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象吉
“听说读写”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重点,“读”占据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听”的后续发展,也是“写”的坚厚基础。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小学阅读教学得到了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教学理念创新度不足等问题,因此,从语文阅读教学层面出发,深度探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对兴趣有了认识,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成为了开启学生阅读之门的钥匙。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优化阅读环境、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实现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
一、“意犹未尽”,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
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地,将教育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层面,而关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众多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可谓层出不穷。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除了单纯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对阅读环境、师生之间人际情境的关注。其次,当前大部分阅读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以上下课铃声为标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应局限于课堂空间,而是应该以开放式为主,不设定起点与终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包括课前和课后两个方面,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问题带出课堂、带入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依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阅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最后,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教学“零”理念得以实现,即师生交流零距离、互动零差位、教学效益零损失。在此基础上再阅读,逐渐向课外进行延伸。以五年级《鸟的天堂》为例: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哪位学生去过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这两个地方被誉为“人间天堂”,与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所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出示苏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图片),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天堂”?
生: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园林。(大家纷纷与教师讨论)
师:广东省新会市,那里也有一个天堂,叫做“鸟的天堂”,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鸟的天堂”呢?(出示图片)
该过程是教师在阅读前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以“天堂”作为议题,通过对苏杭美景的描述和广州鸟的天堂的初步了解,实现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零距离。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为了持续性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零差位,教师在引入议题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课文中描写的两个主题场景,发现文章背后蕴含的故事,体会作者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表达的不同心情。在相互讨论中,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想法,从而激发想象力,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依托文章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带入生活,体会到课堂以外“意犹未尽”的阅读乐趣。该过程可以获得课中、课外的双重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效益的零损失。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对鸟有了解吗?有没有细致地观察过鸟呢?请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进行搜索,并以“鸟的天堂”为主题绘制一幅海报,也可以通过剪纸等方式表现鸟的特征,并配上文字,说明鸟的习性和喜好。
有效问题的设计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学生带着问题将阅读兴趣延伸至生活中,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等方式完成海报的制作,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联动学习。
二、“以点为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助推器”,而点拨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借助外部力量的刺激,对问题点拨得更精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则更好,阅读兴趣油然而生。下文将通过“点疑”与“点读”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点疑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教学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随时提出疑问。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带著问题阅读,在思考中不断拨开文章的主旨与精髓,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小学三年级《一次成功的实验》阅读教学为例,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围绕成功的实验进行讲述,那么所谓的成功体现在哪里?”学生本身对实验充满了好奇,各抒己见,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未十分透彻,由此导致对其中所传递的启迪并没有很深刻的体验。于是,教师可以运用点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教育家请校长找到三名学生做实验,实验最终取得了成功,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回看最后一段,教育家问了小女孩一句话,小女孩对他们说了什么?通过教师的点疑以及对文章的回忆,学生能够得出实验的成功在于——遇见困难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终攻克难关。
(二)点读
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以外,教师还可以以点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阅读教学的入口,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的重点、难点、精点、情点,并施予精心范读,能够为学生的朗读践行做好充分的示范引领,常见的方法如入境激读法、点批激读法、表演激读法等。以点批激读法为例,该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涉及的段落层次、重难点以及优美的句段等,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与评议。而评议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给予勾画且评议好的学生鼓励,给予评议差的学生正确的点读方法,使学生在点读过程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逐渐培养学生的点读习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其中,提升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内化所读,激发读的乐趣。
以二年级《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本课主要描写了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景色神奇、十分有趣,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黄山奇石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高度赞美。依托文章中心思想,教师可以以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表现怪石的字词进行勾画,如具有代表性的詞“飞”“落”“抱”“蹲”“仙桃石”“猴子观海”等,这些词语更能体现石头的多、奇、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是教师不应将阅读教学进行分割,单独以拼音、识字写字、词语、句子、段落几大模块进行教学,这会导致阅读内容较为死板,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降低。教师应从整体入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要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描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文章内容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结合课文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是鲜活的,是更丰富、更贴近生活的。与此同时,应留有宽阔的想象空间,打动学生,让他们心动情也动,从而沉浸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以四年级《白桦》一课为例,该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感情朗读、画面想象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白桦的美,并体会到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依托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阅读情境,展示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的图片,如学校附近路边的野花、XX公园里不同种类的树木、花朵等,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不同情境的讨论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哪些诗句是描写桃花的?学过的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植物的?该过程能够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既回忆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该情境下,教师再引入《白桦》,并出示白桦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其中,诱发学习的主动性。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进一步诱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如建立“图书角”“书香漂流站”等,如图1所示,并配备专用书架,建立班级书库,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图书放到书架上在班级内传阅,将读过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摘抄下来,绘制成手抄报,粘贴到“漂流站”中。教师还可以以周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彼此分享阅读心得以及感兴趣的书籍,以“比学赶超”的方式诱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二)以引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由于小学不同学段所选编的课文并非与实际生活十分贴近,因此,为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融入文章情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观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深层次剖析,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转化为自身的体验。
以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三组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相互交错;绽开、海参、蠕动、成群结队;栖息、遍地鸟蛋、厚厚鸟粪,并引导学生对三组词语进行观察,描述三组词语分别描写的事物。通过对词语的细致观察,学生很容易想到所描写的事物分别为海水、海底、海鸟。
其次,引入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以“小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扮演金牌小导游,向他人介绍西沙群岛,以观察为基础,深入剖析描写鱼的品种以及数量的相关词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例如,学生在介绍西沙群岛的鱼数量很多时,教师则可以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并展示相关图片,如图2所示。根据所圈画的内容再次使学生的目光投向重点词汇与句子,通过四个重复的“有的”,进一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既多又好看。
最后,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底的热情,教师可以提供课外读物,如《海底的冷灯》,再次让学生沉浸在海洋的世界,感受海底的魅力,并分别介绍海底生物,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海底世界的“小导游”,使学生获得体验感,从而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阅读是语言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小学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兴趣引领学生阅读的目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