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导向、构建方法和指标内涵

2024-05-30 14:53:49郭广军杨无敌陈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郭广军?杨无敌?陈鹏

作者简介

郭广军(1971- ),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长沙,410004);杨无敌(1992- ),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两岸高等教育;陈鹏,滁州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研究”(BJA200105),主持人:郭广军

摘 要 实施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是落实深化产教融化政策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应坚持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等价值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政策文本分析,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主要包括学校治理、培养体系、专业与课程、条件与经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社会评价等9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86个三级指标,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实证性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标准、方法借鉴,以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36-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系列政策制度密集出台,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实施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是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与战略的重要机制举措。秦凤梅等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体现校企双方需求、目标、条件、过程、结果、发展等质量因素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李婷等人构建了体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因素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2]。吕路平等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3]。姜泽许等人构建了包括组织保障、课程和教学、毕业生评价、行业协调指导、教师发展、基地建设在内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4]。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专家调查论证,构建了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导向

(一)促进产教融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有效测度专业课程与产业体系匹配度,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成效。

(二)促进产教融合系列政策有效落实增效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贯彻落实,突出有效测度高职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成效,突出以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为依据,科学制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测度学校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专业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服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等方面进展与成效。

(三)促进产教融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突出以产教融合主线贯穿现代职教体系,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等建设目标达成,有效测度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服务发展、特色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现场工程师培养试点,突出产教融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有效测度培养平台、培养体系、实训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效测度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专业技术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就业创业发展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

(四)促进产教融合增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内涵式发展,突出产教融合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流教材、一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测度“五金”新基建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测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产教融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展与成效。要突出科教融汇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协同创新制度、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成果、协同成果转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政策性、协同性和育人性原则,客观反映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投入、生成、产出等各环节要素对产教融合质量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重点考察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职工发展的质量效益。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课题组根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咨询和实地调研,借鉴国内相关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反映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的指标做了实验性的整理与归类,构建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审稿。根据德尔菲法,遴选了多个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5名业内专家,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审稿,以邮件或微信方式分发给各位专家进行通讯咨询评价审核。课题组根据收回的专家评审意见,對指标体系的三级结构、内容和评价要点等逐项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后再次发给上述专家审核,根据专家意见再次修订完善。经过三轮专家咨询评审后,专家组对指标体系较为认同,课题组也认为较为合理,初步形成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评价项目)、34个二级指标(评价要素)、86个三级指标(评价要点)及其评价内涵说明。其中,一、二、三级指标名称见图1。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进行确定。第一步,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借助迈实AHP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模型,如图1所示。该指标体系的AHP结构模型分成四层,最上层为目标层“高职产教融合质量”,以下依次为一、二、三级指标。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生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常规调查表。采用专家决策法,首先,借助迈实AHP软件系统生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Excel常规调查表(判断矩阵)。然后,将调查表分发给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25位专家,收回24份调查表。最后,利用迈实AHP层次分析法的“导入调查表”功能,将收回24份Excel专家调查表导入软件系统。第三步,专家矩阵不完整和不一致性检验。将专家调查表导入软件系统后,在决策时利用系统自带算法将其调整为一致(CR≤0.1)。第四步,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将“矩阵明细表”中数据“导出至Excel”,最终得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图1。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主要是指第三级指标评价要点的具象描述。

(一)学校治理(0.2066)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学校治理评价旨在考察学校与行业企业同频共振,创新政行企校多元联动的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治理水平,重点测度产教融合学校治理体系中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

定位与目标(0.1193)。第一,办学定位(0.0763)。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办学定位。第二,培养目标(0.043)。学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职业面向及确定依据。

内部治理结构(0.0581)。第一,治理制度(0.0295)。学校产教融合制度与实施工作纳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程和述职内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业教师对产教融合制度的认知与执行能力;学校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符合学校、企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绩效激励等方面规章制度。第二,治理结构(0.0143)。学校适应产教融合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学校产教融合管理部门组织构架设置、人员配备、软硬件配套保障和工作协调机制。第三,治理体制(0.0143)。学校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建立二级学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办学;学校依法引入企业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实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外部治理环境(0.0292)。第一,政府政策支持(0.0166)。地方政府制定支持学校产教融合的实施办法并得到有效实施;政府将学校产教融合发展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和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政府统筹优化高职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政府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产教融合;政府支持学校产教融合的拨款机制、财税用地、金融支持等政策;政府支持学校收入分配、用人制度以及学校编制、教学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营造良好环境;政府支持学校学徒制培养过程中的招生计划、学籍管理、经费等;政府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与培训。第二,企业参与支持(0.008)。学校参与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第三,行业协调指导(0.0047)。制定行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服务校企合作对接;进行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专业人才需求目录;进行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指导;提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二)培养体系(0.198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旨在考察学校以产助教、以教促产,深化行企深度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测度如下指标运行成效。

培养模式与方案(0.1195)。第一,人才培养模式(0.0737)。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与行业部门(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者采用多种形式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者共建共管二级学院、专业集群;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衔接”的产教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第二,人才培养方案(0.0458)。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执行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能很好地反映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可操作性强;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的对接认证机制。

产教协同育人(0.051)。第一,协同育人机制(0.0243)。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育人机制,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开展联合培养、产教协同育人;近五年校企合作企业为各专业学生实习提供的岗位数,参与合作的学生数量及占比;学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学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第二,1+X证书制度(0.0119)。1+X证书试点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1+X证书培训站和考核點。第三,现代学徒制度(0.0086)。学校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明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第四,考试招生制度(0.0062)。学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对口招收中职教育毕业生比例;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就读。

培养质量保障(0.0278)。第一,教学环节质量标准(0.0151)。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定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考试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齐全、合理;近五年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技能竞赛标准的数量和实施。第二,质量监测与评价(0.0059)。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定期监测;依据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结果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将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表彰激励、项目支持、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第三,反馈与改进(0.0068)。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准确,产教融合教学工作得到持续改进。

(三)专业与课程(0.1484)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评价旨在考察促进学校专业体系主动适配产业体系,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重点测度产教融合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国际交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实施运行成效。

专业体系建设(0.0564)。第一,专业设置(0.0366)。学校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优化供给结构,学校紧密对接区域(地方)产业链、创新链、需求链,适应合作企业需求及时设置或更新专业体系,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学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学校参与“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学校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第二,专业建设(0.0199)。深化“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改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学校产教融合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0.0359)。第一,课程开发建设(0.023)。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改革,为合作企业提供所需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数量、结构与质量。第二,教材开发建设(0.0075)。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活页式、立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教材体系设置、教材内容改革、教材标准制定;校企合作开发出版各级各类精品教材的数量、结构与质量。第三,教学资源建设(0.0054)。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精品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资源;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各级各类精品教学资源的数量、结构与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0.0279)。第一,实习实训目标标准(0.0118)。具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校内外实验实训、企业实习实训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1年以上;校企合作研发顶岗实习标准、毕业设计标准或毕业综合训练标准。第二,实习实训内容方法(0.0079)。学生基本性技能训练、专门性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训练;产教互动,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学生实质性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顶岗实习。第三,实习实训考核评价(0.0048)。校内外课程基本性技能考核,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企业实训等专门性技能考核,假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综合性技能考核评价。第四,实习实训规范保障(0.0033)。规范实习实训,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国际交流合作(0.0124)。第一,合作办学(0.0086)。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师生交流培训,培养符合跨国经营的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外语应用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合作开发(0.0038)。校企合作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学校与国际合作企业合作开发、协同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0.0156)。第一,教学方法(0.0075)。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教学为主,根据专业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考试、考核和评价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关键能力、职业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综合训练)75%以上直接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技术需求,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实行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第二,教研论文(0.0026)。近五年教師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第三,教研项目(0.0028)。近五年教师主持立项的省市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第四,教学成果(0.0027)。近五年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近五年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技能竞赛中获奖数。

(四)条件与经费(0.1167)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条件与经费评价旨在考察学校加强产教融合学院、基地、集团和项目建设,健全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师生企业实践实习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测度产教融合经费投入保障、教学条件建设的实施成效。

经费投入保障(0.0721)。第一,管理制度(0.0312)。学校产教融合的经费投入、管理制度及保障机制;学校产教融合的经费年度变化;学校产教融合的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第二,政府资金(0.0224)。中央、省、市级财政下拨的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使用合理、规范,专款专用,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省市级专项财政向地方行业企业应用型横向技术研发、应用、转化和推广项目倾斜。第三,学校资金(0.0117)。学校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和效益;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方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项目。第四,社筹资金(0.0068)。有一定数量校企合作项目资金,且主要用于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具有一定吸纳社会资金能力。

教学条件建设(0.0445)。第一,基本教学条件(0.0141)。学校与企业共建职教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五项生均基本办学条件均达到教育部合格标准。第二,实习实训基地(0.0097)。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平台,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第三,创新创业基地(0.0061)。设立产教融合科技园等创新创业中心及地方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的项目;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的场地、经费、容纳学生规模、科技创新成果。第四,行业产业学院(0.0061)。依托或联合企业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第五,产教融合集团(0.0041)。依托或联合区域、行业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产教融合集团。第六,产教融合工程(0.0044)。学校参与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企业、产教融合城市;学校培养聘用产教融合领军人才、产业教授(导师)、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通过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五)科学研究(0.0885)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学研究评价旨在考察促进学校主动服务产业创新和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开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能力,重点测度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制度、项目、平台、成果及转化的建设实施运行成效。

协同创新制度(0.0332)。第一,科研制度(0.0222)。以“产教融合、服务需求、创新发展”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激励制度;以产教融合、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第二,科研投入(0.0109)。学校科研经费总额每年增长幅度≥30%,主要用于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学校设有产教融合发展科研专项资金。

协同创新项目(0.0179)。第一,纵向科研项目(0.0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数量及成果;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规划课题等部级项目数量及成果;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软件科学项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省级项目数量及成果。第二,横向科研项目(0.0071)。学校有一批对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横向科研项目。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技术研发与服务产品升级;学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选题;学校牵头申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中有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

协同创新平台(0.0155)。第一,产业技术平台(0.01)。校企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学校参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校企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学校参与企业合作组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学研综合体及其经济效益。第二,技术创新平台(0.0055)。学校有一批与重点企业共建的省级、市厅级的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等产教融合技术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成果(0.0098)。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奖励;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社科成果奖等省级奖励;高水平论文数;技术专利授权数;获得一批人文社科、文化创新、高校智库、决策咨询等融合发展科研成果。

协同成果转化(0.0121)。校企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学校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科研成果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校完善科研后评价体系,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

(六)社会服务(0.0665)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评价旨在考察促进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科技、培训、文化需求能力水平,重点测度产教融合人才服务、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的建设实施运行成效。

人才服务(0.0265)。校企、校地合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满足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学校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科技特派员,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社会高层次人才交流;学校参与所在城市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城市。

科技服务(0.0172)。第一,服务企业发展(0.0117)。学校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與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企业。第二,服务三农发展(0.0056)。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科技下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开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服务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发展;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巩固脱贫,防止返贫。

培训服务(0.011)。学校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展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服务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提升,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立体化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发展“互联网+教育培训”;企业向学校购买培训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主办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数量。

信息服务(0.0063)。第一,信息服务平台(0.004)。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第二,资源服务(0.0023)。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平台、网络资源、信息情报资源与合作企业、地方社会共享。

文化服务(0.0054)。学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文化协同创新团队,服务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研成果;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地方文化繁荣发展服务;拥有一批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应用性文化建设成果。

(七)教师发展(0.0729)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师发展评价旨在考察学校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壮大教师队伍的制度机制,重点测度产教融合的专兼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师发展机制、教师质量水平的建设成效。

数量与结构(0.032)。第一,教师数量(0.0168)。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充足,生师比不超过18∶1;领军人才数量及质量;校内、外专业(群)带头人数量及质量;教学名师数量及质量;骨干教师数量及质量。第二,教师结构(0.0152)。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副教授、教授职称者达到一定比例,“地方学者”、企业导师等特设岗位达到一定比例;“双师型”教师数量及占比;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的数量及占比;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学校的协同创新团队,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发展机制(0.0237)。第一,教師培养制度(0.0105)。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措施效果;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五年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不少于6个月;学校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聘用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人员到学校任教制度。学校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的引进、培养、考核和聘任制度。第二,教师发展保障(0.0065)。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企业挂职锻炼、企业访问工程师等培养培训经费投入、管理考核、绩效激励制度;落实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落实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站;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教师享受相关待遇、教学成果按规定获取奖励的权利保障;学校完善与产教融合发展相适应的职称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获取薪酬、评聘、晋升职务(职称)、评优表彰的权利保障。第三,教学创新团队(0.004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效果;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省级以上立项的名师、大师工作室。第四,教师发展中心(0.0023)。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与效果;企业为教师实践提供岗位数及参与合作的教师数量及占比。

教师质量水平(0.0172)。第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0.0071)。师德师风;基本条件、学术兼职、“双师型”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培训学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任教课程数、任教学时数、任教学生数、教育辅导;主持参与教学创新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建设、教材资源建设等项目;教师主持或参与的行业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改革等项目;教师荣获国家、省部、行业、学校级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竞赛奖,指导的学生荣获国际、国家、省部、行业、学校级技术技能竞赛奖。第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0.0043)。纵向研究课题、成果转化/批示、成果奖励、学术论文、专利及著作权、学术报告交流等科学研究。横向课题研究、企业技术升级、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流程革新、数字智能、工程管理等技术开发。第三,教师社会服务能力(0.0028)。教师在合作开展科技规划、产业规划、技术方案、市场调查、产业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就业创业、企业治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高校智库、决策咨询等方面的能力。第四,教师文化传承创新能力(0.0016)。教师在合作开展知识创新、文化服务、文化传承,服务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推进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等。第五,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能力(0.0014)。教师主持参与“一带一路”高职教育交流合作、国际高职教育交流合作、国际科研交流合作、高职出国留学生培养、高职来华留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合作等。

(八)学生发展(0.0686)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学生发展评价旨在考察学校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学生发展,提升专业实践育人能力水平,重点测度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素质、就业质量的建设改革成效。

思想道德(0.0444)。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现;学生树立了良好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工程伦理意识、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等。

能力素质(0.0141)。第一,技术技能(0.0078)。技术技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及产业发展升级需求;毕业生1+X证书获取率;优秀毕业生数量及质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对企业文化认知的提升。第二,综合素养(0.0046)。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学会学习、终身发展、生涯规划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情绪调适、抗压及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批判质疑、创新实践、沟通合作等素养。第三,竞赛获奖(0.0018)。学生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数;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学生数占比。

就业质量(0.01)。第一,就业率(0.0042)。学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实习单位就业率、合作企业就业率较高;企业年度接受毕业生就业总数;有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精准就业提供服务;将就业质量纳入学校内部考核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第二,创业率(0.002)。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和指导机构;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达到一定比例;毕业三年创业率。第三,升学率(0.0012)。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数及比例。第四,晋升率(0.0015)。工作稳定率较高;毕业三年职位晋升率。第五,薪酬待遇(0.0012)。毕业生工作起薪不低于省域高职毕业生平均工作起薪。

(九)社会评价(0.0337)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社会评价旨在考察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和社会声誉,重点测度产教融合社会认可度、产教匹配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学校排名、影响力的建设发展成效。

认可度(0.0128)。第一,社会认可度(0.0065)。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社会对学校产教融合效能的认可度;近三年社会对学校产教融合效能的评价及支持。第二,政府认可度(0.0026)。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政府部门对学校产教融合效能的认可度;近三年市厅级以上政府机构授予学校的相关荣誉及支持。第三,企业认可度(0.0037)。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政府部门对学校产教融合效能的认可度;近三年合作企业对学校产教融合效能的评价及支持。

匹配度(0.0069)。学校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匹配度。

满意度(0.0076)。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0.0042)。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近三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第二,学生满意度(0.0022)。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学生对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第三,教师满意度(0.0012)。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教师对学校产教融合改革发展的满意度。

学校排名(0.0028)。近三年学校在各类排名榜中的排名(如金苹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近三年学校产教融合排名(如金苹果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00强”)。

影响力(0.0037)。近三年省级及以上官方媒体对学校产教融合专题报道数量。近三年学校的百度指数(观测搜索指数、资讯指数和媒体指数)。

参 考 文 献

[1]秦凤梅,莫堃.基于CIPP模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94-203.

[2]李婷,徐乐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21-27.

[3]吕路平,童国通.“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31-36.

[4]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5):34-3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