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05-30 06:34邱丹丹邱文涵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邱丹丹,邱文涵

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并引领历史的人类思想及行动的品质和态度。历史主动精神意味着具有自我反思和创新的能力,不仅对历史现状有高度认识,还能主动地运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推动社会和人类向前发展。一个人或组织具备历史主动精神,通常表现为具有目光远大、不断进取、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特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所展示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实践中体现和加以发扬光大的。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自我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其所追寻的历史使命和目标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进程规律。具体来说,这种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

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凌和压迫,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是当时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苦难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正当一心救国的先进分子焦思苦虑之际,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由此诞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人民为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我们党推动土地改革和农村革命,实现了农民利益的诉求,为广大农民赢得了土地,使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土地主”,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被剥削被压迫状况,使人民群众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也更积极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顺应时代大势站稳脚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建设。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武装力量,挫败了投机分子的阴谋,稳定了物价。在农村,土地改革深入开展,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彻底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城市,实行了工商业改造,使私营工商业转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打破了外国资本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控制。

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美帝国主义的肆意扩张,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毅然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彰显了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到了机会。同时,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在民族问题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自治、团结、互助、共赢的方针,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在面对帝国主义的挑衅和民族团结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富有预见性的眼光解决了诸多难题。外御强敌,内保民安,展现了卓越的历史主动性。

此外,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的外交路线得到了广泛认同,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时代潮流中站稳了脚跟,提升了国际地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分析当时国际形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在诸多领域取得成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市场提供更多自由度,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开始引进外资,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特别是沿海地区,充分利用了其物质资源和地理位置等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进一步开放和共享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改革开放时期,推进开放与扩大合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又一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对外开放,适应全球化趋势和经济竞争,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与其他国家在人文和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在科技领域,中国共产党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重视科教与人才事业,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对技术产业各个方面的扶持,使得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熟,不断开创新的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实力的竞争决定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把握历史主动,就需要遵循历史规律,并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改革的智慧与勇气,也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改善。党在农村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实行“包产到户”政策、发展农村企业等,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改善,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放眼未来,坚定历史自信,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GDP 总量居世界第二;在政治领域,中国积极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化领域,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在社会领域,中国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生态领域,中国致力于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为人类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在党建领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在脱贫攻坚方面,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小康,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福利事业。在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中国都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现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得中国的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新时代以来的诸多伟大成就,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的历史自信和责任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使党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但这种历史主动精神不是凭空而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基石。从国情出发,以战略的视野和坚定的意志在实践中艰难探索、不断创新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论。

(一)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底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这一历程中孕育出了珍贵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并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近代中国逐渐被西方超越,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因此,近代中国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前进的方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恰在这个时候传到了中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写道:“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5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提供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洞察历史发展逻辑、科学把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真理,并在百年探索中证明了理论与实践互相作用的自洽逻辑,也更加说明了尊重客观规律,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乎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的方向性与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为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指明了根本方向和价值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尊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始终将人民需求放在心中,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为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重实践、勿空谈的行动指南。历史本身并不具备“主动性”,历史的发展仅仅是历史的“自发性”,“主动性”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历史主体的人。所以,这种加速历史演进带有“主动性”的精神力量唯有付诸人的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实践视作认知发展的引擎,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蕴滋养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激励起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自觉,懂得了借鉴历史的重要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种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使中华儿女具备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推演未来的预见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家庭和社会的互助与团结。例如,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价值观,强调孝老爱亲、和睦相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强调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与付出。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一致对外、保家卫国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诞生,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报国理想,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责任与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提供了文化来源。

除了预见精神、担当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也是形成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来源之一。古代农民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来制定种植和农事活动的决策。他们通过实践和不断改进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以应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体现了对事物的“求真”。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的价值和作用,歌颂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美德,体现了对事物的“求善”。中国古代注重美学的发展,并将其应用于绘画、音乐、诗歌、建筑等多个艺术形式中。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人文景观以及人与艺术的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体现了对事物的“求美”。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中的探索历史规律、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规律一脉相连。

(三)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2]162。如何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狭隘的经验论认识?如何将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了摆在中国革命者面前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还不能很好地将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也曾陷入过教条主义。经过艰难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牺牲,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将其逐步升华为理论的指导和行动的自觉。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53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中国共产党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只有坚定不移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落地生根,才能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逻辑

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前的精神密钥。不仅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规律、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勇于开拓创新,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其实践逻辑对当今和未来有着深刻启示。

(一)在实践中把握历史机遇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4]。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我国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全面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在新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成为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主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加南南合作、G20 峰会等国际合作,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同时,在国内,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我们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之复杂情况前所未有。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提高防控能力。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始终保持高度敏锐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凝聚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一原则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并致力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为人民谋福祉,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因此,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关键密钥。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致力于倾听人民的声音,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多项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真正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福祉。在民生方面,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在教育方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政策致力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5]。在社会民主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保持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也必须源于实践的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在各历史时期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党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与实际情况推动理论创新。在不同的实际条件下,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探索和实践。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际,深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只有勇于开拓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主动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世界,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层出不穷,机遇和危机同在,只有准确辨识,科学应变,积极求变,敢于创新,才能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

四、结语

历史主动精神对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认真反思,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以此为依据,把握历史机遇,坚持人民至上,推动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还需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推进现代化建设,化解风险,迎接挑战,提高应对能力水平,以此不断增强我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理论创新能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