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4-06-01 06:15:52欧海燕刘胜良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党教研思政

欧海燕 刘胜良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路径创新研究”(2022MSZ017),2022年桂林医学院学生工作科研立项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2xgky02)。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应然性,二者目标一致、内容契合。在融入过程中,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等教学基本原则。在融入的路径选择上,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教研活动,科学规范教学评价,形成全方位的融入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伟

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阵地,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使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持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一致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1],培养能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发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培育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2],强化他们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其珍爱自身、珍视集体、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感,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追求真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目标是引领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奋斗历程。伟大建党精神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引领大学生爱党爱国,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这一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手段。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双方之间具有很强的融通性和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特质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高度吻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國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其必然性。伟大建党精神阐释了党自成立以来形成的内核要旨。高校思政课所讲授的坚定理想信念、维护百姓权益、国强族兴等内容,也是伟大

建党精神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教师向学生阐述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引导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过程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价值原则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课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追求一脉相承。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供有力支撑[3],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助推建设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

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务必组建一支足量高质、专业精通、水平卓越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考核制度。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承担起传播理论知识、思想真理的责任,也要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锻造新人的使命。思政课教师既要坚持科学性,向学生宣传科学的价值理念,又要坚持发挥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因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刻的育人理念,其揭示出的“践行初心”的价值追求,彰显的“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体现的“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向是一致的。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价值和传播路径,需要一批理论扎实的工作者。思政课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经过系统的教学能力训练,唯有这样,才能将伟大建党精神讲好讲活。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特定的规则或准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教学行为。

(一)历史与现实相互贯通的原则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遵循历史与现实相互贯通的原则。历史与现实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发端于百年前,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拓展,内容日渐丰富。首先,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

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4]“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5]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现实是历史发展的延续,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必须追溯其历史背景、了解其发展脉络。人们通过学习历史来理解现实,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其次,伟大建党精神自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开始孕育,并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出其跨越时空的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人们奔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动力和智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不是简单地学习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学史崇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践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大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原则不仅反映了思政课的本质特征,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首先,思政课在高校中扮演着塑造大学生灵魂和培养其成才的关键角色,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基于实践发展起来的,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创造共同熔铸的核心价值[6],将其融入教学,意味着要深入讲解相关理论,并鼓励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其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全面准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含义。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才能完全展现,才能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自发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学生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防止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脱节的现象。

(三)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原则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原则。这一原

则源于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为了确保思政课程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内容是形式的基础,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及党员的故事时,既要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也要采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其次,高校思政课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微视频、微电影等,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大学生,教师应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用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语言讲授思政课程

,如建立“大学生讲师团”等组织。最后,高校可通过举办读书会、辩论赛、微电影制作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微时空”,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显生动活泼[7],让学生自然接受教育。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同时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政课作为基础性必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要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研活动、规范教学评价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外化为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行动。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素质能力

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习素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修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伟大建党精神。

为了确保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一精神的核心要义,并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高校应当为

思政课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这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应包括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使教师增强实践感知,积累教学素材。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深化对这一精神的认识,掌握其精髓。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这种协作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二是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团队(包括专职教师、高校领导、党务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等)必须具备坚定的信仰,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播信仰,激发大学生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思政课教师在高校中扮演着思想阵地“守护人”的角色,他们的教学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和信仰的培养。因此,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对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利于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校地资源结合,发挥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学校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基地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博物馆和陵园等,大学生可以在实地体验中回顾党的辉煌历史,聆听那些激励人心的故事,从而深刻了解党的辉煌历程。假期,学校应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大學生可以通过撰写调研报告,深入挖掘和传播党史故事,从而深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提高思想觉悟。二是发挥网络媒介的辐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

思想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介,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建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学习专栏,举办知识竞答等互动活动。同时,校园网站可以成为讲述党史故事、播放党史视频的平台,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此外,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可以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提供新的途径。通过线上教学,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三是发挥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党务工作者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应当邀请党史研究专家、学者以及党务工作者等相关人士来校开办讲座,讲述他们对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通过他们的讲解,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明白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密码,从而在心灵深处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经验互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样重要。在定期的教研活动中,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分享教学心得,讨论教学策略,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集体智慧的碰撞,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接受同行的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研活动的媒介选择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来拓宽教研活动的参与范围和形式。线上教研活动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共享资源,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可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实时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或者在虚拟教研室中进行党史党建教育主题研讨。这些形式既便捷又高效。

教研活动的目标应当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价值紧密相连。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这一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伟大

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目标。总之,教学融入活动,需要教师在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研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

(四)科学纳入教学评价,保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上乘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需要在现有的评价框架内,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特别是针对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的评价。首先,明确评价标准是关键。这意味着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情况,评估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评价过程应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各环节任务都得到有效执行,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有助于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其次,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样重要。这需要多方的参与、专家的督导以及学生的反馈。这样的多主体评价体系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评价体系应考虑到学科的特性,将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能够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活动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学过程,还关注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和成长。最后,评价过程应从以往的侧重教师教学的评价,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转变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能够指导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增强评价的实际效果。以上的做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白显良,翟玉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增强

大学生的使命担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1): 165-174.

[2]齐晓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恢复理论本真[J].继续教育研究,2017(6):50-52.

[3]崔淑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9):90-93.

[4][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28.

[5]李大钊.史学要论[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11:5.

[6]蔡志强,袁美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1(8):4-11.

[7]吴少伟,吕培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93-95.

猜你喜欢
建党教研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