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重构:论网络时代西游同人小说的写作模式

2024-06-01 17:21朱祉璇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3期

朱祉璇

[摘  要] 网络时代的西游同人小说在解构、重述《西游记》时,不一定步武原著,而往往基于小说内部和影视改编作品的审美倾向,表现出对原著潜台词的接受和异化。西游同人小说对《西游记》的重构,主要有“神话重写”和“潜台词写作”这两种形式。而这与新故事系统对旧故事系统的承续和反叛是分不开的。以往将这类同人小说归入两种简单的现代叙事模式的研究,是有待商榷的。

[关键词] 西游同人小说  创作模式  神话重写  潜台词写作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3-0100-04

自网络文学兴发伊始,西游同人小说的创作就广为学者关注。但目前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两种叙事模式:其一旨在补白原著,以现代理性补充神话逻辑,如今何在的《悟空传》、甲鱼不是龟的《大泼猴》;其二旨在发扬新义,将故事原型打碎重组,如有时右逝、海棠、马伯庸的《吴承恩捉妖记》。究其原因,主要看重“师徒”和“取经”的“坐标”意义。与之相应,大多数作者也将叙事重心放在文本中的情节、旨意上,对角色的创新着墨无多,始终无法跳出百回本《西游记》以师徒几人为主角、以西天取经为主线的窠臼。这些诞生于网络时代的同人小说,学界更倾向于论证其与百回本《西游记》的借用、承续、改编关系,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和写作模式评价不高,“井喷式的创作导致此类网络小说作品的情节描写呈现同质化和程式化特征”[1]。

网络时代的西游同人小说,的确呈现程式化、同质化等相对定型的特征,但不是僵化、固化,其依旧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它们不再小心翼翼地步武原著、肢解情节,而是基于每一时代读者群体的审美意趣、网络文学的连载特征或作家风格来开创新的故事系统,再搭建角色桥梁,将百回本《西游记》中的神话符号抽离开来,唤起读者对神魔世界的场景想象。其中,“潜台词写作”模式是西游同人小说区别于其他古典名著同人小说的特殊创作方式。其与百回本《西游记》共享背景或角色,又基于各自的审美倾向和表现成规,保持相對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彼此之间并不作为附庸存在。同时,也不必经过“强制阐释”之后所谓“有深意存焉”,表现出别样的同人小说创作态度。

从网络时代的小说创作来看,神魔类小说是叙事文学的创新地带,人民群众的审美趋向性明显,对作者文学想象的能力、艺术构造的笔力要求高,其中又以古典文学名著的同人小说创作为典型。写手们对“西游记”的重构,更多遵循网络小说的艺术范式,有自成系统的经验轨迹,并不仅仅是原著的续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西游同人小说尽管是以小说原著为蓝本,但有相当一部分叙事经验,来源于影视改编作品。

与后百回本时代诞生的各类戏曲、说唱、连环画等作品不同的是,网络文学在内容和人物上对“西游记”的描摹重构显得更加大胆。因此,将网络时代的西游同人小说单纯看作“西游记”的聚合、抟塑和转述是有失偏颇的。目前学界对西游同人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延续原著人物、背景,增加虚构情节,对新故事系统与原著故事系统关系的考察、分析则不多。本文拟以“四更不睡的《长生仙游》”和其他几部西游同人小说为例,从“神话重写”和“潜台词写作”这两种创作模式,着手考察网络时代西游同人小说在重构、再造故事时,有别于其他同人小说叙事模式的独异性。

一、“神话重写”模式

所谓“神话重写”,借用陈芳芳(2020)的概念,是“对已存的知名度较高的神话文本进行新叙事的创作活动”[2]。这是一般同人小说所采用的方法,其特点是主角不变、主线不变。从情节组织来看,这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1.逻辑完善式

与小说原著相比,该类作品于逻辑上阐发新义,有现代理性主义的加入和更加突出的反叛精神。特点是改写或抛弃“转世历劫观”,对“西游”的原因作出现代思考,“增加合理的虚构情节和人物以补充神话的逻辑留白”[1],维系小说原著持久的文化创造活力。

如甲鱼不是龟的《大泼猴》,赋予石猴穿越的异世之魂,成为天道的例外,补充了悟空打败天庭的合理性,又为金蝉子与如来斗法,不得不选择石猴西天取经作铺垫;又如马伯庸的《西游摇滚记》,将玄奘塑造成一位年轻的前著名歌手,尽管有白马寺乐队作为搭档,但他还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西行之路,为收服四位性格迥异的徒弟作出现代化解释。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作者将原著的背景、角色如何化用,其意皆在对原著情节作出现代化思考,将西天取经的因果轮回赋予更加“时髦”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命运反抗的意味。

2.符号重组式

这类作品将小说原著中的人物、情节、法宝、妖怪等作为神话符号抽离开来,进行挪用、拼接,达到“重新赋义”的效果。

如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将西天取经之路转化为流行热词和热点事件组合成的日记形式,反映了当代社会青年一代的生活压力和生存现状,焦点从神魔世界转到现实社会,显然丧失了小说原著影射的隐晦意味。但却戳中读者群体痛点,具备流量趋向性;再如有时右逝等的《吴承恩捉妖记》,引入新人物吴承恩,其作者身份赋予了他通过写作化解妖怪戾气的能力,成为降妖团队中的核心人物。

在这类模式中,小说原著中被借用的元素本身意义被消解,大家看到熟悉的神话符号成为服务于新生语境的工具,“它们出场的任务只是唤起读者对一个超现实场景的想象”[1]。与其说此类西游同人小说是根据百回本《西游记》片段式地进行二次创作,不如说是靠原著神话符号如“蜘蛛精”“唐僧肉”等,达到借用原著笔力弥补惊悚氛围不足的目的。

综上,如何运用神话符号和补白改写,将一个个单元故事组织进一个区别于百回本《西游记》的特定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富于谋略的叙事文本,是目前“神话重写”式西游同人小说面临的创作难题。

二、“潜台词写作”模式

“潜台词写作”模式,即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个故事系统,独立于作者创作的主世界故事系统之外,形成再现、重述或传播故事的文本交互系统体系。

在这类西游同人小说中,作者善于运用百回本《西游记》潜台词,将其化用为新故事的新设计。如四更不睡的《长生仙游》,以陈长生为主角,采玄奘之父陈光蕊姓。又赋予其蜉蝣诅咒,朝生暮死,化用金蝉死而复生之意,迫使主角走上不断生死循环,破除诅咒的修炼之路。作者赋予主角异世穿越之魂,将小说原著以一种虚幻存在的方式,把这两个故事系统通过主角的“先知”连接起来。这直观地说明,这类同人小说的叙事流程由新故事系统所主导,而百回本《西游记》中角色的出场往往需要适应其情节结构的组织。

在“潜台词写作”式同人小说中,继承“潜台词”而形成的新世界观对小说原著有延续也有对立。作者一方面会保持新文本与前文本之间的连续性,提示着传统的存在;另一方面会在新文本中展开新叙事,开展对冲性情节,注入新精神。

在“神话重写”模式中,新精神是新文本区别于前文本独立存在的核心:即使角色不变,角色特质一定变;环境不变,环境影响一定变;情节不变,情节设定一定变。如《沙僧日记》将唐僧从一心向佛的仁者改为偷沾荤腥、立志学舞的搞怪形象;《悟空传》以“西游阴谋论”为解读立场,赋予“西天取经”与“如来斗法”的根本矛盾;《大泼猴》创立悟者道与行者道的修仙机制,为悟空修行者道、修为大幅提升奠基。

在“潜台词写作”模式中,作者善于运用百回本《西游记》未尽之意,叙事重心偏移。相比于其他同人小说的主线“打怪式”推进,这类小说显得闲适平淡,叙事娓娓道来,不讲究角色的身份反叛性。如《长生仙游》,主角在人间行走经历,以蜉蝣诅咒之身经历了几代人的一生,志在修红尘之仙。

若以新叙事、新精神构成的功能情节作为一种理解网络改写西游的形式,则可以将新文本与原文本对比,提炼出“延续”与“对立”的两种组织方式。

1.延续型

1.1二元对立的世界观

无论是原著的神妖对立还是《吴承恩捉妖记》中的朝廷锦衣卫和妖变对立,根本意义上代表着封建皇权和自由发展的灵魂之间的对立。正如《悟空传》中所说:“神仙原来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在小说原著中,以玉帝为首的天庭势力和以孙悟空为首的妖族势力因孙悟空屡次挑战天庭的威严,两次招安失败后为敌;《大泼猴》中因妖族生长速度过快,天庭为避免三界失衡而围剿妖族。原著为官方代言人赋予了合理的使命感,自有其正义,同人小说却全然不顾,直言妖族无辜受压迫是导致二者对立的源头,有力地推动情节急转。

1.2个人努力与“天”的对抗

如果说上述对比现象,是对作者主观意志的比较与归纳,而存在推测成分的话,那么无论是在原著还是在同人小说中,个人努力不可战胜“天”的无奈,则是这类小说无法抛弃的叙事动力。

“孙悟空”作为集体中的实力强者,天然享受所在集体的至高权力,同时也自觉负有为集体承担损失责任的义务。道德与法规层面的因果逻辑增加了正向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所要面对的灾难有了人格上的情理互动。然而,同人小说主人公往往具有复杂的情感因素:赋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能力,又似乎格外谨慎地避免被操纵走上不可控的命运。“注定”的结局似乎是主人公自我选择的结果,然而在众多西游同人小说的不同设定、不同性格下的主人公达成一致的结局时,则更加具有命运般的调笑意味。

2.对立型

2.1妖族无害论

相比于原著中天庭、灵山出手师出有名,同人小说似乎更偏爱草根出身的“小人物”。以孙悟空为首的妖族势力逐渐强盛,引得天庭忌惮,最终折戟沉沙,是大多数同人小说的逻辑所在。因实力突出而受人迫害,和原著孙悟空狂妄受制裁的矛盾冲突有根本区别。笔者以为,其原因主要在“社群诉求”和“叙事诉求”两方面。从“社群诉求”看,目前网络小说所面对的解释社群是广大人民群众,天然对俯视的神明视角无法共情。而网络小说作者想要读者达成“订阅、投票”等行为,必然要吸引社群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因影视改编连续剧而已经积累一定量粉丝的“孙悟空”就是一个绝佳的引起读者同情的“符号”。从“叙事诉求”看,无论是“文戏”,还是“武戏”,孙悟空的妖族视角总能为读者传递“神通广大捅破天”的爽文印象,因而成为更具传播优势的组织模式。

2.2人物重点的转移

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取经题材作品,《西游记杂剧》从唐僧出身遭父难写起,由观音安排西天取经。百回本《西游记》中,开篇即写孙行者,唐僧随后出场,似乎角色较为弱化。影视作品1986版《西游记》则继承了百回本的人物出场排布。

这种人物重点的转移同样为网络文学所吸纳,大部分通过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引发故事。即使引入新人物,也一定有师徒四人转世相伴的设定。如《吴承恩捉妖记》,虚构青玄为玄奘转世的身份,将二十八星宿化为朝廷锦衣卫,引吴承恩为新角色加入主角团队。这类同人故事将“西天取经”与“降妖除魔”分割开,叙事视角从长线拉入短线,人物重点也就相应地从取经主人公“玄奘”转移到更具有创作活力的战力主人公“孙悟空”。即使角色符号并未发生改变,但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与其说网络时代的西游同人小说是根据百回本《西游记》片段式地进行二次创作,不如说是更多地将影视改编作品当作可使用的“西游记”题材。影视改编作品仿佛一个“滤器”,以百回本《西游记》为创作规章的同时,受限于当时条件,将相关情节、场面进行抟塑加工,整合后呈现于解释社群面前。然而,作为解释社群的一分子,写手们显然是又一层“滤器”,一方面尽可能从原著出发;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影视作品改编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二者,或者说,并不认为二者于相关情节有异。更进一步说,一些西游同人小说在重构情节时,甚至选择绕开百回本,直接承袭影视改编作品或同类型小说。因此,吸收原著“潛台词”并改写的西游同人小说创作模式是一条值得思考的创作路径。

这进一步提醒我们,在重塑、再现人物角色时,同人小说有其文本系统内部的经验传统。作者们对前代叙事经验的继承,主要是素材、符号层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拼合、组装,形成新的叙事段落。所以,尽管百回本《西游记》对西游故事进行高度整合,形成小说系统的“终极文本”,但同人小说的叙事习惯,使其受影视改编剧作影响极大,与“终极文本”保持着密切又疏离的关系。

三、结语

综合以上,西游同人小说在重述、再现“西游记”时,并不一定以百回本为蓝本,而是兼采各类改编作品,或从同类作品中汲取经验,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传统,又结合网络时代各类小说的表现成规和时代审美风尚,创造角色、渲染情节,重构、再造故事。这应该不是西游同人小说所特有的,而更应该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小说的共性特征。毕竟,网络同人小说不同于具有层累性的百回本,它始终以单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创作意图,以解释社群的兴趣导向为创作目的,以当前社会热点为创作表现。至于补充原著的逻辑留白、提炼神话符号及以百回本“潜台词”为文学借鉴的三种模式,则表现出西游同人小说对百回本《西游记》的接受和异化。这在以往对西游同人小说的普遍研究中,是很难被注意到的。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网络时代的其他同人文本,这种独异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同人小说具有自身的创作规章、审美传统和传播模式,它们在重构古典名著桥段时,遵循网络时代的审美品位,更多地参考各种传播媒介的改编作品进行扬弃。这是网络时代同人小说重述、再现“西游记”时的基本逻辑,值得予以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对于篇幅,本文仅就“西游同人小说”与百回本《西游记》的接受情况作一讨论,以期为同人小说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依依.网络西游同人小说的模式研究[J].文艺杂谈,2022.

[2] 陈芳芳.网络“神话重写”研究——以网络小说为中心[D].四川师范大学,2020.

[3] 赵毓龙.地方性知识与“西游故事”的多民族地域叙述[J].文学遗产,2023.

[4] 赵毓龙,胡胜.清代“西游戏”重构故事的独异性——以牛魔王家族故事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