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岗 吴沂 钱康怡
[摘要] 通识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为高校学生开设能够传播中华美学思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通识美育课程,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开发的“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其作为通识美育课程进入高校,使学生通过学习唯美、时尚且兼具童趣的新剪纸艺术来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提升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新剪纸艺术 通识美育 美育
(一)从中国传统剪纸到新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以纸或“替代纸”为材料的镂花艺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1]中国剪纸从小农经济体现集体创作智慧的民间装饰艺术,发展到以工业、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通过厘清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艺术风采。中国剪纸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形式,也是当代美育的优质资源。“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是北京建筑大学开发的一门将中国写意精神与装饰情趣融入传统剪纸艺术的课程。教师通过对新剪纸艺术的挖掘与梳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通识美育课程之中,以创新的方式构建起高校通识美育课程体系。这门课程不仅可以让青年学子探寻中华美学思想、感悟中华美学精神,还让中国剪纸发展史变为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美育教科书。
(二)新剪纸艺术对美育发展的影响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革命文艺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2]此后,延安当地的艺术家们开始研究陕北剪纸,创作出大量体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延安精神的新剪纸作品。进入21世纪,北京建筑大学设计学系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向,开设了“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课程和“新手工艺工作坊”通识美育课程,把新剪纸艺术带到了大学课堂之中。学校运用新剪纸艺术所创造的视觉美感,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走上艺术创新之路。
(三)高校通识美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美育课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通识荣誉课程“艺术的启示”。该课程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分析、质疑,在参与、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创意、创作、创新。北京建筑大学组建新剪纸创新设计团队,把新剪纸课程纳入高校通识美育课程之中。该课程通过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新剪纸艺术中,使美育课程得以同文创设计语言相结合。该校教学团队将新剪纸与纪念品、生活用品、玩具和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运用当代时尚化的创意理念,突破了中国剪纸固有的装饰属性,创作了大量的新剪纸文创产品。这不仅可以激发高校学生对我国工艺美术的兴趣,还能丰富高校美育的形式与内容,促进高校美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传统美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美育。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意识到美育对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养的积极作用。他结合周代的礼乐制度,提出“文質彬彬”“中和之美”的美育思想,为封建社会制定了“克己复礼”的社会准则。
走进现代社会,我们发现美育一度游离在主流教育之外。在大部分情况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美育却没有同德育、智育和体育那样形成体系完备的教学模式。由于对美育的长期忽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钟情于大众娱乐文化与新鲜刺激的视觉内容,审美逐渐走向低俗化,缺少了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部分美育教材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美育从属于德育,削弱了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功能;二是把美育局限为艺术教育,甚至把美育等同于美术知识教育,使美育课程变得片面化;三是把美育视为一门具体的课程,甚至是一门专业技术,抹杀了学生的审美需求、美育需求以及美育感知力。总而言之,当前高校缺少对美育课程的深入探究,特别是缺少对美育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接下来,高校应该总结经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适合其未来发展的新型通识美育课程。
(二)“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体系探析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美育,“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现代设计等课程内容,结合了新知识、新工艺,力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制订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体系。课程从理论教学出发,将知识理论尽可能地与观摩、创作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团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相链接,与学生社会实践相关联,最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二,以“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为起点,开发更多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创新思维。第三,探索更多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团队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的美育教学体系,力求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第四,构建“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的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教育效益,实现新剪纸的创新发展。
综合以上四点,笔者认为“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的实践方法
21世纪初,吕胜中受任组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将富有民族风情的中国剪纸融入实验艺术,创作出“小红人”“神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剪纸符号,同时又将剪纸艺术引入高校艺术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中,为美育工作进行了很好的示范。与此同时,赵希岗将剪纸与现代设计理念、当代艺术精神相融合,在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了通识美育课程,带领学生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课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剪纸艺术,通过给学生布置图像考证作业,让学生自主查找文献资料,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多动手实践,从而掌握了新剪纸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与手法。在系统化、生动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中,“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将剪纸中蕴涵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通过实践、观摩、文创设计等手段,实现外化、具象的呈现,使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了创新精神。
蔡元培曾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3]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教学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将新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实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视角转换,有力地促进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赵希岗教授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皆开设了“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以优质的课程内容、科学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情感体验带动了新剪纸通识美育的发展。除了课程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外,他还有《剪纸的故事》《新剪纸》《动静和乐——赵希岗说新剪纸》等十余本著作先后出版,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有效促进了“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新剪纸美育教学实践中,他还组织团队搭建起“新剪纸基因库”,并开设“新剪纸数字艺术品设计”课程,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实践,使学生的艺术表达与沟通能力通过团队合作、交流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得到有效提升。总而言之,“新剪纸通识美育”课程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唤起了学生对美的热爱与向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提升了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由于我国近代美育缺少系統、全面的教学体系,大众对美育的认知只停留在浅显的艺术赏析层面,忽视了美育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与时代风采。学校美育是通识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应积极推进美育课程建设,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和综合素质。正如“新剪纸通识美育”这样的课程,不仅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颇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促进了新时代通识美育的多元发展。
(本文为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新剪纸艺术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G2023027。)
注释
[1]赵希岗.新剪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3]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N].晨报副镌,19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