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利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实,改变了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使语文教学由原本的“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引导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完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梳理和积累,以便达到能够运用这门语言实践的目的。对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的相关规定体现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要求上,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通过引导和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效缩小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认知差距,深化文言文教学效果,从文言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的具体教学案例,深入剖析文言文教学过程,从中找出有效的实践应用策略,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一、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从生本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可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内容较为深奥的知识,会天然地产生好奇,进而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分析,这是这个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规律。但是,从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来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多采用故事的叙述,来直接或间接地讲解一些人生道理,这些内容本身对学生更多的是劝导、教育,学生对这类体裁内容的探究主动性并不充足,自然学习的兴趣也就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不同,和学生日常的语言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缺乏教学文言文的方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往往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对文言文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实现字、词、句的整体翻译,让学生对文章做到深入了解。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将所有内容讲得明明白白,但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难以调动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相关内容一知半解,最基础的文章理解尚且做不到位,后续的文学知识积累和运用更无从落实。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科基础和学习需求,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不匹配现象,既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课堂缺乏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资源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教育意义并不仅仅是文言文内容本身,其背后的朝代文化、人文背景、风土民情等都可以成为文言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对文言文内容的学习和拓展转变为对文言文背后传统文化的有效探究。但是,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學活动中,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文言文内容的讲解上,就文章本身进行字词句的有效分析,并不会过多地涉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人文历史等知识,导致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撑,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自然无从谈起。
二、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原本的“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改变原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辅助和实践探究对文言文内容、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进行有效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意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辅助教师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以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形式进行有效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探究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初中阶段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从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语言内容建构、学科思维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以及文学审美意识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会意识到学生的需求要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匹配,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作为衡量自身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将核心素养进行有效拆分,以灵活化、个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辅以适当的教学引导和输出内容,利用问题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以教与学的有效匹配来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会将重点聚焦在字词解析和段落背诵上,通过书面审核来判断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让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追求变成单纯的考试成绩追求,造成学习目标的偏差和探究活动的局限。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以更多元的教学方式,灵活组织学科教学有效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有效互动。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师的适宜引导下,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纯的字词句学习变成多方面的深入探究,改变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态势,成为初中生探究古代文化素养的最佳研究平台。这样的实践教学研究必然能够实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稳步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学科内容主动探究,创设教学情境将被视为首要条件。在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有效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教学的突破点,进行生动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创设,以真实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究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情境,完成教学引入的同时,以情境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动探究。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的生活案例,利用多媒体来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果你与朋友相约出游,可能遇到哪些情况?朋友提前到达?朋友准时到达?朋友迟到?(用图片进行趣味展示)遇到这些不定的情况,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你是东汉时期的陈太丘,与朋友相约中午同行,可是朋友久久未到,你会怎么办?(用背景音乐突出焦急情绪)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到达家门口但不认错,反而苛责对方,这时,如果你是陈太丘的七岁儿子元方,会怎样回答呢?你的回答和元方的回答有哪些不同呢?这样的教学情境非常真实,画面呈现也比较有趣味,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导入。
(二)联系生活案例,落实知识运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学科,与日常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虽然语言与日常的白话有所差别,但是课文涉及的内容往往贴近实际的生活现象,与当时当地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探究活动时,可以利用自己的日常积累和生活经验来完成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探究。基于此,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生活元素,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文言文内容的有效拆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实现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落实。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的教学活动为例,本篇文言文讲述了狼与屠户斗智斗勇的过程,内容严谨、语言生动,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动物的生活认知出发,结合生活案例,完成整篇文章的解析:当讲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个段落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内容模拟,一只狼在屠户面前假寐诱敌,另一只狼则偷偷到了屠户身后,在积薪中挖洞,以便实施攻击。学生理解了“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真实,既积累了生活方面的经验,又对“禽兽之变诈”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文言文内容,丰富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素养,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引入问题导学,促进思维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因为语言晦涩、理解不易而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把握不住学习的主线,往往会使得学习活动成为一盘散沙,导致最终的学习成效不如预期。为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把握问题的核心,在进行文言文教学引导时,从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设计导学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优化学习内容,并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构建深度学习模式。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民歌类型的文言文,故事內容在古代家喻户晓,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学生自主阅读时很容易出现精力分散、主线跑偏的现象。基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效能,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导学问题来搭建教学主线:“从家庭条件来说,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花木兰的从军经历有哪些?”“花木兰的从军结果是什么?”“花木兰的女扮男装是否成功?”“你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这些问题能够将整个故事进行串联,让文言文内容以更清晰的结构进行有效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发散与拓展。
(四)挖掘文本背景,实现文化传承
要想开展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就不能只讲授文本内容,而是要涉及文言文故事的由来、写作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活动才是丰满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在教师设计文言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来调查文言文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将文字与情感进行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人文魅力,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真实意思,体会刘禹锡的高洁品行,教师可以挖掘当时的文本写作背景,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呈现:“永贞革新”之后,改革者们纷纷落马,刘禹锡也被贬为和州刺史。和州县令三次令其迁移居所,最后只给予刘禹锡一间小屋,且门口搬来一块大石头,以示羞辱。但是,刘禹锡并未生气,而是写下“山不在高远,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是否简陋,只看住于其中之人。这样的背景能够更加体现刘禹锡的不屈精神,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文人高远的品性。
(五)融入传统艺术,培养审美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传统艺术之瑰宝,不仅能够清晰呈现古代的人文风貌,还能够从多个层面体现古人的审美意识。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内容出发,挖掘其中的艺术形式,将其作为出发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在不断的体验和鉴赏过程中,完成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爱莲说》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容,了解“陶渊明独爱菊花”,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理解“李唐后甚爱牡丹”的由来,再从文字的描述和对比中感受周敦颐对莲花的情感,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语句中,慢慢完成莲花外貌的刻画,使莲之高洁跃然于纸上。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会让学生体会到莲花之美,完成审美意识的启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另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将“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要充分利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在经典语句中体会人生哲理,在对仗之间领会文字的优美,充分发挥出文言文的教育功效,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来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文字咀嚼,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逐步感知传统文化的核心魅力,实现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