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对比视域下诸葛亮形象考辨

2024-05-29 02:00余养灿
中国故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魏延空城计罗贯中

余养灿

【导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承袭陈寿《三国志》及有宋以来三国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融入虚构想象,流传甚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三国世界和历史的认知。罗贯中甚推蜀汉,南阳诸葛孔明作为蜀汉贤相儒生,深得罗之喜爱。诸葛亮的形象再现了罗贯中的自身经历,反映了他渴望达到的理想境界,却也因此多被后人批驳其三国叙事虚甚于实。本文旨在考辨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与官方史书中相关事件的形象,以探明二者差异及其缘由,洞视诸葛亮之真面。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事件考

纵观《三国演义》,其核心焦点实在诸葛亮(字孔明)身上。孔明神机妙算,但凡是其直接参与的作战,几乎战无不胜。然细考罗贯中所叙孔明之事,张冠李戴、虚构神化者甚多,故而鲁迅感慨三国“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现举两例进行分析考辨。

其一为武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故事由来已久,晋朝人郭冲分条撰述诸葛亮五事,其中第三事乃诸葛亮“空城计”之原型。《三國演义》则将此事进一步细化,以塑造诸葛亮临危不惧、谋略高人之形象。然考究历史,发现孔明与空城计并无瓜葛。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虽为诸葛亮,但魏军主帅实为张郃。司马懿则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

值得注意的是,“空城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乱世三国常用的奇技之一。于蜀而言,发动空城计者确有其人,但主角并非诸葛亮,而为赵云。五虎上将之常山赵子龙曾在曹操凶猛追击下,“退入军营,更开大门,偃旗息鼓”,致使曹军疑有伏兵,引兵退却,由此以纾黄忠之困,退敌追兵。

将他人之功嫁接于孔明身上者,在罗贯中笔下有不少。如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后世所崇的第一功——火烧博望坡。然据史书载,火烧博望坡早于诸葛亮出山之际,它实际上是由刘备主导的一场伏击战,而且此战中也没有神奇的火攻,火只是引子而非核心。

其二乃孔明七星坛祭风,助周瑜火烧赤壁一事。

赤壁一战中,孔明密书“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良方以愈周瑜之“病”,并躬身设坛祭风,引得周瑜赞不绝口,称“孔明真神人也”。然细致考究方可明了,借东风一事纯属虚构,献计火攻者也并非孔明,实为黄盖。

从张冠李戴到虚构神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性色彩愈为浓厚,其智谋品行也近乎完人。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虽为贤相,却仍有不少缺点,此点当考究与诸葛亮有联系之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敌友人物考

为寻求诸葛亮的立体化形象,我们不能忽略与孔明有关的核心人物。笔者考察了他们在文史叙事中的不同之处,以此洞察罗贯中所构建的叙事模式特点。

大众印象中,《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善妒之人,“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家喻户晓之语。然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周瑜“妒”的核心并不在于诸葛亮之“神”,而是在于拥有如此才能的人不能为东吴所用。他之所以不顾盟约,要对孔明赶尽杀绝,也是因为“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与其贬低其“妒”,不如称赞其“忠”。

罗贯中的叙事中,抑瑜抬亮的色彩的确明显。他让诸葛亮“插手了”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黄盖苦肉计、阚泽诈降书、庞统连环计、三江口纵火等史书记载中仅与周瑜有关之事,反映了罗贯中以孔明为核心的叙事模式特点。由上述案例可知,周瑜的军事才能未必不如孔明,甚至高于孔明,其与诸葛一样也都是忠君的贤臣。历史上的诸葛亮也非“神人”,并未达到天下唯一的高度。

从周瑜身上可以看出孔明并非神人,而从魏延身上则可进一步看出其不少缺点。《三国演义》中所述魏延与杨仪矛盾与传世文献记载基本符合。诸葛亮为使自己身后不出现蜀国内斗的场面,选择弃掉其中一方,魏延则成为其心中毫无疑问之选择。缘何如此?史载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再加之其性孤傲,得罪不少同仁,在这种情况下,其毁诸葛之语难免会传入孔明耳中。当然从此之中不能称诸葛亮妒忌魏延之才能,但是可语诸葛亮不能容人,不善用人,不知如何处理下级矛盾。

讽刺的是,孔明所选的杨仪不仅脚踏魏延头颅,还诛杀魏延三族,丝毫没有任何贤士之风。更何况其自负功劳之大无人能比,当继孔明之位,在未能如愿时,还抱怨“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足可见其反复无常、心胸狭隘。与杨仪相比,魏延并不曾有二心,而《三国演义》却给他安了一个不忠的罪名,以应孔明临终之言。

三、诸葛亮文史叙述差异原因考

史有信野之分,“好事者藂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缘何《三国演义》重点着墨于蜀汉,以诸葛亮为核心之一,将他人智谋移植到诸葛亮身上,又罗织虚妄之事以证其神,并贬其敌、抬其友?笔者考究原因,大抵如下。

首先,元末明初天下群雄纷争之势大有三国遗风,罗贯中本人亦“有志图王”,怎奈“才郁而不得展”,因此只能假文学作品以明己志,致力于稗史之记注。《三国演义》是其晚年杰作。时明已立,但仍受北方民族之骚扰。南宋时,朱熹选择以蜀汉为正途,此后宋明理学盛行,罗贯中亦继承朱熹之志,以蜀汉为尊。

罗有宏图大志,但是他前半生的时间主要是担任他人幕僚,从未自己领兵打仗,终归是个文臣。诸葛亮躬耕乡野,后被明主发掘并予以重任,这对于同样身处乱世、郁郁不得志的罗贯中而言极具吸引力。因此,与其认为他状诸葛近“妖”,不如称其将自己的理想人格付诸孔明身上。呼风唤雨,儒道相容,近于神仙,忠于人主,正是时人心中的圣人、能人与神人。

其次,宋元时期诸葛亮列传的撰写与民间的“三国热”风潮为其塑造诸葛亮形象提供了丰富土壤。宋元时期民间话本小说大胜,“说三分”更是遍及城乡,诸多话本涉及三国时事,或以之为引,或贯通始终。乃至徒巷薄劣之小儿,“闻刘玄德败,颦感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评判三国人物多肯刘否曹之态早已有之,罗贯中可能受到了当时民间观念的影响。

三国热的盛行使描绘蜀汉丞相诸葛亮人物事迹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胡寅的《诸葛孔明传》、郑樵的《诸葛亮列传》、张栻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萧常的《诸葛亮列传》都颇有影响力。不过,也正如学者所说,它们对诸葛亮的过度神化,偏离了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我们不应苛责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近“妖”,所谓的虚构之事早已有其源,从这一点上看,《三国演义》可被视为宋元之际群众性讨论三国之事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马蹄疾. 水浒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邓子勉. 明词话全编[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6] 陈晋,编.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三):文学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7] 苏轼:东坡志林卷1:怀古[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陈翔华,编. 诸葛亮传记集[M]. 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

[9] 高军. 陈寿《诸葛亮传》与宋代诸种诸葛亮传之比较研究[J]. 传记文学,2022(3).

猜你喜欢
魏延空城计罗贯中
三十六计之空城计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空城计
空城计
聪明的罗贯中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原来如此
立刻·立即
立刻·立即:课桌上的“三八线”