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党建的价值旨趣与实践向度

2024-06-01 07:59:02刘景超王俊凯李洋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刘景超 王俊凯 李洋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马克思主义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党建工作是党与青年大学生紧密联系的纽带,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宝藏,能够助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深入把握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意义所在和现实困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党建;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部署。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来源与支持;党建工作也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践中的传承与发展。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融通性,需要进行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高校党建是党与青年紧密联系的纽带、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青年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将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党建铸魂赋能,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指引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文化基础与精神力量源泉。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历久弥新,指引我们党和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1]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增强我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适应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要求。[2]立足新时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不曾间断的历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精忠报国、仁爱孝悌、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等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价值观相契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道德支持和价值引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3],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积淀起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同铸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们应进一步激活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和谐、孝顺、忠诚等优秀品质,提倡勤劳奋进、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和品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智慧的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学习、钻研和思考的优良传统,为人们提供持续学习和创新进取的动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崇尚,尤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人们以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态度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在遇到困境时不言退缩,努力化挫折为动力,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发展。[4]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家国情怀意味着养成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始终以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为己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能够激发人们对家国的情感认同,同时也提醒人们承担自己的家国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们奋发有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结合有助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5],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灿烂的中华文明,构建了中华儿女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沃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高校党建深度结合,能够为治校兴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和富有中国智慧的方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立根铸魂的作用。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建设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历史根基和精神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结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党建工作要扎实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中国古代儒学“立德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认识与外延性运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价值体系,蕴含着“立德”之根本,“育人”之智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正是当代中国立德树人的底气所在。高校黨建工作应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立德树人的不竭动力源泉,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结合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孕育理想信念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国家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集中体现,为当代中华民族注入发展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能够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结合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相得益彰,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在课程与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由于外部社会环境与内部工作方法等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相结合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种文化元素相互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国。西方利用科技武器将其文化粉饰成“普世文化”,鼓吹“自由”“人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化与诋毁;同时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诱导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向西方靠拢,严重影响了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相结合。在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中,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对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能力,课程建设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此外,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与党建工作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进行宣传与运用,导致青年大学生缺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降低了积极性。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聚焦在基础内容上,缺乏对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整体性、指导性设计,未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质充分融合,也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发展与培养等党建工作内容充分结合。在工作方式上,高校党建工作主要依托“三会一课”及党日活动,部分高校尝试在党建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停留在文件学习、主题讲座等直接教育宣传方式和展览参观、经典研读等传统的活动方式上。这种形式单一的结合方式感染力低、持续性差,不能很好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无法引起青年大学生持续、浓烈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党建育人的目标成效。[6]同时,现有结合方式对于新媒体及网络平台等新型工作阵地运用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智慧交互等新型科技手段和创新工作方式以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党建的实践向度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推党建教育内容升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党课中能够极大丰富学习内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党的治国理念和对党员的素养要求等,如“民为邦本”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故鼎新”体现党勇于自我革新的鲜明品格,“自强不息”体现中华民族坚定理想、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文化典故等纳入党建教育中,通过讲解、研读和讨论,师生党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提升思想认识和文化修养。高校可以通过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与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党建教育内容升级。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创新优化党建活动形式

传统的高校党建活动多采取参观座谈、纸质媒介等形式开展,模式陈旧单调,为此需要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作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校,应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结合的新方法、新路径,同时合理运用网络、新媒体和各种新型技术手段,丰富文化活动载体。高校需要增加资金与人员投入,借助信息化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鼓励基层党组织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文化知识竞赛、传统工艺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推出“传统文化元宇宙”、文化遗产App等,使师生党员能够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进行沉浸式体验互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利用公众号、短视频、慕课等各类平台搭建多维宣传矩阵,拓宽文化宣传途径,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与学生参与热情。

(三)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主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高校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高校需要立足自身特色与现实情况,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汇演、建设传统文化体验馆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高校党建教育的实效。同时,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等特定节日营造氛围,如清明节、端午节、中国航天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缅怀仁人志士、纪念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榜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观念、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理论成果,以文化建设助推党建工作质量提升。

(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提升党建引领育人实效

高校党建还应注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工作的结合过程中,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建立相关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文化创意设计、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的剪纸体验和传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党史党建知识的学习更加鲜活。其次是支持文化社团或组织,发挥朋辈示范作用。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或组织服务党建工作发展,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和讲座,提供资源和支持,让青年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名人故居探访等志愿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品质与精神力量,进而引导学生将自身专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自身发展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转化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的实践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23(4):1-8.

[2]汪信砚.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5-17.

[3]姜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9):39-41.

[4]朱文琦.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依据、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向[J].求实,2022(5):4-12.

[5]田鹏颖,崔菁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的显著优势、发展空间与效能转化[J].现代教育管理,2021(2):1-8.

[6]高丽倩,张福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22(21):96-100.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17:43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17:50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