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课程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模块中指出: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可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師应通过古诗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本文概述了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原则,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从课前预习、课中讨论等教学环节以及感悟意境、理解内涵等教学目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以丰富教师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核心素养与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紧密结合。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语感,活跃思维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诗人往往在精练的诗句中描绘美轮美奂的景象,展现深远悠长的意境,并蕴含深厚的情感。古诗词是诗人精雕细琢创作而成的,可谓汉字语言运用的典范之作,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来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诵读是学生学习诗句的主要方法,能够使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也可以锻炼学生语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良好发展。
(二)塑造人格,渗透情感
古诗词作为汉字文化的艺术结晶,不仅在汉字的运用方面达到了巅峰,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情感。因此,古诗词阅读教学在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内容形式多样,这些古诗词包含着歌颂亲情友情、国家民族大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展望未来诉说理想等内容。由此可见,古诗词具有人文教育价值,是增强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教学资源。
(三)培养自信,传承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小学语文学科应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主要目标,而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品质,体现了各种传统民风习俗,在学生形成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培养其文化传承意识,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挖掘素材,整合内容
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是锻炼识读能力,只有读懂古诗词讲述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内涵。教师应搜集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课件,并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预习活动。一方面,能够降低古诗词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课堂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交互起点,有助于提升古诗词阅读教学效率与水平。
(二)注重思考,适时拓展
古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远的文学意境展现了独有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古诗词阅读任务,从古诗词中挖掘多样的文化信息,锻炼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视情况而定,必要时为学生拓展古诗词相关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辅助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收获成就感和喜悦感。
(三)引导想象,感受艺术
感受古诗词情景交融特点、感悟古诗词情感内涵,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侧重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展开想象,使其深切感受古诗词的艺术内涵,在赏析中获得愉悦感,在品读中产生古诗词研读兴趣,在鉴赏中提升艺术品位。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品读诗意
古诗词晦涩难懂,阅读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起点,教师应利用好课前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预习活动。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以古诗词内容为基础,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创设相应情境,使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及表达意境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应在了解古诗词描绘景象和营造情感意境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素材制作动画视频课件,以动态化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古诗词内容的含义,活化学生阅读思维,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浪淘沙》教学中,本首古诗展现了黄河的风采神韵,教师可以围绕“黄河”制作动画预习课件。如结合第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黄河的航拍视频,将奔腾不息的黄河作为视频的主要内容,将诗句设置为视频的背景字幕,使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用“九曲”“万里”形容黄河流域的宽广和水势的凶猛,并通过航拍视频的俯拍视角,看到黄河是黄色的,进而联想到“沙子”也是黄色的,便于学生理解诗人运用“万里沙”创作诗词的意图。从这一句学生能够了解到诗人只用了简单的几个字词便概括了黄河的几大特点,并能够结合视频内容掌握诗句的基本含义。而在第二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何诗人会想要直上银河呢?”教师在动画视频中可以将“黄河”与“银河”两大意象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黄河的奔腾汹涌与银河的静谧优美。在这部分视频内容中,教师应拓展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相传牛郎织女正是在银河上过着恬静的生活,由此便可推断出,诗人在这一句中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视频内容预习古诗,便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词表达的意思,为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二)了解背景,深入诗境
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古诗词都蕴含着诗人浓厚的思想感情,要想深入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应当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时所处的境地,也就是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不同的古诗词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是不同的,而诗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古诗词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也千差万别,可见,创作背景与古诗词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从古诗词创作背景入手,引导学生先体会诗人心境,再讨论诗词意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便于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古诗词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例如,在《十五夜望月》教学中,本诗的作者是王建,与李白、杜甫等广为传颂的著名诗人不同,许多学生对王建这位诗人并不了解,因而对王建笔下诗词的风格与特点也较为陌生。由此,教师更应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之前为学生拓展有关诗人的历史故事,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创作诗词的心境和意图。在介绍诗人王建时,教师应从基本资料、生平经历和诗人创作诗词时的处境三个方面展开,结合诗词内容,利用教学白板拓展诗人的相关资料,如“王建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中年后诗风转变,多以反映劳动人民艰苦、揭露统治阶级暴行为主,而本首诗正是王建望月思友、有感而发创作的”。
以上内容介绍了王建的基本信息和仕途经历,教师可以继续补充相关知识,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后,便能够体会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因而在学习这首诗时会带着思念友人的情感阅读,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更能够体会诗人的用字、用词之意,如第一句中的“树栖鸦”“冷露无声”等,都衬托出诗人悲凉孤独的心境;第二句中的“月明”与“人尽望”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是团圆之夜,诗人却独自一人;而尾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将诗人想念好友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以诗人生平与诗词背景作为辅助教学资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把握要素,感悟诗意
纵观历代诗人的古诗词创作手法,其特点都为运用极简的语句描绘外界景象,并将个人情感蕴含其中,同时运用平仄韵脚使诗词更押韵。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教师应在古诗词内容中挖掘关键要素,如关于景物特点的描写内容或者诗人运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围绕特定的字词向学生直观展示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便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感悟古诗词内涵,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古诗词诗眼的方法,以诗眼为引,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思想与情感的了解。
例如,《江南春》这首古诗从诗名便可知,本诗以写“春”为主,以“烟雨”为诗眼。在学生熟练诵读古诗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明意悟情”的目的,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懂诗意,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人在古诗中蕴含的情感。了解诗意应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理解难点,利用工具书等方式解析诗句中难懂的词语。如,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学生在其中找到“莺”“水”“村”“山”等景物,并借助工具书了解古诗创作背景,认识“千里”并非真的指实际距离,而是虚指辽阔的江南地区,而“绿映红”中的“绿”和“红”是通过颜色指代景物的写作手法,其作用在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运用相同的方式,学生解读“水村山郭酒旗风”,能够联想到“傍水而居的小山村,依山而建的城和迎风招展的酒旗”这一景象。对前两句诗进行解析,学生能够根据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春景的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也能够体会到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在赏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南朝时期,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背景再读这两句诗,把握其中与背景相关的关键要素,如“四百八十寺”“烟雨”,思考诗人还是如同前两句一般怀有愉悦的心情吗?若不是,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又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结合诗中的关键要素,学生将自己代入作者的心境中,体会其感叹“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依旧在效仿南朝的做法,这将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中隐含的哀愁,感受诗人蕴含在本诗中的独特情感。
由此,以诗句中的景物为引,使学生领略江南的秀丽风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诗词背景与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将优美景色与百姓不为人知的艰苦进行对比,深切感悟诗人对祖国命运深深的忧虑之情。
(四)营造氛围,体会诗艺
古诗词这一文学形式具有独特性,诗人将内心情感融入简短、精练的语言中,谱写了富有韵味的画卷,展现了诗人的智慧与风采。古诗词的艺术之美不仅展现在语言层面,而是更多地蕴藏在诗词的内涵中,需要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得以窥见。由此,教师应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借助外部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借助氛围的影响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其对古诗词意境展开深入探索,锻炼其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古诗词阅读赏析能力。
例如,在《竹石》一诗教学中,课堂上,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具有古风意蕴的音乐,营造古典优雅的氛围,并提出问题:“花中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引出“梅兰竹菊”,并利用课件为学生分别介绍梅、兰、竹、菊的特点和象征,为古诗词导入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借由“梅兰竹菊”中的“竹”,引出《竹石》一诗,并为学生展示诗人郑燮(郑板桥)所绘的竹子图,引导学生将诗词内容与绘作进行比对,在课堂上开展“赏诗赏画”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画作内容进行比对,体会诗人在画作和诗句中对竹子的描绘特点,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学生便能感受到诗人巧妙地将竹子的生长特点与人们所赋予竹子的品性结合在一起,写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更是进一步刻画了竹子的秉性,并运用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用竹子的特点来比喻人的品格,展现了本诗独有的艺术特点。
学生从“千磨万击”中感受到了当时的恶势力之甚,从“东西南北风”中体会到时代的黑暗,更是从“堅劲”“任”等字词中体会到诗人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形象的歌颂与赞美,深刻感受到诗词的艺术之美。
四、结语
古诗词阅读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将直接影响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也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古诗词阅读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结合古诗词文体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小学高年段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拓展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展开讨论,感受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深入理解情感内涵,以科学的教学策略优化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