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导向下中职学校升学机制的形成与内化

2024-05-30 14:53郭丽君邓启云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基础性中等职业学校

郭丽君?邓启云

作者简介

郭丽君(1975- ),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生态学,职业教育(长沙,410125);邓启云(1986- ),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生态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职院校规训—教化机制实证研究”(ND213598),主持人:邓启云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政策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空间,也建构了学校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活动场域。对案例学校的田野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在这种升学场域中,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划定培养特区,形成了一整套对学生学习行为可操控的规范化技术,塑造了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惯习,进而构建了以学生学习方法的持续改进和学习习惯的不断矫正为圭臬的规训机制。这种规训机制通过分数体现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信任与依赖,使学生产生认同,完成规训从外在强制到内部控制的转化,实现了中职学生从中考失利到高考成功的逆袭。

关键词 基础性;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机制;规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51-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培养一批批大国工匠需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1]。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了奠基性支撑。特别在当前国家社会发展形势对中职教育提出基础性转变的时期,如何搞好中职教育的基础转型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基于此,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和转向都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都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了补充界定,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提出中职教育要从单一就业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筑牢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多样化发展为抓手,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2]。为探索中职教育基础性转型机制和路径,本研究以某一中职学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学习基础不好但心怀梦想的中职生如何在学校的培养下,筑牢其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在升学通道中实现成长。

一、基础性转型的要求与中职学校的发展困境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型应着眼于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工业化4.0时代对纯粹技能习得的制造工人需求锐减,对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激增[3],推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支持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以科学内容为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技术知识与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单一学段无法完成培养任务,因而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它由终结型教育转向了中间型教育,提升育人功能成為转型的重要方向[4]。相关研究从分析智能时代应用人才素养所需的课程出发,指出提升基础性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比例是育人功能转型的可能路径[5]。然而现实的中职教育仍是托底教育,虽然部分中职学生愿意学习专业技能,但普遍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存在厌学态度[6],因此中职学校在落实基础性课程、提升育人功能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

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乏[7]、学习能力差、逻辑思维水平低、教学方法不适合等[8],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9]、成就目标定向[10]、父母教育卷入度[11]等要素出发,并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才能改善中职生的学习[12]。尽管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果,但它们对学生多维度、动态化和长期性成长的综合考量不足,因此难以在实质上实现育人功能的显著提升。据研究,大量中职学生因未充分发展的理性和偏低的自我水平,难以使自己长期持续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需要外界力量的辅助才能实现“他治”[13],有效的“他治”会使学生的自我和理性得到更好发展,而外界力量和“他治”的核心是规训[14]。

规训能帮助学生成长,中职学校已积极探索了诸多管理模式,但中职学生并不认同[15]。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细节、规则入手,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才能形成个体的文明行为[16],所以中职学校往往会建立一整套规训体系。如通过开展系列措施以使学生服从规范和命令,设计不分时空的监督,常态化的纪律检查、惩罚与奖励机制等,甚至还将学生的纪律情况与班主任的绩效挂钩,但中职学生大都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甚至挑战教师权威[17]。本研究以规训成功的升学班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育人功能,并挖掘中职学生升学的内在机制。

二、案例学校的田野调查概述

本研究主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升学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于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以随班跟读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考虑高三学生学习紧张的状态,研究人员主要在教室后排进行观察,课后休息时进行访谈,并获取学生的日志、总结、作业和试卷等原始材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描。同时,研究团队调阅了案例学校近三年的学生档案信息材料和学校的相关制度文件与管理规范性材料,对学校的校领导、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分别进行了1~3小时的访谈。所有访谈资料都以备忘录的形式进行整理归纳,对前后矛盾的材料通过三角检验核查其信度,力求通过相对真实一致的素材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学校概况

案例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首批卓越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是省域内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的一所学校。学校有两个重点培养方向:就业、升学。所有学生根据成绩的高低面临两次分流。第一次依据入学成绩,第二次依据高二分流考试成绩,升学方向以升入本科为目标,这也是本论文田野调查的主要对象。案例学校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仍积极探索升学路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规训模式,学生的学习从消极应对走向了自主学习。

(二)学生来源

案例学校的学生家长大部分是城市服务类劳动者。参考案例学校2018-2020年三年的招录信息,根据其父母的工作单位推测其职业并进行赋值,赋值借鉴师保国等的研究[18],将职业划分为5个等级,1为临时工、失业人员、农民等;2为体力劳动工人和个体经营人员等;3为商业服务员工阶层、办事人员阶层等一般的管理人员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等;4为中层管理人员与中层专业技术人员等;5为职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结果显示,学生父母的职业较集中于第2类和第3类的服务类职业,结果见表1。

(三)案例学校升学概况

案例学校是中考落榜者的最优选择,尤其是成绩较好学生的心仪学校。案例学校有三个专业的高考本科上线率一直稳居全省中职类第一,本研究选取其中一个专业KJ,也是该校最具代表性的专业。2018-2020年案例学校的KJ专业本科录取人数占全省50%以上,见表2。高三升学班每年招收三个班,班级平均本科上线率超过70%,最高达93.75%。

三、中职学校升学机制的形成机理

(一)政策打开的升学空间奠定了中职学校升学场域机制产生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升学渠道的扩展,中职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通道逐渐扩展。自1983年《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对口升学开始,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1985年教育部印发的《一九八五年普通高校招生规定》、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1991年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推荐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有关问题的通知》和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学校逐渐增加,专业范围不断扩充,对口升学限制明显减少。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个省市实行中职教育对口高等教育招生试点。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学校招生来源之一[19]。200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比例,尤其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20]。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百万高职扩招”计划,2020年百万扩招再次启动,至此中职升学政策不断完善,升学渠道不断扩充。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职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仍然较低,且招收中职学生的本科院校及其专业是专门指定的,数量较少[21],但也打开了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许多中职学校利用自身优势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以在中职升本的场域中占据有利位置,案例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二)学校场域塑造的惯习使规训机制合乎情境

在升学场域中,性情倾向和位置彼此适应。场域的结构塑造着惯习的结构。在中职升学场域,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惯习。因为惯习是社会结构长期内化的结果,其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時段不同社会条件的制约时,在把握机遇过程中又不断被建构,同时在经验影响下不断被强化。案例学校的KJ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升学培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践使案例学校的KJ专业升本数每年都稳居全省第一,处在KJ专业升学场域中的最优位置。成功的实践经验又不断强化学校的惯习,升学培育模式不断被建构、完善。抓细节不仅是KJ专业的惯习,也是学校的惯习。推进落实、强化精细管理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被教学管理所践行,而在福柯看来,规训技术就是精细的、关注细枝末节的技术。KJ专业的升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抓细节、重落实的理念。如教师不仅告知学生学习、听课和做题方法,更需将其细化,在监督、检查和规范化裁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学校规训模式的注重细节主要体现在规训日常中。

(三)日常制度实践建构规训制度

规训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最直接的目的是追求更高分数。现有研究更多从规训学生身体的角度,借助纪律和惩罚等手段,将外化的规训手段巧妙转化为人的自我规训[22]。那么,中职学校的规训模式是什么?又有何特点呢?

1.规训化学习的日常描述

高三模式主要是抓学习习惯,落实学习方法。在教师看来,学生不能升入普高,一方面是因为其家庭特点,大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中不教、少教或教法不当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悟性不高,所以记忆方法、听课方法、做题方法等均需要教导、落实。三种方法对应三类课堂,记忆—早读课,听课—普通授课,做题—自习课,这三种方法贯穿学生所有时段,具体描述见表3。

2.规训机制的形成过程

根据规训的学习日常活动发现,纪律依靠监督、检查和裁决得以实施,同时也得以完善。听课、记忆、做题时,手、眼、脑、嘴等器官,需要符合相应外在行为规范,这是一种为提高效率地操练肉体的知识,结合监督、检查和处罚等手段保障实施。监督、检查描述和量化个体的行为,可对个体进行精确评估,实现个体的裁决,划分等级,并根据等级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持续的监督和检查,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等级化评价和裁决,最后考试成绩和持续评价合理化了等级空间,等级化空间的不固定性对学生施加持续的压力,促使学生的服从与高效,具体过程见图1。

图1 升学班的规训机制

首先,明确的活动规范,在监督下训练。通过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辅之以监督、检查等手段,对思维进行监查,以实现对时间、空间、身体的监督。无论哪种课堂,均有明确的学习规范或模式限制。早自习的边读边写,上课的记模板和笔记,晚自习的任务量、做题行为规范和传票翻打到200为及格(200是学校的优秀标准),均是在监督下进行的。监督来自于教师和值日班长。最初在三种课堂的各种行为被描述记录,形成逐步完善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分类,最后又用此规范、分类再次对行为进行记录,量化至表格中。

其次,可视化思维结果的检查。草稿是“记忆效果”的外在表现形式,笔记和模板是听课效果的外在形式,速度、完成率、正确率是做题和传票翻打的外在表现形式。草稿、笔记和做题情况是分析思维效果的工具。教师既能从这些外在表现形式中获得整体的描述和时间的累积效果,还能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如经过整体分析发现全班多名学生因粗心丢失了分数后,提出新的要求“手指读题,读题时打记关键词”等。各外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在教师心中建构出了一个比较体系。教师可从价值上排列每个人的能力、表现,最后又对于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个体的任务是重复的又是有差异的,但总是分等级的,目的是使每个个体的行为趋向某种极限[23]。正如一成绩较好的学生所说,“边读边记,老师要求我在草稿本上记录关键词,然后看草稿本进行内容复盘”“成绩好的同学要求登记每日一问”。所以,检查为个性化规训提供了依据,为最大化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基础。

再次,学习效果的分数、行为表格展示。记忆、听课和做题的效果,在教师的不断强调和规范下,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会有所提升。如有学生提到边读边记的内容在考试的时候会显现模糊的印象,打记关键词确实可以降低错误率等。当学生体会到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效果后,逐渐产生对活动要求的认可,并从认可一个活动扩充至多个活动乃至全部活动,达到了思想层面的认同。

最后,产生新的规范并持续加码。监督补充纪律相关条例,检查和规范化裁决为提出新要求提供支持。操练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纪律不完善的过程,针对不完善继续追加新的要求与手段,如手指读题、打记关键词等,新要求会持续产生,而新的规范在原来规范的基础上,持续加码,以实现对活动的更精准引导。这些新的要求进入到下一轮的规训过程,不断循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操练。

四、中职学校升学机制的内化机理

中职学校升学的规训机制是在升学场域和升学惯习中得以生成,被学生所践行,在分数提高中被学生所认同,其升学效果又转换成优质资本使中职学校得以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规训机制在学校打造的升学场域下形成的长期稳定学习惯习中实现内化,也在规训结果认同的主动选择中完成内化。

(一)学习特区资源的重点配置强化了规训机制的场域认同

学校资源的重点配置强化学校的场域认同。案例学校在中职升学场域中占据着有利位置,有利位置利于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24]。在升学场域中,所有中职学校面临着相似的规则——追求本科升学率,制定规则的是“元资本”政府机构。作为元资本的政府机构控制着中职学校的日常办学和资源分配,其基建投资、教学设备费由省、市教育厅(局)统一掌握,戴帽下达[25],而政府给案例学校戴了多重“帽子”。案例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连续23年省文明单位等。高象征资本还可获得更优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如优质教师和学生资源。案例学校有较多专业教师来自于他校的优秀教师,也有部分来自于高中的优秀教师。案例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升学班的学生,成绩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才有准入资格,入学成绩仅次于普高录取线。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在案例学校不存在。这些相对优质的经济、文化、社会和象征资本,提高了社会、政府、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学校将升学班打造成学习特区,将优质资源予以重点配置。追求高升本率是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学校集中全校优质资源为学生升学提供支持。师资方面,学习特区的每名教师,均是由校党委协商决定,学校所有的评优评先,也会向他们倾斜。学生方面,学校的两次分流,留下了身心倾向最优的学生,保证了升学班是最有升学意愿且成绩最好的学生。物质条件方面,设置了相对独立区域,如设立了独立食堂,宿舍也与其他学生区隔,与教室安排在同一教学楼,为每个升学班配置两间教室等。学校的运行逻辑可简述为学校配备最好的物质条件,选拔最优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实践着不断被证实的有效惯习,以在实践中将这些资源转换为高升学率。中职高三模式是经证实有效的惯习,给充满不确定性的“高考”增添了几分确定性,长期高升本率的惯习转化成为高升本率提供实践指导。只要严格遵照“规训机制”的操作流程和规定,学生就会成为预期的“本科生”,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这个惯例是维持学校整体运行的一个基础结构,能为个人提供一个规则场,成为一种调适个人行为逻辑的力量。可见,规训机制在学生进入高三之前便已得到了学校、教师、升学班学生的一致认可,也将是他们合谋的实践导向。

(二)以分数为载体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了规训机制的合理意义

规训就是运用权力通过对身体的控制达到对人的控制,身体是权力操纵、塑造和规训的对象,所以规训是强制性的。同时规训又是日常琐碎的,是关注细节的,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由于规训的强制性和控制的全面性,即使学生对规训机制潜在认同,也不足以促使他们长期持续地服从。所以,规训机制的实践不仅需要规训开始前的心理认同,还需将其内化。

霍斯金认为,只有当书写、评分、考试这三种做法结合在一起,规训性知识的权力才成为可想象的事。这种规训性知识使教学双方都要面对经常性的监视和评价,分数使人变成懂得自我规训、自我实现的驯服个体,变成永远追求奖赏的求真者[26]。中职三年级的规训从外在强制走向内化在于教师关注每个细节,针对学习的思维过程,借助可视化思维的外在形式,从学习活动入手,直接作用于可操作的细节,实现对学生的操练。首先,对学习方法的强制实施,是运用权力保障训练思维类知识作用于身体,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内化。边读边记,做笔记、做练习的习惯等,这些活动虽然只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但这些学习方法是有关思维训练的知识,連接了身体与思维,将训练思维的知识,借助权力的手段——监督和惩罚等措施强制施行,操练学生的身体,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学习方式的认同,并愿意运用要求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使外在的强制得以内化。其次,总结的新学习方法是产生新的训练思维知识的过程,新知识的强制实施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同,进而使规训从外在的强制转为内在自我规训。当一种或多种思维训练的学习方法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考试分数,则会增加学生对更多思维训练方式的认同,也加强了对教师权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外在规训,更好地转化为自愿的内在服从。这个过程就是福柯所揭示的知识、权力和主体性是一个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这个规划主体在不知不觉间发挥着作用[27],使规训从外在走向内化。

(三)对权威教师的信任与依赖实现规训机制潜移默化地渗透

学生对权威教师的信任与依赖,使得规训机制得到初步接纳。W老师虽已到退休年龄,但仍奋战在一线。按照学校领导的说法,有她带升学班学校才能放心,同事能更安心,学生更有信心。这是一种依赖,依赖能通过成为比他自己更强大、更有力的权威的共生部分,找到内在的安全[28]。人对人依赖的实质是对权威的依赖,“权威依赖”是“人的依赖”社会的质[29]。W老师的权威来自她历年带班的班级升本率均在90%以上,也来自于她所实践的高三模式。案例学校的有意宣传形成了非毕业班学生的热切期待,这是对权威教师信任与依赖的现实,而社会现实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行动之外,又在行动之内。所以,对权威的依赖与信任已成为学校的惯习,也是一种文化。处于案例学校场域,经过两次分流且具有最佳身心倾向的学生,无论在行动外还是行动内,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了对权威教师和高三模式的潜在认同。

对权威教师和规训机制处于潜在认同状态的学生投身于高三的学习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着规训机制,外在强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体,间接操练学生的思维,学生感受到学习效果和考试分数的提高。一个或多个学习方法的有效实践后产生对更多学习方法的认同。教师专业权威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不断实践中又会提高教师的权威,这是因为教师的权威同所施加的影响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關系[30]。价值认同与权威的影响力相互促进,权威日渐加深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后表现为行动上服从。虽然规训中更多的是规范,看起来是外部的强制,是支配与服从的对立。但是服从方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支配,而是一种信服,并非盲目的认同。所以,他们坚信学校规训机制的合理性,坚信其所作所为和未来选择的合理性,从而完成了规训机制潜移默化的渗透。

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体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符应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资源配置不同,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孩子。如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中职学校更注意控制学生的外在行为,更倾向于将学生训练成为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虽然本研究也体现了外在行为的控制,学生循规蹈矩和顺从,但这是他们经历一次被淘汰后主动、理性的选择,从初中因成绩不好被老师放逐的境遇,到亲历中职学校教师尽心尽力地转变,虽然他们被外在强制,但他们从内心认同强制,认同后选择主动服从。如果说本科文凭是保障中产阶级优越性的手段,那么中职到本科的通道就是他们实现阶层跨越的基础。

五、结果与讨论

基础性导向下的中职升学机制,是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因素合力的结果。升学机制的形成与内化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谋的产物。学生主动践行,在分数提高的过程中产生更高的认同,升学机制成为中考分流后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学生实现理想的阶梯。其升学率(本案例的班级升本率达94.5%)被社会认可,被家长追逐,被政府默认与鼓励,最后又转换成优质资本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进而案例学校又成为中考失利学生的最好选择。一批批中考落榜者通过中职通道实现了升学梦想。然而,中职升学机制不仅作用于升学。

中职升学机制帮助中职学生搭建了内在成长阶梯。中职学校升学机制的核心是规训,而规训一直饱受争议。诸多研究认为规训是“恶”的,它是反生命、反理性和反人性的,但同时也有大量研究为其正名,认为规训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必要的规训是成长的助力而不是压制[31]。规训被主动选择是因为中职学生意识到它是一种逆向的力量、能助推自己克服困难持续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正向发展。在规训作用下,他们的学习方法经历了沿袭中学时期原有低效的方法→教师所教学法的行动接纳→教师所教学法的心理接纳→生成具有个性化的新的学习方法的变化;心理过程经历了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要求的我做不到→我做到了→我能做到→我还可以做→我要做的过程,最后这个群体实现了从整体不会学习的状态→他治状态的会学习→自治状态的创新性学习[32]。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性逐步提升,规训也作为外在力量逐渐隐退。所以,本案例中基础不好但具有学习禀赋的中职学生,他们是规训的承受者更是规训的建构者,他们在规训的作用阶梯中筑牢其知识与技能,也在规训的强制与隐退中得到了成长。可见,中职学生要发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大国工匠,规训可能是助其成长的必要环节,但规训的过程不能只是对学生外在的压制,更应助其内化,促进其成为成长的建构者,这也是本案例与诸多规训不成功案例的主要区别。所以,中职教育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的本质,不仅是指中职教育应为中职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多次选择,更应是为中职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助其成才。

中职升学机制可以使中职学生获得更扎实的知识、更专业的技能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接受高职或本科教育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高职KJ专业要求培养综合素质、本科要求培养创新素质,这两大素质培养的基础来源于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33]。一方面,升学机制下,中职学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知识点全面突破、专业技能全员优秀。另一方面,学生从不会学习转变为会学习和我要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了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会迁移至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

中职升学机制还能促使中职学生初步领会工匠精神,为大国工匠培养奠定基础。一方面,KJ专业的中职学生在长期专业训练中,强化了对数字精准专业特性的追求,而在中职升学机制作用下,这种精准性会扩展至多个方面,如对抓细节的追求和对微观问题的及时调整等,初步形成了中职KJ专业学生的匠心特性。这种与学生学习经验相结合的匠心追求,使抽象的工匠精神通过具体的事件得以培养和落实。另一方面,大国工匠的培养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学生主体能通过“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达到多方面的平衡[34]。在升学机制作用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他治转向自治,自治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外在表现。自治的实现源于个体理性和自我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理性、自我还会促使个体持续追求知识、提升能力和创新方法,为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不仅指提供高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个体成长等诸多方面。本研究从升学机制的视角探讨了中职学校为想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空间,为中职学校基础性转型提供了一种微观视角,对理解时代变革中的中职教育基础性改革提供了观察窗口。

(本研究得到案例学校以陈校长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大力支持,特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EB/OL].(2024-03-22)[2024-03-24].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3/t20240322_211117076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破解突出问题优化类型定位——解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7)[2024-03-24].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27/content_5733824.htm.

[3][5]逯长春.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六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4(4):21-27.

[4]徐國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118-127.

[6]董奇,黄芳.第三只眼睛看中职学生——上海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6):55-59.

[7]宋良玉.中职学生汽车类专业课学习动机培养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86-90.

[8]尤卫平.怎么看中职教育的作用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24(4):1.

[9]崔景贵,陈璇.中职生学业自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韧性的中介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61-66.

[10]安蓉,杜葳.成就目标定向对中职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18):93-101.

[11]周昊昊,张棉好.父母教育卷入对中职生学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75-83.

[12]朱孝平.中职课堂学习投入状况初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40-43.

[13][32]郭丽君,邓启云.中职学生情感治理的作用机制与路径演变[J].教育科学,2022(6):84-93.

[14]郭丽君,邓启云.中职学生持续投入何以可能:多维互动的模型与机制阐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79-89.

[15]熊春文,史晓晰,王毅.“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43-62+190-191.

[16][31]王雅丽.“规训真的是一种恶吗”——教育规训的伦理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25-31.

[17]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22-24+96.

[18]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0-34.

[19][24]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36.172-173+174.

[20]董照星,袁潇.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4):13-19.

[21]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22]徐冰鸥,孟燕丽.学校教育中学生身体的在场、规约与解放[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07-114.

[23]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172.

[25]田汉族,王东,蒋建华.“超级中学”现象演化的制度逻辑——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6(5):3-11.

[26]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08-143+62.

[27]安妮·施沃恩,史蒂芬·夏皮罗.庞弘译.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3.

[28]薛广洲.权威特征和功能的哲学论证[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23-31.

[29]尚东涛.真理的“权威依赖”——“人的依赖”社会的真理存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60-64.

[3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33]张国华,曲晓辉.会计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定位与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4(1):46-51.

[34]易华勇,韩璞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42-44.

猜你喜欢
基础性中等职业学校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重庆市医保研究会举办 积极探索全民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研讨会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