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提升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然后立足于情怀素养培养现状,剖析教材资源利用、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力求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挖掘视频资源、丰富培养模式、参观历史遗址和纪念馆、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家国情怀资源高效利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以正确的态度和情感探索和学习历史,使家国情怀得到良好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教学路径
在历史学科素养培育中,家国情怀属于关键部分,在素质教育培养下,教师应结合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深挖情怀教育相关素材,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革新教育理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历史与生活相联合、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使学生在声、光、动画的感官刺激下,置身于历史环境,对历史人物产生敬佩之情,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历史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一、高中历史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是探究历史过程中的人文追求,体现对国家富强、国民幸福的情感。高中生正处于历史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结合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但可丰富历史知识体系,还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被轻视。历史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辉煌灿烂的文学》时,教师可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并通过对文学、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知识的了解,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使命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人的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较大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近完善,但思想仍不够成熟,加上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点传授,忽视思想教育,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家国情怀培养,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向林则徐、詹天佑等民族英雄学习,社会责任感得到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二、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家国情怀资源利用率不高
教材编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例如现在全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从编制到审核、落实,融入了无数教研人员的心血。在教材编写时,加入许多含有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便于教师结合史料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片面强调知识点,并未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资源,许多有价值的史料被忽视,造成资源浪费。此外,部分学校额外开展含有家国情怀的校本课程,但许多历史教师对开发课程不够熟悉,很少应用到历史课堂,导致校本教材成为一纸空文,使用频率较低,抑制了家国情怀培养。
(二)培养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注重学生历史成绩提升,忽视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还有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家国情怀培养的价值,但所采取的形式单一、僵化,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没有追求创新,没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二课堂等引入进来,使学生兴致低迷;还有些教师所选材料与本节课关联较小,例如播放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因影片选材不合理,与所学历史知识关系不大,使得学生只关注影片本身,对历史学习帮助较小,难以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同时,强行升华和拔高不但无法使学生对家乡、民族产生高度认同感,反而会加重學习负担,激发逆反心理,使教学收效甚微。
(三)情怀素养评价不完善
高中生因面临高考压力,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考核评价始终采用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素质层面的评估,在情怀素养评价体系上不够完善,没有以培养结果为出发点,将评价贯彻到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而是侧重终结性评价,以成绩为主,忽视学习过程、日常表现、素质层面的评估。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很容易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很难全面展示学生的情怀培养效果,德育结果也十分有限,不但限制了教师教学,还会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2]。
三、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资料,促进家国情怀资源高效利用
当前历史教材中涵盖许多家国情怀培养的素材,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将其挖掘出来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还可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史料,促进情怀资源的高效利用,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1.创设情境,激发家国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情感意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内在动力。为将其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师可深挖教材中的相关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站在情感角度带领学生体会精神内涵,激发家国情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可创设以下情境:“秦始皇使封建国家得以统一,但有人称其为暴君,对此你怎样看?”学生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发表自己的看法。A同学认为:“他的确是个暴君,上位后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在他领导下的王朝不能称为太平盛世。”B同学认为:“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对民族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并未马上评价对错,而是设计探究活动,结合情境进行深化教学,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该如何治理国家,创建安居乐业的盛世呢?”学生开始换位思考,逐渐理解秦始皇的许多做法,深切感受到他修建长城、防御匈奴的伟大气魄。这时,教师将家国情怀渗透进来,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2.借助多媒體,开挖视频资源。网络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改变用静态文字、口头教学的模式,注重多媒体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仿佛进入到历史情境下,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时,教师可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学生被生动的电影画面深深吸引,切实感受到鸦片贸易对国民身体健康、国家实力造成的危害,看到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时,被其抵抗外强的民族大义所震撼,并自觉学习他身上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从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展开分析,感悟林则徐的精神品质,从而深刻体会他身上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他为民请命、亲赴广州禁烟的决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也得到良好培养和提升[3]。
3.深挖史料,增强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史料是不可缺少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本节课内容、教学难度、学生需求等,为其提供相应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解读,挖掘深层的历史情感。站在家国情怀角度,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应有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对家国命运给予高度重视,并树立为民族振兴做贡献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从“指南引航”角度采集史料,使学生了解前人开辟新航路时,如何解决识路的问题,然后将哥伦布、麦哲伦在远航期间所用的星盘、轮盘等史料引进来,探究新技术对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罗盘发明对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然后,导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引领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探索未知世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该如何努力才能促进文化创新,被更多人所关注,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扬与发展。学生通过思考上述问题,激发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命运的情感,督促自己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逐渐增强家国情怀。
(二)丰富培养模式,强化家国情怀
为改变家国情怀教育模式单一的现状,教师可将现代教育设备引入,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亲身实践拥抱历史,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联系现实生活,与历史情境对比,珍惜现实生活,提高对国家的认可度、归属感,强化家国情怀,具体如下。
1.引入现代教育设备,提升教学效果。当前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也不断完善,许多教师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可为历史教学开展提供辅助作用。许多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可攻克这一难点,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视频、多屏互动等,为学生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有助于知识理解和吸收,为家国情怀教育增添强大助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因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设身处地地体会红军当时所处的境地。对此,教师可在课上播放长征题材相关的Flash,依靠视频的冲击力,再现当年长征场景,如:巍峨的雪山、草地、赤水河畔、大渡桥等,使学生对红军遭遇产生情感共鸣,更易理解长征胜利的不易,从而对和平生活更加珍惜,对国家产生高度认同感,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4]。
2.参观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增强代入感。在家国情怀培养中,教师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历史遗址、纪念馆等,探寻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不断创新,使中华文化延续不绝。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参观孟庙、孟府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照古籍文献内容,解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更有助于历史知识记忆和家国情怀培养。此外,还可参观当地博物馆,当前国家对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公园等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此类场所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学校可组织开展文化节、探索历史活动等,使学生进入博物馆内,扮演解说员,亲自宣传历史文化,更易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促进家国素养的显著提升。
3.联系生活场景,培育家国情怀意识。历史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看似与学生现在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影响历史育人目标实现。对此,在家国情怀培养中,教师可深入解读教材,寻找知识点与学生当前生活的关系,联系生活场景,促进教学内容拓展,由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借助大屏幕展示我国住房、出行、饮食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课下采访父母、爷爷奶奶等,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社会情况,对比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改变,由此感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并意识到这一切都源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并产生浓烈的爱国之情。
(三)优化评价体系,促进情怀素养提升
在素质教育培养下,历史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还要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通过丰富评价主体、规范评价标准等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以综合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情怀素养提升,具体如下。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情怀素养评价时,评价主体应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引入进来,还可赋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发言权,从多个角度、以多样化标准进行评价,如调查法、日常观察法、自评法等,最后将信息整合起来,对学生爱国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标准,以往的“一刀切”是错误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可将个体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对此,在情怀素养评价中应设置不同的参考标准,改变以往纸质测验的单一方式,除了每学期的阶段性测试之外,还应注重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还可将其日常历史学习中参与各类活动情况、历史作品等引入进来,作为评价依据,如积极参加历史演讲、小论文撰写、历史手工、调查活动等,便可获得更高的评分。上述评价体系的创新,可促进学生各项能力锻炼,提高学习效率,并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与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德育教学得以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家国情怀相关资源,并通过生活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参观纪念馆等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认知。同时,还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视频资源,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欲望,利用丰富史料强化对家国情怀的感知,促进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感增强。
参考文献
[1]周丽.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2(13):62-64.
[2]王秀波.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1(10):2.
[3]钟福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63(3):102-103.
[4]宋鸿雁.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目的谈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