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道》中体味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

2024-06-01 17:21:59荆熙涵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原道文心雕龙红高粱

荆熙涵

[摘  要] 当今社会,文艺作品的种类繁多,不同文艺门类的创作要求更是迥异不同,我们难以尽述。但是文艺的最终目的何在?抑或说文艺追求的是什么?从宏观上来看则是可以统一的。精于线条的绘画、重视辞藻的散文、富有流动的音乐……诸如此类的文艺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美”。那么美从何处寻?究竟怎样的绘画、文章、音乐才算美?本文通过千百年前刘勰《文心雕龙》的首篇中领略出这一要义,那便是“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关键词] 《原道》  文心雕龙  红高粱  夫岂外饰  盖自然耳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3-0104-04

美是何物?美从何处寻?美的标准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历来为历代艺术家所争论不休。对于这一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有人曾说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是使得艺术达到美的重要途径,有人把艺术形象看作是最重要的成分,还有人则推崇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其实我们如果仔细品味几千年前的《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在首篇《原道》中便可寻觅一二[1]。刘勰则言简意赅地指出“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李太白曾有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仔细揣摩和刘勰所谓的“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为文章应该是去除精雕细琢,进而追求内在的本真之美、自然之美,寻求一种自然之道。《原道》是《文心雕龙》 的第一篇。本文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文原于道。“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刘勰是用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日月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从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叫做“道之文”。从这种观点出发,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当时过分雕琢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为这样的作品违反了“自然之道”。这就是刘勰论文要首标“原道”的主要原因。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殊的,是天地的核心。人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麟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我们读李白的诗,总觉得豪迈万丈、畅达无阻,让人感觉到语言的一种清新流动之美,而这种美并非诗人在字句间的精雕细琢和锱铢必较,而是贯穿于诗仙李白心中之气的自然流露。所以李白的诗是无法模仿的,他的率真,他的无拘无束,他的大气磅礴都是他自身情感的写照,自然的化身,所以独一无二。但是我们在读杜甫的诗时,却是另一种感觉,他的对仗押韵,他的沉郁顿挫,他的悲天悯人都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诚然,“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但是杜甫的诗并不是完全受推崇的,他过分追求句式的工整,对于史实的平铺直叙,有评论就曾指出杜甫的诗作“于诗不足,于史有余”。以至于后来的贾岛的苦吟一派、江西诗派,都受到了杜甫的强烈影响,而且把重视形式发展到极致,失去了诗歌的本真之美[2]。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今,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从恐怖片到文艺片,从悬疑片到公路片,各种电影类型层出不穷,每一种类型都在探索自己的创作路径,试图引领观众进入不同的思想世界。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理念的多元化,关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要求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电影史上,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两个至今针锋相对的命题。蒙太奇强调剪辑的力量,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和画面组合,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和张力,使观众沉浸其中。而长镜头则强调持续、不间断的拍摄,试图呈现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情感流动。这两种理论在实践中都收获了成功的作品,但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定论——究竟哪种手法更为出色。然而,无论是哪种创作手法,电影所追求的核心本质却是共通的,那就是“美”。电影通过文学剧本表现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种镜头的美、声音的美,更是故事的美。这种美贯穿于每一个画面、每一段对白、每一个角色的情感之中,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3]。然而,当今的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相较于前些年,大IP+小鲜肉的模式已经有所改善,但实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商业化的电影充斥着市场,剧本显得幼稚,故事呆板,镜头无序。这种现象与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电影行业有关。拍电影被普遍看作是赚钱的手段,这种观念使得很多电影创作偏向商业化,而忽视了艺术性和深度。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出色的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希望。例如《我不是药神》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誉,《流浪地球》则以宏大的视觉效果和引人深思的科幻议题征服了观众的心。《哪吒》和《南方车站的聚会》则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在电影行业,尤其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的压力仍然巨大,但这并不意味著艺术性就会被淡化。恰恰相反,正是在商业化浪潮中,那些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显得更加珍贵,它们成为了观众在商业片海洋中的一块净土。希望随着观众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影创作能够更加关注文化内涵,追求真正的艺术之美。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电影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经典之作,其中《霸王别姬》和《红高粱》更是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璀璨明星。这一时期被誉为“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它们传递了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观察。这段时期的电影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希望、梦想和挣扎,成为了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见证。张艺谋和陈凯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双子星座,他们的作品无疑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启迪。而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特别是那部被誉为“国师”的作品——《红高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小人物在战乱年代中坚持自我、追求真爱的感人故事。《红高粱》不同于传统的抗战片,它没有过多渲染战争场面,而是更专注于人性的探讨。在这个充满死亡和毁灭的时代,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坚持与勇气,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力量。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军虐杀,但他们的爱情和勇气在死亡面前依然不曾动摇。这种人性的力量使得影片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了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堪称独到。红高粱的鲜红色彩成为影片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象征。红色代表着坚强、热情和血性,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勇气。这种强烈的红色贯穿于整个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画面。另外,在影片的镜头语言上,张艺谋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华。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特别是影片结尾那场机枪爆炸和日全食的场景,以及姜文饰演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下的镜头,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使得影片更具观赏性,也更易触动观众的情感。

此外,影片的故事结构也十分出色。张艺谋通过巧妙地穿插土匪、抢亲和抗日情节,使得影片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加了观影的代入感。《红高粱》是一部集艺术性、观赏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杰作。它通过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探讨,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历史和社会。这正是电影艺术所追求的真正境界,也是观众在欣赏电影时所期待的体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电影的骄傲,也是世界电影的瑰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如一束红高粱般鲜艳夺目,照亮了观众前行的道路。正如影片中所传达的那样,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励着每一个观众,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前行,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美好。《红高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持信仰,勇往直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韧不拔的信仰,中国电影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奋发向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红高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技艺的表现,更在于它对“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的理念的忠实践行。它以真实的情感、自然的表现、深刻的内涵,打破了电影的外在框架,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正是因为这种真实、自然、内在的美,使得《红高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种艺术的典范,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部引人深思的心灵之作。这种影片,既是对观众情感的一次震撼,也是对电影艺术本质的一次探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的装饰,而在于内心的真实和生活的自然。因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应该以“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的态度去面对电影,去面对生活,去探寻内心深处的美好和真实。这种内在美,正是电影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

张艺谋的电影不仅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更以尊重世俗生活为基础,挖掘普通人物的内在美。他的作品并非以奢华、浮华为卖点,而是通过深入普通人的内心,展现他们真实、质朴的一面。在电影《红高粱》中,他通过女主人公的坚韧和智慧,刻画了一个普通女人在战乱年代的英勇和顽强。这位女主人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她没有超人的力量,但她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毅力,这使得她在命运的逆境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个令人钦佩的角色。张艺谋通过这个普通女人的故事,呈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勇气,展现了生活的顽强和对爱的执着。这种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尊重,正是“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一理念在电影中的生动体现。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则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和家庭温馨。影片中的招娣和骆长余教师,他们的爱情没有夸张的戏剧性,而是朴实、真挚的。他们的爱情像一杯清水,没有任何掺杂,只有最真实的情感。在那个封建时代,他们的爱情无疑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他们不顾社会的偏见和压力,选择了彼此,坚守了自己的信仰。这种坚守和真挚,使得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珍贵和可贵。张艺谋通过这段爱情故事,让观众看到了普通人的坚守和勇气,看到了普通人的真挚和真实,这种真实、朴实的爱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在这些电影中,张艺谋不仅仅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更通过深入剖析人性,探讨了生命的真谛。他的电影作品常常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陷入对人生、人性、社会的思考。这种思考并非华而不实的哲学,而是源自生活,源自对普通人生活的观察和洞察。在张艺谋的作品中,普通人的生活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他们的情感、选择、坚守,都在电影画布上得以生动呈现。这种真实、质朴的生活,正是“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他的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赞美。通过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传遞着一种温暖,一种对人性真实的追求,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找到共鸣,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因此,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不仅仅有普通人的生活,更有普通人内心的世界。他将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作品不是空洞的娱乐,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探讨,一种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些普通人物的生活,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受益匪浅。这正是“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一理念在他的电影中得以完美体现的地方。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寻。这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正是他的电影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是他的电影作品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也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种感受,不仅让观众在电影中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更让观众在观影后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得观众在电影的启示下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这种影响,不仅在观影的当下,更在观影后久久挥之不去,使得观众对他的电影念念不忘,久久流连。这种持久的感受,正是他的电影作品所特有的魅力,也是他的电影作品赢得观众赞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尊重,他的电影作品成为了观众心灵的慰藉,也成为了观众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引导人们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生活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种引导,正是他的电影作品所具有的力量,也是他的电影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4]。

综上所述,电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它的创作内在要求里仍可以窥探出《原道》的影子。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在其早期的电影创作中自觉地将《原道》的理念体现在影片之中,诉诸观众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哲思。其实不单单止于电影,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从文学中汲取相应的养分。如著名小提琴曲《梁祝》取材于同名文学作品,歌剧《白毛女》同样改编于同名小说。“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却又深藏奥秘,唯有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弄清楚文艺创作的规律及内在要求。几千年前的刘勰先生早已将答案告诉我们,当今的艺术工作者,不管是从事宏观的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吹拉弹唱的表演类艺术者,都应该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汲取其新鲜的养分,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做到历久弥新。当然,《文心雕龙》的魅力远不止于《原道》,其中每一篇都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术圈也早已形成了“龙学”这门独特的研究领域。阅读经典,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更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必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徐正英,罗家湘,译.中州古籍,2017.

[2] 克莱夫·贝尔.艺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贾樟柯.贾想[M].台海出版社,2017.

[4] 耿琛.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6).

(特约编辑 范  聪)

猜你喜欢
原道文心雕龙红高粱
编后记
原道(2023年1期)2023-02-11 03:38:39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文学与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2:14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43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月读(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月读(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