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纸的纺织源考

2024-06-01 16:10朱子君李婷婷邹煜琦朱玥玮陈彪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造纸术纺织业起源

朱子君 李婷婷 邹煜琦 朱玥玮 陈彪

摘 要:造纸术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史籍将造纸术视为蔡伦的独立发明,但其最初是否受到其他行业或元素的启发,典籍中则没有记载。对于此问题,当代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造纸源于蚕丝纺织品、造纸源于植物纺织品以及造纸源于无纺织的树皮布。从原料、技术、功用三个角度进行切入,文章考察造纸术之于纺织业的继承性,认为造纸术的发明是受启发于纺织业,而树皮布则不能作为造纸渊源的解释。

关键词:造纸术;纺织业;起源;树皮布

中图分类号:T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24)02-0003-07

0  引言

中国传统手工纸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可用于书写的纤维薄片。《东观汉记》与《后汉书》中明确记载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然而随着近现代考古工作的进行,多种疑似西汉古纸的薄片陆续被发现,造纸术的起源问题也有了新的争议和悬念。

近年来,对于纸的起源,学界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以王菊华为代表的学者坚持纸是公元105年蔡伦的独立发明;二是以潘吉星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蔡伦只是改良者。在两派学者的争论中,一个重要的分歧在于是否认同东汉以前所谓的“缣帛”是纸或纸的前身,这个问题或可理解为造纸术的发明是否受到了蚕丝纺织业的启发。许鸣岐在《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史研究》一书中就曾从造纸技术的角度提出“造纸术源于漂絮法”之观点,认为最初是从漂絮法中无意间产生了丝絮纸,继而得到借鉴发明了造纸法,但由于蚕丝和麻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漂絮法造不出麻纸,而后来的造纸术也造不出丝质纸[1]。这大概就是东汉以来造纸术与纺织业分离,成为独立制造行业的一种原因。

由此可见,在当前对中国古代造纸起源的研究中,无论是史籍资料,还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新材料,都难以避开对“丝絮”“缣帛”等物的討论,循着线索深入,则难以忽略造纸起源与纺织业之间存在的关联。当代不少学者也有从工艺技术角度出发,探讨造纸印刷工艺之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继承关系,认可纺织技术是造纸术的工艺基础与发展内因。然而笔者认为,在对二者渊源的考虑中,制造技术只是其中一个角度,还应该更加深入、系统地从其他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衡量,进而才能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辨别造纸术究竟是自身的独立创造,还是对纺织技术的借鉴发展。

在此,我们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展开对中国古代造纸继承于传统纺织业的研究,论述中国古代造纸的原材料、制造加工工艺以及使用功能与传统纺织业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对前人所提出的有关中国古代造纸起源的观点进行分析与补充,希冀得到一种更加合理的论断;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专注于谈论造纸术与蚕丝纺织品的联系,对麻、布等植物纤维制品的关注较少,在此进行补充研究,对我国造纸史与纺织史的研究发展进程或能起到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作用。

1  中国古代造纸起源的三种观点

在研究中国古代造纸的起源问题时,学者们多从发明视角出发,试图确定造纸术的最初发明人与确切的发明时间。在大多数人眼中,造纸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无论蔡伦是否是第一个创造者,造纸业本身应当是独自起源并发展的,因此造纸业所存在的继承性往往被忽略。直到上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往前追溯,有关造纸术最初是否受到其他行业或元素的启发,虽未有定论,但当前学界已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造纸源于蚕丝纺织品、造纸源于植物纺织品以及造纸源于无纺织的树皮布。

1.1  造纸源于蚕丝纺织品

这是流传最久也最广为接受的一个说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紙,絮—苫也,从糸。”“絮,敝绵也。”清代段玉裁注:“按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2]意思是造纸起源于漂絮,而絮就是破旧的丝织物。

杨巨中基于《说文解字》中对“丝”的解释:“蚕所吐也,从二糸”,认为纸的本义就是蚕丝品,战国到西汉为漂絮造纸时期,中国造纸术的最早启示来自养蚕缫丝业[3]。王旭东认为“”“紙”是两个独立的字,前者为漂洗蚕丝的沉淀物,后者是人工使纤维均匀分布在多孔模筛上而得,二者代表了造纸术在萌芽发展时期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从半自然产物到纯人工产品,由概念到创始的过程[4]。这一说法亦认同了造纸起源于蚕丝纺织。

王菊华等严格区分“古纸”(丝质纸)与“今纸”(植物纤维纸),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纸是由蔡伦发明的,但也认可《说文解字》中相关记载表明东汉以前的“纸”与丝有关,且我国汉朝时期应该有过一段制造和使用丝絮纸的历史[5]。刘光裕认为蔡伦之前,纸指以书写为基本功能的某些蚕丝制品[6]。毕青亦认同蔡伦之前“纸”是丝质书写材料的总称,为了区别于一般穿着等用的缣帛,故而产生了“纸”字[7]

1.2  造纸源于植物纺织品

从文字学的考释来看,“纸”的创造最早启发于蚕丝纺织业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但随着蔡伦之前“古纸”的出土或发现,许鸣岐对金关纸、中颜纸、灞桥纸等蔡伦之前的“古纸”做了化验分析,认为其原料均为麻,并未发现所谓“丝絮纸”的存在[8]——即迄今未有西汉及汉以前丝质纸的出土记录[9]。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秦简中也出现了“纸”字(图1),原文“乃煮蕡屦以纸”意为“煮草鞋成纸”[10],草鞋可以理解为植物纤维,这为造纸的起源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潘吉星曾分析多个“糸”旁的字,发现其中有不少与丝无关者,如“絺”为细葛布、“绖”是丧服所用麻料等,由此他提出了另一种想法:《说文解字》中对“纸”所释的“絮”,可能是植物纤维,而“纸”字从“糸”是因为植物纤维的外观像丝絮;麻布、楮布、葛布等都是用植物纤维借由纺织方法而制成的古代衣着材料,因此最早的纸可能是在搜集破布原料的过程中被不自觉地制作出来[11]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一个烽燧下发掘出一件黄色纤维密织物,经检验原料极有可能是楮皮,且年代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可证明早在蔡伦发明植物纤维造纸之前,楮皮纤维已经用于纺织[12]。这为造纸起源于植物纺织品提供了又一实物例证。

1.3  造纸源于无纺织的树皮布

前两种观点,无论是造纸术起源于蚕丝纺织还是植物纺织,都没有否认造纸术与纺织业之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以台湾凌纯声、凌曼立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最初的造纸可能并不是受纺织业的启发,而是产生于一种无纺织布——树皮布,凌纯声更是断言:“中国汉代蔡伦对于造纸术的发明,是受树皮布文化演变而来的影响。”[13]他曾考证蔡伦家乡与树皮布的关联,认为蔡伦生长之乡在蛮荆地内,对于树皮布应有认识,故蔡伦受树皮布启发造纸存在着相当的可能性[14]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外学者如利普斯、国分直一等就有过树皮布影响造纸术的猜想,德国学者利普斯称“拍打韧皮制造树皮布的方法,对中国纸的发明有所影响”[15],国分直一认为“汉代纸的发明,或许就是受tapa布(即树皮布)及其制作技术的暗示”[16]

郑也夫认为造纸是水中击打树皮以制作树皮布的副产品,因为考古学家在环珠江口新石器大湾文化多处遗址中发现有树皮布石拍,证明了历史上树皮布的存在,且制作树皮布的主打树种是楮树(也称构树、榖树),因此很可能是制作楮(构)皮衣(图2)的过程诱发了造纸术的产生[17-18]。除此区域外,广西地区(图3)[19]和台湾地区[20]亦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树皮布石拍,而这些地区历来是传统手工造纸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带,分布区域的一致性似乎指示了树皮布文化与造纸术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

倘若树皮布启发造纸术的说法属实,则明确否认了造纸术与传统纺织业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我国的造纸史与纺织史研究或有重大意义,但其尚需更多的历史事实进行佐证,如文献材料与考古实物的新发现,尤其是对汉代及以前制造树皮布的相关痕迹的探索。

上述三种造纸起源的观点或猜想均有一定的道理,笔者认为继续推进该研究的关键之一,在于对大众普遍认知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时间之前,即公元105年以前的丝絮纸、植物纤维纺织品与树皮布三者之存在的考证。仅就目前所拥有的材料而言,认为造纸起源于传统纺织业(不区分蚕丝纺织与植物纺织),是较为合理的一种解释,后文将从原料、工艺与功用三个角度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证。

2  中国古代造纸的原料纺织源考

2.1  麻

历史上对蔡伦造纸的记录,以《东观汉记·蔡伦传》“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与《后汉书·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21]两则记载最为重要,此二者均明确指出了蔡伦造纸所用的原材料:树皮、麻头、破旧的布和渔网。

用“敝布”和“渔网”造纸,本身即为纺织品的再利用。此外,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的麻与葛,是中国传统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商周时期,浸麻织布已成为妇女的首要任务,先秦时代《诗经·卫风》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之语,说明当时的麻布与葛布不仅可以作为商品,也有一定充当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功能。可见,在造纸术发明前,麻作为一种纺织材料,在社会上已有了相当的地位,前文记载中的“麻头”无疑是对废弃麻布材料的二次利用。

值得思考的是,上述两则史料均将树皮放在了原料第一位,是否意味着树皮是蔡伦造纸的最核心材料?诸如楮皮、桑皮等树皮纤维,不是当时纺织业的主要原料,而是造纸术所采用的独特原料,故而我国历来将造纸业与纺织业分开看待,承认蔡伦对造纸术的独创性。然而李涛对493例古纸做了鉴定和统计,结果显示,从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麻类纤维在造纸原料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在同时期古纸样品中接近或超过80%,且两汉时期出土的古纸中基本不见树皮类纤维纸,一直到宋金元时期,麻类纤维的重要性才让步于树皮类纤维(图4)[22]。基于上述数据可知,在汉代及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造纸的主要原料一直是麻,而非树皮。

在此,我们考察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原料,《中国纺织通史》将纺织原料分为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两类,其中植物纤维则主要为葛、纻、大麻等[23]。据李强等研究发现,葛、大麻、苎麻等植物茎皮纤维用于纺织的时间极早,距今约6200年的草鞋山遗址就有野葛织物残片出土(图5),在距今约5630年的河南滎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碳化的丝麻织品,其所用麻线为大麻,苎麻的使用较大麻稍晚,但在4000~5000年前也已经开始使用,如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完整的苎麻绳[24]。由此可见,至汉代蔡伦造纸的时候,中国纺织业中的缫丝与植物茎皮纤维加工技术已至少有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即便目前的考古出土材料尚无法证明丝絮纸的存在,我们也可据已有记载中的“麻头、敝布、渔网”来做出推断:造纸术最初是受到了传统纺织业的启发,选用了纺织业中的废旧麻材料作原料,进行二次生产,来制造可用于书写的纸。

2.2  其他原料

(1)蚕丝与桑。

丝绸文明起源于嫘祖养蚕缫丝,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遗址中出有商代丝织物与纺织用的骨刀,证明了当时的纺织手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25];至周代,《诗经》中载“十亩之间也,桑者泄泄兮”,桑叶作为蚕的主要食物,其广泛种植与蚕丝纺织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此时蚕桑业已十分兴盛;汉代张骞通西域,始有丝路。至史载公元105年蔡伦造纸时,我国的蚕桑文化已发展成熟,形成农桑与田蚕“耕织并重”的经济模式。

虽然当前学界主流不认可丝质纸为真正的纸,但唐代何延之《兰亭记》中记有王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26]之语,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亦沿用了“蚕茧纸”之名[27]。对此存在两种理解:一是指具有蚕茧光泽的纸,二是指其原料为破布中掺杂有丝织品所造之纸。无论采用哪种解释,都不可否认至迟在唐代,都还没有严格地区分造纸与丝织,仍旧采用丝作原料,或将质量好的纸赋予丝名。

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对桑的利用是造纸承于纺织的另一印证。桑树全身是宝,除早在5600多年前就已开始利用野桑育蚕外,其果可食、可入药,其木可作农具、家具等,枝条可用来编筐,至汉代才开发出树皮造纸的用途,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始载“桑根纸”。古人种桑的主要目的是养蚕缫丝,渐渐开发出桑树的其他经济价值,可以说对于古代家庭而言,桑皮造纸是伴随蚕丝纺织而发展出的一种经济副产品。

(2)竹。

竹纸在宋代才得到大发展,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中提及的“竹疏布”:“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28]戴凯之《竹谱》中亦有记载“单竹,大者如腓,虚细长爽,岭南夷人取其筍未及竹者,灰煑,绩以为布。”[29]当代学者更倾向于这是用嫩竹纤维经纺织而成的粗布,而非竹纸,但此前对竹的利用通常以宏观整体为主,如竹编、制作竹简等,“竹疏布”的存在则开创了竹纤维利用的先河。明确的以竹造纸的记录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苏易简竹谱云: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为纸。”[30]“闽人”与《竹谱》中的“岭南夷人”相合,据此推测岭南地区的竹纸是由竹纤维制布发展演化而来的。

3  中国古代造纸的工艺纺织源考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造纸术的渊源进行考释,亦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传统纺织业。在原料加工与再加工的具体步骤中,造纸工艺之于纺织技术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继承性。

3.1  原料加工工艺

在各种不同材料的传统手工纸制造工艺中,有几个关键性的技术步骤是共通的,在此,我们将其归纳为:1)纤维浸沤(或称煮料、烧碱蒸料、沤煮等);2)舂捣(或称打浆、碓舂);3)抄纸。前两项核心操作在我国的传统纺织业中都有迹可循。

首先是纤维浸沤步骤。在蚕丝纺织工作中,要将次茧蒸煮,以除去部分丝胶,为使其快速脱落,会使用一定的碱性溶液,如草木灰、蜃灰类等,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宋代梁楷本《蚕织图》中可以见到这一场景(图6)。麻织品脱胶亦是类似的步骤,称为煮练脱胶。造纸过程中也会对树皮、麻料等进行蒸煮(图7),以去除其中的木质素与果胶,为了快速去除,亦会加入草木灰等碱性溶液——与纺织中的蒸煮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去除杂质,软化纤维。

此外,段玉裁注“造纸昉于漂絮”,漂絮是传统丝织业的重要一环,具体步骤是把丝纤维放在竹席上,浸入水中击打,击碎后的丝絮落在竹席上,晒干后取下,就形成了薄片。漂絮的目的是将蒸煮后的蚕茧放在水中击打从而分散纤维,类似的技术步骤在造纸过程中名为舂捣或打浆,目的是使纤维经捶打切断后,分丝帚化,暴露出更多的羟基从而形成更多的氢键,这似乎是在击絮的实验基础上所做出的技术改进[31]。因此造纸起源于漂絮的说法,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3.2  再加工技术

纺织业对造纸的影响还体现在纸的再加工技术上,如丝绸业中的砑光和涂层工艺。砑光即为用石块的光滑面或磨平的蚌壳在丝织品上碾压,可使织物表面平整光滑(图8),将丝织品改为纸张,便是造纸业中的砑光。将漆、油等液态物质涂抹于织物上,从而改善织物的外观与性能,是为“涂层”,在造纸中则有“填料”与之相似,即将粘结剂与水共煮后,再與用石灰等制成的白粉悬浮液相混合,涂抹于纸面以弥合纤维空隙[24]17-44

此外,纺织中的“浆纱”与造纸的“施胶”,以及二者的染色工艺等,都是造纸长期受纺织业影响的体现。浆纱是在经纱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常用主浆料有淀粉、动物浆、褐藻胶等,造纸中施胶是为了让纸更适用于以墨书写,以更好地满足书画艺术需要,常用胶料为牛皮熬成的动物胶与产自黄蜀葵或秋葵的植物胶。在二者的染色工艺中,纺织业给织物着色既有用矿物颜料,称为石染,也有用天然植物染料的,称为草染,造纸则主要使用植物染料,如用黄蘖制成的染液将纸染成黄色,称为“染潢”,兼具防蠹保存和着色艺术的双重功效。二者染色均常用浸染法,纸张通常快速浸染一次后取出自然晾干即可,纺织品的固色较纸张更难,故而常浸染多次,反复着色,称为“复染”。

对于造纸工艺与纺织技术之间的关联,李强等认为是纺织技术中的沤麻、漂絮等失败操作工序启发了造纸中比较重要的工序;而很多纺织的后处理工序直接位移到了造纸工序中[32]。笔者认为这是对造纸术技术来源的一种较为科学的解释。

4  中国古代造纸的功用纺织源考

4.1  功用继承

催动造纸术发明的最重要原因便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这说明纸最初被创造时,目的是取代昂贵的缣帛与笨重的简牍,成为新的书写工具。在缣帛与简牍之前,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金属器和玉石上,但这些文字载体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适应日常书写的需求。至迟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缣帛与简牍,且成为书写材料,故《墨子·兼爱》有“书于竹帛”之语。

从性能和便捷度而言,丝织品做书写材料,要远比简牍优越,其轻软便携,幅面可随需求任意裁截,吸墨性能也更佳,惟一不足之处便是价格高昂,仅供贵族和豪富之家使用。在纸出现后,虽有约三百年的纸简并用时期,简牍最终仍被纸张完全取代,然而直至唐代,仍有人用绢帛写字,且唐以前的书画作品,更多是绢本而非纸本[33],说明在纸张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更多是以纺织品的书画性能为目标,不断改进,力争超越。

造纸术对纺织品功用的继承,不仅体现在书写功能,还有很重要的包装功能。钱存训曾言在做书写材料之前,纸最早是用于包裹和衬垫器物的[34]。潘吉星总结包装材料的历史演变,指出上古时期用植物阔叶、兽皮、麻、葛布等做包装材料,上层统治者及贵富之家的包装物则使用丝织物或细布,然而植物叶子不结实,兽皮、布料与丝绢作为消耗性的包装材料则较为昂贵,无法在民间普及[9]1-26。纸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民间有了方便且廉价的包装材料。

笔者称纺织品对于造纸术的创造更具启发意义,就是因为在众多材料中,几乎只有纺织品兼具书写和包装的双重实用功能,人类不断追求进步,自然是以当前性能最佳的材料为目标,追求对其优点的完美继承,克服其缺陷,从而创造出更加优越的替代品。

4.2  功能让步

除出于功能继承的考虑发明造纸术,笔者认为造纸术受纺织业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唐宋时期的功用让步。隋唐五代以来,造纸原料来源增加,先前占大比重的麻料纤维逐渐给其他材料让步,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和竹纤维等在造纸行业中的用量逐渐增加,有力地挑战了麻纸的地位。一方面,这是造纸技术进步的体现,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纸张的书写、绘画、印刷、包装等需求大幅上升,原有的造纸材料满足不了全部需求,从而促进了新材料的开发。另一方面,这也是造纸原料让步于纺织业的表现,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唐宋时期经济文化更加繁荣,无论是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还是社会安定人口增长下人民群众的自我需求,丝与麻都更多地被用于纺织业生产,从而使得有书画需求的人向外寻求其他的替代材料。

汉唐以来,麻纺织技术和纺织工具不断改进,生产能力愈来愈强,对原料的需求自然也不断增加,此时造纸行业便开始逐步发展皮料纸、草料纸等;到了宋代,麻纺织生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加捻卷绕同时进行的多锭大纺车,大幅提高了纺纱效率,麻布产量增加且质量出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竹纸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这种社会资源的内部调节,正是造纸源于纺织业,但始终让步于纺织业发展的体现。

5  结语

当前学界对于造纸术溯源的三种观点,各有依据和逻辑。以本文所提的原料、技术、功用三要素来进行考察,造纸起源于树皮布之说虽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相似,如对树皮进行的浸泡和拍打处理,但在原料和功用角度都有难以解释之处:原料方面,倘若以树皮布为造纸之借鉴,则无法解释麻头、敝布与渔网的灵感来源;功用方面,树皮布用作制衣,或也用于包装衬垫,但未闻其用于书写的记载。而将蚕丝纺织品与植物纺织品结合起来看待,从上述三个要素切入,则能够发现造纸与纺织之间存有的密切关联。

从原料入手,中国传统纺织原料有蚕丝为主的动物纤维与桑、麻为代表的植物纤维,二者在中国古代造纸的原料中均有所运用;技术角度看,造纸过程中纤维浸沤、舂捣等步骤与传统纺织业的制造技术共通,纸张加工中的砑光、填料、施胶技术也源自纺织业的砑光、涂层与浆纱工艺;此外,以功用视角观之,造纸术继承了纺织品的书写和包装功能,且克服了纺织品价格昂贵的缺陷,其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纸张需求增加,在丝和麻更多被用于纺织业的情况下,造纸业做出了让步,转而寻求更廉价易得的替代性材料。

故而,我们可以说造纸术源于纺织,而最终独立于纺织业。

参考文献:

(1)(许鸣岐. 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2)(汉)许慎撰, (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杨巨中. 中国古代造纸史渊源[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1.

(4)王旭東. 从《说文解字》看东汉以前的纸与造纸[J]. 图书馆杂志, 2020 (6): 133-137、117.

(5)王菊华. 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6)刘光裕. 先秦两汉出版史论[M]. 济南: 齐鲁书社, 2016.

(7)毕青. 何谓纸?中国造纸史上的“古纸”与“今帋”[J]. 中国造纸, 1983(1): 56-59.

(8)许鸣岐. 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9)许鸣岐. 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10)钱存训. 书于竹帛[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11)潘吉星. 中国造纸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2)(英)奥雷尔·斯坦因. 西域考古图记[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3)凌纯声. 中国古代的树皮布文化与造纸术发明[J].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61(11): 1-49.

(14)凌纯声. 树皮布印花与造纸印刷术发明[J].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62(14): 193-228.

(15)(德)利普斯. 事物的起源[M]. 汪宁生译.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

(16)(日)国分直一. 東亞古代に於けるタパ文化[J]. 史学研究, 1952(12): 44-55.

(17)邓聪. 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 东南文化,2000(11): 6-22.

(18)郑也夫. 造纸术的起源[J]. 北京社会科学, 2015(7): 4-15.

(19)谢莉, 李大伟, 谢光茂. 广西發现的史前石拍初探[J]. 文博学刊, 2020(4): 21-31.

(20)邓聪. 台湾地区树皮布石拍初探[J]. 东南文化, 1999(5): 6-13.

(21)(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M]. 上海: 山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2)李涛. 古代造纸原料的历时性变化及其潜在意义[J]. 中国造纸, 2018, 37(1): 33-41.

(23)周启澄, 赵丰, 包铭新. 中国纺织通史[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7.

(24)李强, 李斌. 图说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25)王若愚. 从台西村出土的商代织物和纺织工具谈当时的纺织[J]. 文物, 1979(6): 49-53.

(26)(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6.

(27)(宋)苏易简等. 文房四谱:外十七种[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28)(晋)嵇含. 南方草木状[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29)(元)李衎, (晋)戴凯之. 竹谱[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30)(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22.

(31)任克. 丝绸业与造纸[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2000(3): 82-88.

(32)李强, 李斌, 杨小明.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J]. 丝绸, 2010(3): 56-60.

(33)樊嘉禄.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工艺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

(34)钱存训.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A Study on Papermaking in Ancient China Originated from Textile Industry

ZHU Zijun, LI Tingting, ZOU Yuqi, ZHU Yuewei, CHEN Biao

(Department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Abstract:The origin of papermaking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of academic research. Historical books such asDong Guan Han Ji and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regard papermaking as Cai Lun's independent invention. But whether it was originally inspired by other industries or elements is not recorded in the classical books. For this problem,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ree different views: papermaking originated from silk textiles, papermaking originated from plant textiles, and papermaking originated from non-textile bark cloth. In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raw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function, we investigate the inheritance of papermaking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At last, we think that the invention of papermaking is inspired by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bark cloth can not be used a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papermaking.

Keywords:Papermaking; Textile; Origin; Bark cloth

(责任编辑:李强)

猜你喜欢
造纸术纺织业起源
造纸术
《天工开物》里的造纸术
圣诞节的起源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奥运会的起源
我学会了造纸
清明节的起源
纺织业觅路
蔡伦改进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