作者简介:程熠,学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学校美育。

通讯作者:张为民,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学校美育。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分析
开发校本课程 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美术课程教与学的探索与研究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作用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