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的特点及其复合方式评析

2024-05-29 00:00:05洪祖臻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本

洪祖臻

摘要:高考测试文本的选用和题目的设置一样重要,所选用文本是实现高考核心功能的载体,也是题目设置的基础。在文本的复合方式上,高考信息类阅读测试材料以内容并列互补式和整体与局部式为主,以此考查关联思维、比较思维、整体思维;我们期待高考试题和其他各类试题探索文本复合方式的更多可能,如多文体复合式、对立辩驳式、递进深入式等,以实现对思维和能力更全面和深入的考查。

关键词:高考语文;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复合方式

高考测试文本的选用和题目的设置一样重要,这些文本不但是实现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载体,也是题目设置的基础。自2020年开始,新高考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立,变成“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的综合性考查,迄今四年的8份新高考卷总共有14则信息类阅读测试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文体和复合方式呈现出了值得注意的特点,本文将主要就时代性、思维品质、文本复合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评析,并以笔者参与命制的泉州市高三监测卷为例,对文本选用方法做出新的探索,以期为一线师生的复习和各类试题的命制提供参考。

一、与当前社会热点的关系越趋紧密

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大多为近年的文章,天然地比试卷中的其它文本更能够反映时代热点,但“能够做”不代表“已经做”,这四年的测试文本与时代热点的关系还是经历了一个从“若即若离”到“紧密拥抱”的过程。

2020年高考信息类阅读测试选材上更注重学术性,新高考Ⅰ卷选用的是论述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学术论文,新高考Ⅱ卷选用的是有关微生物的科普文,它们固然都能反映新时代的理论成果,但与当前的社会热点无关。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开始关注当前热门的社会问题,而2023年两份新高考卷可谓紧扣时代热点。

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调查研究既提出了正向的倡导和要求,也提出了负面清单式的警示和禁止,于是“调查研究”成为了媒体上的热门词。新高考Ⅱ卷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发表于2011年,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写作于1947年,这两篇都不算时文,但这种选材反倒彰显了“调查研究”这一话题亦老亦新的特点,侧面点明了它的历史性和重要性。

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后真相时代》,表面上看不算当前热点,其实与时代热点结合得深入而精微。在这一篇文章中,赫克托·麦克唐纳以藜麦的故事为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联想到西方媒体泡制出的中国新疆使用奴隶摘棉花的虚假新闻,联想到BBC报道中国时常用的“阴间滤镜”,联想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真假难辨的报道和说辞,我们就知道《后真相时代》对当今青年的启示意义。

高考命题文本选材的这个特点对一线师生有很强的引导性。高中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能只用经典的书本的知识充实自己,而要从社会新动态、时代新发现中汲取养料,还要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眼光武装自己。不少学校的老师会编选时文来给学生当阅读材料和作文参考,这是一个好做法。

二、注重考查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1]教考一体,近年高考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也愈发注重,这种注重不唯体现在题目中,首先体现在文本中;再者,仅从这四年的文本来看,所考查的思维方法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从分析与归纳、关联与比较直趋辩证与批判。

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朱光潜《诗论》,在介绍莱辛的理论时,以对一个现象的疑惑来开启思考:同样一个有关拉奥孔被蛇缠绕的故事,雕像的塑造和诗歌的讲述为何如此不同?这里突显了探索思维、分析思维;朱光潜《诗论》和钱锺书《读〈拉奥孔〉》两文都在比较“诗”与“画”表现力的差别,这又突显了比较思维。

2023年新高考Ⅱ卷两篇谈调查研究的文章,都既提出了正确的调查方法,也分析了错误的做法,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辩证分析;在分析错误做法时,描摹现象,直陈结果,切中弊病,显示了批判的力量。

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后真相时代》则是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范文。何为批判性思维?“当我们评估信念和行为时(即当我们对其进行批判时),批判性思维就开始了”[2],“在我们考量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3]。在多家重要媒体关于藜麦步调一致的报道面前,作者不盲从,他从经济学家的数据分析中,看到了媒体报道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实地调研,揭穿了谎言。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学学习评估工程(CLA)罗列了很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其中有“识别证据的漏洞并建议收集其他信息”“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区分理性的断言和情感的断言”[4]等,作者发现藜麦贸易使“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质疑藜麦贸易伤害南美农民的论调;而这种论调有“煽动性”,是“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是一种“情感的断言”,而非“理性的断言”。

文本逻辑严密,富有思维的力量,也才能为设置提升思维品质的试题打好基础。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第5题为“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这正是基于文本作者本身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而设置。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有逻辑谬误的文本也能因文制宜,设置新颖的试题,如泉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2第五题为“材料三第2段的论证不够严密,请从论点阐述和概念使用上作简要分析”,这是基于文本该段落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弊病而设置。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高中语文四个核心素养之一,但在一线教学中可能经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据笔者长期在一线教学中的观察,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在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表达的训练、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等方面,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很少作为教学的重点。考察其原因,一方面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隐性”和“依附”的特点,它常常在思考、阅读和写作时不自觉地发生;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根本没有较系统的思维训练体系,几乎仅有统编版选必上的《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才介绍初步的形式逻辑知识。

与教学的薄弱形成对比的是,高考已把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作为考查的重点。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论述“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并说“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5]。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发现高考信息类测试从文本选用到题目设置,正显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維能力考查的用意。应对这种命题趋势,纪荣海老师在《信息类阅读测试的目标要求、阅读难点及思维训练对策》一文中论道“加强整体思维和复合思维训练”“加强关联思维和比较思维训练”[6],在此之上,我们还应该加强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训练。

三、文本复合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近四年8份新高考卷的信息类阅读测试共用了五组复合式文本,占比六成多,其中四组为双文本,一组为三文本。这些文本的复合方式,五组中有四组为内容的并列互补,其中一组兼有相似概念的关联比较,另外一组则为整体与局部式(或称总论与分论式)。下面评述这几种复合方式,并以泉州市高三监测卷为例,探索新的复合可能及其意义。

(一)内容并列互补,考查关联思维和整体思维

内容并列互补,好处是通过多文本把共同的主题论述得更全面,更深刻,有利于要求考生运用关联思维和整体思维,综合多文本的观点和方法,以评价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朱光潜《诗论》和钱锺书《读〈拉奥孔〉》,两篇文章共同把“诗画异质”的问题论述得全面深入,而后第5题设问:“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这一题要求考生统整两文的观点,学以致用,对文外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二)相似概念关联比较,考查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

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两文在整体内容的并列互补外,还有“客观”一词的相互关联。前文用“客观”强调“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立场”,后文“强调‘客观不能被误解为超脱于被调查者之上的漠然”,两文中的“客观”为辩证统一的关系。试题命制者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关联,设问:“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这考查的是考生的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

(三)整体与局部,考查关联思维和整体思维

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文本一习近平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论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文本二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可视为这一论述在诗歌与诗学理论领域的个案阐发,“两者材料一宏观,一具体;一高屋建瓴,一鞭辟入里”[7]。文后第5题“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同样要求考生统整两文的观点,运用关联思维和整体思维去解决问题。

(四)多文体复合:考查多文体的阅读能力和复合思维

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8]这里的多样性应该既指内容上的,也指文体上的。近四年8份新高考卷的14篇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除了一篇实用性的科普文外,其余的都是论述类文本,文体并不丰富,这也限制了复合方式的多样化。泉州市的高三监测卷在多文本复合方式上做了不少探索。泉州市2023届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的信息类阅读测试语料摘编自三个文本,文本一为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文本二为杨永英《在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文本三为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这三个文本,前者为对问题进行总体性论述的论文,中者为某开幕式上的致辞,后者为某州的个案调查报告。这种多文体文本的复合,首先考查学生阅读各种类型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其次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意图和风格的能力,并为相应题目的设置张本。文后第4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美丽乡村和生态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材料二作为致辞更多地使用短句,有何效果?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本题要求考生在比较论文和致辞不同的文体特色的基础上,对致辞的语言风格作出评析。

文本的复合方式还有多种可能,如对立辩驳式,通过观点对立的文章来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辩证分析、批判分析的能力,这四年的信息类阅读测试文本还没有出现这种复合方式,但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古文阅读题选材就采用这种复合方式。2023年泉州市高三监测五古文阅读题选材对这种复合方式进行了探索,它选用的两个文本分别为《旧唐书·李吉甫传》和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第14题设问“两则文本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引导考生辨析文本出处和叙事取舍,以此审视形象、观点不同的原因。再如递进深入式,用两三个文本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阐发,考查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期待高考试题和其他各类试题探索更多的文本复合方式,并设置相应的关联试题,以实现对思维和能力更全面和深入的考查。

注释: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49.

[2][3][4]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第12版)[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2,4.

[5]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3(07):10.

[6]纪荣海.信息类阅读测试的目标要求、阅读难点及思维训练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8):7,8.

[7]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分析(语文分册,2023年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2:27.

[基金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测试研究”(编号:MJYKT2021-1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基于四川卷变全国卷的高考语文阅读策略思考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4:51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19:06:57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