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

2017-04-17 09:12刘长军谢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

刘长军 谢瑜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满足了新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凝聚精神动力的需求。《人民日报》凭借权威影响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较为广泛地传播主体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通过“理论、道路、制度”三个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统一思想、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为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有益经验等方面有着历史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43-0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乡村到城市,从局部到全国,很好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民日报》为对象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所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摆在面前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领广大群众向社会主义过渡等繁重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不可分。

1.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建立了新政权。但是,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活动在农村等现实原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纲领以及党的指导思想还缺少认识。“全国统一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新政权合法化了,这样它就可以取得社会改造和现代化所必需的更深入的政治控制,但它势必面临着来自远古以来就支配中国社会的地方主义。因此,一个一体化的全国政治制度就需要国家以以前政权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向社会渗透,而这种渗透转过来需要谨慎地发展组织才能和认真地进行社会动员,以促使社会各阶层摆脱他们的狭隘观点。”[1]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认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是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领导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关键是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将不能维持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执政党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崭新课题。要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民众的思想觉悟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毛泽东提出:“全党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2]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民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认清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形势,提高思想觉悟,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理解、配合、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障社会有序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政权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3.是確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凝聚精神动力的需要

意识形态本身固有特性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民众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受资产阶级和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并不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就立刻消除的。为此,毛泽东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方法教育人民,用强迫方法教育反动分子。教育民族资产阶级,教育农民也还要并且首先教育工人阶级,教育共产党员,人民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在有了人民国家的条件下这是可能的必须的。”[3]这一时期,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还处于非常艰难的起步阶段,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非常需要广大民众能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这一切的思想基础,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形成共识,凝聚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以往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积累,民众对新社会的强烈向往,这些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基础。以《人民日报》为例,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也不断形成。

1.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影响力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并部分肩负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能。1949年8月1日,根据革命与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民日报》正式改成中共中央机关报,开始作为党和国家舆论的旗帜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社论来传递党中央意志,体现出极强的权威性,成为指导各地报纸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另一方面积极贯彻党中央的要求,不仅自身带头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推动其他报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实行采编合一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通过在天津、上海、沈阳、武汉、青岛、石家庄、郑州、长沙、南京、广州等城市建立私人代销处、办事处或营业处以及发行站,与邮电总局签订了“邮发合一”等举措,扩大报纸的发行范围和提高发行量与发行速度,进一步强化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紧紧围绕着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一是从内部机构设置上将《人民园地》组改为读者来信组;二是从具体的栏目以及版面上不断创新,把《读者来信》从专栏扩展为专版,并不断设立《来信摘要》、《来信综述》、《读者来访》、《答读者问》、《对批评建议的反映》、《新人新事》、《读者·作者·编者》、《编读往来》、《到读者中来》等栏目;三是建立读报组,开辟《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据《人民日报》工作人员林晰回忆:“处理读者来信,接待来访,深入基层建立读报组,以及就读者来信、来访进行实地调查,使这个机构成为了党报联系群众最直接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充满了群众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党报无穷无尽的信息源泉。……,我们运用各种方式争取公开见报,使党报和人民群众的距离缩短了。”[4]

3.拥有较为广泛的传播主体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

《人民日报》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一大批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其撰稿。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拓、李达、艾思奇、胡绳、胡乔木、王学文、杨献珍、陆定一、沈志远、张如心、孙定国、潘梓年、冯定、王亚南、钱俊瑞、胡华,等等,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专家学者以及党政干部,形成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主体。此外,《人民日报》还根据广大群众不同文化水平的特点,充分利用新闻、评论、通讯、副刊、漫画、纪实、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抓住一些重要纪念日,增强与其他刊物以及中央广播电台的互动,来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的宣传,显现了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宣传的同时,更突出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从“理论、道路、制度”三个维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与宣传当前中心工作、时事与政策相结合,与学习党史运动相结合,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民众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多措并举,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广大党员干部和民众中的宣传普及,紧紧围绕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推进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第一,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党的建设学说、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等内容,直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通过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提倡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积极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第三,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出版发行信息及内容摘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单行中译本的主要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第四,加强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学习》、《新建设》、《中国青年》等报刊联动,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第五,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30年的革命史与奋斗史,介绍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如《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章,通过自身的网络体系向全党和全国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民众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经历的“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恢复时期”等不同历程,清楚地了解毛泽东同志不同著作所撰寫的历史背景,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历史经验,如全文刊载陈伯达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一文,全面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和中国革命发展过程。第六,先后全文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过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并配发了理论学者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通俗化解读,宣传报道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等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体会和感受,推动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众化。第七,全文刊发《论人民民主专政》,引导广大群众认识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和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两个重要问题,通过“记者采访、刊发学习体会和进行问题争鸣”等方式来通俗化解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结合党和政府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以及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等实际工作,来推进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传播。第八,利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结合着当时开展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刊发社论、学者解读以及新闻报道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和普及。第九,通过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理论以及改造理论的论述、发表理论学者对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通俗解读文章、编发社论等一系列举措,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广大党员干部和民众中的宣传普及。第十,及时介绍《毛泽东选集》的主要内容以及出版消息,报道各地民众对《毛泽东选集》的强烈需求和学习等情况,以此推进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普及。

2.宣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理论宣传产生向心力,感召力,而走什么的道路是民众更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推进有关城市领导、管理和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既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顺利向城市转移的目标,也通过这些有利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巩固了党在城市中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围绕着“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等任务,积极推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以及巩固领导地位的过程中,使理论不断走进大众。第一,从宣传贯彻对干部学习教育以及职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精神,介绍各地组织开展学习教育的情况以及特色做好和积累的好经验,宣传干部个人学习的方法和体会以及工人阶级思想觉悟提高的成效等方面,推动在职干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职工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二,宣传与推动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纠正工作错误、传播典型经验、推动工作朝正确方向前进,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第三,刊载党和国家的有关决定,通过社论等形式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来推进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四,刊发社论和相关文章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积极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宣传展示工业化建设进度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积极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内,在废除旧有的为国民党服务的封建的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积极建立代表人民意愿且能唤起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有序运转和不断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到1956年底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围绕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推动工作。第一,及时公布中央选举委员会和政务院有关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指示精神,通过刊发社论以及问题解答等方式加强对人民民主思想的宣传,围绕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加强宣传报道,及时介绍各地好的工作经验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走向民众。第二,宣传报道政协第二届全会的有关情况,全文刊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及大会报告并刊发社论号召学习会议精神,宣传介绍功能转型后政协发挥作用等情况,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大众化。公布国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政策并编发社论进行推动,重点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宣传介绍全国各地推进民主区域自治的整体情况,进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大众化。第三,公布党中央和国家的决定、命令和指示精神,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配合推动指示精神的贯彻,宣传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等举措,从说理和实际成效展示两个方面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坚定改造的信心,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深入人心。第四,紧密围绕着宪法草案以及宪法的公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对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加强对宪法的宣传教育,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群众中的大众化,针对人民大众或与人民大众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贯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法律法规意识,不断使法律法规走向人民大众。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推进,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以《人民日报》为考察对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力地促进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第一,推动党的干部和广大群众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如农业部学委会通过学习《毛泽东选集》,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的,并明白毛主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革命问题的,认为学习后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对于判断问题更有预见性,对今后进行的一切革命工作,有所遵循。[5]北京大学陈光中陆续阅读人民日报上刊载毛主席一九二六年以来所写的重要著作后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要取得今天这样的胜利,乃是不可能的”[6]。第二,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变化,展示新社会取得的成就,引导民众认可中国共产党、认同新社会。如,青年大学生黄明华通过回顾在旧社会的遭遇,感受在解放后得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从内心接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表示“一定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7]。清华大学水工结构教研组全体教师表示,“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决心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水利干部”[8]。甘肃省回族农民王德义在经过政府帮助后感激地表示:“在毛主席教导下的干部,对我比亲兄弟还关怀,对我们少数民族人民的照顾比什么都周到。……,我要将毛主席给我们的好处告诉穆斯林们,让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对我们少数民族人民是多么地关怀!”[9]。第三,推动封建腐朽以及崇美等思想观念的消除。如,针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存在的封建婚姻制度,通过刊载有关婚姻问题的宣传材料,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案例新闻,引导民众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北京市十区的居民读了报纸上的《邰秀英和孙田均自由结婚的故事》、《兵痞傅家成残无人性挖掉妻子的眼睛》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报道,一好一坏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照教育,使群众对新旧婚姻制度有深刻的印象和产生强烈的爱憎。[10]又如,太原机器厂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人民日报》了解到上海大鑫机器厂试制球墨铸铁成功的消息后,派出去学习,回来后大胆试验并获得成功,这一过程纠正了部分技术工人中存在的崇美这一不正确思想。[11]

2.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突出学习理论重在应用的目的,引导党的干部和广大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一,引导党员干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理论素养。如,“平原省干部在学习后普遍感到:思路宽了,对思想方法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有了警惕和克服,懂得了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懂得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察哈尔省的干部开始注意加强对工作的调查研究,克服事务主义和盲目性,注意了抓紧关键问题、解决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12]黑龙江省青岗县人民政府縣长吕俊峰学习后表示,“能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13]。第二,推动广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学习以及运用。如,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一切客观事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批判了过去认可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杂乱无章,没有一定规律和‘英雄造时势等唯心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到,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能真正领会苏联教材的实质的。”[14]诗人柳青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后体会到:“这篇伟大文献生动具体地给我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是阶级观点(立场)问题和表现在作品里的思想感情的问题。”[15]读者国义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认识到:“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锐利武器。”[16]读者利均学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之后认识到:“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这种作风,是每一个革命干部都应当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7]第三,展现了工人、农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渴望与盼望。如,南京工业劳动模范李士海说:“我们工人就是有了毛泽东思想才得翻身的,《毛泽东选集》将帮助我提高政治、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多生产、多发明、多创造。”[18]天山白杨沟游牧区哈萨克牧民通过读报,学习了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毛泽东选集》等著作,“一方面明白和理解了毛主席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懂得了为什么会过上这种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结合牧区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最终明白跟着毛主席走就是胜利的道理。”[19]

3.统一思想,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在各个领域的除旧布新以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任,就必须在最大的范围进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人民日报》在这一时期引导和推动民众统一思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进而达到凝聚力量、不断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的目的。第一,用祖国建设的新成就,激励工人和农民积极投入各项建设事业。工人阶级从报纸上看到领导人的讲话或报告,特别是得知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更加坚定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信心。如秦皇岛开滦磅房读报小组来信说:“我们读过了刘少奇同志在庆祝‘五·一劳动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更清楚的认识到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0]石景山发电厂技术员唐继恂在迎接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激动地说,“对于一个直接参与这一建设的新中国的工业技术人员来说,兴奋的心情尤其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渴望实现在祖国丰饶辽阔的土地上建设无数的近代化的工厂这一美丽的理想。”[21]农民通过接受事实的教育,纷纷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如山西平顺六区臭水峧村的白起上互助组,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本村农民桑步升 “经验证明组织起来比单干好得多” 的鲜活事实后,大家热烈地展开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认识到了互助比单干好。白起上说:“我以前老想着单干,经过这次学习,认识了互助的好处,打通思想了,今后一定要搞好互助组。”[22]再如,广大群众对《人民日报》报道的《一个集体农庄的成长》和《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篇通讯产生了强烈反响。张家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法院陈绍商来信说:“看了《一个集体农庄的成长》后,感到非常愉快,胸襟豁然开朗,过去认为‘分散惯了的农民要集体化是不可能的想法已完全解决了,现在真正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前途是无比光辉灿烂的。”[23]第二,引导工人和农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工人阶级接受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后欢欣鼓舞,纷纷感到“奋斗目标更明确了”“心里亮堂多了”,大大提高了生产和工作积极性。如国营上海第二棉纺织厂印染工场工人 10月份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创造了四年来的新纪录,11月份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切装车间工人听了总路线的报告后,表示:“我们多切一块玻璃,就多给国家增加一分财富”。[24]工人阶级响应增产节约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如北京石景山钢铁厂职工结合过去节省材料、修整废品,为国家增加大笔财富的亲身体验,更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重大意义,下决心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财富。[25]江岸铁路工厂机械场工人从读报中听到别处工人利用废料的消息和政府号召购棉储棉的消息后,积极行动起来,为国家节省棉纱90余公斤。[26]调动农民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农民通过学习了解报纸上刊发的社论,公布的政策、指示以及领导讲话精神,积极行动参加生产。如察哈尔省浑源县贾庄的村民听到报纸上的《为华北农民生活的富裕而奋斗》和《保证今年秋季丰收争取明年更多增产》的社论以及政府保护人民财权的法令之后,生产情绪大为提高,增加了牲畜,添置了新农具,就连懒惰出名的于秀明也开始买了牲口修大车,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生产。[27]第三,引导农民明白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可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的举办,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认识工人阶级的重要平台,广大农民在参观后都纷纷发出感慨,认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促进了工农联盟的不断巩固。如,参观了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后,绥远托克托县段文花在参观后也改变了自己原来认为的“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的看法,认为这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和教育得好,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信服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表示回去后要建立集体农场,用拖拉机、收割机耕作,向工人老大哥看齐。[28]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陈金感叹到:“要不是工人老大哥创造了这些新农具,农民的生产几百辈子也提不高,‘工人领导农民我算想通了。”[29]

4.为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有益经验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调全党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涵上来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多数人掌握的过程;从推进大众化的具体场景来看,《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在新中国的场域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实现重心向城市转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有机结合,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积极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时代条件、历史背景、理论内容、价值目标等方面还存有不同,但在当代如何通过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让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现实性体现”[30]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大力度、大范围、大手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作。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既要放回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究、探索缘由、总结经验和教训,又要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来思考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上)[M].谢亮生,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2.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0.

[3]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1.

[4]林晰.充满群众声音的读者来信[A].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1948-1988人民日报回忆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352-354.

[5]学习《毛泽东选集》能使我们在各方面提高一步[N].人民日报,1951-10-14(1).

[6]读了毛主席早期的著作,深切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N].人民日报,1951-08-04(1).

[7]我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N].人民日报,1952-08-15(1).

[8]我们怎样迎接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N].人民日报,1953-01-07(3).

[9]感谢毛主席教导下的干部对少数民族人民疾苦的关怀[N].人民日报,1953-07-25(1).

[10]北京市第六文化馆对读报组布置婚姻法学习并结合实际事例进行检查[N].人民日报,1951-12-05.

[11]推广“球墨铸铁”先进生产方法[N].人民日报,1952-01-25(3).

[12]一年来各地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情况[N].人民日报,1952-10-21(4).

[13]我是怎样学习文化和理论的[N].人民日报,1953-10-21(1).

[14]北京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有收获[N].人民日报,1953-09-23(1).

[15]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我的启示[N].人民日报,1951-09-10(1).

[16]学习毛主席的阶级分析方法,端正自己的立场观点[N].人民日报,1951-08-17(1).

[17]读了毛主席的文章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N].人民日报,1951-08-17(1).

[18]各地人民决心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新疆各民族干部欢迎毛泽东选集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N].人民日報,1951-10-15(2).

[19]毛主席的著作在天山草原[N].人民日报,1952-07-07(3).

[20]秦皇岛开滦磅房 读报组报告读报心得[N].人民日报,1950-05-13(1).

[21]我们怎样迎接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N].人民日报,1953-01-07(1).

[22]中共臭水峧村支部 领导互助组组员学习文件认识了互助的好处[N].人民日报,1952-07-07(1).

[23]读者来信[N].人民日报,1952-03-31(3).

[24]上海、天津、西安、张家口等十三个城市广泛展开总路线宣传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1953-12-09(3).

[25]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伟大号召 董林读报组订出增产节约办法[N].人民日报,1951-11-28(1).

[26]江岸铁路工厂工会领导的读报运动[N].人民日报,1951-07-15(1).

[27]怎样开展农村读报组工作[N].人民日报,1950-10-16(1).

[28]我决心发动群众多种洋麻并学习苏联喂猪养鸡的办法[N].人民日报,1951-11-21(2).

[29]“农民离开了工人,可真不行呢!”[N].人民日报,1951-10-29(1).

[30]李维昌,盛美真.中国梦论述的大众化价值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46.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