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的崩溃与晚清外交体制的调整

2024-05-29 22:28李榆
中国故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总理衙门朝贡体制

李榆

【导读】晚清时期,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不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国的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调整为近代外交体制。本文分析了晚清外交体制调整的阶段、原因及意义,指出外交体制的调整推动了中国外交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的外交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在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政权权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晚清时期,随着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近代社会的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朝贡体系无法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外交体制开始了艰难的调整。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最终成功将外交体制从朝贡体系转变为近代外交体制。

一、朝贡体系的崩溃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至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体系。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就是朝贡体制。秦汉以后,朝贡体系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别国关系上,成為此后历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参照。中国和周边的一些国家在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朝贡关系。朝贡体系在明朝时发展到鼎盛。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派出使节出使周边国家;明成祖朱棣时,郑和七下西洋,出访国家遍布亚洲和非洲,大明国威得到了极大宣扬。明朝确立了朝贡体系在中国对外交往时的主导地位,朝贡体系成为东亚地区的外交体制,中国中原王朝政权作为朝贡体系的中心,为各朝贡国所承认,各朝贡国家构成中国中央政权的外藩。到了清朝,政府设立了理藩院与礼部管理对外关系,继续沿用朝贡体系。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署以后,欧洲各国在对外交往中主要使用条约体系,而在面对弱国、小国时,欧洲各国则主要使用殖民体系。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和朝贡体系被视为世界外交的三大体系。1689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第一份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传承已久的朝贡体系逐渐衰败。

由于晚清国力渐衰,不断有国家试图与中国签订各类条约,以期获取在华利益。1871年清政府被迫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中原王朝努力维系几千年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中法新约》签订后越南被法国占领,朝贡体系的成员国又少一员。《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鲜被日本占领,朝鲜彻底脱离这一体系后,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二)朝贡体系的影响

朝贡体系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安宁与稳定,也给边塞军队驻扎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在朝贡体系的作用下,东亚地区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以汉字、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内部,古代的中国就如同周朝时期所认为的天下共主一般,通过朝贡体系获得其他小国的承认并对其进行统治。

但朝贡体系总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朝贡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藩属国需要向宗主国进贡, 宗主国更加需要回赠价值更高的礼物以凸显大国威风;朝贡关系也不是积极的外交关系,朝贡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非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是一种落后的外交关系,难以适应近代国际形势的发展。而且,朝贡关系与国家实力挂钩,一旦国家实力衰弱,那么朝贡关系势必无法维系。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调整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

1840年前,清朝没有专门执掌对外交往事务的专门机构,仅由礼部和理藩院管理朝贡体系下的对外交往。1840年后,情况稍有改变,由五口通商大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此后,中外交涉不断增加,外交对象也由曾经的藩国变成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迫于现实需要,清政府在1861年成立了总理衙门,来专门管理对外交往事务,适应新时代下对外交往的需要。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但总理衙门是一个非正式的政府机构,更算是为了应对外交事务设立的临时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置,既是洋务派在对外事务活动中的一个胜利,也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传统对外关系的终结和近代对外关系的确立。同时,这也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清政府开始从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向近代平等的外交观念的转变,对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外交体制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奕訢说:“添设总理衙门,专管中外一切交涉,本系从来未有之创格。”总理衙门的设立推动了中国整个社会近代化。总理衙门的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分工协作,其设置兼具军机处机构以及西方国家近代外交机构组织模式的特点,不仅为外务部的成立奠定基础,更为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抛弃闭关政策思想的意愿。

(二)外务部的建立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的社会改革。清政府为维持统治,阻止反抗运动,适应国家近代化的需要,决心改变旧的对外交往的方式。同时,由于总理衙门事务太多、办事效率低下且始终是个临时机构,总理衙门的改革需求迫在眉睫。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总理衙门从此宣告结束,外务部取而代之。1906年,清政府进行了中央官制改革,使外务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机构。外务部管辖的范围极广,负责一切对外交涉的事务,包括签订条约、划定疆界、派遣使节等事务,比起总理衙门时期管理的事务更加细致清晰。

相较于总理衙门,外务部在驻外使馆方面的机构设置有所进步。外务部出现了兼任多国使臣的情况,积极派遣使臣进驻外国,建立自己的领事馆。外务部作为常设机构, 有专任人员, 是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外务部的领导层人数减少, 职权集中,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外务部逐渐把对外交涉的权利收回,完善使领制度, 确定驻外使馆规则, 使使领制度走向规范化、近代化;外务部还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致力于培养合格的外交人才。

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外务部在外交方面的进步毋庸置疑。外务部相较于总理衙门来说并不只是名字的改变,而是在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名副其实的专业外交机构。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三、晚清外交体制调整的原因

晚清外交体制之所以进行调整,不仅是因为外部势力的逼迫,更是因为自身的需要。

从晚清中国外部环境来看,调整外交体制首先是由于当时所处形势的变化,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来自西方的炮火让一些官员以及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极大差距。他们意识到与西方的接触已经无法避免,中国不可能再闭关锁国,只有跟西方进行交流学习,才可以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是为了限制列强无止境的要求。晚清政府希望在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同时,利用条约的制度化来制约列强无休止的要求,维护中国的权益。

从晚清中国内部来看,调整外交体制是出于維护清政府统治的需要。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西方侵略者入侵,内忧外患的状况让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为了维护统治,清王朝急需与西方列强之间取得和解,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内部的动乱;其二,内外交困的局面导致了华夷观念的崩溃。在华夏中心论中,中国认为自己是世界文化和地理的中心,将周边少数民族和所有的外来人视作“夷”,并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但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的威胁之下,中国传统精神世界中的华夏中心观逐渐崩塌,战争的失利彻底击垮了沉醉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而西方也并非“夷狄”,而是实力强盛的近代化强国。传统的华夷观念日渐崩溃,平等的外交理念逐渐形成。因此,晚清统治者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放弃传统的朝贡体系,开始被迫也是主动地妥协,将外交体制逐渐由朝贡体系调整为条约体系。

四、晚清外交体制调整的意义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从朝贡到外交,这一调整对中国的意义巨大。

首先,晚清外交体制调整后,中国打破了与世界隔绝的状态。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且阻碍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使中国人始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晚清外交体制调整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中国人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以及思想,努力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

其次,晚清外交体制调整后,中国外交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被迫加入条约体系的同时,清政府为维持统治,不得已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情况,由被动接受西方,到主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将西方理念中主权、平等、按约办事理念贯彻到实际事务中去,不断做出抗争,使用西方的法律制度维护自身的权益。

此外,晚清外交体制调整后,中国外交观念由传统夷夏观念转为务实观念。步入近代前,清政府没有外交,只有朝贡,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纳周边亚洲国家的朝贡,将与中华民族文化不同的西方国家一概以蛮夷视之。朝贡体系采取“厚往薄来”的方式,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但是,在清朝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中国被迫进入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由被动模仿西方先进的外交观念处理外交事务,转变为主动熟悉并利用国际上的外交规则来维护国家利益。

最后,晚清外交体制调整后,中国有了专职的外交机构。在清朝传统的政治体制中没有专掌外交的机构。清朝传统的朝贡关系主要由礼部负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主要由粤海关和十三行负责。总理衙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有了专职的政府外交机构,中国迈出了近代外交的第一步。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是中国从自古以来的“理藩”最终转向外交的标志,也是中国与现代国际体系实现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晚清外交体制缓慢完善

综上所述,由于近代晚清国势渐衰,中国过去天朝上国的观念以及朝贡体系不再适合变化发展的世界,曾经的外交体系朝贡体系崩溃,由礼部及理藩院分别掌管外交的办法也难以在急剧变化的时局中发挥作用。中国外交体制针对现实进行了改革发展。总理衙门建立于国家危亡的时刻,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开启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第一步。外务部上承总理衙门,下启民国外交部,是中国建立正规外交机构的转折点。外务部的建立极大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作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外务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正式建立。经过艰难的四十年发展,晚清外交体制逐步得到了完善。

参考文献

[1] 苏全有. 近代中国专题研究(下)[M].北京:线装书局,2008.

[2] 郭孝义. 中国近代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石胜昌,黄秋艳. 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及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3(4).

[4] 杨海英. 浅议清末外务部[J]. 文教资料,2007(36).

[5] 李丽杰. 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嬗变的路径[D]. 贵州师范大学,2003.

[6] 邓海成,刘梅. 晚清外交中的传统对外观念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

猜你喜欢
总理衙门朝贡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二元并存,多层参差:探寻两宋时空交错朝贡运行之力作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