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治理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4-06-01 05:43高伟孙丹杨传鸣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伟 孙丹 杨传鸣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途径,受到全国高校的高度重视。学界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旨歸、逻辑机理、核心内涵、生成机制、关键要素、问题指向、重大意义、实施路径、实践探索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多元主体的权责不清,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体系不完善,仍是困扰学界的重大问题。基于元治理理论,国家或政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元治理者,负责价值引导、制度支持、战略规划和协调整合的任务,高校、教师、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参与主体,在国家或政府的领导下,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元治理;课程思政;元治理者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83-03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学界对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逻辑机理、核心内涵、生成机制、关键要素、问题指向、重大意义、实施路径、实践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实践和理论上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但是,由于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多元主体的角色尚待厘清,而且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体系并不完善,多元主体各自为政,影响协同育人效应,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开展。元治理理论强调在元治理者的价值引导和制度支持下,多元治理主体民主参与、协商合作、互动互塑、积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当前,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亟须引入“元治理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解决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整体性、系统性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元治理理论的缘起及内涵

元治理的概念肇始于英国学者Jessop,其产生的前提是多中心治理的内在缺陷。“多中心治理理论”是Elinor Ostrom和Vincent Ostrom夫妇基于对市场和政府资源配置失灵的分析而创建的,主张跳出“一元”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网络协同共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动态性地满足公众需求。但是,多中心治理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如“多中心治理容易陷入‘无中心的倾向、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成立的制度环境不具有普遍性、实践层面缺乏可操作性”[1]。元治理是为了克服多中心治理失灵而进行的对自我管理的管理或自我组织的组织,追求科层制、市场和社会网络三种治理的协调[2],强调国家是领导核心,但与之前国家“自上而下”的管控不同,更多的是服务和责任。其内涵关涉两个维度,一是制度设计,通过提供各种制度,促使各方相互依存;二是战略规划,构建共同的治理目标,推动治理模式的更新与进化[3]。元治理的行使者称为元治理者,国家或政府是最理想的元治理者,通过制度支持和战略规划,以间接隐性的方式引导或激励多元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最终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目前,元治理研究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所涉及的治理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经济[4]、文化[5]、环境[6]、资源和能源[7]、社会需求和福利[8]、国家治理能力[9]、危机管理[10]、元治理理论探讨[11]、农村和城市及社区[12]、医院及医疗[13]、教育[14]、政府治理及其职能[15]等领域。

二、课程思政的缘起及内涵

“课程思政”最初源于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实践。2005年以来,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海市开展了德育课程的实践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课程思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中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高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课程思政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坚持隐性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科学研究与立德育人的内在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最终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机制,而建设课程思政治理体系是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治理体系的提升,才能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机制,也才能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元治理者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基于“元治理理论”的课程思政治理体系的多元治理主体包括国家或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中国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国家政策主导下的大学治理变迁史。从近代大学产生,政府就与大学的关系密切,这个特点一直保持至今。”[17]因此,国家或政府应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治理体系中的元治理者,在课程思政治理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承担宏观顶层设计之责,负责设计、引导、控制和干预治理过程,但也应坚持在课程思政治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整体布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监管到位。国家或政府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治理体系中的元治理者主要负责价值引导、制度支持、战略规划、协调整合等。

(一)价值引导

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国家或政府对课程思政意识形态的把握,对高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的把握,对保障高校课程“知识性”与“德育性”一体化建设的把握。意识形态教育是所有国家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红色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颜色”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基本逻辑,是教育的“防火墙”与“安全阀”[18]。国家或政府作为课程思政的元治理者应保障高校红色教育的价值取向,防止教育“资本性”或“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被过度强化,而忽视教育的政治责任与使命。

(二)制度支持

制度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或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或政策明确课程思政多元治理主体各自的权利和职责,确立良性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形成有法可依的运作程序,构建课程思政多元治理主体相互支持和信任机制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以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制度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能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规模,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

(三)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主要体现在国家或政府以前瞻性的思考能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治理目标,制定总体方针,提出远景任务,统筹、整合以及合理有效配置资金、信息、人力、物力和政策等教育资源,通过对教育资源适度的合理调控,构建国家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先进模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教学资源浪费。战略规划中重要的方面:一是注重资金方面的统筹规划,合理统筹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等,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治理网络的宏观引导与控制,例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四)协调整合

协调整合主要体现在国家或政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治理体系的核心,成为规则的主导者和制定者,并负责协调整合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多元治理主体的协作能力,促进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动态融合,最终形成“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治理目标。多元治理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只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达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多元主体参与集中了民意和民智,体现了民主和理性精神,课程思政建设治理体系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是教育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内在统一,符合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易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矛盾冲突和缺乏沟通等问题,增加了治理成本。国家或政府成为课程思政建设治理体系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核心引导者,能够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平等沟通、对话协商,实现良性互动,维系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整体力量,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节约课程思政建设治理成本,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多元主体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优化

课程思政建设的元治理者为国家或政府,多元治理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

(一)落实高校主体责任

在高校独立办学的条件下,高校成为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在国家或政府对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和思政资源,积极设计、实施、监督和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巧妙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践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国家意志和整体布局。首先,各高校要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发挥掌舵者的作用,健全工作机制,监督和保障院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其次,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话语体系、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载有思政内容课程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训,强化其育人意识,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等,并完善监督、支撑、奖罚、改进体系,推进高校教师发挥思政育人的能动性,形成教师乐于学习思政、钻研思政、传授思政的良好氛围。最后,各高校应注重高校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合作,加强跨区域、跨层次、跨类型的高校交流,多组织高校间的课程思政研讨会,分享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优秀案例,互相借鉴经验,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二)发挥教师关键作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及授课对象等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授课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等教学要素,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并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考核评价等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和元素。在教学内容方面,重新审视专业知识,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凸显人文关怀,厚植爱国情怀,建构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特点的课程体系。高校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通识课等,教师应明确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优良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部分,各科教师应深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各科教学应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在教学手段方面,拓展情景式、讨论式、翻转式等教学方式,提供各种场景式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过程的新鲜感、趣味感、代入感,以思政教育感化学生,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在评价机制方面,把思政元素纳入到学生期末考察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习得课程思政要素的状况,并根据反馈内容及时调整,实现以评促学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的能动性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之一,是以教学对象的形式出现的,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选择和反馈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凭借学校發送的调查问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师协商,确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监督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实践,通过监督和评价的反馈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学生的选择和反馈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因素。

市场和公民社会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者,主要反馈了对毕业生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的满意度。市场和公民社会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是课程思政建设最终成果的接受者,用人单位可依据学校课程思政的成绩,录用人员,招收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员工。公民社会可依据毕业生在学校的课程思政成绩,给予赞誉,激励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思政要素,培养终身关注思政要素的能力。

五、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国家或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市场和公民社会是建设课程思政的多元主体。国家或政府充任元治理者,成为领导核心,负责价值引导、制度支持、战略规划和协调整合。其他治理主体,在元治理者的领航下,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形成课程思政多元主体权责清晰、协商互动的治理格局,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原,刘海潮. 探析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 2014(3).

[2]  BEVIR M.The SAGE Handbook of Governance[M].Lon- 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1.113-116.

[3]  张骁虎.“元治理”理论的生成、拓展与评价[J].西南交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4]  RUTHERFORD T D.The State of Training:Learn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and Local Boards for Training and Adjustment in Ontario,Canada[J].Environment and Plan- ning,2001(10).

[5]  李少惠.转型期中国政府公共文化治理研究[J].学术论 坛,2013(1).

[6]  黄清子,张立,李敏.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 框架及工具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

[7]  BELL S PARK A.The Problematic Metagovernance of Networks:Water Reform in New South Wales[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06(1).

[8]  张举国.“一核多元”:元治理视阈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J].求实,2016(11).

[9]  张海洋,李永洪.元治理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耦合逻辑及实现理路[J].理论导刊,2016(9).

[10]  STARK A.More Micro than Meta? Competing Concepts   of Meta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14(1).

[11]  SфRENSEN E.Metagovernance:The Changing Role of    Politicians in Processe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1).

[12]  李学斌,黄晓星.社区秩序形态的变迁与元治理秩序的   形构——基于Z市两个住宅小区的案例研究[J].学术   论坛,2021(3).

[13]  杨帆.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三明医改经验[J].中国卫生   政策研究,2021(6).

[14]  褚宏启,贾继娥.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作用互补[J].   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15]  顾昕,赵琦.公共部门创新中政府的元治理职能——一   个理论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23(1).

[1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7]  张德祥.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治理的历史变迁——基   于政策变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18]  郝德永.“課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21(7).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06-14

作者简介:高伟,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SJGY20210067);哈尔滨体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语文同课异构与课程思政协同路径研究”(XJ202200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