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31年,何香凝以个人身份在上海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从策划到实际展出,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22天。会后何香凝将展出资金投入到平民参与救援的行动中,成为抗战初期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对抗外敌的典型。此展览的影响力度超越了美术界,延伸至新闻界、政界等多个领域。此次展览策划和举办的背景十分复杂,何香凝在筹备此次展览时有详尽的考量。
关键词:何香凝;国难画展;平民参与;艺术救国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XJKY23-054)研究成果。
1931年,在法国旅居的何香凝听闻“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决定返回祖国,并于12月中旬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此次画展就国内抗日宣传引起了巨大反响。以往研究多关注此次书画展览会开展的过程,或将目光聚焦于画展筹办的结果,少有研究何香凝在筹备此次展览背后的详尽考量。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次书画展览会的筹备及收支情况进行再梳理,借此对抗战时期的民众参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1931年“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是何香凝从国民党事务中独立出来后在国内以个人名义举行的第一次社会活动。此次画展声势浩大,轰动了整个书画界和政界,展现了何香凝出色的统筹协调能力,为抗战时期的美术界提供了艺术救国的方案。
目前学界关于何香凝1931年“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的研究多集中于展览开展的目的与结果①,对何香凝具体的救国策略及实施过程关注较少。何香凝作为革命先锋,其艺术活动一直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这次书画展览会的举办,是基于纯粹的艺术立场进行的筹划,还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呢?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在1931年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何香凝是如何迅速地策划并实施“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的,此次展览又是如何影响和调动了各界人士,推进团结抗敌和救护工作的?这些问题关乎着何香凝是如何权衡与策划的。深入思考这一问题使我们免于仅囿于研究其救国的宏观目的而忽视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以造成误读。本文通过对何香凝1931年书画展览会相关文献资料的发现、考证和解读,结合何香凝与政局的关系,重新审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画展览会的开展细节,进而解读何香凝的策略意图与行动路径。
一、举办初衷:
何香凝救国计划从政府到个人转变
1931年,在法国的何香凝听闻“九一八事变”,立刻决定返回祖国,何香凝作为政界名人,11月报纸上开始刊登其归国信息[1]。可见,国内对何香凝归国一事相当关注,对其在抗日救国方面也寄予厚望。
在法国的经历让何香凝深切感受到中国在这场事件中的被动与弱势。巴黎的主流媒体普遍偏袒日本,中国的抗日诉求几乎被完全忽略,即便有相关的稿件寄至各大报社,也多半遭受冷落。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何香凝曾在法国设宴招待新闻界的记者,但成效却并不如人意。因此,何香凝深刻认识到唯有自救。
1931年11月1日,旅居法国的何香凝在《申报》发表一则对日主张:
告全国兵士勿为内战牺牲,上海申报馆转全国兵士民众,白日帝国主义者,战掳我东北各地,噩耗传来,悲愤填胸,闻我民众及士兵,惨被倭奴屠杀,血花遍地,溯自我中华民族有历史以来,奇耻大辱,莫逾于此。但自闻此惨事发生,前仆后继,以起而与日帝国主义者反抗和愿效殊死战者,只我一般爱国青年士兵及民众者,而一般手执杀人武器之军人政客,所谓有守土之责者,反噤若寒蝉,不敢则声。平日耀武扬威,争取地盘之勇气,到此应争之时,反而不争,且目前天灾水患,遍于全国,浮尸满目,生民潦倒,扶生就死不暇,尚忍同室操戈,若稍有血性与良心者,能不愧死乎。我孙总理生平所视为湫民族只自由平等,只有打倒帝国主义,以求出路者,已被此辈弃置无疑,卒而蹈今日亡民士之惨祸,然当此国家存亡千钧一发之时,我士兵与民众,想死里求生,亡中图存,舍大家一致澈底觉悟及联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奋斗,以四万万人之碧血,洒向日帝国主义者去换取外,吾人找不出一条出路,又尤为我全国士兵所应觉悟者,国家设武备,本为保护国家领土与人民,并非为私人争夺地盘权利之工具,吾士兵之碧血,应洒向侮我杀我之帝国主义者,以造成我中华民族在世界之光荣,不应该贼杀自己同胞,遗祸于自己人民,供私人专做内战之牺牲,吾人之碧血,洒向帝国主义者,虽死而可以造成吾人悲壮爱国之魂,供私人做牺牲,结果所获得者,曾不如逐獵之走狗,而且千载以下,吾士兵祸国祸民之污点,将永世被人唾弃而不能洗除,吾全国数十万之爱国士兵,果将何挥乎,如长此内战,则全国亡国之祸,必将接踵而来,此信到后,如我国民全体奋发,对日宣战,则香凝虽近已老病,不能奔逐疆场,然亦必马上回国誓随我民众之后,做救死护伤之工作,以向日帝国主义者致最后之死命云云。[2]
从这则主张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何香凝的思想和立场:
(一)在政局层面,何香凝对国内“同室操戈”持批判态度,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二)在民众层面,何香凝强调“四万万”同胞都应参与其中,奋起抗争。
(三)在个人层面,何香凝计划在返回国内后,致力于抗日的救助工作。
何香凝在该主张中提出“日帝国主义者反抗和愿效殊死战者,只我一般爱国青年士兵及民众者”,又在末尾处说“如果我国民全体奋发如果说此时的何香凝还对政局抱有一丝希望,欲归国后随其后”。这是对国民政府的希冀,如果此时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愿意停止内战,对日采取行动,何香凝的初衷是乐意与之合作的。换句话说,是否以书画展览会的形式来救助国难待定,与国民政府携手随民众之后做救死护伤工作是何香凝的最初想法。
何香凝11月26日抵达上海,29日《世界晨报》發布一则新闻称“何香凝归国调停国事”,党中纠纷不已,已经引起不少党内同志不满,在何香凝之前,宋庆龄已经调解过一次[3]。调解内容及结果没有后续,但是从次日即11月30日起,何香凝称自己将不问政治,以国民资格举办救护相关事宜[4],可见谈判结果并不乐观。12月4日,有记者采访何香凝回国后具体安排,何香凝对与国民政府合作一事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态度,并称“救护队事,尚未着手”[5]。法国的舆论已是相当恶劣,身处法国的何香凝通过这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她并没有料到国民政府在此关头如此执迷不悟,救护一事只能另做打算。12月6日以后,此次救护将以鬻画方式开展的消息才陆续传出[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何香凝最初的目的是与国民政府共同实施救护工作。居法的何香凝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原本希望所有中国民众,尤其是国民政府,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结束内部纷争,团结一心,并抱有与国民政府合力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期望。然而,何香凝在抵达上海后发现,国民政府内部纷争不断,对于统一抗日的呼声并没有实质性的回应,这使她对与国民政府的合作持悲观的态度。这种局面导致她对原先“救死护伤”的策略进行了调整,选择不与政府合作,而是以个人名义,通过艺术的方式,即举办书画展览会来实施抗日救护的计划。这说明了此次展览是何香凝在其政治策略受挫后,临时决定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实施的救国活动。
二、筹备工作:书画界、
商界与新闻界三方协同的筹备策略
12月28日,宁波同乡会内盛况空前,一场为期7天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隆重举办。开幕当天,超过2000名文艺爱好者纷纷到场,共同欣赏这场艺术盛宴。军界要人蒋光鼐更是现场购买了定价超过500元的艺术品,北平的多位艺术家也慷慨捐赠了数幅作品来支持此次展览。现场不仅有名家挥毫泼墨,更有吸引人的抽签活动,陈光裕先生花费一元抽到了价值20元的美术特刊,罗希三则购得了何香凝女士的精美画作[7]。民众的热度高涨,每日都有大量观众到场,以至于原本计划月底结束的展览不得不延期3日。有评论称,这场书画展的规模与两年前的全国美展不相上下[8],1929年的全国美展不仅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并且在展览中融入了音乐、器乐表演、书画商店、饮食店等多种元素,才确保了展览的成功举办和收支平衡。但令人惊叹的是,救济国难书画展几乎完全依赖于何香凝女士的个人力量,从12月6日决定筹办,到12月28日的成功举办,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展现了何香凝超凡的组织和策划能力。画展之所以能高效举办,离不开何香凝与本次画展的常务委员会的各位成员的努力。具体筹备工作分为征集书画、销券及宣传工作,并分别面向书画界、商界及新闻界实施。
(一)书画征集:面向书画家团体
由于临时做出举办画展的决定,紧要任务便是迅速征集书画作品。12月6日召开首次筹备会议,参会者有狄平子、汪英宾、黄宾虹、林庚、李祖韩、李秋君、朱少屏、柳亚子、虞詹涵、郑洪年、刘海粟、王济远、王远勃、张辰伯等书画界名流,当场即捐助出百余件书画作品。在次日的首次常务会议上,将书画征集部主任定为刘海粟和钱瘦铁,二人都是在书画界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大家。会议结束后,刘海粟和钱瘦铁于12日即在南京路冠生园邀请海上名书画家举办茶会。到场者有商笙伯、张聿光、王一亭、谢公展、王济远、陶冷月、贺天健等五十余位书画家并各自认捐书画,同时此次会议征求中国画会意见,会员在场者需签名入会[9]。25日,常委会进一步向平粤报馆发出了征集的请求。不到三天,该报馆的汤修慧带着平津书画界的众多作品抵达上海,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中国画学研究会成员之手。
在展览会正式开幕之时,据现场编号记录,作品总数已达七百余幅,除何香凝本人三百幅之外,其余都是在12月6日以后征集的书画作品,可见效率之高。从首次筹备会议至冠生园茶会,征集书画的全过程几乎是精准面向书画家团体。
表1 “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部分捐赠记录
李盛钧 捐助平泉书屋藏品无款大士像、
翟琴峰山水各一幅
神州国光社 捐助画册一千余件
艺苑绘画研究部 捐助现代名家作品画片五百张
朱执信夫人 捐朱执信遗墨四幅,作为陈列品
吴江费 捐古画二十余件
商务中华大东书局 捐画册数件
王一亭 捐山水人物花鸟十帧
郑曼青、包振玉 合作花卉人物二十余幅
中国画会 二百余件
(二)面向商界人士:销券工作
在12月7日的首次常务会议上,宣布售券的具体办法是共印制五百张入场券,每张定价30元。郑洪年和叶誉虎被任命为销劵部的主任,两位都是上海商界的知名人物,不仅在沪上有强大的号召力,在经济上也颇具实力。常务会议结束后,销券部立刻进入工作状态。11日,销券部召开会议,参会者有柳亚子、郑洪年、叶誉虎、何香凝、林庚白、何品泉、王孝英、张红薇、唐冠玉、郑曼青、褚民谊、王瑞竹、朱少屏、关汉光、王一亭等众多知名人士前来参加。同书画茶会相比,售券的参会者更为显赫,他们大多是來自商界和政界乐善好施的人士,此次会议当天便成功售出了200张入场券。19日召开第二次常务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销券任务金额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了分配。
表2 消券分配工作记录
郑洪年 一千二百元 虞詹涵 一百七十元
叶誉虎 二千一百元 陈人鹤 六百元
王晓籁(商人) 一千五百元 杨啸天 九百元
王一亭 七百元 徐维发 六百元
林庚白 六百五十元 杨锡珍 三百二十元
王孝英 一百十元 朱懋澄 五十元
褚民谊 一百元 徐佩璜 一千二百元
郑毓秀 一千五百元 何香凝 二千元
张澹如 六百元 王瑞竹 六百四十元
(图表来源:全国报刊索引,笔者整理[10])
根据消券分配工作显示出的数额,可以发现除何香凝个人认消金额较多外,其余如郑洪年、叶誉虎、王晓籁等人皆是商界人士,由此可见,此次消券工作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商界要人。
(三)面向新闻界闻人:宣传工作
展览会的顺利举办还离不开新闻界的鼎力支持。何香凝看到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抵抗政策,意识到依靠政府已无望。12月20日,她租借场地宴请报界和艺术界的代表,结合自己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发表演讲,深刻揭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害,认识到国民若不奋起自救,将是亡国灭种之灾。何香凝在场多次哽咽,令在场者无不动容[11]。画展的宣传工作形成了以何香凝宣讲为主,报界及书画界闻人在各自交际圈内互相转告、撰稿发刊为辅的格局。
1931年12月12日,“九一八事变”已发生三个月之久,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可见一斑,《申报》在9月18日之后直接指出“九一八事变”严重程度的文章不在少数②,篇篇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情况下,12日《申报》对于何香凝救国画展一事报道仍使用“未雨绸缪”这一题目,作者君强在《新闻报》《大公报》《社会日报》《三六九画报》等报纸均有发刊,其文章多为散文,也涉及农业改良意见、同济学潮等时事。在其《何香凝抗日之未雨绸缪》一文中甚至认为何香凝救国画展一事属于及早预备,可见在当时,尽管是对时事敏锐关注的文人,也未能充分意識到东北失守是迫在眉睫的国事。
何香凝宴请报界的活动显然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宴请会结束后至28日展览开幕期间,《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十余家具有影响力的报刊持续转发与画展相关的信息,同时也使部分撰稿人意识到要承担的救国责任,如《社会日报》一位名叫灵犀的记者,谈对何香凝以书画艺术救国一事的感受,他认为自己“既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且连绘画的一些雕虫小技都不会,而其职业又是报馆记者,叫我怎样去尽其职尽其力来救国呢,那么我觉得这救国宣传,便是我的分内事,也就是我的救国工作”[12]。这段记录生动地反映了何香凝举办画展这一策略不仅获得极好的宣传效果,还使新闻界人士认识到救国并非只能在战场上,利用自己的笔杆子同样能救国,激发了业内的救国情怀。
三、筹备资金用度:
何香凝救国策略两个面向
12月10日,《锡报》有一则投稿消息称此次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门券三十元空前未有之价格”。此消息称自东北事变以来,各行各界都力所能及进行筹募工作,自国内有展览以来,唯独何香凝将画展门票定价为30元。对于安排如此之高的价格,认为何香凝这一行为是在有意抬高书画的身价[13]。何香凝在《对日主张》中明明是呼吁全国四万万民众共同抗日,为何在设置门票时又以如此之高价,认为何香凝有意提高书画的身价未免有些过激,但是呼吁民众参与又将民众拒之门外的行为确实令人疑惑。笔者在对画展正式举办前有关筹备工作的新闻进行爬梳后,认为何香凝实质上对于此次救护活动筹划了两种策略。
12月6日举办首次筹备会议,会议参与者有狄平子、汪英宾、黄宾虹、李祖韩、林庚白、李秋君等众多艺术界闻人。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何香凝发表宣言,强调救国之事刻不容缓,并讲明她将举办书画展览会以救国的方案。具体措施是通过展览积存的艺术藏品以及个人画作来筹备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抗日救伤工作之中。通过此计划的阐述,何香凝进一步动员在场的各位书画家能够“挥金认购、慨捐笔墨或购买票券”。12月7日开首次常务会议,出席者有李盛钧、朱少屏、柳亚子、郑洪年等19人。与前一日筹备会议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参与人员从书画界扩至商界,推蔡孑民、潘公展、吴开先、周蕃萍、王瑞竹、包振玉、关汉光、何品泉等政界人士为常务委员会。进一步设置常务委员会,分设销券、征集、宣传、总务四部。同时确定售券方法,发券五百张,每券定价三十元,另设特别陈列室,标价出让。此次会议何香凝根据参会成员的个人所长分配负责事务,体现了她的政治才华和统筹能力。12月9日,开会商讨展览会事务,陈铭枢、范其务订何香凝画两幅,柳亚子字一幅,助款三千元。12月11日,销券部开会,当场认购消券二百张,计六千元[14]。12月19日,召开第二次常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分配消券工作。
通过这些新闻,我们不难发现,何香凝展览前的一系列活动,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一般筹赈画展的消券售卖工作会安排在展览现场,而何香凝在筹备工作时已经开始消券工作,除常务委员会会员之外,对于党国名流何香凝甚至发函至个人请其购券[15]。在28日画展正式开幕之前,收入已接近万元。而本次展览会结束后公布收支情况时,总收入为二万二千余元[16],即在正式开幕之前,收入已接近最终收入的一半了。在第二次常务会议上,将分配消券工作具体到个人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现场消券工作的效率。可以看出本次展览会上主要出资者几乎是筹备工作中的参与成员。在何香凝对国民政府完全失望后,一个人筹办救护工作,经费是一个重要问题,举办此次书画展览会主要目的是利用自己的社会身份和人脉筹备资金。也就是说,书画展览会三十元的门票价格并不是面向公众的,也并没有打算让民众参与。
何香凝较早就关注到民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1931年9月时,何香凝便明确指出“若革命不要民众则无异于军阀政客之集团”[17]。因此,她不可能不考虑普通民众,然而在战争初期,让本不富裕的民众再出钱助赈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行为。何香凝作为中国妇女运动之领袖,此次书画展览会明确指出筹得之款将用于创办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换句话说,何香凝不仅充分考虑到了普通民众,并且为其提供了一个“养”“教”“工”并举的模式以参加抗日活动。在书画展览会结束后,何香凝公布了募捐金额的具体安排,对于画展收入的二万二千余元,除去开支一千八百余元及捐助马占山将军等抗日各团体救伤药费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五元有零,剩余经费,三分之一筹办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分甲乙两级,甲级六个月毕业,乙级三个月毕业,每级招生四十人,即日起开始报名,二月二十二日可以开办训练。另三分之一,留备救护训练班将来出发时购药费用,又三分之一,则剖分为二,一半留经济绝交时援助罢工之用[18]。何香凝最初的救死护伤工作不只是给前线将士捐助资金,同时也为民众参与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训练班,保证后续抗日工作持续进行。
由此可见,何香凝本次书画展览会实际有两种策略。在抗战时期,吸引最广大的民众参与进来是所有筹赈活动的根本目标,社会现实造成筹赈方法及效果的不同。何香凝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既保证了筹赈的收入,同时也给平民阶层参与提供了方法和平台,最终实现了人员参与最大化。
四、结语
1931是开启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的初始之年,自东北失守以来,义军在战场保家卫国的消息不断传来,各行各业都尽自己所能捐助义军,支援难民。何香凝作为具有影响力的闻人,在沪上发起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以书画展览的形式为艺术界提供了救国方案。书画艺术长期存在于精英阶层的话语中,30元的门票价格对于热爱艺术的书画界精英人群而言,固然不属高价,然而,若要吸引大众,门票的定价无疑需要重新考量。何香凝回国后面对一个消极的政府,她急切地想要通过筹集资金积极投身抗战救援工作。书画展览会不过是其救国政策的一个侧面,她的救国策略分为两步,体现了她所倡导的全民抗战的双重面向。首先利用其自身社交网联合书画界、商界、新闻界及政界的重要人士,举办了此次书画展览,其次以救济国难为名筹得资金,并最终将资金投入到支援平民参与的救国行动中。画展的成功举办在抗战初期也为书画名流提供了救国策略,此次书画展览会的参与人员如刘海粟、钱瘦铁、张善子、张聿光等人都先后举办了大大小小筹赈画展,开启了抗战时期艺术救国的新篇章。
注释:
①目前学界论及1931年“救济国难书画展的”的研究有张长虹的《留取丹青照汗青——何香凝与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周锦嫦的《何香凝20世纪30年代书画义卖展览会中的“书画救国”实践》、房桦的《獨走天涯:何香凝的职业转型与身份认同》及《民国时期何香凝的社会交游与绘画实践》等。
②《申报》1931年9月18日后刊登日本野心文如下:9月28《东北飞机日军掳获为己有》、10月4日《日本意图永占东省》、11月6日《东北税收全入日军掌握》、10月30日《日军力谋强占东北路权》等,更有《中央日报》10月14日《请看日兽军残杀我东北民众之惨状》等。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何香凝归国.月底可抵沪[N].中央日报.1931-11-17(7).
[2]佚名.何香凝发表对日主张[N].申报,1931-11-1(11).
[3]佚名.何香凝归国调停国事[N].世界晨报,1931-11-29(1).
[4]佚名.何香凝到沪后谈话[N].新闻报,1931-11-30(10).
[5]佚名.何香凝消极[N].真报(1929~1931),1931-12-4(2).
[6]王群.何香凝鬻画救国[N].小日报,1931-12-6(3).
[7]佚名.国难画展开幕纪盛[N].时事新报,1931-12-29(6).
[8]周锦嫦.何香凝20世纪30年代书画义卖展览会中的“书画救国”实践[J].艺术与民俗,2020(4):81-89.
[9]国难书画展征集作品[N].时事新报,1931-12-13(7).
[10]佚名.何香凝书画会消息[N].新闻报,1931-12-20(16).
[11]佚名.何香凝招待报界发表沉痛演说[N].上海报,1931-12-22(2).
[12]灵犀.何香凝鬻画救国[N].社会日报,1931-12-23(2).
[13]佚名.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门券三十元空前未有的价格[N].锡报,1931-12-10(4).
[14]佚名.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N].申报,1931-12-12(15).
[15]佚名.何应钦阮囊羞涩[N].社会日报,1932-1-15(1).
[16]佚名.何香凝救国画展结束[N].时事新报(上海),1932-1-22(7).
[17]克夫.何香凝通电不忘民众[N].社会日报,1931-9-27(1).
[18]佚名.何香凝救国画展结束[N].时事新报(上海),1932-1-22(7).
作者简介:张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美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