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娜 周江平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建国初湖南省冬学运动研究”(XSP21YBC109),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载体运用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研究”(22A0299)。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冬学运动最先从华北地区发起,而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推动下向全国普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民教育运动,影响深远。冬学运动的大力开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升农民政治觉悟、激发农民建设热情、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动员农民拥军支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党的有力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抗战以来形成的丰富经验等有利条件。
关键词: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因;有利条件
冬学,始于宋代,指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是传授文化知识、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和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改造传统冬学,将其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学习运动,教育、动员广大农民投身于革命战争,有效地提升了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为推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生产力和增强民众文化素质,向全国推广冬学运动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冬学运动开展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冬学运动始于华北地区。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
在原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成立初期管辖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平原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这些地区恰好是抗日战争以来冬学运动最为繁荣的地区,许多地区有举办冬学的基础与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些地区也最先意识到冬学运动的重要性。1949年10月15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发《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号召整个华北再次开展冬学运动。
《实施纲要》颁布后,一方面,华北各地积极响应,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22日指示各縣,除受灾严重地区外,全省每一行政村都要开办冬学,争取有60%
左右的青壮年入学。另一方面,其他冬学运动基础良好的地区先后开始了冬学运动的组织工作,做得较好的是山东与东北地区。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鉴于冬学运动的重要作用,认为冬学运动不应局限于华北、东北、山东等少部分地区,而应该在全国普及开来,并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区十余年来的经验证明,农村冬学运动是团结教育广大农民的有力武器之一……这种适应广大群众需要的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着的教育方式,今后应当在全国农村中普遍推行。”[1]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49年12月5日向全国发出《关于开展一九四九年冬学工作的指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全国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此后,冬学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取得显著成效。1951年11月,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去年全国冬学入学农民已达二千五百万人。”[2]而“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二年度的冬学,入学农民四千八百余万人”[3],到1956年11月,《人民日报》报道冬学人数达到6 200万人。
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强调“在农村中,应该提倡坚持常年学习,除了抓紧冬季学习以外,其他三季也要坚持学习”[4]。该文件颁布后,全国扫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民校工作与常年性的扫盲工作上,不再单独强调和组织冬学运动。在此背景下,全国性的冬学运动在1956年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冬学运动开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形成全民共建的热潮,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也需要动员民众援军支前,冬学运动由此被重视起来。
(一)提升农民政治觉悟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民满怀期待与感激,但缺乏相应的政治觉悟。一些农民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较为浅薄,因此进一步提升农民觉悟是极为紧迫的任务。1949年10月,《实施纲要》指出:“群众中还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对于革命胜利以后国家发展的前途了解不够,对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任务了解不够……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及时地、个别地加以解决,更需要从教育着手,提高群众觉悟,从思想上、政治上予以根本解决。”[5]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需要向农民普及、宣传不同的政策内容,以加深群众的理解,以便获得更多支持。1949年,政府主要向农民宣传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讨论恢复发展本地生产的办法;1950年,政府主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1951年,除了抗美援朝爱国教育外,政府还有增产节约、爱国公约运动、土地改革教育;到1953年,政府主要向农民宣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尽管不同时期的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均为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让农民对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更为信服,自觉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与方针。
(二)激发农民建设热情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建国初期,在农业作为国家根基的情况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为重要,冬学运动正好能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1949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一九四九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冬学要“使全国人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主人和创造者,自觉地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如何克服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应当成为冬学的重要内容之一”[6]。各地也纷纷在开办冬学的文件中予以强调,如察哈尔省规定1949年冬学的方针与任务就是要“经过冬学运动,达到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启发群众生产情绪的目的”[7]。
(三)提升农民生产技术的需要
形成生产建设高潮并取得重大成果,仅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有生产技术。1949年10月,《实施纲要》指出:“华北战争结束,人民生活安定,建设时期开始……群众迫切地要求学习,要求文化,要求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的客观条件。”[8]由此可见,提高生产技术是解放后农民自身的迫切要求,而生产技术的提升是生产发展的必然需要。1950年,教育家李曙森曾说:“今年冬学一般仍应以文化学习为主……如果农民不首先识字掌握学习工具,获得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就不可能作到政治上有系统的提高,不可能有系统地吸取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就不可能使祖国农业生产沿着科学方面发展。”[9]由此可见,此时冬学的重要目的仍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
(四)动员农民拥军支前的需要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持续到1953年7月,将近三年的时间,作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神支持,动员农民成为获得这些支持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有三年的冬学都将抗美援朝的政治与军事动员作为重要内容。1950年,《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已成为全国人民当前中心斗争任务的今天,今年冬学运动的开展,较以往任何一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10]各地的冬学也纷纷落实了这一方针。1951年,在河北涉县的冬学计划中就强调:“在以识字为主的方针下,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深入贯彻抗美爱国的经常化教育。”[11]全国各地都强调冬学运动中要将抗美援朝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冬学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广泛动员群众拥军支前。冬学运动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经常将农民聚集在一起開展时事政治教育,对于动员广大农民拥军支前起到显著效果。
(五)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冬学运动虽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全国整体文盲比例依然较高。许多地方的农村中文盲占绝大多数,1949年,“在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占80%
”[12]。导致无论是看文件还是宣传政策都有较大障碍。有些村缺少识字人口,给政府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也认识到冬学是他们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正如河北涉县在1951年冬学计划中所说:“随着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学习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为迫切,农民也认识到识字教育是农民文化上的大翻身。”[13]而在当时的农村,只有冬学能满足群众对学习文化的需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冬学运动开展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冬学运动,已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个阶段的冬学运动。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抗战以来冬学运动的经验都为冬学运动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国家的统一为冬学运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冬学运动仅在部分地区延续下来。因为战争原因,冬学运动开办的地区相对有限,一般来说集中于北方的根据地或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虽然是华北人民政府首先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但最终由中央教育部主导,颁布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号召全国开展冬学运动。此后几年,国家都有相应的文件颁布,使得原先仅在北方开展的冬学运动,也得以大量出现在南方。据记载,1950年“湖南省参加冬学的农民有84.5万”[14],“1951年达到207万”[15]。冬学运动在祖国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统一为这种政策增添了更多的权威性与号召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为冬学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不断胜利,地方各级人民政权迅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冬学运动的领导。党和政府不仅颁布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而且还要求各县人民委员会必须遵照国务院指示的精神,把冬学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在此基础上,各地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或冬学工作委员会。许多地区的扫盲工作委员会,要求“委员会人选由政府首长任主任,吸收各有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农村工作部、青年团、妇联会、人民武装部、文化科等)负责人为委员,教育行政部门为经常办事机构,以便各县安排扫除文盲工作”[16]。各地往往要求几个部门联合起来组织开展冬学运动,高层领导负责统筹与协调。这种组织领导方式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独特而强有力的组织结构,冬学运动也因此得到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人民当家作主为冬学运动提供了动力之源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但是,如何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许多农民深切地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想当好国家的主人,就必须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政治觉悟。因此,冬学无疑是农民学文化、接受政治教育最理想的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冬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显著提升。
(四)抗战以来冬学运动的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冬学运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冬学运动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越来越多的经验总结出现在报刊中。如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有许多经验总结文章刊发在《人民日报》中,比较有影响的如:194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办群众所喜爱的冬学——太行冬学转变形式主义作风经验》、1948年10月28日常江河发表的《太行办冬学经验》、1949年1月10日转发“太行讯”的《从群众爱听的讲起 冬学人数越来越多 退伍军人武序禄办冬学的经验》、1月27日平山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发表的《平山县青年团组织青年参加冬学经验》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继续刊发关于冬学运动经验总结的文章,如:1950年3月31日和4月4日分别刊发李江源等人的《山东省冬学运动重要经验 从群众思想实际出发,密切结合生产救灾,号召群众作学习和生产模范》和《山东怎样解决冬学师资问题》,12月27日刊发李曙森的《今年冬学怎样办?》,1951年1月4日和11日刊发土光的《京郊办冬学初步经验》和孙曦的《黑龙江省冬学经验》,1955年1月30日刊发余博、佟力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冬学、民校的初步经验》等。此外,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中,均有关于冬学运动经验总结的内容。这些文章都对冬学运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提炼经验,如:常江河的《太行办冬学经验》就重点总结了3条经验,认为举办冬学,一是必须结合中心工作,二是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要适应群众生活习惯,三是农村大众文化机构要与冬学运动配合。
这些经验的总结与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深入了解冬学运动,也为举办冬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为冬学运动在全国的推广打下基础。
四、结语
冬学运动曾被我国教育家董纯才称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教育中最大量、最经常、最有效果的一种组织形式,自抗日战争以来成为教育与动员农民最重要的方式。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形成全民共建的热潮,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颁布实施,需要人民理解并贯彻执行;同时,国家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禁运和战争威胁,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需要人民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凝聚力空前增强,党和国家及时抓住机遇开展了又一轮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这一时期,冬学运动的成就达到巅峰,参与的农民数量最高达到6 200万人,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与政治觉悟,有效动员了农民积极进行生产建设与支援抗美援朝,推动了农村中心工作的开展,完善了农村社会治理。同时,冬学运动也彰显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积累了丰富的农民教育经验。如今也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推行农民教育,这将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
参考文献
[1][6]马叙伦.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开展今年冬学工作 解释共同纲领树立国民新道德 提高农民群众政治觉悟文化水平[N].人民日报,1949-12-07.
[2]马叙伦.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今年冬学政治时事教育的指示[N].
人民日報,1951-11-13.
[3]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五二年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恢复与发展情况的公报[N].人民日报,1953-09-3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7.
[5][8]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49-10-19.
[7]察省人民政府制定办法 开展冬学运动[N].人民日报,1949-11-24.
[9]李曙森.今年冬学怎样办?[N].人民日报,1950-12-27.
[10]克林.怎样办好今年的冬学?[N].人民日报,1950-12-23.
[11][13]涉县一九五一年冬学运动计划[A].河北省涉县档案馆,9-1-1-1.
[12]1949—2001全国主要人口统计数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486.
[14]湖南省文教厅社教科.湖南省一九五〇年冬学总结[A].湖南省档案馆,173-1-114(7).
[15]湖南省一九五一年冬学工作总结[A].湖南省档案馆,173-1-178.
[16]保定专署关于开展一九五五年冬学运动的计划[A].河北省档案馆,1025-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