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识图: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纹饰构成研究

2024-05-30 04:46:40梁正伟
中国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形器卷云青铜器

梁正伟

[摘要]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其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是发掘与研究现代装饰纹样的重要参考内容。本文采用图案解析法、计算机绘图技术、文献研究法,对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进行文物概述与纹样分析,着重梳理其紋饰特征、构成法则、美学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概述其对现代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青铜器 蟠螭纹 卷云纹 图案分析

一、器物概述

(一)文物特征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筒高58.5厘米,口径24.5厘米,周身饰蟠螭纹。支撑筒的三只兽形态相近,独角长于前额,昂首张目,头侧扭,双耳警觉耸立,短尾,四肢短矮粗壮,身饰卷云等纹。兽的外形似犀牛,故河北博物院为其定名为“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此铜兽与同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犀牛屏座中头生三角的犀牛样貌不同,原型很可能是我国早已灭绝的独角犀——兕。

在商周时期,兕多作酒器之饰,如兕爵、兕觥。《诗经·周南·卷耳》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根据文中之意,此筒形器当为盛酒之礼器。其以兕为承足,符合“观威仪、省祸福”的精神需求。

(二)文物鉴赏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典型筒形器。作为器物主体的青铜筒铸造水平高超、线条雕刻流畅、器身圆融庄重、纹饰布局饱满、刻纹清晰可见,当为贵族专用器物。犀牛兽形体构造灵活、形制得体、神情自若、劲健有力,极具体量感与运动感,既服务于主体的实用功能,又具备极强的装饰性。可以看出,此器已达到了艺术审美性与科学实用性相统一的造物境界。

此器将动物形象与实用器物相结合,突出表现了我国先民的造物智慧和审美品格。动物形象与实用器物的结合是先秦时代的典范,代表性器物有四羊方尊、象尊、莲鹤方壶等。这种仿生形态是审美法则提高的表现,突破了青铜器造型语言的简单化和单一性,使器型开始向着复杂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春秋战国以后演变出的各种动物纹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青铜器装饰的主体纹样,这是中华图腾的集中反映,也是五千多年造物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器表布满蟠螭纹,器身腰部有一道宽带纹,宽带纹左、右两侧各有一兽面衔环作为铺首。先秦时期惯用兽面纹,此器犀足则装饰有卷云纹,同时以四方连续的手法对蟠螭纹进行了整体布局,既展现出了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又将两种纹样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为龙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丰富了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种类。

(三)文化寓意

“古人铸铜作钟鼎,一片光辉照千古。”我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蔚为大观,其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工艺的美观与精致,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哲学观念与文化思想。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展现自身威势与文化底蕴的历史见证,是对先民思想智慧、权力威严、文化信仰的提炼与融合,有助于先秦文化生活的还原与传播。

具体来说,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可能是作为酒器使用的:

酒文化受社会政治的改造或对政治意识形态观念的承载,最主要是通过酒与礼的密切关系所体现出来的。[1]

先秦时期,酒是非常重要的祭祀之物。酒器除了能够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还能彰显王朝的威严。中山国先民采用犀牛来衬托筒形器,是想要借由这种看起来非常具备体量感的动物来彰显酒和饮酒者的尊贵身份。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王朝对酒器的设计向来是庄重与讲究的。

二、纹饰构成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符号通常表现为一件文物最为突出的纹饰语言。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历经千年而光彩依旧,离不开其生命里的一种“长寿”基因——纹样。蟠螭纹和卷云纹是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最为突出的文化符号。下面,我们将逐步解析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蟠螭纹和卷云纹的结构原理。

(一)蟠螭纹

据现有资料,蟠螭纹中的“螭”虽说属于龙的旁支,但它的形象却似龙而有别于龙。尤其是早期纹饰中的“螭”,其形象其实更接近于蛇:

螭是以蛇为原型的,亦称“螭龙”,俗称“小龙”。[2]

由此可以得出,蟠螭是一种早期不成熟的龙的形态。虽然蟠螭纹多数被视为蛇纹,但其形态的演变象征着龙的艺术形象的演变。蟠螭纹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最为流行,汉代以后逐步演化为成熟的龙形纹样。其作为装饰纹样,在青铜器上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各类礼器、兵器、车马器中均有出现。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有别于其他青铜器上的蟠螭纹,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纹饰的构成层面。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是一种复合型蟠螭纹,主要由三种形态的蟠螭兽组合而成,分别呈共生体环曲形、U形以及C形。同构共生图形是用相同元素中可以共用的部分构件作为整个图形的同构形,并巧妙地将其叠合、简化,使之组合共生。这些以同构形组成的新图形,一般来说有着共同的形态和相同的运动态势。部分同构共生图形能引导观众的视觉中心点来回移动,产生物体正在运动的错觉感受,以此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3]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采用长方形单元格的形式进行布局,蟠螭呈对角排布,以长方形对角线的中心点为基准,采用共生形体连接的方式而存在。180°旋转式对称布局为纹饰的主要形态。

U形蟠螭与C形蟠螭交互对接,二者造型简约,美观得体,线条流畅且颇具运动感。在其他青铜器蟠螭纹中,U形蟠螭和C形蟠螭均有眼部出现,如曾侯乙尊盘和蟠螭纹编镈等。中山国犀足蟠螭紋铜筒形器中的U形蟠螭和C形蟠螭则均无眼部出现,由此可以推断出其在装饰纹样设计层面进行了适当的取舍。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蟠螭纹使用了四方连续的排列方式,将共生体环曲形、U形、C形三种蟠螭共同组合在一个长方形单元格中,以中间的宽带纹为分隔,围绕器身四方连续排列。此装饰布局既有利于制作工程中的完美复制,又有利于整体装饰纹样的和谐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造物观念和铸造工艺的提高和突破。

(二)卷云纹

卷云纹是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器足犀牛的主要装饰纹样,其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原始漩涡纹。卷云纹经过夏、商、西周的逐步发展,延伸出了云雷纹,后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青铜器的典型纹样,代表性文物有战国错金银卷云纹青铜带钩等。秦汉时期,卷云纹的艺术形态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清代,卷云纹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画面的辅助式纹样并沿用至今。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卷云纹是成熟云纹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区别于其他后期成熟的几何状卷云纹图案。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犀牛的身体布满卷云纹,寓意吉祥。此种卷云纹的造型是以大圆圆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大圆与小圆交错旋转的几何图案。从美学视角来看,卷云纹中两个圆圈的构成类似于黄金螺旋法则,这表明相关美学原理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只是尚不成熟。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卷云纹突出了犀牛的运动感,同时显现出了中山国顺应天命的哲学思想。

从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纹饰排列方式来看,头部的卷云纹设计需要根据头部的布局进行取舍,身躯上的卷云纹呈线性对称排列,错落有致,脚部卷云纹则上下排列。不同的排列方式突显出此器在设计上的别具匠心。秦汉时期,云纹瓦当的纹饰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卷云纹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卷云纹对研究其他青铜器的卷云纹及实物断代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

三、当代价值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既是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又是研究中山国礼器形态的珍贵“文献”。对其造型和纹饰展开钩沉,于发掘战国时期的等级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作为礼器,在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被视为权利与威严的象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扬国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对现代人构建新的艺术语境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与卷云纹为中华图腾纹样设计与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最为原始的图样资料,其中蟠螭纹复杂的演变过程直接影响了中国龙纹样的发展,卷云纹则成为龙纹样的辅助纹饰。二者对当代发掘与研究文物的纹样语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四、结语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是先秦时期礼仪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器表的蟠螭纹和卷云纹对龙纹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特别是蟠螭纹所采用的复合型构成形式为后世装饰纹样布局的发展进行了铺垫。同时,笔者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对蟠螭纹和卷云纹进行了清晰的还原与解析,梳理了二者的构成形式,对其中涉及的创作手法与构成法则进行探索,归纳了纹样的美学规律,为鉴赏与研究其他青铜文物的装饰纹样提供了学术参考。

注释

[1]黄修明.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J].中华文化论坛,2002(2):129.

[2]常素霞.试论玉器中的蟠璃纹[J].文物春秋,1992(2):61.

[3]陈楠.平面设计元素之图像语言生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8.

猜你喜欢
形器卷云青铜器
李忠厚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红山文化筒形器的形制与功能研究
基于Mie散射的卷云环境中冰晶光学特性分析
临颍县固厢墓地M48出土文物
Warning signs of an approaching hurricane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墓出土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
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
巴黎上空的卷云
飞碟探索(2016年9期)2016-09-21 08:55:18
认识“晋式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