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朝夕相伴——社区养老租房新平台”(S202210530126X),202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湖湘红色文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究”(HNJG-20230314)。
摘 要: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已成为高校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元宇宙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注入了新的能量,具有引领护航、稳固基础、育人铸心的重要意义。然而,元宇宙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甄别困难、监管难度加大、安全防护挑战增加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元宇宙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找出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举措,包括优化信息甄别机制、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安全防护机制等,以
期
建立一个安全、和谐、多元的高校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交流平台。
关键词:元宇宙;网络意识形态;机制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怎么样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1]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2]在元宇宙背景下,高校
作为
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既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将面临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挑战。
一、价值:元宇宙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注入新能量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它是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数字生态系统。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与数字化的世界
进行交互,创造、体验和共享虚拟空间中的各种内容。元宇宙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元宇宙概念才得到更多关注。元宇宙的发展历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世界。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让用户在现实场景中感知虚拟元素。区块链技术为元宇宙提供了去中心化、安全可信的数据存储和交易基础,使虚拟世界中的资产和内容真正具备了所有权。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元宇宙中则扮演了智能助手的角色,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和交互。关于元宇宙的界定和评价,学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学者将元宇宙理解为虚拟世界的延伸和进化,认为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也有学者对元宇宙提出了一些担忧和批评,认为元宇宙的发展面临技术挑战和难题,如虚拟现实技术的硬件成本高,用户体验感有待完善,数据隐私保护需要加强等。
还有学者担忧元宇宙可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沉迷,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模糊等。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和技术的新兴领域,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元宇宙或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关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長、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3]对于当下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而言,元宇宙为此注入了新的能量,具有引领护航、稳固基础、育人铸心的重要意义。
(一)引领护航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不仅能够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进步,而且能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网络空间的稳定。第一,随着元宇宙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融日益加深。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其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思想动态和文化走向。高校所形成的网络文化风尚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可以引领积极网络文化风尚,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进步。第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能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思想保障。高校是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场所,在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通过规范网络言论、筛选网络信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在思想文化层面上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这种保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体层面,而且在于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方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有助于护航国家文化安全和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稳定。在网络空间中,不良思想的传播和渗透会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防范并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有助于青年全面成长成才、社会环境稳定团结和国家总体安全的维护。[4]
(二)稳固基础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不仅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良好学习环境和师生思想健康的必然选择。第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的软实力之一,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影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可以稳固高校在网络空间的阵地,确保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发展,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和成长环境。第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助于筑牢思想防线,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渗透。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既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也存在负面的、有害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一旦传播到校园,就可能对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高校可以及时识别、过滤和排除不良信息,有效防止其对师生的思想渗透,筑牢师生的思想防线。第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当前,网络空间是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其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师生能否正常学习和成长。通过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高校可以清除网络空间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内容,打造积极向上、纯净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育人铸心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既能助力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成长发展,也能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对于个体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暴露在各种网络信息中,容易接触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意味着能够通过对网络言论的引导和规范,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和侵害。第二,加强治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承担着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责任。通过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信息的挑战和诱惑。通过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高校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理性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得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问题:元宇宙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挑战
在元宇宙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挑战。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日益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着信息甄别困难、监管难度加大、安全防护挑战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一)信息甄别困难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面临着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混淆和篡改以及信息过载和泛滥等多重挑战。这不仅影响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可能对校园安全、师生权益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变得更为多元化,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信息生态系统。在面对如此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时,高校师生往往难以准确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种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意味着信息可能来自各种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个人或组织,其中一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误导性的或具有明显偏见的。然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往往难以在这种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从而影响了意识形态治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信息来源多元化可能导致高校面临误导性信息的高风险。如果无法准确甄别信息的真实性,高校就可能被误导,进而采取错误的行动。特别是对于涉及校园安全、师生权益等的重要信息,高校如果不能及时辨别真伪,则可能导致校园内部的混乱,甚至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声誉。
在元宇宙中,信息混淆和篡改现象十分普遍,这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法分子可以轻易伪造信息、篡改内容,甚至制造虚假事件。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以虚假新闻、假冒账号、假图片或者假视频等形式出现,这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辨别真相带来了困难。如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难以准确辨别真相,则无法有效应对和处理相关问题。同时,信息混淆和篡改可能导致校园内部恐慌不安,甚至可能产生一系列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此外,这还有可能会削弱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得师生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在元宇宙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这也导致信息过载和信息泛滥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师生面对大量网络信息的涌入,往往难以有效筛选和甄别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信息过载和泛滥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难以专注于关键信息的监测和处理,从而影响了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此外,信息过载和泛滥可能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直接错失关键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应对校园内部出现的突发问题和挑战。高校师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也可能产生疲劳感和麻木感,导致对关键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进而影响到校园内部的秩序稳定。
(二)监管难度加大
元宇宙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监管难度加大的巨大挑战,主要包括虚拟空间边界模糊、监管技术存在局限性以及跨平台、跨境等问题。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给高校的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隐患。
在元宇宙中,虚拟空间的边界模糊不清,这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使得现实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在网络社会无法实施,或者遭到破坏,而新的行为规范尚未建立起来。[5]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参与者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应用进入这个虚拟空间,而这些平台往往是由第三方创建或运营的,学校无法直接控制。这种模糊的边界使得高校难以准确定位和界定网络空间,导致高校失去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一旦高校无法树立权威,便难以干预和引导其中的言论和行为。这种情况下,不良的信息和意识形态可能不受限制地渗透进校园,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高校也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在虚拟空间中出现的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传播等挑战,导致声誉和社会形象受损。
在元宇宙中,尽管技术手段在网络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日益显现。随着各种新型网络应用和技术的涌现,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及时跟进并应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传统的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元宇宙中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进而使得不良信息在网络中蔓延和扩散,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监管部门的无力感可能导致其
在网络治理方面缺乏有效行动,进而降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果和水平。
在元宇宙中,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往往具有跨平台和跨境特點,这就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不同的网络平台受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的管辖,跨境传播的网络信息也可能受到不同国家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这使得高校网络治理难以彻底处理跨境传播的不良信息和意识形态问题,更可能导致校园内出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冲突,甚至可能引发国际关系紧张。同时,这种问题的存在也可能加剧学校内部的管理困难,使得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面陷入被动局面,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三)安全防护挑战增加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从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到虚拟空间安全隐患,再到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高校师生的个人权益,也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声誉。
高校的网络系统包含了师生个人身份信息、学习成绩、财务信息等大量个人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黑客窃取,可能出现身份被盗窃、财务欺诈等犯罪活动,给受害者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对于高校中的大学生而言,其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不良信用记录等更严重的后果,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黑客可能通过篡改高校的教务系统、课程安排等数据来制造混乱,甚至可能破坏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损害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降低高校的教学质量。此外,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网络攻击事件,学校还可能需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或面临法律诉讼,同时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负面报道,导致声誉受损。
在虚拟社交平台或虚拟现实空间中,高校师生可能会遭遇来自陌生人的骚扰和不当言论攻击,甚至受到网络欺凌或诈骗的威胁。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虚拟空间中可能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和极端思想,对高校师生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在虚拟社交平台或虚拟现实空间中,高校师生可能会接触到暴力、色情、恐怖主义等不健康的内容。这些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引发不良行为或导致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使得高校学术成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用于商业目的或未经授权的散播。网络空间的隐私权比物理空间的隐私权更难设防、更难控制,这也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6]因此,在元宇宙背景下,高校师生将面临更大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其个人信息很容易被虚拟社交平台或第三方应用程序收集、分析和滥用。面对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困境,高校师生的创新动力可能会受到抑制,限制其在虚拟空间中的创作和活动,最终也将影响到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潜力的挖掘。
三、机制:元宇宙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机制创新
随着元宇宙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空间成为思想交流、信息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重视。例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政策法规更是着重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以应对元宇宙背景下的网络风险,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有序。
(一)优化信息甄别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信息甄别困难的问题,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甄别和验证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和信息保护以及采取有效的信息管理和传播机制。
第一,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信息甄别和验证机制。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且专业的信息验证团队或机构,从信息来源、内容可信度、传播路径等多个维度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得以准确辨识。其次,高校应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快速处理海量信息,自动筛选出潜在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最后,高校应不断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师生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辨识能力,培养师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而有效防范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第二,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和信息保护,防范信息混淆和篡改。首先,高校应加大投入,加强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管理,以保障校园网络系统的安稳运行。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师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流程,确保师生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最后,高校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及时共享网络信息安全情报和数据,共同分析和应对网络威胁,形成联防联控的网络安全格局,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第三,高校应采取有效的信息管理和传播机制,以对抗信息过载和泛滥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规范校园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发布渠道,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其次,高校应根据师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智能化筛选和分类,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内容,减轻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后,高校应与各类学生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信息管理政策,共同参与信息的传播分享,共同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强化网络监管机制
在应对日益困难的网络监管挑战时,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第一,高校应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在学校层面,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监督各学院的执行情况。在学院层面,学院应设立网络监管员岗位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执行学校的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学院内的网络安全问题和意识形态风险。在个体层面,教师工作部、学工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师生的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网络监管工作。
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监管能力。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网络行为分析系统,对高校师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风险。其次,高校应积极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数据共享和追溯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篡改或伪造。最后,高校应该积极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网络监管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应对外部攻击和恶意软件的入侵。
第三,高校应加强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技术企业等的合作与信息共享。首先,高校之间可以共同研究和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分享经验和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的监管水平。其次,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可以加强政策对接和协同监管,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最后,高校与技术企业的合作则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提升高校的网络监管能力和效率,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和意识形态风险。
(三)加强安全防护机制
在元宇宙背景下,为应对网络安全防护所面临的挑战,高校需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数据保护与隐私安全、提升用户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第一,高校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以迎击来自元宇宙的多样化安全威胁。首先,高校应不断升级网络设备,建立先进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不断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带宽,以确保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高校应重视对弱点和漏洞的及时修补,以防止黑客攻击。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安全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并确保每位师生知晓和积极遵守。最后,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实现对异常活动的实时检测和及时响应。
第二,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数据保护和隐私安全尤为关键。首先,高校应建立严格的个人信息管理规范,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严格限制信息的使用和传播。同时,高校应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其次,为了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高校还应当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仅授权特定人员访问和处理个人信息。最后,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第三,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对于高
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举办各类网络安全培训,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以提高师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其次,高校应建立网络安全反馈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发现和反馈网络安全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设立网络安全热线或搭建专门的举报平台,接收师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反馈,并及时跟进处理。最后,高校应制定并规范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当下,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治理已成为高校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未来,随着元宇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期待高校能够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理网絡,形成多方合力共治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唐爱军.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3(4):36-42.
[2]米华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3]潘红涛.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34-37.
[4]许凝,朱俊炜,王逸鸣.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化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3):78-80.
[5]朱廷劭,李昂.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J].科学与社会,2013(4):23-31.
[6]汤啸天.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与隐私权保护[J].政法论坛,200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