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下大学英语课程“德育”与“寓德”

2024-06-01 05:43邓文静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德育

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寓德”,为大学英语课程“德育”打开了全新思路和多样视角,有助于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文章解读了大学英语课程“德育”与“寓德”的内涵和联系,并从重塑师生角色、强化学习群体、倡导自主学习和优化学习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英语课程“寓德”提供的逻辑保障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德育;寓德;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76-04

中国自古就將立德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见,立德被定义为做人的最高境界。从党的十七大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1]。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无疑肩负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以指导课程“寓德”的实施和开展,是落实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一、“德育”与“寓德”的内涵与联系

(一)大学英语课程“德育”

《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才先得育人,育人先要育德。“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首,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遥相呼应。“德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政治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育。这个“德”,既指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之“德”,更是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念、能力素养之“德”[2]。有别于 “智体美劳”四育的个人特性,“德育”具有社会属性,这也决定了“德育”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德育”服务于我党治国理政的政治需求,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需求,更服务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德育”,是对大学英语“智育”的补充与促进,是对大学课程育人资源的扩充与深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创新之举,是大学教育“课程思政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大学英语课程“寓德”

“寓德”即寓德育于教学,是指将“德育”元素自然“寄寓”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3]。同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问世,其中明确提出“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

程,并应努力汲取大学英语课程所蕴藏的充足育人资源,落实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传输、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育人成效”[4]。由此可见,“寓德”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的“寓德”既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与高等教育的整体德育有着贯通性。寓德育于英语教学,能在语言与文化教学过程中,把握契机且不着痕迹,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

(三)“德育”与“寓德”的联系

大学英语课程“德育”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则围绕着“怎样培养人”给出了答案。“德育”是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国之栋梁,而“寓德”是落实课程“德育”任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德育”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是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寓德”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适时、适机、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德育”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寓德”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表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探索“寓德”的实现之道,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才能让育才与育德并重,立德与树人同行,真正实现以“寓德”促“德育”。

二、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课程“寓德”的契合逻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强化记忆、反复练习与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5]。所谓建构, 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 在新旧知识的互动中, 关联、组合并统整新意义的过程和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认为知识是客观、静止且确定的,学生就如“一张白纸”和“一只空桶”等待着被书写和被灌满,整个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而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重知识的生成与内化,认为知识是主观、动态且具有情境性的,学生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主动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且具有创造性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的颠覆为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开创了条件。“寓德”并非“加法”,不是把德育元素简单加入英语教学,而是要做到严丝合缝、情理交融、了无痕迹,建构主义为大学英语“寓德”的实施指路照明,两者的契合逻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建构主义对师生定位的重塑是大学英语课程“寓德”的必要前提

大学英语“寓德”不是将英语与德育简单地叠加重合,把育人元素生硬地塞进英语课堂。如果教师依然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权威主角,学生依旧是被动参与的群众演员,那么这样的角色位置不可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德育任务。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彻底重塑了师生的角色定位,为大学英语“寓德”提供了必要前提。它强化了学生在意义建构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和被迫等待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意义的发现者、信息处理的加工者和信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传授和灌输知识的“掌门人”转变为组织、指导和支持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在这样的角色更迭下,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人,教师变成从旁协作的助理,学生通过运用相关英语语言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自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与思想理论框架,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内化成个人的精神修养。

(二)建构主义对学习共同体的诉求是大学英语课程“寓德”的重要依托

学习共同体是以意义协商与知识构建为内蕴的学习模式,着重人际沟通与心理兼容,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奠定了社会基础,也对学习起着群体能动作用[6]。学习共同体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结果”理念不谋而合,认为知识和意义是在协作和共享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毫無疑问,以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进行大学英语“寓德”,将有效保障课程育人的效果。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德育内容,都不可能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中完成。语言知识的获取和语言技能的提升离不开交流与沟通,而流淌在其间的德育元素更需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融解与消化。

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经验背景的不同,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会千差万别,但这些差异本身就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合作中,针对某一共同的英语学习主题进行探索,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和争辩等形式进行相互质疑、答疑与释疑,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事物,从而丰富和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并能进一步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能让德育元素在学生内心自然扎根。如此,大学英语德育任务的实现就在这个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水到渠成。

(三)建构主义对学习自主性的强调是大学英语课程“寓德”的主要保障

建构主义的核心和实质归结起来就是强调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积极自发且有能力的学习者,通过个体采集、处理、反馈及调配外部信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会主动积极探索、吸收、消解新的知识。

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寓德”时,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力军与指挥官,而学生则是不可替代且发挥着积极作用的生力军。没有学生的自主发力,“寓德”永远都在“纸上谈兵”。只有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保障其对语言的主动探寻和对道德的自我构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真正让德育元素入耳、入眼、入心。

(四)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优化为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开辟了实践沃土

建构主义所描述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能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同时也是教育者能促进和支持学习的场域。理想的学习环境涵盖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方面。知识的获取是在外界的帮助下,利用特定的情境,通过相互协作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而实现的。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可不断创设和优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应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崇尚真知、齐心协作、不懈创新和勇于承担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品德。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和运用,而德育元素的融入也不应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静态的书本和形而上学的概念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有助于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真实学习环境,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能在其中通过自主探索、独立试验、相互探讨与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学生置身于真实问题的学习环境中,能观察、获取、操纵和应用知识,并能解释、总结、反思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亲身实践所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化解内心对于现实问题的疑虑,内化德育要素。

三、建构主义下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实现路径

建构主义从重塑师生角色定位、强化学习共同体、强调自主学习和优化学习环境四个角度,为大学英语课程“寓德”提供了合理的逻辑铺垫和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开辟了实现路径。“寓德”是将“德育”元素巧妙自然地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品德的渐进生成。在“寓德”的过程中,教师须始终谨记大学英语的学科属性和课程目标,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教学相缠绕,不能重德育轻语言,为德育而德育。同时还需注意不能将育人元素机械化地生搬硬套,让教学目标变得空洞不实,教学内容牵强附会,教学方法杂乱无章,教学评价含糊不清。鉴于此,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结合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以下简称《综合教程》),用简要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抛砖引玉,解读和分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具体实现路径。

(一)以单元主题为突破点,精准提炼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界定: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7]。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入,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大维度,系统性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法治精神、使命担当等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将德育元素精准地落实到大学英语每一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因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主题学习的形式实施的,围绕学习主题,教师可设计出让学生能自由探究与互动交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对语言知识和育人内容的意义构建。

大学英语的学习主题可涉及文化、社会、法治、经济、民族、科技、教育等众多领域,为课程“寓德”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选准了学习主题,也就找准了德育元素融于教学的突破口,便可实现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自然“寓德”。

但需注意的是,主题的确定要难易适中并贴近学生,不可大而空泛,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小而简单,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或让学生不屑一谈。教学目标的提炼不能脱离单元教材内容,随意天马行空生拉硬扯,一定要紧扣所学语言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提取并升华其中的育人要素,从而确立育人目标。

例如,《综合教程1》第二单元的话题是关于Love,

这个话题学生比较容易上手,但直接以此话题作为学习主题就会造成教学目标过空过大的问题。通过细读教材,了解到该单元课文是关于Cant Forget Your First Love(难忘初恋),内容主要关于校园爱情的美好和困惑。因此,教师可将教学主题设定为“校园恋爱小建议”,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课文中小情侣演绎容易出现的恋爱问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并能有感而发,再经过小组协商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给出适合大学生的恋爱合理建议。而本课的教学育人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就在确定学习主题的同时不言自明。

(二)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德育内容

教学内容的“寓德”应结合学生特点,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内外蕴藏的德育元素,将育人内容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大学英语课程须充分展示其人文属性,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意识地将仁爱之心、工匠精神、公共责任、职业道德等育人元素自然植入语言教学。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寓德”应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从学生视角选取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价值意蕴融汇其间。教学内容应契合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特征,让其转变为适应学生成才的阶梯式育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将语言习得转化为语言应用,将育人理念内化为精神引力。同时,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自己做主的快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大学英语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充裕的主题资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常规的语言教学中植入育人要素,并要做到挖掘与植入相协调、语言学习与品德修养相平衡,润物无声地传递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使命教育等价值要素,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同向同行。

例如,《综合教程3》第一单元话题是Hero and Courage(英雄与勇气),教材课文内容与空难发生时的勇气有关。教师可利用《中国机长》这部影片作为教学导入内容,营造空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讨论英雄机长刘传建的英勇行为到底体现了什么精神,让学生明白英雄的勇气有时候是源自一种敢于献身和忠诚尽责的职业担当,比如消防员和疫情下的每一位“逆行者”都可以被称作英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教学内容,自主寻找学习材料并以PPT主题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心中的英雄。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讲述,使英雄的概念在学生心中不再抽象化和标签化,职业精神这一育人元素也自然成功地“寓”入了教学内容。

(三)以情境创设为着力点,多元革新教学方法

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让学生完成对德育元素的意义建构,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革新。英語教师应擅于把知识融于情境,以情境促进交流,借交流启发思辨,以思辨阐析真理,用真理唤醒共识,以共识铸就学生的价值认可和文化认同。

建构主义重视对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与周围事物、人物的交互,在原有的旧语言知识结构上“生长”出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育人主题,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学生原有的语言能力和思想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任务型、启发式、体验式以及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设计富有挑战性、创造性和思辨性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与自身知识经验具有信息差、观念差和推理差的任务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重组自身的语言结构,不断“同化”和“顺应”其中蕴含的育人逻辑。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其他信息媒体的互动,学生在“以言行事”和“以言协作”的过程中,观察、探索和感受新知识的萌芽与生长,逐渐发展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完善个人的品德修炼。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和投入,多样化的英语课堂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新鲜和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工作的真挚热情和大胆创新,这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最佳“寓德”过程。

例如,以Hero and Courage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单元话题导入时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一问题:“What if there is an emergency happening when you are taking an airplane, will you be scared?(如果你乘坐飞机时出现紧急情况,你会害怕吗?)”,这个问题具有明确的课文导向,非常自然地将话题与课文内容相衔接,顺利调动起学生与飞机失事情况相关的紧张情绪,然后教师利用情境式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将《中国机长》这一影片导入课堂,为学生营造空难情境,再让学生在真实感的情境下讨论第二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pilot of the airplane facing such an emergency?(如果你是机长,你在紧急情况下会怎么做?)”教师接着追问:“Wheredo you think the courage come from when the Chinese pilot Liu Chuanjian faced such an emergency in the airplane? (你认为中国机长刘传建在面临飞机失事紧急情况时的勇气来自哪里?)”此时,教师可利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思政育人两个层面搭建动态支架,指导学生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语言支架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词汇和句型上,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思政支架则是用消防员救火和防疫人员坚守岗位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机长的勇气与职业担当精神有关。问题导向式、情境式与支架式等多元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让课堂教学富有趣味且充满思辨性,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隐性育人的效果。

(四)以德育目标为定向点,系统制定教学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成效的体现绝非朝夕之功,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始终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上系统科学地制定。

评价主体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缺且至关重要的一环,更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主义主张凸显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对象。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与实施课程考核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可通过教师评分表、自评表、学习反思记录等评价工具对教师教学情况和自身学习进度与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应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探究方式与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倾向等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并重点将品德建设纳入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具体围绕学生的认知变更、态度转化、情感陶冶、品行蜕变和精神升华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建构主义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影响,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在小组之间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每个小组实施任务活动情况和小组成员在任务中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监控和维持高质量的交互活动起到保障作用,还能增强学生与学习同伴间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欲,培养责任感。教师应始终坚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统一,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升。

四、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寓德”,为大学英语课程“德育”打开了全新思路和多样视角,有助于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寓德”重在“寓”这个动作的适度和谐,强调德育元素在教学全过程的有机融入和自然“寄寓”。建构主义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交互合作观念的强化以及情景学习的提倡,为大学英语“寓德”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英语教师还应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控能力,杜绝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流于形式而导致的课程育人娱乐化、表面化和虚假化。因此,建构主义下大学英语课程“以德寓教”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培根铸魂育英才——立德树人的百年实践[EB/OL].(2021-07-13)[2023-05-10].http://www.moe.gov.cn/jyb     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15/fjl/fjl_zongshu/202107/t20210713_544182.html.

[2]  娄淑华,张丽敏.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定位解读、界域厘定和实践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2(2).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 06-05)[2023-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a8166b00 0029dd00000000364462ba6.

[4]  严文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0-11.

[5]  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95-96.

[6]  ERNESTL BOYER.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5:101.

[7]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07-12

作者简介:邓文静,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副教授

基金项目:四川传媒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研究”(2023年)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