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

2024-05-31 05:19:44刘庆河
天津教育·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一致性新课标目标

刘庆河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策略,将课程改革视角放在了教、学、评这三个具体的环节,对当前阶段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改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能够立足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二是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成课堂角色和定位的转化;三是能够推动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型,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实质支持与助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什么”“怎么”“为什么”“哪种程度”等细节要素的思考,需要从教、学、评的不同视角探寻问题的答案,以便能够将完整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衔接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助力。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展开,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为基础,探究构建新型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评一致性是什么

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学、评三个环节在目标、内容、方法和标准上的匹配和适应,同时,教师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标准,学生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标准,课程评价的内容、目标、方法、标准在内部也需要实现互相匹配和互相适应。具体来讲,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主要指向包括课前设计、课中互动、课后指导等一系列能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教学活动;“学”主要指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旨在实现个性成长和全面提升的系统学习活动;“评”主要指向教师或学生对教学目标或学生目标完成程度的评判,其内容和指标都是基于实际教学和学习情况量化生成的。

参照新课标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尤其注重學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和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为追求,挖掘教、学、评三个环节本身就具备的内在联系,将教、学、评串联成一个整体,以便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综合性更强的学习指导,为学生未来能够自主展开对知识的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的现实困境

结合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定位混乱、概念模糊和衔接不当方面,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定位混乱的问题主要指向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份定位;概念模糊的问题主要指向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分析与理解;衔接不当主要指向教、学、评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衔接。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前,还需要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现状及未来展开细致调查与分析,明确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的现实困境有哪些,再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达成的目标来探究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不够准确

新课标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课程本身的解读和分解就是第一步,也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能够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落实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有效开展确立核心。但是就当前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过程来看,部分教师不仅存在对历史课程性质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的问题,还存在教学目标意识不强烈的问题,在思考如何开展和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只关注“教完了什么”,很少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就容易忽略教学目标的设置,或者说容易模糊教学目标的方向和定位,最终导致教学评一致性难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不够深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需要占据主体地位并发挥主体作用,因而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有效性也将对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当前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并未被有效地体现出来,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也不够全面。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构建教学体系,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二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全面调查和精准分析,构建起来的教学体系中包含一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使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极大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课堂评价模式忽视学生的获得感

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中核心的构成部分,也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串联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落实于课堂的关键要点。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教师需要对评价投入更多关注,站在整体视角重构或优化课堂评价体系,以便能够对教和学产生推动作用,助力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但是就当前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过程来看,初中历史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大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只通过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对教与学展开评价,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得了学习动力与自信,而这也就让评价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上的纽带作用难以得到体现,最终直接影响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优化与完善。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突出且强调了教、学、评三个环节的重要性,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驱使教师站在多个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调整与优化,以逐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思维与能力层面的持续性提升。而就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而言,教师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师生评”的双向反馈结合起来,站在整体视角设计能够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助力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讲,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需要先以教师层面课程体系的架构、目标体系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优化作为起点,逐步延伸到学生层面学习计划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调整,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教师层面

1.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来架构课程体系。

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将核心素养作为架构课程体系的依据,完成对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基础框架的构建。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那么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的教和学就要以这五项素养为目标和追求,评也要以这五项素养为方向和标准。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为例,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一要以时间为线索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二要结合文物史料、图片史料或数据图表等来分析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三要基于少数民族内迁等史实来认识这一时期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四要基于这一时期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交往来解读中华民族的扩张与发展,五要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以历史为素材来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及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以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2.以全面发展为追求来确立目标体系。

目标的一致性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那么在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来完成目标体系的确立,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入手,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与保障。具体来讲,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参考的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确立主要参考的是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评价目标的确立则主要以教學目标和学习目标为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教材主要从农业和商业视角出发,介绍了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学生对宋代历史的学习聚焦在经济层面。而在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底色的课堂生态下,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来为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确立方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置为: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经济分布的解读图和海外贸易路线的绘制,复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学习目标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大致相当,评价目标则需要强调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

3.以过程表现为参照来优化评价体系。

与传统模式下的课程评价相比,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的课程评价尤其强调过程,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评价的形式要贯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就需要以过程表现作为参照来实现对评价体系的优化,具体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注重提升评价的可信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注重增强评价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发挥评价促学和促教的功能性。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展开评价,通过提问和设定任务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清朝的边疆治理了解了多少;其次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评价,通过随堂测试、学术讨论、课时测试、实践性任务评价、课堂观察评价、学生自我认识及评价来评估学生对清朝边疆治理措施和政策理解了多少;最后要在课后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养的提升展开评价,通过习题训练和主观分析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是否建立起有关清朝边疆治理的完整知识体系。

(二)学生层面

1.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计划,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教师在落实“教”这一层面上优化课程体系、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视角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作为参考依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的制定,为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更多助力,以保证学生可以在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底色的课堂上收获知识以及思维与能力层面的发展。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教师摒弃了灌输式的传统授课方式,引入任务驱动式、社会实践式、小组合作式的新型授课方式,并结合具体的授课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的调整。如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任务完成顺序;在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探究方式;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小组分工,而所有的调整都需要建立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标志和取得的成果”上。

2.基于现实学情调整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从外界不断接收信息和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过程中的反馈和基于反馈的调整才是能够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而在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底色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在大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现实学情来帮助学生实现对学习方式的持续性调整,使之更贴合教学、学习与评价目标。

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专题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时,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具体来讲,就是先用对比分析来进行概念解读,帮助学生明确历史上各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是基于什么,又实现了什么,然后用思维导图来梳理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以时间、空间、事件、内容、影响为线索来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能够为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提供助力,在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中已经获得了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就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而言,教师还需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特性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特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下,分别从教、学、评这三个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尽可能推动教学评一致性与一体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完成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以后,初中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也能够进入新的阶段,一个指向深入理解知识、全面发展个人的阶段,而学生在新的教、学、评模式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成长。

猜你喜欢
一致性新课标目标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28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我们的目标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